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78张)+教案+学案+练习(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78张)+教案+学案+练习(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1-08 07:43:08

文档简介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题 百家争鸣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教学环节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相互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试说明】1.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3.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 二、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思想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人物时期主要主张及活动历史地位孔子春秋1.思想政治主张: ①思想上:提出“”和“”的学说(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②政治上:推行“德治”; ③伦理上: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1.教育主张:开创了中国古代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3.著作:《诗》《书》《礼》《乐》《易》《春秋》其弟子整理《论语》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战国①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提倡“”学说; ②提出“”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④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孟子和荀子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荀子战国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②在天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出“”和“”; ③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④民本思想:君舟民水;⑤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儒家 思想提倡“仁”、“礼”、“德治”、“仁政”。只是众多学派中重要一家。无助于诸侯争霸,受冷落。
2.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道家老子 (春秋)1.哲学思想:①“道”是世界本源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 2.政治思想:①无为而治②庄子 (战国)①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和。 ②“齐物论”法家韩非子 (战国)①加强, ②厉行赏罚,。 ③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变法革新影响:法家集大成者,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以后融入儒学体系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墨子 (战国)①兼相爱,交相利。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③认识论和逻辑学有贡献(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提倡实践精神,讲求实际功利。)历史地位:代表小生产者;汉以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手工业发展,故逐渐湮没。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史料研读】 材料一“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是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史记參孔子世家》。 材料二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责君轻”的民本思想等。 材料三……韩非子学于荀子。《汉志》把韩非列入法家。司马迁称韩非本于黄老。因此,法家、儒家、道家也是相通的。 ——钱穆:《国学概论》 材料四儒家“八派”之说,始见于《韩非子》的《显学》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荀)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战国时期的儒家八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儒家内部出现的派别,它们之间的观点很不相同,但都自认为是代表了孔子的儒学思想。从以后的历史发展来看,主要是孟子的一派和荀子的一派影响颇大。 请回答: (1)孔子为何称“子”?阅读教材,从伦理、政治、教育等角度概括孔子的主要主张。 (2)孟子为何被尊称为“亚圣”?阅读教材概括孟子的主要观点。 (3)后世有士子不肯承认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此你有何看法?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教材,说说你的理由。 【学以致用】 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 A.《孟子》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3.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 4.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参考答案】
(1)公信力高。“仁”与“礼”,德治,“有教无类”等。
(2)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继承、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人性本善”“君轻民贵”,主张施行“仁政”。
(3)观点一,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礼”的思想,还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观点二,荀子不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性本恶”,主张压制人的欲望。他的某些思想与法家相近,他的学生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等。(言之成理即可)
AABD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文献、图像,不同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教法学法】
教法:
1、多媒体展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诸子百家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史。
2、情景教学法:老师创设稷下学宫的情境,邀请学生上台进行百家争鸣的情景表演。
学法: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及老师给出的图片和材料,补充课本知识,更全面地掌握本课内容,体会当时历史。
2、分角色扮演诸子百家,进行情景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孔子图片
(教师讲述)1988年1月,全球若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需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孔子的伟大贡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去探究儒家思想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儒家学派
孔子
(多媒体呈现)孔子的档案(孔子的照片和孔子的简介)
(教师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设计意图]展示孔子的简介,让学生对孔子有初步认识。教师讲述孔子生平周游列国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自已的政治主张。引导学生关注孔子的思想主张。
(多媒体呈现)下列材料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6、“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7、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教师提问)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学生通过教材和上述材料,归纳可以得出认识: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2、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3.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史料,让学生结合课本,对孔子的主要思想进行分类概况。既能锻炼学生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多媒体呈现)《孔子讲学图》

(教师提问)通过这张图片,可以得出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学生通过图片,可以知道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教师讲述)这是孔子聚徒讲学的情景。孔子创办私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孔子坐着的地方称为“杏坛”,“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孔子把自己的思想主张都贯彻到教育活动中,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因为仕途不顺,孔子晚年除了办学讲学,还有整理书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后称为“六经”。
学生通过图片和教师提供的信息,可以总结出孔子对教育的贡献是,设立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教育。
(教师提问)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找出原因: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2、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的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贡献。通过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以及所学的孔子的思想体系。让去思考孔子有这么多贡献和主张,为什么会仕途不顺。通过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孔子的思想,找出原因。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多媒体展示)世界看孔子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伏尔泰自喻是“孔门弟子”。
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设计意图]展示世界对孔子的看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孔子的思想,同时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为后面学习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作铺垫。
孟子和荀子
(多媒体展示)孟子和荀子的照片及简介
(教师讲述)孟子名轲,荀子名况,他俩都是孔子学生的学生,生逢战国后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子曰:“仁者,爱人。”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教师提问)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回答,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学生依据材料和教材,可以认识到关于仁的思想,三者分别是爱人、仁政、仁义;关于民本思想,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关于人性论,分别是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既学习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也能更深刻明了的让学生认识到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环节:其他学派
(视频播放)稷下学宫
(教师讲述)这是稷下学宫的介绍,今天我们把教室当作稷下学宫。请你来扮演当时的思想家,发表你的见解。比如,我是墨子,我认为要“兼爱”,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学生依据教师所举例子,分角色扮演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稷下学宫,对百家争鸣有更深刻的认识。将教室变成稷下学宫,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刻把握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课堂的氛围。

