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时间:60分钟,总分:8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屑(xiè) 模型(mú) 蚁冢(zhǒnɡ) 迄今为止(qì)
B.家畜(chù) 黏菌(nián) 纤维(xiān) 化学喷剂(jì)
C.霎时(chà) 拱券(quàn) 贮存(zhù) 不落窠臼(kē)
D.毗邻(bǐ) 穹顶(qiónɡ) 处理(chǔ) 一筹莫展(chóu)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振动 震耳欲聋 模仿 摩肩接踵
B.窜改 肆意篡改 神秘 密而不宣
C.侦察 立案侦查 临界 巍然屹立
D.融合 其乐融融 简洁 方法简捷
【答案】B
【解析】B项,“密而不宣”应为“秘而不宣”。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驻足(停留) 胜景(胜利)
B.窥见(从缝隙里看) 豁亮(亮)
C.鸟瞰(看) 惟妙惟肖(相似)
D.匝道(周) 巧妙绝伦(绝对)
【答案】C
【解析】A项,胜(美好)景;B项,窥(暗中观察)见;D项,巧妙绝(极、最)伦。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来独往,野心勃勃。
B.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C.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D.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
【答案】A
【解析】A项,“野心勃勃”含贬义,应用“雄心勃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这位院士诚恳地表示,他要努力去做一个乐意给年轻人开辟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夺得科学高峰的人。
B.仅在短短的三年之前,电脑“上网”对人们还是陌生的,但对今天的学生来说,这显然已经是比较熟悉的了。
C.生命是否起源于火星而非地球,地球上的生命是否由陨石带来,天文学家正在研究诸如此类的问题。
D.这本书具体描写了我国北冰洋考察船是如何根据气候和洋流的状况,渡过一个个难关,获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
【答案】C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压压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
B.《作为生物的社会》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李绍明译。
C.一份期刊把各种各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
D.有一件事让人叫绝:探索一词(explore)不能适用于探索活动的搜索一面。
【答案】D
【解析】外语解释的小括号应放在“探索”的后面,因为它是解释“探索”的。
7.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
动物,尤其是高级动物有没有思维?过去,很多人都认为思维只是人所具有的, ,它们没有语言能力,而离开语言何谈思维呢?绝大多数动物的确傻得不能再傻, ;但有些动物确实明显地聪明, 。人们一度认为只有人能够制造并利用工具, 。谁能说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思维的成分呢?
①若只用条件反射来解释是非常困难的 ②动物只是简单的条件反射
③要证明它们没有思维是非常容易的 ④现在发现某些动物也有这种能力
A.②④①③ B.②③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答案】B
8.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猴面鱼”的特征。(每一点特征不超过5个字)(5分)
猴面鱼,因头部像猴子而得名。不仅脸型酷似猴子,而且也长着像猴子一样的厚厚的嘴唇。他有一双机灵的眼睛,在海底活动时,一旦发现“敌情”,会立即钻进岩洞里躲藏,动作敏捷,极像猴子。它离开水也能呼吸,大个的甚至可以离水35小时。猴面鱼居住在寒冷北方有大量石缝的岩石区,是一种冷水性鲫科鱼,在低于15度的水温中才能生存。猴面鱼的生长速度比大部分鱼类要慢,所以寿命也比较长,一般为18岁。
【答案】①头部像猴;②动作敏捷;③能长时离水;④冷水中生存;⑤寿命较长。
【解析】本题要求概括“猴面鱼”的特征,实际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段文字共6句话,前两句讲其外形特征;第3句尽管写了眼睛,但主要为了突出其动作敏捷;第4句用数字说明能长时间离开水的特殊本领;第5句讲生存环境;第6句讲生长速度慢也是为了强调其寿命长。五个特征清楚明了,易于归纳概括,注意题干中字数的限制即可。
名师点睛
1.确定语段表述的主体。题干给出的语料一般都是围绕某个概念、事件、人物或思想的,答题时要先找出语段表述的主体。
2.理解语段的表达方式。通过把握语段的表达方式来确定提取关键词的方法。
3.分析语段表述的具体内容。通过对语段中每一句话的理解和把握,找出关键内容。
4.注重概括和语句转换。对筛选出来的重点词句,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比如字数问题)加以概括或者转换。
9.把下面的文字概括为表明海洋的重要性的两个比喻句,每句不得超过12个字。(5分)
大约32亿年前,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在海洋里,这些原始的生命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鱼类这样的比较高级的海洋脊椎动物。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依靠海洋中的“牧草”——单细胞海藻生存,成为人类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人类每年从海洋里捕获的鱼虾已达到几千万吨,将来每年的渔获量可望达到两亿吨左右。
