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物质的溶解性(课件+教案+练习)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6.3物质的溶解性(课件+教案+练习)第一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1-11 09:51: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易加快冰糖溶解的方法是(  )
A.加水
B.加热
C.搅拌
D.把冰糖粉碎
2.如图所示,试管中盛有水,将气球中的某种固体小心的倒入试管中,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则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
B.蔗糖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3.下列各组物质能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当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是水,把水滴入瓶中,U
型管中的液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若
a
处液面上升,则符合此现象的物质的是(  )
A.氢氧化钠
B.蔗糖
C.硝酸铵
D.食盐
4.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5.将ag食盐投入到bg水中,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A.等于(a+b)g
B.小于(a+b)g
C.小于或等于(a+b)g
D.大于或等于(a+b)g
6.t℃时,分别采取下列措施,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
①降低温度
②升高温度
③加水
④加足量溶质
⑤恒温蒸发水.
A.①有
B.只有④⑤
C.有②和

D.有①和③
7.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8.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
②降低温度
③增加氢氧化钙
④增加氧化钙
⑤增加溶剂
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⑥
9.小华在复习阶段整理了以下概念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0.20℃时,100g
水中不断加入
NaCl
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表
所示,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选项




加入
NaCl
质量(g)
5
15
36
40
所得溶液质量(g)
105
115
136
136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都是
二.填空题
11.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等质量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请你回答下列问题: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的溶解能力与 
 、 
 、 
 三个因素有关.
12.如图,向烧杯中加入试剂
A,发现烧杯中水温明显升高。
(1)试管中产生的现象是 
 ;原因是 
 。
(2)试剂
A
可能是(写一种即可) 
 。
13.如图是对20℃时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蒸发前原溶液是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的质量为 
 g
14.将不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的方法是(  )
A.升温
B.降温
C.加水
D. 
 .
15.如图所示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通过对阴影A、B的分析,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 
 .
(2)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有图中的 
 区域(填A、B、C、D),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或 
 .
16.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 
 ,含溶质的质量较少的是 
 .
①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 
 (填“浓”或“稀”).
②判断: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
17.小红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
(1)从你能想到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溶解速率的影响:
因素① 
 ,你的预测 
 ;
因素② 
 ,你的预测 
 ;
(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你要设计探究的因素为 
 , 
 .
三.实验探究题
18.小英在做菜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于是,她设计了如下的方案,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水(20克)
食盐(5克)
操作方式
待测量
烧杯甲
25℃水
小颗粒
不搅拌
烧杯乙
25℃水
小颗粒
搅拌
(1)要想得出结论,方案表中“待测量”处需填写下列选项中的 
 。
A.食盐颗粒大小
B.搅拌与否
C.全部溶解的时间
D.食盐的质量
(2)以上实验方案要验证的是 