第三环节:百家争鸣
(教师讲述)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可以知道,儒家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试图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道家幻想回到“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法家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墨家主张“大禹刻苦简朴的精神”,“推崇夏朝的政治”。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产生了这么多的思想和学派,各学派之间又互相争辩、诘难、吸收,请思考思家争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总结可以得出:1.政治方面: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国林立纷争,为增强自身实力,竞相招贤纳士;2.经济方面:井田制崩溃,经济有了极大发展,使人们有空闲时间从事学术活动;3.文化方面: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4.学术方面:各学术团体独立于政治势力之外,言论相对自由。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通过教材和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表演,了解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春秋战国能够产生百家争鸣。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后,再让学生这有什么意义,也就是百家争鸣的意义是什么。培养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归纳:
知识巩固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设计意图]材料一的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主张。材料二的考点是孔子思想主张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用高考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对百家争鸣的高考题的命题有所了解。同时,初步了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知识归纳
(多媒体展示)表格:概括各派思想主张
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多媒体展示)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和季节的阶段。春天读孔子,人生充满希望;夏天读庄子,让人通体舒畅;秋天看老子,品万物枯荣;冬天读孟子,养浩然正气。人在年轻时候先学儒家:认真学习30岁之前可以走得很好。40岁后学道家: 看开一点。50岁后要学佛家:一切放下。
(教师讲述)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设计意图]列表概况各派思想主张,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深刻的认识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巩固所学知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一 百家争鸣
1.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这一观点(  )
A.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B.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
C.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D.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
【答案】C
2.孔子“删诗书”,把周以前的很多礼法典籍等都烧了。而秦始皇“焚书”,六经皆毁。两者都(  )
A.是专政的一种手段????????????????????????????????B.是破旧立新追求社会进步
C.是传播思想的手段????????????????????????????????D.代表不同阶层的意识形态
【答案】C
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  )
A.法治????????????????????B.专制统治?????????????C.德治????????????????????D.无为而治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C
4.(2018·海南学业水平·2)孔子认为,所谓“儒”者,不会因为处境困苦贫贱而灰心丧志,不会因为富贵而得意忘形,不会连累长辈,不会使官员糊涂。因为有这样的美德,所以才叫做“儒”。儒家主张(  )
A.无为而治????????????B.以法治国?????????????C.兼爱非攻????????????D.克已复礼
【答案】D
5.(2018·北京春季学业水平·37)以下主张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是(  )
A.克己复礼,民贵君轻????????????????????????????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答案】B
6.(2018·齐鲁名校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五·25)(原创题)《史记·儒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B.西汉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
C.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D.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
【答案】D
7.(2018·湖北华师大一附中5月押题·24)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答案】D
8.(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3)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这些思想(  )
A.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B.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D.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
【答案】B
9.(2018·安徽黄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
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答案】A
10.(2018·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2)某位先秦学者提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应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四种品德,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这位学者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
【答案】B
11.(2018·浙江嘉兴高一下学期期末·25)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两者的共同点是(  )
【答案】B
12.(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盟第六次质量考评·24)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答案】D
13.(2018·河南商丘三模·24)孔子说:“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说明孔子(  )
A.主张实行礼治,反对法治????????????????????B.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
C.主张变法革新,积极人世????????????????????D.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
【答案】C
14.(2018·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一下学期期末·2)有人在评论某先秦学者时说:“他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由于世间万物是齐一的,那么,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该先秦学者最有可能是(  )
A.墨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
【答案】C
15.(2018·湖北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9)西周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序书面,决定了人们之间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但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的频频发生促进孔子“克己复礼”、老子“小国寡民”。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
A.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后
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D.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
(1)据材料一,归纳“稷下学宫”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答案】(1)特点:学术自由开放(多种思想学说并存);办学规范化;具备官学私学双重身份(学术水平高);受政府重视;兼具学术中心、教育机关和辅助齐国政治的多重功能。
原因:百家争鸣的思想环境;诸侯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齐国政局相对安定;齐国势力相对强大。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
(1)据材料,归纳“稷下学宫”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答案】(1)特点:学术自由开放(多种思想学说并存);办学规范化;具备官学私学双重身份(学术水平高);受政府重视;兼具学术中心、教育机关和辅助齐国政治的多重功能。
原因:百家争鸣的思想环境;诸侯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齐国政局相对安定;齐国势力相对强大。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
2500年前的文化地图
专题一 第一课
一、“百家争鸣” 局面
1、概念: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局面是怎么形成的呢?
⑴经济:

