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5张PPT。 野 望
黄 鹤 楼第一课时 唐诗五首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格律严密,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通常是八句完篇的律诗,每诗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文体知识:(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 王绩作者简介:跟我读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gāoxǐ yǐ 赏读古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赏读古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赏读古诗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理解诗意诗意: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只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合作探究1.首联写了哪些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感悟品析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感悟品析3.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感悟品析 诗歌小结课堂小结《野望》全诗通过写山野中萧瑟广阔的秋色,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和避世归隐的愿望。导入新课: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知识链接:(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他才思敏捷,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崔颢作者简介:跟我读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理解诗意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 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理解诗意感悟品析 1 、本诗由神话传说起笔,对神话的吟诵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传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2 、“日暮”(时间)和“烟波江上”(景致)与诗人表达的情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不妨谈谈的理解 有,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怀乡思土之情。 感悟品析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3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感悟品析 4、诗人在诗的末尾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两句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情怀。 诗歌小结课堂小结《黄鹤楼》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布置作业 使至塞上
渡 荆 门 送 别
钱 塘 湖 春 行第二课时 唐诗五首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作者简介: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写作背景:跟我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使至塞上 王维 ---五言律诗理解诗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理解诗意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长官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合作探究 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3、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感悟品析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感悟品析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劲拔坚毅),“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感悟品析3.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感悟品析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结构梳理课堂小结《使至塞上》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作者简介:《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创作背景:跟我读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理解诗意诗意: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长江仿佛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辞万里为我送行。感悟品析1、本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感悟品析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感悟品析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感悟品析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品析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 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感悟品析6、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结构梳理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诗歌总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 “诗魔”。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作者简介: 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写作背景:跟我读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理解诗意孤山寺北贾亭西
(点明诗人春游是从孤山寺、贾亭一带起程的)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远望湖面)首 联【句解】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理解诗意【句解】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颔 联理解诗意【句解】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颈 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理解诗意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尾 联充分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句解】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感悟品析1、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感悟品析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感悟品析3、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诗歌小结课堂小结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