 因素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A.水的温度
B.搅拌与否
C.烧杯的种类
D.水的质量
(3)烧杯甲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4)如果要验证食盐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在烧杯甲中放入5克小颗粒食盐,则烧杯乙中应放入 
 。
A.5克小颗粒食盐
B.20克小颗粒食盐
C.5克大颗粒食盐
D.20克大颗粒食盐
19.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查阅资料:溶质溶解包括溶质粒子扩散(吸收热量)和溶质粒子水合(放出热量)两个过程。
进行实验:分别称取一定量的NaCl、NH4NO3.NaOH,再分别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在室温下分别按如图操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有关实验现象如表。
物质X
NaCl
NH4NO3
NaOH
溶解现象
全部溶解
全部溶解
溶解前后溶液温度
没有明显变化
(1)请填写完成上表中的空白。
(2)图中①的操作是 
 ,③中“搅拌”的目的是 
 ,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是 
 。
(3)为了便于比较,该实验方案中需注意 
 。
反思与评价:
(4)同学们对溶质溶解时两个过程热量变化的相对大小展开了讨论。请选择上述一种溶质的溶解进行分析 
 。
20.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
10g
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1)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是 
 (写出二个),根据 
 组实验比较可以得出物质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2)根据第四组实验与前三组实验的比较,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植物油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四.推断题
21.小李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在A、B两个相同的盛水的烧杯中逐渐加入硫酸铜晶体,得到如表所示的实验结果.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加入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克数
20
30
40
50
60
杯中剩余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克
A杯
0
0
5
15
x
B杯
0
0
0
5
y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x= 
 ,y= 
 .
(2)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有:① 
 ;② 
 .
22.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能够证明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的实验是 
 。
(2)能够证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的实验是 
 。
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D。
3.
C。
4.
C。
5.
C。
6.
B。
7.
C。
8.
D。
9.
C。
10.
C。
二.填空题
11.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
12.(1)试管中产生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氢氧化钠固体。
13.(1)不饱和;
(2)40。
14.
A;加入氢氧化钙.
15.(1)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2)C;加入NaCl;蒸发溶剂.
16.浓溶液;稀溶液;①浓;②正确;正确.
17.
(1)温度;温度越高,食盐溶解越快;是否搅拌;搅拌使食盐溶解更快;温度;
(2)取两烧杯体积一样但温度不同的水,分别加入质量相同、颗粒大小一样的少量食盐,分别记录食盐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
三.实验探究题
18.(1)C;
(2)B;
(3)盛放食盐水;
(4)C。
19.(1)
物质X
NaCl
NH4NO3
NaOH
溶解现象
全部溶解
全部溶解
全部溶解
溶解前后溶液温度
没有明显变化
溶液温度降低
溶液温度升高
(2)测定水的温度;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不能用温度计进行搅拌;
(3)水的用量及其起始温度、所用溶质的质量必需相等;
(4)氯化钠溶于水时,钠离子和氯离子向水中的扩散过程吸收热量,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水合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而扩散吸收的热量与水合放出的热量相等,所以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答案合理即可)。
20.(1)溶剂的种类、溶质的形状;一;
(2)物质的溶解性和温度有关;
四.推断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物质的溶解性
化学沪教版
九年级下
新知导入
近年来流行保温杯泡枸杞养生。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的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
新知导入
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可能受某些条件影响
不溶