【答案】(1)海洋是生命的摇篮。(2)海洋是天然的牧场。
【解析】抓住关键句“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依靠海洋中的‘牧草’”概括提炼即可。
10.仔细观察下面的画,结合原画附诗,叙述画面所表现的事件,不超过80字。并写出此画的寓意,不超过24字。(5分)
【答案】示例 叙述:墙根处的蚂蚁正排着长队搬家,一个孩子搬来很多小凳连在一起架起“长廊”,使蚂蚁免遭被踩死的厄运;一位长者走来,另一个孩子提醒他注意蚁群。 寓意:借小孩爱护弱小生命之举,希望人们慈悲为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7分)
大自然的智慧
赵大年
蜘蛛天生就会结网捕食。它在体内制造黏性韧性很高又无色透明的“隐形”蛛丝,选择蛾蝶蚊蝇等飞虫的林间通道巧妙织网,然后躲于暗处,一旦有自投罗网者,信息立刻由蛛丝颤动传递给蜘蛛,它会迅速赶到,咬住俘虏,将自制的麻药通过牙齿输入俘虏体内,使其丧失抵抗或逃跑的能力,再放心地把俘虏吃掉。若有多个俘虏撞网,一时吃不完,则用蛛丝捆绑起来,下顿再吃。要问这些本领和计谋是谁教它的?生物学家也无法仔细解答,只好笼统地说是蜘蛛的本能。其实,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奥秘知之甚少。聪明人不妨先学习大自然的智慧——我看编织渔网就是从蜘蛛那里,真是个改变人生的巨大发明呀!人类自从捕鱼,至今已经衍生出多少有形和无形的网啊,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法网、关系网、通信网、互联网——天罗地网!只是忘了感谢蜘蛛。
亚马孙森林大蜘蛛的网可以缠住鸟雀,它再使劲扑棱也挣不断这神秘的蛛丝。经测定,蛛丝的韧性强于钢丝,而且重量轻得多。已经有人在分析蛛丝的成分,都是蛋白质之类的有机物,若能人工合成,可能会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新材料。
出于同样的想法,人们发现多种昆虫的外皮又薄又轻又有韧性,譬如蝗虫的“外骨骼”,既能保护内脏和肌肉,又支撑全身,使蝗虫能轻盈地弹跳、飞翔,这种外皮也是很好的材料呀。最近美国科学家研制的“昆虫皮肤”,就是分析了昆虫外皮的成分,取得甲壳素和若干蛋白质的配方,相当容易地进行了人工合成。甲壳素也很容易获取,大量的虾壳、蟹壳、鱼鳞都能变废为宝。这种新材料的强度与铝相当,却轻得多,成本也低得多。加水多少即可决定其柔软度,可制成任何形状,替代塑料,可自然降解,保护环境。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在医学上也用途广泛。
荷花莲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早就为人所知,我国文人以此比喻君子的品格。德国科学家则仔细审视莲叶的表皮,在显微镜下,这层表皮上有无数乳凸状的颗粒,连水珠都不沾。把炭粉撒在莲叶上,用水一冲,洁净如初。他们按照莲叶表皮的形状制作出一种具有“自洁性能”的薄膜,用于车辆和建筑物表面,一场雨或一阵风就可以清除浮尘,节省了许多人工。
为防野兽伤害,有巢氏教部族学习鸟儿“结木为巢,编堇而寝”,住在树上。燕窝、蜂房的结构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现代化的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取名鸟巢,也是人们向鸟儿学习的一种纪念吧?粗略地想想,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事例多矣。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和现代装甲战车,大概是学习甲壳动物自我保护之法,譬如乌龟、穿山甲。鱼体内有鳔,充气则浮,排气则沉,潜艇也学了这一招。军人的迷彩服,一如动物的保护色。运动员阻力最小的游泳衣,仿鲨鱼皮。蝶翅美丽的图案移植到花布上,巧夺天工。乌贼也许是施放烟幕的祖师爷。跳蚤肯定是跳高的绝对冠军,它的跳高纪录是自身高度的600倍,已经有人在研究跳蚤的膝关节了。
我写过一篇散文《羡慕蜗牛》,说的是住房困难时突发奇想,蜗牛怎么知道生下来就应该背着一间房呢?此文获奖,是评委对敝人的同情。今天看来,学习蜗牛者大有人在。部队行军带帐篷。成吉思汗远征军的马队带着蒙古包。美国兵带着睡袋,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钻进睡袋也就冻不着了,可惜他们聪明过了头,既学蜗牛又学蚕——作茧自缚,我们的志愿军只需在睡袋外面帮他们拉上拉锁就足够了,抓个俘虏,举手之劳。
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随风飘去,播种四方。胡杨树给它的种子设计了辐射型的细毛,随风滚转到水土适宜处再扎根生长。蒺藜有点儿霸道,让它的孩子浑身长满倒钩刺,钩住动物的腿脚或人的裤腿,可免费旅行,待到你把它摘下,怕扎嘴又不敢吃,扔到地上,则“正中下怀”,就地发芽。美哉蒲公英、胡杨、蒺藜,它们共同的智慧,就是不让孩子挤在自己的“福荫”下生活,不要子女跟自己争夺身边这点儿水分、养料、阳光。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它们的生存理念,偏要拥在闹市的雾霾下买高价房和天天堵车呢?世界大得很,好男儿志在四方,虚心学习大自然的智慧吧,这是一门既古老又时髦的学问——仿生学。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虾壳、蟹壳、鱼鳞中可提取甲壳素,由它合成的新材料的强度与铝相当,却轻得多,成本也低得多。加水后可制成任何形状。
B.人类学习自然界中甲壳动物乌龟、穿山甲等的自我保护法,从而发明了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和现代装甲战车。
C.自然界中跳蚤的跳高纪录是它自身高度的600倍,如果把跳蚤的膝关节研究透彻了,人类的跳高技术可能会提升。
