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1-11 09:56: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二课时
课题
物质的溶解性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下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使学生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曲线变化情况知道物质溶解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以结晶实验入手,了解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一种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采取分离的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及从量的观点认识固体溶解度。
2、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事物。
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会查看、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3、建立结晶的概念;4、运用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难点
1、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运用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实验回顾
碘几乎不溶于水
;碘放入汽油中溶解,溶液棕色;高锰酸钾入水,溶解,溶液紫色;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
物质的溶解性是难于直接测定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呢?
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入题,更直观
讲授新课
提问:青海湖里含有丰富的食盐(NaCl)和纯碱(Na2CO3)资源,生活在湖区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活动与探究
1、准备两只烧杯A、B,A中加入200g水,B中加入100g水。分别在20
、40
、60
、80时称量出在水中溶解的最大氯化钠的质量,记录在表格中。
结论:
1.相同温度下,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极限与溶剂的质量呈正比例关系
2.相同质量的水中,氯化钠的溶解极限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的物理量。
例:
NaCl在50
℃时的溶解度是37.0g
在50
℃时,100
g水中溶解37.0gNaCl,溶液达到饱和。
在50
℃时,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37.0g
NaCl。
例:
硝酸钾在60
℃时的溶解度是110.0g
在60
℃时,100
g水中溶解110.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
在60
℃时,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110.0硝酸钾
2、溶解度的四要素
(1)条件:一定温度
(2)标准:
100g溶剂(一般指水)
(3)状态:饱和状态
(4)单位:质量g
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溶解度都无意义!
思考与讨论: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请问这句话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在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0gNaCl,溶液达到饱和
溶解度含义练习
1.在20 C时,100克水中溶解了23克食盐,则食盐在20 C时的溶解度为23克。
2.在20 C时,100克溶液中含有溶质23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克。
3.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
4.在20 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
3、溶解性划分
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习惯上称作“不溶”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思考: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怎样表示这种变化关系最直观、形象,又便于应用呢?
播放视频:硝酸钾得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2)曲线法
活动与探究
绘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
讨论:两种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1、列表法是以实验为基础,数据准确,但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容易测定,有一定的局限性
2、溶度曲线可以直观的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走势,能查到任一温度下的溶解度,但是数据会有误差。
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提问: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1、点:曲线上的点均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2、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3、曲线: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
4、一般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固体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曲线的横向变化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的数值。
(2)曲线的纵向变化可以表示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每条曲线代表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趋势及大小。
(4)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该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其对应的溶液必为饱和溶液。
(5)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6)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或区域),表示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7)溶解度曲线上方近曲线的点(或区域)表示过饱和溶液。
观察与思考
根据上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2、
图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硝酸铵,影响最小的物质是氯化钠
3、在0℃时,图中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硼酸
硝酸钾
氯化钾
氯化钾
氯化钠
硝酸钠
硝酸铵
4、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6
g。80
℃时140g硝酸钠溶于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
不饱和
溶液
溶解度曲线应用
总结:
2、利用溶解度曲线主要可以帮助解决以下问题:
(1)可以查阅某种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或确定某物质溶解度对应的温度。
(2)可以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可以确定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情况,一次确定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一般而言,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可以用降温结晶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分离,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到晶体。
(4)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
溶解度变化规律
比较两幅溶解度曲线图,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陡升型,代表物质: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小;
(缓升型,代表物质: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下降型,代表物质:氢氧化钙)
(二)气体溶解度
定义: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介绍常见气体溶解度
思考: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思考与讨论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打开汽水瓶盖,瓶内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所以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总结: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1)气体的性质(2)温度(3)压强
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思考与讨论
1、夏天鱼常浮头,而冬天则少见,说明了什么?
夏天温度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水中缺氧
2、雷阵雨前鱼常浮头,说明了什么?