不溶
溶的慢
溶的快
新知讲解
【提出问题】
猜想一: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猜想与假设】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实验探究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什么?
芝麻糊在水中不溶,食盐在水中溶解
食盐在冷水中溶解慢,食盐在热水中溶解快
猜想二: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猜想三: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食用油在水中不溶解,食用油在汽油中溶解
猜想
溶质
溶剂
温度
现象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相同
不同
相同
相同
不同
相同
相同
不同
依据什么方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制定计划】
新知讲解
对比实验
控制变量法
新知讲解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活动与探究
实验:观察食盐、蔗糖、消石灰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食盐
蔗糖
消石灰
实验步骤: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g,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新知讲解
实验现象:
序号
溶质
溶剂
现象
1
食盐1g
水5mL
2
蔗糖1g
水5mL
3
消石灰1g
水5mL
结论
食盐完全溶解
蔗糖完全溶解
消石灰没有完全溶解
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总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食盐、蔗糖、硝酸钾等易溶于水,而消石灰微溶于水,碳酸钙却不溶于水。
新知讲解
实验步骤: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实验2:观察食用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活动与探究
新知讲解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序号
溶质
溶剂
现象
4
食用油

5
食用油
汽油
结论
食用油不溶于水
食用油溶于汽油中
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总结: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食用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
实验现象:
新知讲解
在生活和生产中,人们常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
酒精
中草药
香蕉水
油漆
溶解
溶解
氯仿
四氯乙烯
有机玻璃
衣物
溶解
干洗
新知讲解
实验步骤:取1支试管,加入5mL水,然后加入3g硝酸钾,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实验3:观察硝酸钾在水不同情况下的溶解情况
活动与探究
新知讲解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序号
溶质
溶剂
温度
现象
6
硝酸钾3g
水5mL
室温
7
硝酸钾3g
水5mL
加热
结论
固体没有全部溶解
固体全部溶解
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总结: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如硝酸钾等温度越高,在水中溶解性越强。而氢氧化钠则相反。
实验现象:
新知讲解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2)温度和压强
2、同学们都洗过碗吗?当碗上沾有较多的油时,若身边没有洗洁精,你会用热水洗碗还是用冷水洗碗?说说其中的道理。
1、摩托车修理师傅的手上经常沾上机油,他们常常不是用水洗手,而是先用汽油洗手,然后再用水清洗。为什么摩托车修理师傅要用汽油洗手呢?
(内因)
(外因)
思考与讨论
机油溶于汽油,而不溶于水
用热水洗,因为温度高,溶解性强
新知讲解
干洗的奥秘
干洗就是用有机化学溶剂对衣物进行洗涤,包括去除油污或污渍的一种干进干出的洗涤方式。由于在衣物洗涤过程中水不直接接触衣物,所以称之为干洗。使用的是苯、煤油、汽油、樟脑萜等溶剂人工用助剂将污染严重的污垢和不溶于干洗溶剂的污渍(如果汁、指甲油、油漆、墨水等)进行预先的处理,利用干洗机已改进的滚筒甩干办法,从衣服中去除剩余的干洗剂,使它回收再用。
老爸,我要喝最甜的糖水,还要加,一直加……
儿子,现在最甜的了,再加也不会再变甜了……
思考与讨论:
是儿子还是老爸正确?
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嘿,别吵了,我给个建议吧:学学化学!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活动与探究
1、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ml上层清液加入A、B、C两个烧杯中,在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g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是否溶解?
2、在A烧杯中再加入5ml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3、在酒精灯上加热B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4、在C烧杯中加入2g氯化钠晶体,观察氯化钠晶体是否溶解?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实验:硝酸的溶解
新知讲解
活动与探究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新知讲解
活动与探究
序号
A
B
C
现象
1
2g硝酸钾
2g硝酸钾
2g硝酸钾
2
加水5ml
--------
-------
3
-------
加热
-------
4
-------
--------
2g氯化钠
结论
继续溶解
不溶解
继续溶解
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氯化钠溶解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实验现象
结论:温度不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温度越高,硝酸钾溶解的量越多,溶解能力越强。
新知讲解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硝酸钾溶解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
质量
新知讲解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
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问题1】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中,为何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温度”、“溶剂的量”会影响溶解溶质的多少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问题2】为何说“饱和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能
继续溶解高锰酸钾
2.此液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高锰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硝酸钾饱和溶液
加入少量
高锰酸钾
再加硝酸钾
新知讲解
1、如果溶液中有少量未溶解的溶质,充分振荡后观察溶质是否减少,若不减少则为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2、若溶液中无溶质,可试着加少量同种溶质观察,若溶质不能溶解,则为此温
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问题3】如何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①完全溶解
②部分溶解
20ml水
加5g硝酸钾
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冷却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③晶体析出
判断下列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
溶液
不饱和
溶液
饱和
溶液
饱和
溶液

不饱和
溶液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降低温度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
升高温度
蒸发溶剂
增加溶质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能相互转化吗?
如果能,应如何转化呢?
思考与讨论
强调:1、通常状况下适用,不适合所有的物质
新知讲解
思考与讨论
1、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1、加硝酸钾晶体
2、蒸发水分
3、降低温度
2、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1、加水
2、升高温度
设计实验:向两份10mL水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2克熟石灰,观察现象。
现象:
食盐全部溶解,熟石灰不能全部溶解。
结论:
食盐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但它是浓溶液;熟石灰溶液是稀溶液,但它是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新知讲解
思考与讨论
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
饱和溶液 
 是浓溶液,(填“一定”或“不一定”)不饱和溶液
  是稀溶液,但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时,它的饱和溶液 
 比不饱和溶液浓。
不一定
一定
不一定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2)装有饱和溶液的瓶底,一定有这种溶质的固体。
(3)含有未溶溶质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4)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倒出一些溶液。
(5)在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会比不饱和溶液含有的溶质多。
(6)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7)在相同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8)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到2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把室温下的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不用的方法是(