D.亚马孙森林大蜘蛛网中的蛛丝成分都是蛋白质之类的有机物,它的韧性及重量强于钢丝,材料用途极广泛。
E.蜘蛛体内能够制造“隐形”蛛丝,并能够巧妙织网,然后躲藏在暗处,一旦有自投罗网者,它就咬住俘虏将其吃掉。
【答案】AC
2.作者为什么将文章的标题取名为“大自然的智慧”?请结合全文分析。(3分)
【答案】因为文章写人类从大自然那里学习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仅是大自然智慧中的很小的一部分,人类还有很多东西要从大自然那里学习。作者以此为题,既凸显了书写的主体对象,又形象地表现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解析】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意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
3.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大自然的智慧”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
【答案】①人类从蜘蛛织网捕食。②研制的“昆虫皮肤”是分析了昆虫外皮的成分后进行人工合成的。③按照莲叶表皮的形状制作出的薄膜,用于车辆和建筑物表面。④将蝶翅美丽的图案移植到花布上。⑤古代人民学习鸟儿,住在树上。⑥潜艇是学习鱼体结构仿制的。⑦阻力最小的游泳衣是仿鲨鱼皮制成的。⑧部队行军带帐篷是学蜗牛。
4.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5分)
【答案】示例一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大自然中某些动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如第一段“它在体内制造黏性韧性很高又无色透明的‘隐形’蛛丝,选择蛾蝶蚊蝇等飞虫的林间通道巧妙织网”,准确地说明了蜘蛛结网的原理和地点。
示例二 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文章最后一段“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随风飘去,播种四方”一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的特点。
【解析】一般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要从内容着手。从内容上分析,一般要知道这句话或这段内容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突出事物怎样的特点,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8分)
细 菌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我们认为,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现代化的魔鬼。而在这敌阵中,最显眼的、坐中军大帐的便是细菌。我们断定,它们干起坏事来该是饶有兴致的。它们到我们身上逐利,它们数量太多,疾病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假如我们成功地剿灭了一种疾病,总会有一种新的疾病伺伏在一旁,等着取代它的位置。
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我们也从来都只是那个庞大的细菌王国相对漠不关心的对象。细菌致病并非常规,疾病通常是因为共生而进行的谈判无结果造成的,是因为共生双方中的一方越过了边界线。
③有些细菌只有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白喉杆菌和白喉链球菌只有在受到噬菌体【注】侵袭时才产生毒素。为毒素的产生提供密码的是病毒,未受感染的细菌是没有获得密码通知的。我们染上了白喉,那是一种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的不是我们。我们卷入的不是一场跟毒素的直接对抗赛,而好像是无意中撞入了他人的麻烦。
④有些微生物具有侵害人体的特殊能力,如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疟原虫等。但从进化论的意义上讲,它们能引起疾病或死亡,这对它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对大多数细菌来说,引起疾病也许是它们的祸事,它们要冒的生命危险比我们的危险更大。一个人带上了脑膜炎病原菌,即使不用化学疗法,致命的危险也不大。相比之下,脑膜炎病原菌运气不好碰到人身上,它们致命的危险可就太大了。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只停留在人体的表面,在鼻咽部待着。脑炎流行时,大多数带菌者身上、鼻咽部就是病原菌待的地方。一般说来,它们在那儿对人是无害的。只有在原因不明的少数人身上,它们才越过了界线。这时人菌两方就一块儿遭殃了,而大多数时候,更遭殃的是脑膜炎病原菌。
⑤大多数细菌一门心思在吃喝,它们不断改变着有机分子的结构,这样,这些分子便可被用来满足其他生命形式的能源需要。总的说来,这些细菌相互之间不可分离,以相互依赖的群落的形式生活在土壤或海洋中。有一些细菌在更专门、更局部的关系中成了更高级生物的共生者,作为工作零件活在其组织中。如果没有根瘤菌,豆科植物的根瘤就不会形成。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成了动物营养系统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它们在一切植物里都是正式居民。
⑥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肌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菌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布满了地雷。