雷雨前,大气压强减少,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水中缺氧
提问: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生活在青海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了吗?。
原因:“夏天晒盐”是因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食盐易析出;“冬天捞碱”,是因为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冬天气温降低,纯碱易析出。
三、结晶
定义:像晒盐那样,把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活动与探究
[实验1]
取10毫升农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有大量晶体析出
结论:蒸发溶剂,可以从溶液中析出晶体
补充: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知识拓展
蒸发:
实验器材:蒸发皿;铁架台;铁圈;玻璃棒;酒精灯;坩埚钳
注意事项:
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3、当加热至(大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4、坩埚钳用于夹持蒸发皿。
5、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
[实验2]在一只盛有30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配成硝酸钾饱和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有大量晶体析出
结论: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以从溶液中析出晶体
补充: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
介绍几种常见的晶体
观看视频:1、氯化钠溶液的蒸发结晶
2、降温的方法得到硼酸晶体
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的固体溶质。如蒸发海水获得食盐。
(2)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或称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如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来获取硝酸钾晶体;
从溶解度曲线分析结晶情况
硝酸钾
1、降温结晶(又叫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的固体物质如:KNO3
氯化钠2、蒸发溶剂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NaCl
溶解度与结晶方法有什么关系呢?
(A)陡升型: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B)缓升型:蒸发溶剂
(C)下降型:升高温度
(D)陡升型的物质中混有少量缓升型的物质时:先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将陡升型的物质析出
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海水晒盐
思考与讨论: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
混合物适量水加热得到硝酸钾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滤纸上有硝酸钾晶体,滤液中大部分氯化钠,少量硝酸钾。
思考与讨论: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食盐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并结合右图所示曲线,说明其中的道理。
答案: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冬天气温下降,纯碱晶体易析出;食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夏天气温较高,水分易蒸发,食盐晶体易析出。
提问:1、海水晒盐的得到的是精盐还是粗盐呢?
海水晒盐得到的是含有大量杂质的粗盐。
2、如何能使提纯粗盐的?
粗盐的初步提纯
(1)用品粗盐、蒸馏水、托盘天平、纸片、钥匙、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酒精灯、蒸发皿、坩埚钳、石棉网、火柴、剪刀
(3)过程
溶解: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过滤: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飞溅
蒸发结晶: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造成液滴飞溅
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观看演示实验并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初步得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通过分析具体例题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练习,自我巩固溶解度的含义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总结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更简单直接的方法
学生动手绘图
小组讨论总结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学生读图根据教师的提示从中寻找有用信息
在上面信息的基础上回答课本活动问题
小组讨论总结出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学生对比两图回答问题
用汽水体验这个过程,根据自身体验来分析回答问题
总结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观看相应视频解决问题
学生解释课前的问题
观察演示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两组实验引导学生试图找出结晶的方法
学生体验常见的晶体
观看视频
总结结晶方法
分析曲线
通过分析图像得出溶解度和结晶方法的关系
分析图象得出结论
有晒盐思考讨论问题,并得出答案
思考粗盐提纯的方法
结合教师讲解图片理解掌握粗盐提纯
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更清晰准确的区分出定义中每个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对科学严谨的态度
表格和数轴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直观体验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由简单到复杂更容易接受
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能从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化学更有趣
学以致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前后呼应引入下一知识点
从实验总结方法更真实可靠,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不能完成的实验用视频作为弥补
结合图像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学以致用
讲解为主,为实验打下理论基础
课堂小结
1.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
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
3.气体的溶解度通常受温度和大气压强影响
4.结晶的方法(1)蒸发溶剂(2)冷却热饱和溶液
5.结晶方法的应用(1)海水晒盐(2)化工原料或产品的提取
板书
物质的溶解性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因:温度
3、溶解度表示方法:列表法、溶解度曲线
二、气体溶解度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因:压强和温度
三、结晶
方法:蒸发溶剂、冷却热饱和溶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物质的溶解性
化学沪教版
九年级下
新知导入
物质的溶解性是难于直接测定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大小呢?