A.蒸发水
B.加食盐
C.给溶液降温
D.给溶液升温
D
2.
饱和溶液是指(

A.
浓溶液
B.
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
课堂练习
3.
一杯NaNO3溶液,能证明它是饱和溶液(

A.
蒸发10g水有NaNO3固体析出
B.
温度降低10oC时,有NaNO3固体析出
C.
加入10gNaNO3固体,仍有NaNO3固体
D.
在该温度下,加入少许NaNO3固体,固体质
量不再减少
D
课堂总结
1.溶解性
2.饱和溶液
3.不饱和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5.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1)
加溶剂(2)升温
(1)蒸发溶剂(2)降温(3)加溶质
温度、溶剂、能否继续溶解
板书设计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①溶质性质
②溶剂性质
③温度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温
3、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剂
升温
4、检验饱和溶液方法:
取样,加入少量该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物质的溶解性
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课后习题
2、完成作业本相应习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一课时
课题
物质的溶解性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上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科学态度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重点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难点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泡枸杞养生切入课题,介绍枸杞的功效以及发挥功效的过程。
总结: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的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
活动
将芝麻糊+水-------------------不溶
食盐+冷水------------------------溶的慢
食盐+热水-------------------------溶的快
食用油+水---------------------------不溶
食用油+汽油-------------------------溶解
提问
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可能受某些条件影响
学生介绍所认识的枸杞。
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填写
实验单
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从热门话题入手,引起学生兴趣
提升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讲授新课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芝麻糊在水中不溶,食盐在水中溶解
食盐在冷水中溶解慢,食盐在热水中溶解快
食用油在水中不溶解,食用油在汽油中溶解
猜想一: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猜想二: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猜想三: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制定计划】
依据什么方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法
设计实验过程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活动与探究
实验:观察食盐、蔗糖、消石灰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步骤: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g,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总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食盐、蔗糖、硝酸钾等易溶于水,而消石灰微溶于水,碳酸钙却不溶于水。
实验2:观察食用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实验步骤: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总结: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食用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汽油等有机溶剂。
在生活和生产中,人们常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
酒精溶解中草药
香蕉水溶解油漆
氯仿溶解有机玻璃
四氯乙烯干洗衣物
实验3:观察硝酸钾在水不同情况下的溶解情况
实验步骤:取1支试管,加入5mL水,然后加入3g硝酸钾,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如硝酸钾等温度越高,在水中溶解性越强。而氢氧化钠则相反。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内因)
(2)温度和压强
(外因)
思考与讨论
1、摩托车修理师傅的手上经常沾上机油,他们常常不是用水洗手,而是先用汽油洗手,然后再用水清洗。为什么摩托车修理师傅要用汽油洗手呢?
机油溶于汽油,而不溶于水
2、同学们都洗过碗吗?当碗上沾有较多的油时,若身边没有洗洁精,你会用热水洗碗还是用冷水洗碗?说说其中的道理。
干洗的奥秘
干洗就是用有机化学溶剂对衣物进行洗涤,包括去除油污或污渍的一种干进干出的洗涤方式。由于在衣物洗涤过程中水不直接接触衣物,所以称之为干洗。使用的是苯、煤油、汽油、樟脑萜等溶剂人工用助剂将污染严重的污垢和不溶于干洗溶剂的污渍(如果汁、指甲油、油漆、墨水等)进行预先的处理,利用干洗机已改进的滚筒甩干办法,从衣服中去除剩余的干洗剂,使它回收再用。
用热水洗,因为温度高,溶解性强
情景设置
一杯水能无限的溶解糖吗?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活动与探究
1、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ml上层清液加入A、B、C两个烧杯中,在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g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是否溶解?
2、在A烧杯中再加入5ml水,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3、在酒精灯上加热B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4、在C烧杯中加入2g氯化钠晶体,观察氯化钠晶体是否溶解?
总结: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
【问题1】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中,为何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温度”、“溶剂的量”会影响溶解溶质的多少
【问题2】为何说“饱和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硝酸钾饱和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硝酸钾,但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
【问题3】如何判断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如果溶液中有少量未溶解的溶质,充分振荡后观察溶质是否减少,若不减少则为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2、若溶液中无溶质,可试着加少量同种溶质观察,若溶质不能溶解,则为此温
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提问:判断下列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总结:
减少溶剂
增加溶质
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
升高温度
3、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设计实验:向两份10mL水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2克熟石灰,观察现象。
现象:食盐全部溶解,熟石灰不能全部溶解。
结论:食盐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但它是浓溶液;熟石灰溶液是稀溶液,但它是饱和溶液。
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但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在相同温度时,它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学生回顾实验探究的步骤
学生提出猜想
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观察图片
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学生思考并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问
学生带着疑问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视频观看
在老师指导下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根据定义分析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根据课件提示完成实验,总结判断方法
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问题
提升学生设计实验能力
巩固实验方法的选择和利用
培养小组合作精神,集思广益,设计出合理实验。
学以致用,加强理解
学会尊重实验现象,并能从现象中得出本质
加强设计实验能力
深入理解饱和溶液的定义,能抓住重点
以实验事实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基本方法是:实验验证
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
溶解性
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温度、溶剂、能否继续溶解)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板书
物质的溶解性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3、
4、检验饱和溶液方法:
取样,加入少量该溶质,观察能否继续溶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