⑵政治:

⑶阶级关系:

⑷思想文化:
合作探究
历史现场
2、形成原因
⑴经济:

⑵政治:

⑶阶级关系:

⑷思想文化:
井田制瓦解
周王室衰微,诸侯卿大夫崛起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士”阶层活跃
社 会 大 变 革
合作探究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二、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
1、孔子
⑴孔子生平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上述两句名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品格?
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虚心好学,广泛求教,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的精神品格。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苛政猛于虎

合作探究
这个故事能够反映孔子的什么思想?




史料1:子曰: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德治)
“礼”:
史料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篇》子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的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中的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用的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也是用不上的。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请思考:什么是“礼”?
西周时的等级制度,即周礼,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请思考:“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史料3: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
天人关系:
史料1:子曰: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篇》
史料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篇》子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仁)

方法:遵守社会规范(礼)

德治
史料3: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颜渊》
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人本)

“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材料4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
请概括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有教无类、重视复习、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材料5
孔子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知识梳理)1、孔子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①政治思想:仁、礼、德治;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③整理古籍 :整理“六经”;弟子编《论语》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他提出“仁”, 具有民本思想,对于和谐人际,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2)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3)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4)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5)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深刻影响古今中外
拓展)2、评价孔子(方法:史论结合)
①关心爱护百姓的民本思想,利于抑制暴政,促进社会和谐;

②利于形成中华民族道德观和伦理观;

③具有维护等级秩序的阶级性、保守性。

④首倡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垄断,编订典籍促进文明传承

⑤创儒学,使其后来成正统思想,影响古今中外。
另外表达(3)评价(拓展)
有朋自远方来,

君子坦荡荡,
己所不欲,
三人行,
三军可夺帅也,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敏而好学,

德不孤,
必有吾师焉
不亦悦乎
小人常戚戚

勿施与人

匹夫不可夺志也
仁者不忧
不耻下问
必有邻
孔子的言论成为名言警句

曲阜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的故居成为名胜古迹
孔庙 ——奎文阁
孔庙——杏坛
孔庙——浮雕石柱
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孔府
圣府大门
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孔林
2004年是孔子诞辰2555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先哲,在他的故乡曲阜,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场面华丽,气势恢弘。


海外孔子学院分布图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第子"。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止2009年8月,已有268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83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在德国柏林的一座公园中,中德学者为孔子树立雕像。底座上用德文写着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学说名扬海外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孔子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俄国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
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2004年10月28日《孔子文化展》在巴黎吉美博物馆拉开帷幕。
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
儒学在海外的影响非常大,遍及东南亚,甚至美国、加拿大及欧洲等地。可以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儒学的影响。
儒学对日本的影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前,儒学在日本思想界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即使在明治维新后,日本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仍深受儒学影响。在政治上,日本人着重儒家的道德自觉精神。在企业经营上,强调「和为贵」的诚信精神,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就是儒家敬业乐群精神的最好体现。在家庭观念上,日本人也特别强调「孝」道。
儒学对新加坡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自古以来,韩国对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研究十分突出,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孔子:影响
材料一: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⑴政治:仁政;“民贵君轻”(民本)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2、孟子


材料二: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指土地)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推行仁政(民本)思想主张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





材料三: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
据材料和教材,孟子提出了哪四种道德规范?在伦理观上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史料3: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史料4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从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升为阶级关系的和谐

方法:重视和善待老百姓(民本思想)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梁襄王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
孟子见梁襄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安泽一带)人。
⑴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3、荀子
材料一: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
——《荀子》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政治: 礼法并用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⑵政治:“君舟民水”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史料4: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荀子· 性恶》
荀子
礼法并举,加强对人的约束