碘几乎不溶于水
碘放入汽油中溶解,溶液棕色
高锰酸钾入水,溶解,溶液紫色
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
实验回顾
新知讲解
青海湖里含有丰富的食盐(NaCl)和纯碱(Na2CO3)资源,生活在湖区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夏季的青海湖
冬季的青海湖
新知讲解
结论:
1.相同温度下,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极限与溶剂的质量呈正比例关系
2.相同质量的水中,氯化钠的溶解极限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温度
()
20
40
60
80
200g水中
72.0g
73.2g
74.6g
76.8g
100g水中
36.0g
36.6g
37.3g
38.4g
活动与探究
1、准备两只烧杯A、B,A中加入200g水,B中加入100g水。
分别在20
、40
、60
、80时称量出在水中溶解的最大氯化钠的质量,记录在表格中。
新知讲解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的物理量。
例:
NaCl在50
℃时的溶解度是37.0g
在50
℃时,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37.0g
NaCl。
在50
℃时,100
g水中溶解37.0gNaCl,溶液达到饱和。
例:
硝酸钾在60
℃时的溶解度是110.0g
在60
℃时,100
g水中最多可溶解110.0硝酸钾。
在60
℃时,100
g水中溶解110.0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
(一)固体溶解度
新知讲解
(1)条件:
(2)标准:
(3)状态:
(4)单位:
一定温度
100g溶剂(一般指水)
饱和状态
质量g
2、溶解度的四要素
(一)固体溶解度
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溶解度都无意义!
思考与讨论: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请问这句话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在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0gNaCl,溶液达到饱和。
新知讲解
1.在20 C时,100克水中溶解了23克食盐,则食盐在20 C时的溶解度为23克。
2.在20 C时,100克溶液中含有溶质23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克。
3.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
4.在20 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

×
×
×
溶解度含义练习
新知讲解
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将溶解性划分
溶解性
溶解度/g
(20
℃)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10
g
1-10
g
0.01-1
g
<0.01
g
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习惯上称作“不溶”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
0.01g
1g
10g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0℃的溶解度/g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新知讲解
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一)固体溶解度
(1)列表法
思考: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怎样表示这种变化关系最直观、形象,又便于应用呢?
物质
氢氧化钙
Ca(OH)2
碳酸钠
Na2CO3
食盐
NaCl
硝酸钠
NaNO3
硝酸铵
NH4NO3
蔗糖
C12H22O11
溶解度/g
0.165
21.5
36.0
88.0
192
204
20℃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新知讲解
硝酸钾得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根据表格数据,
绘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
0
t

40
80
120
160
200
g/100
g水
S
70
20
40
60
80
100
90
温度℃
0
20
40
60
70
80
100
溶解度
g/100
g水
13.3
31.6
63.9
110
138
169
246
新知讲解
(2)曲线法
活动与探究
讨论:两种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溶解度曲线含义
1、点:曲线上的点均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2、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3、曲线: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
4、一般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新知讲解
1、固体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曲线的横向变化表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的数值。
(2)曲线的纵向变化可以表示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每条曲线代表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趋势及大小。
(4)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该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其对应的溶液必为饱和溶液。
(5)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6)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或区域),表示对应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7)溶解度曲线上方近曲线的点(或区域)表示过饱和溶液。
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是:
2、
图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
,影响最小的物质是
3、在0℃时,图中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4、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g。80
℃时140g硝酸钠溶于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
溶液。
新知讲解
溶解度曲线应用
观察与思考
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硝酸铵
氯化钠
硼酸
硝酸钾
氯化钾
氯化钾
氯化钠
硝酸钠
硝酸铵
36
不饱和
新知讲解
溶解度曲线应用
2、利用溶解度曲线主要可以帮助解决以下问题:
(1)可以查阅某种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或确定某物质溶解度对应的温度。
(2)可以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可以确定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情况,一次确定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一般而言,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可以用降温结晶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分离,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到晶体。
(4)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
新知讲解
氢氧化钙
比较两幅溶解度曲线图,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溶解度变化规律
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陡升型,代表物质: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小;
(缓升型,代表物质: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下降型,代表物质:氢氧化钙)
新知讲解
气体溶解度定义: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二)气体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是一个比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
1标准大气压下,20℃时部分气体的溶解度
思考: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新知讲解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思考与讨论
(二)气体溶解度
打开汽水瓶盖,瓶内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所以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新知讲解
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1)气体的性质(2)温度(3)压强
1、夏天鱼常浮头,而冬天则少见,说明了什么?
2、雷阵雨前鱼常浮头,说明了什么?