⑦是细菌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兽群面前还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五角大楼的摆布。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
(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有删改)
【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总称。
1.结合全文,简要说明第①段的作用。(3分)
【答案】①内容上,说明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和态度;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细菌和人类疾病二者关系的说明与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分析开头的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强调了什么?是否起到点题作用?它与下文有何联系?”据此再联系文本内容,就可以概括出答案。
2.请阐释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答案】细菌的毒素并不是为了危害人体而产生的,人类得病是细菌遭到噬菌体侵袭产生毒素所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画线语句出现在第③段段末,是对第③段内容的总结。答题时要注意联系前文内容,抓住“不是”“好像是”等关键词。再结合第③段开头“有些细菌只有在产生外毒素时才对人类有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在自身生病时才产生外毒素”,即可得出答案。
3.科普文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线部分的特色。(5分)
(1)大多数脑膜炎病原菌很精明。
(2)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菌,倒更像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把脑膜炎病原菌作为头脑灵活的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选择安全部位来生存的能力。
(2)运用比喻手法,将细菌比作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形象地说明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澄清了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
名师点睛
解答这类试题容易陷入以下误区:
1.审题不清,不能把握答题方向。要看清楚题干要求分析的是文章整体的语言特色还是某些句子的语言特点。前者要从全文来考虑,后者则要从局部段落、句子内部来考虑。有些考生没有审清题干,导致答题失误。
2.对文章所用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分析不准或不全。如上题第(1)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考生如果答成了其他手法,就会丢分。
3.只点明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没有结合文章内容指出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效果。如上题第(2)题,只指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指出运用它们的效果。
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要有综合观念。科普文章是解说、介绍科学技术的说明性文章,因此揣摩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不能置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于不顾,而是要综合这些内容来看文章整体风格。
2.认真分析文章所用到的各种说明方法。各种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科学运用,正是说明文语言特色的具体体现。
4.《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畅销不衰。请根据本文内容,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答案】①文章内容与人类自身的生命、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起普遍关注。②知识性强,利于读者开阔眼界,激发思维。③趣味性强,能够吸引读者。④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读者理解。⑤观点新颖独到,科学性强,有助于读者消除头脑中固有的错误认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
祝蜣螂南行
①蜣螂者,俗称屎壳郎也。现在居然为这种被人们讨厌的“逐臭之夫”祝福,未免使人发笑。
②可是,让屎壳郎照镜子——臭美,开先河者,是被人称为昆虫诗人的法国科学作家法布尔。他的名著《昆虫记》赞颂蜣螂,称它们为“清道工”,因为蜣螂逐臭,就是为我们除污。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它带锯齿的前腿像是扫帚,用来收集粪土,把粪土放在长着尖爪的后腿间,搓转成丸,然后推回地下巢穴,储作食物。