史料5:……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吸收法家思想
吸收道家思想

2.孟子
主要思想

⑴政治:仁政;“民贵君轻”(民本)
(2)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3.荀子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重视“礼”
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先秦儒家思想精要梳理
指出必记(主张、成就),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思想主张的含义
拓展深化(孔子评价、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知识辨析(试填)
孔孟荀三代表思想的对比
孔 孟 荀
时代
阶级


民本
天人关系
人性论
特征

知识辨析
孔孟荀三代表思想的对比
孔 孟 荀
时代 春秋 战国 战国
阶级 没落奴隶主 新兴地主 新兴地主
仁 仁者爱人 仁政 仁义
礼 克己复礼 重礼
民本 为政以德 君轻民贵 君舟民水
天人关系 鬼神敬远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特征 创立 发展 完善

主题升华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形成: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学说,经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备。
思想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
你知道这些成语反映哪一学派的思想吗?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在东周首都洛阳担任“守藏室之史”(等同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二)、道家
1、老子
老子生平
(2)思想主张
①哲学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材料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老子

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
二、老庄之学
1、老子
哲学思想:
(1)用“道”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道”是万物的本源,“道”是世界的根本;
(2)朴素辨证法思想,事物具有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消极悲观的态度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适用于新政权初期)
2、庄子
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老子之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矛盾的双方可以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多,多则惑。

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


思想主张
①哲学思想:
②政治主张:
a. "道"是万物的本源
b.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和转化
老子之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思考:怎样评价老子的政治思想呢?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①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②政治主张:适用于新政权初期;消极悲观的态度
(2)思想主张
①哲学思想:
②政治主张:
a. "道"是万物的本源
b.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转化
(3)评价
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他认为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的生活方式: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活,以达到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2.庄子
⑴ “道”是最高准则
⑵提出“齐物论”

人和蝴蝶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人类头疼了几千年的问题。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双翼飘举,游历花丛,他在花瓣和木叶间大声地笑。醒来之后的庄子如陷浓云:是我作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作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变成了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如果蝴蝶作梦变成了庄周,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庄周的记忆里?

  
人和鱼的故事
“鱼们在水里多快乐啊!”庄子穿着自己编的草鞋,站在水边长长叹息。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问他。
  “咦?”庄子严肃地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的意念穿越了水和时间,和鱼儿合为一体,岸上的庄子在水里无比开心。游泳是快乐的,岸边的那朵花悄悄绽放,和蜜蜂热烈地亲吻,它也是快乐的,水上的惠施有些忧郁,但他也是快乐的。
“更奇怪了,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是快乐的呢?”惠施生气了。
  “我知道,”庄子在水底搂着那条鱼笑道,“我知道,不要和我辩论,我知道你是快乐的。”
因为知觉。因为感受。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要它如此。不要说是对还是错,这是哲学。

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没有人接受。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兵来,才给他解了围。孔子在列国奔波了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问题:1.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礼的主张,为何没有人接受?
2.儒家思想为何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当时各国的国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
提示:
1. 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18分
2.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12分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 6分

1.早期法家: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变法
2.集大成者--韩非子
变法特点 :奖励耕战, 严刑酷法
(三)、法家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韩非的治国主张是什么?
2、韩非子

理论来源
观点主张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 则备变”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发展趋势
作 用
(三)、法家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势:
术:
法:
权势

树立威望

对付官员

统治人民
明文规定
权术
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一则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么韩非写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因循守旧。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答:讽刺那些不知变通的人。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课堂探究
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而不能单独治天下。
——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
韩非子

理论来源
观点主张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异 则备变”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发展趋势
作 用
两汉后,融入儒家。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三)、法家
墨 子(约前468-376年),姓墨名翟,鲁国 (今山东滕州)人。
(四)、墨家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1、伦理观:“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节俭等
2、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三表法”)
3、逻辑学:重视类比推理,建立了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孔子
春秋
孟子
荀子
战国
墨子
战国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韩非
战国
提倡“仁”和“礼” ;“有教无类” ,全面发展
“仁政”;“民贵君轻”;仁义礼智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道”;齐物论;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法治;法革新
课堂小结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深化理解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null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知识巩固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校自我觉悟
案例·展示
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会采用哪家的思想?为什么?
1、创立:
2、继承:
3、重创:
4、正统:
5、融合:
6、理学:
7、批判
继承: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专题梳理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时代 思想内容 地 位 原 因
春秋 仁、礼、为政以德 不被重视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战国 仁政、君轻民贵 不被重视 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的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
秦 遭打击 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西汉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独尊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魏晋南北 危机 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宋明 “理”“天理” 复兴、重新确立正统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 批判继承 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