夏天温度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水中缺氧
雷雨前,大气压强减少,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水中缺氧
思考与讨论
鱼池增氧
新知讲解
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生活在青海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了吗?。
原因:“夏天晒盐”是因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食盐易析出;“冬天捞碱”,是因为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冬天气温降低,纯碱易析出。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二、结晶
定义:像晒盐那样,把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活动与探究
[实验1]
取10毫升农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有大量晶体析出
结论:蒸发溶剂,可以从溶液中析出晶体
补充: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拓展提高
蒸发
实验器材:蒸发皿;铁架台;铁圈;玻璃棒;酒精灯;坩埚钳
注意事项:
1、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必须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使液体飞溅。
3、当加热至(大量)固体出现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4、坩埚钳用于夹持蒸发皿。
5、不能把热的蒸发皿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应垫上石棉网。
新知讲解
[实验2]在一只盛有30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配成硝酸钾饱和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
沸水
热的硝酸钾浓溶液
冷水
现象:有大量晶体析出
结论: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以从溶液中析出晶体
补充: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
新知讲解
硫酸铜晶体
食盐晶体
重铬酸钾晶体
氯化铜晶体
明矾晶体
硝酸钾晶体
常见的晶体
新知讲解
氯化钠溶液的蒸发结晶
新知讲解
降温的方法得到硼酸晶体
新知讲解
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的固体溶质。如蒸发海水获得食盐。
蒸发溶剂使溶质结晶析出
(2)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或称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如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来获取硝酸钾晶体;
热的饱和溶液
冷却热的饱和溶液使晶体析出
溶解度(克

温度(t)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200
180
100
80
70
40
150
130
110
90
70
50
30
10
190
170
60
50
30
20
0
硝酸钾
氯化钠
固体溶解度曲线
从溶解度曲线分析结晶情况
1、降温结晶
(又叫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蒸发溶剂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NaCl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的固体物质
如:KNO3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A)陡升型: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B)缓升型:蒸发溶剂
(C)下降型:升高温度
(D)陡升型的物质中混有少量缓升型的物质时:先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将陡升型的物质析出
溶解度与结晶方法有什么关系呢?
A
B
c
新知讲解
盐场用海水晒盐
食盐
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溶解度(克)
温度(t)
160
150
140
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200
190
180
170
1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0
硝酸钾
氯化钠
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
新知讲解
思考与讨论
混合物
适量水
加热
KNO3热饱和溶液
降温
结晶
过滤
滤纸上:KNO3固体
滤液中:
大部分NaCl
少量KNO3
步骤:1、配得热饱和溶液
2、冷却结晶
3、过滤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食盐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并结合右图所示曲线,说明其中的道理。
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冬天气温下降,纯碱晶体易析出;食盐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夏天气温较高,水分易蒸发,食盐晶体易析出。
新知讲解
思考与讨论
新知讲解
海水晒盐的得到的是精盐还是粗盐呢?
海水晒盐得到的是含有大量杂质的粗盐。
如何能使提纯粗盐的?
新知讲解
粗盐的初步提纯
(1)用品
粗盐、蒸馏水
托盘天平、纸片、钥匙、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酒精灯、蒸发皿、坩埚钳、石棉网、火柴、剪刀
(2)粗盐产率
=
精盐质量
溶解粗盐质量
新知讲解
(3)过程
1、溶解
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
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飞溅
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造成液滴飞溅
2、过滤
3、蒸发结晶
新知讲解
(4)注意事项:
1、过滤操作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1)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2)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3)三靠:漏斗颈尖端紧靠盛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引流的玻璃棒下端轻靠三层滤
纸处;烧杯的尖嘴处靠在玻璃棒的中下部。
2、蒸发结晶过程中,加热到有大量晶体析出,停止加热。
3、如果第一次过滤不干净,再过滤第二次。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硝酸钾的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200C时,20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
B
200C时,20g硝酸钾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
C
把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
D
200C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
D
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a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____;

a2℃时,____和____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三种物质中,_____的溶解
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
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小,
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溶解度/g



温度/℃
a1
a2
a3
甲>丙>乙





课堂练习
课堂总结
1.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气体的溶解度通常受温度和大气压强影响
2.