③蜣螂推着比它们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前进,从不避陡坡险沟,常常快推到坡顶,又连球一齐滚下来,一只蜣螂推不动,就两只合作,一前一后,齐心协力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此,有一种蜣螂,生物学家给它取名为希腊神话中罚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国民间也称蜣螂为“推车客”。
④据说古代埃及人认为蜣螂搓推粪球,有如运转天上的星球,所以称它为“神圣的甲虫”。古代也有说蜣螂坏话的,如希腊的伊索就写过一篇叫“蚂蚁与蟑螂”的寓言,把蜣螂讥讽为不爱劳动的乞食者,但那是“不实之词”。我国古代药书中记载:蜣螂,甚至蜣螂转丸,都能入药,可治不少内外科的疾病。所以,蟑螂确非害人虫,不能顾名掩鼻。
⑤我们现在要为蜣螂祝福,是因为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的一种“神农蜣螂”,应澳大利亚有关科研机构的“邀请”,离别故土,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东南部湿热地区去安家落户。澳大利亚现在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牛粪,要覆盖约4000平方公里的草场;牛粪还滋生蝇类,更是害上加害。从中国请去的蜣螂的任务,就是去帮助清扫那里广阔的大牧场。
⑥澳大利亚难道没有蜣螂?有是有的,但是本地的蜣螂只爱吃袋鼠粪,牛粪不合它们的胃口,它们不愿问津。这就像牛虻爱吮牛血,狗蝇只叮狗身一样,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生活的本能。
⑦澳大利亚为什么没有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这有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两方面的原因。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可是在古老的地质年代,它是与其他大陆相连的。到了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由于地壳运动和大陆漂移,澳大利亚才与亚洲大陆脱离,后来又与南极洲分开。那时候,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还处于哺乳动物的早期阶段,才出现一些原始的兽类。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动物种类又单一,澳大利亚一方面成了鸭嘴兽和袋鼠等一些原始哺乳动物的乐园,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哺乳动物在当地环境中继续向前进化。现在澳大利亚陆地生活的一些有胎盘类动物,如马、牛、羊、猫、犬、豕,甚至包括鼠类,都是十八九世纪人类从欧、亚等其他大陆带去的。牛是带去了,但清除牛粪的蜣螂却没有带去。因此,澳大利亚现在缺乏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
⑧达尔文等人曾举出“猫←田鼠←野蜂←三叶草→牛”的有名例子,揭示了当时英国畜猫有利于养牛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样的道理,澳本利亚引进我国产牛地区的蜣螂,如果繁殖成功,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
⑨我国的牧民中有句谚语,“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用来称赞草原上有些动物的某种器官特别灵敏。蜣螂的嗅觉确实非常敏锐,无论哪里有了人畜粪,它们不怕关山阻挡,很快就会闻风而至。中澳相距万里,又远隔重洋,蜣螂的鼻子虽灵,想过去也只好望洋而叹。现在,中澳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天涯咫尺,地理隔绝的鸿沟已经消失。今天,在澳洲袋鼠出没、牛羊遍野的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从我国引进的油亮壮实的黑甲虫们,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
⑩让我们祝蜣螂们成功吧!
(选自《自然启示录》,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答案】开篇介绍蜣螂这一文章谈论的主要对象,照应标题;提出异议,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该段文字与标题、与文章谈论的主要对象、与下文等之间的关系。作答时要注意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2.从文中看,蜣螂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蜣螂以粪便为食,为人类清洁环境;蜣螂及蜣螂转丸均可入药,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作为生物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维持着生态平衡。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加以说明。(3分)
【答案】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蜣螂硬角的形状和功用。“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以拟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关于蜣螂的想象。“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则引用谚语介绍说明了蜣螂拥有灵敏的嗅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