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
4.结晶的方法(1)蒸发溶剂(2)冷却热饱和溶液
5.结晶方法的应用(1)海水晒盐(2)化工原料或产品的提取
板书设计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因:温度
二、气体溶解度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因:压强和温度
3、溶解度表示方法
列表法
溶解度曲线
三、结晶
方法
蒸发溶剂
冷却热饱和溶液
物质的溶解性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完成作业本相应练习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
练习
一.选择题
1.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宜采取的方法是(  )
A.蒸发溶剂的方法
B.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
D.升高温度的方法
2.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D.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3.下列有关固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100
g水里溶解30
g硝酸钾刚好达到饱和状态,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g
B.20℃时,30
g硝酸钾能溶解在100
g水里,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0
g
C.20℃时,100
g饱和硝酸钾溶液里约有24g硝酸钾,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4
g
D.20℃时,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里恰好达到饱和状态,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
4.为了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固体硝酸钾
B.升高温度
C.加入水
D.降低温度
5.如图为K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点对应的溶液均是饱和溶液
B.a点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
C.将a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D.恒温下,加水可使KNO3溶液的浓度从b点转化为c点
6.若要增加汽水中的二氧化碳,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增加水量
B.持续通二氧化碳
C.升温
D.加压
7.把60℃的饱和硝酸钾溶液降温到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溶液的质量不变
②溶质的质量不变
③溶剂的质量不变
④仍是饱和状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t℃时,将一定量Na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10g、20g、30g,析出Na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xg、yg、zg,则x、y、z三者的关系为(  )
A.z═3x
B.z═2y﹣x
C.z═x+y
D.z═2x﹣y
9.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会相交
B.在40℃时,100g
NaCl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大于100gKNO3饱和溶液中的溶剂质量
C.在50℃时,NaCl和KNO3各30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D.在60℃时,向52.5g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47.5g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5%
10.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1℃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A和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两者仍是饱和溶液
C.t2℃时在A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水,A的溶解度变小
D.t2℃时在50
g水中加入20
g
A,可形成饱和溶液
二.填空题
11.(1)称取31.6g
KNO3固体时,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 
 。
(2)20℃时,KNO3固体的溶解度为31.6g。将31.6g
KNO3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的100g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提纯KNO3所采用的方法是 
 。
12.氯化钾在不同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的实验数据如下:
①0℃时
50
克水中溶有
13.8
克氯化钾;
②20℃时
200
克饱和溶液,加热蒸发掉
20
克水后,再冷却到原温度有
6.8
克氯化钾析出;
③40℃时饱和溶液的溶液和溶质的质量比为
7:2。
氯化钾在
20℃时的溶解度为 
 ,在
40℃时的溶解度为 
 ;
13.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合格的生理盐水是无色透明的.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 
 (填“会”或“不会”)出现浑浊现象.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说明在20℃时,36g食盐溶解在 
 g水中,恰好可以形成 
 溶液.
14.已知NaOH、Na2CO3、NaCl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如表所示。
t/℃
溶解度(g)
物质
NaOH
Na2CO3
NaCl
10
51
12.2
35.8
20
109
21.8
36.0
30
119
39.7
36.3
(1)分析表中数据,其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最小的物质是 
 。
(2)20℃时,将三种物质各15g分别溶解在50g水中,其中可以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
15.溶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用硫酸铜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后完成下列填空(用编号表示)
(1)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填“变大”或“不变”或“变小”)。
(2)所得三个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是 
 。
16.根据下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g;
(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
(3)20℃时,在l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充分搅拌后,将溶液温度升高到30℃(不考虑水分蒸发),所得溶液是 
 (选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4)在20℃~30℃的某温度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x)相同,x的取值范围是 
 .
17.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的意义: 
 。
(2))t2℃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 
 。
(3)t2℃时,将6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18.a、b、c
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a、b、c
三种固体的溶解度由小到大依次为 
 。
(3)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各溶解a、b两物质20g,同时降低温度, 
 的溶液先达到饱和。
(4)将t1℃时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降低温度
B.加入
t1℃时a的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
D.加入
t2℃时c的饱和溶液并恢复到
t1℃
19.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这说明氮气在0℃时,压强为 
 ,在 
 水中最多溶解0.024体积的氮气。
20.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即60℃时在 
 
g水中加入 
 
g
KNO3就能得到饱和溶液,则60℃时,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的质量比为 
 .
21.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50
硝酸钾的溶解度g/100g
20.9
3l.6
45.8
63.9
85.5
氯化钠的溶解度g/100g
35.8
36.0
36.3
36.6
37.0
(1)从表中数据分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在 
 (填字母)之间.
A.20~30℃B.30~40℃C.40~50℃
(2)20℃,将50g硝酸钾与l00g水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得到的溶液质量是 
 
g,该硝酸钾溶液属于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若将温度升高到40℃,该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3)保持温度20℃,将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填一种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
22.某化学小组从理论上初步探究“已知质量比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
【分析提纯方法】
表一:常温下(20℃)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S
S≥10g
1g≤S<10g
0.01g≤S<1g
S<0.01g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表二: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1)常温下,KNO3和NaCl的溶解性均为 
 .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
(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 
 ℃<t< 
 ℃.
【设计提纯步骤】
(1)选取样品(95gKNO3和5gNaCl的混合物)
(2)80℃时,向样品中加入约56.2mL的水(水的密度约为1g mL﹣1),此时溶液是KNO3的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不考虑不同溶质对溶解度的相互影响)
(3)降温至20℃
(4)得到晶体并烘干称量
【设计提纯方案】
为了证明(4)中得到的晶体为纯净的KNO3,该小组同学结合已有知识,从理论上初步设计了以下方案;(不考虑不同溶质对溶解度的相互影响及实验过程中水中各固体的损失等影响因素)
方案一: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检验,取少量(4)中得到的晶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加 
 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二:计算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 
 g
(精确到0.1g),与(4)中得到晶体的质量进行比较.
23.下面是某小组进行的“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实验探究,请你完成探究报告.
【探究实验】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质种类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
【实验步骤】30℃时,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KNO3、Ca(OH)2各2g振荡,观察各物质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KNO3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较多Ca(OH)2未溶.
【实验结论】在 
 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
(2)温度的影响(以KNO3为例)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
【实验步骤】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二支试管中,再加入5gKNO3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60%,振荡,观察各试管中KNO3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多量KNO3未溶,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在不同 
 下,同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相等.
24.(1)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填字母)
(2)图2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图回答:
①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②t3℃时,将等质量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时,析出晶体质量较大的是 
 。
③t2℃时,将30A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④t3℃时,在不改变溶剂量的前提下,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25.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安装图中规律,20℃时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 
 克,X的数值是 
 .
四.计算题
26.某固体混合物中含有硝酸钾和不溶性杂质,把它们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溶解,其结果如表:
温度(℃)
10
40
65
75
剩余固体(g)
261
175
82
82
硝酸钾的溶解度见表:
温度(℃)
10
40
50
55
60
65
75
80
溶解度(g)
20.9
63.9
85.5
95
110
126
150
169
求:(1)所加水的质量.
(2)该固体混合物中硝酸钾的质量.
27.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40克水中需溶解多少克硝酸钾才能得到饱和溶液?
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C。
3.
D。
4.
B。
5.
D。
6.
D。
7.
B。
8.
B。
9.
C。
10.
A。
二.填空题
11.
(1)继续向左盘添加KNO3固体,直至天平平衡;
(2)饱和;
(3)降温结晶。
12.
34g;40g。
13.不会;100;饱和.
14.
(1)NaCl;
(2)Na2CO3。
15.(1)变大;(2)A;C>A>B。
16.(1)35.8;
(2)增大;
(3)不饱和溶液;
(4)36.0g<x<36.3g.
17.(1)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A>B>C;
(3)饱和溶液,150。
18.(1)t1℃时,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c<b<a;
(3)a;
(4)C。
19.
101kp;1体积。
20.
100;110;11:10:21.
21.
(1)KNO3;A;(2)131.6;饱和;33.3%;(3)加氯化钠(合理给分).
三.实验探究题
22.(1)易溶;
(2)硝酸钾;
(3)20;30;
【设计提纯步骤】
(2)饱和;
【设计提纯方案】
方案一:硝酸银;
方案二: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则在该温度下的56.2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y,则
y≈17.8g
则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为:95g﹣17.8g=77.2g
故填:77.2.
23.(1)温度,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实验结论:温度,不同;
(2)温度,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
实验结论:温度.
24.(1)B;
(2)C>B>A;
②A;
③20%;
④降温。
25.
2;10.
四.计算题
27.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40克水中需溶解多少克硝酸钾才能得到饱和溶液?
解: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即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制成饱和溶液,设质量为x的硝酸钾溶解在40克水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
x=12.64g
故答案为:12.64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