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阅读题(共4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马大勇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受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各项中,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0( )
A.文中所说的“情”,除“情感”外,还包括诗歌的美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总是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思路解析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说法不当。
答案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思路解析A项,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暗含在人生低谷中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首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思路解析B项,答题区间在第1段结尾处,“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而并没有说“常人的境界不高”。
答案B
二、课内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4“中国诗可不然”一句中“然”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然”字指代的内容,“然”的意思是“这样”,应指上文所说的内容。
参考答案指诗的一般发展规律,即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5怎样理解文中“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这句话的含义?(4分)
思路解析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早熟”和“早衰”的含义。“早熟”在文中指的是“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指的是“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参考答案中国诗不符合诗歌发展到最后是抒情诗的一般发展规律,纯粹的抒情诗在中国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中国抒情诗在达到很高的境界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所以又是早衰的。
/6作者举梵文的《百喻经》的例子想说明什么?(4分)
思路解析举例往往用来证明某种观点,此处作者观点在前文出现,即中国诗乃至中国艺术的特点——一下子到达了极高的顶峰。
参考答案想说明中国最完美的抒情诗在中国诗里出现得非常早;中国绘画里,“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出现得也很早;中国的辩证法的成熟早于中国的逻辑。“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一蹴而至顶峰。
三、课外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笑说蟹文之灾
流沙河
老夫银行排队,恭缴电、气、话之三费。站立久了心烦,不免游目四顾,用以杀死时间(Kill-time就是汉语说的“消遣”)。忽睹一妇,夏衫华丽,背绣英文曰“Special lady”,即特殊太太,不禁莞尔,心情为之一振。乃自思忖:“既然特殊,又何必来排队?”
一自国门乍开,英语涌入,其势滔滔,不可逆挡。要现代化,要和先进文化接轨,就得容之纳之。道理大家明白,何须我来饶舌。但窃以为被动容纳的同时,也该主动疏之导之,莫让蟹行文字泛滥成灾才好。所谓泛滥成灾,别以为指的是“特殊太太”之类。笑话罢了,那不算啥。我指的是考试。学生要考英语,考吧。读硕士读博士而研究古汉语者,或中国古史者,或中共党史者,也非考英语不可吗?争取当公务员之非涉外事者,也要考英语吗?各行各界评专业职称,也要考英语吗?是不是太看重英文了?
英文应该学,但不能都去学waiter英语,一辈子做低级舌人,侍候商董,至多爬上洋买办的阶梯。试看今日外文系的,几人能译学术著作。听他口语多么地道,不过高等waiter罢了。《颜氏家训·教子篇》云:“齐朝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观今鉴古,人情不二。我心窃忧之,有不忍言者。
更值得忧心的是汉语。早在英语高烧之前,译体文风已经常见于报刊文字。今则变本加厉,坏我汉语生态,竟造出这样笨拙的译体病句来。胪列如下,请共赏之。
这本书已被我读过了。(这本书我读过了)
当我早晨起床的时候。(早晨我起床时)
作为政协委员的我。(我当政协委员)
浙江女子似乎就像花朵般的娇艳。(越女如花)
我出门去的同时,看见他正在哭着。(我出门,见他在哭)
必须加以严厉的惩办。(必须严办)
你有吃过午饭了吗?(你吃午饭了吗)
对我说来,她是我的妻子。(她是我妻)
译体恶风劲吹,从大作家到小学生,同受其愚弄而懵然不觉。更可怕的是报刊上一窝蜂去学样,还觉得有趣,真要教前辈大师们,鲁胡老梁沈赵,地下同声一哭。写到这里,猛想起余光中。他是外文系老教授,一辈子弄外文。看看他笔下吧,食洋而化为中华的灵与肉,那文字多纯粹,多典雅,多准确,多活泼。
蟹文透过译体病句侵入报刊,我们拿啥武器去抵抗呢?我答:拿文言文。这武器能逢长化短,逢繁化简,逢深化浅,逢晦化显。笔下仍写现代汉语,但应掌握传统文言,择其铦利者而用之。必如此,方不至于被蟹文的语法攻占了我们的头脑笔下,杂交出怪胎来。不是教人排外,是用自家之本,赚取他家之长。若相反,便是自家无主,尽拾别人的敝屣了。
各种洋文不滥用,择地而用之,那是必要的。见洋文而反感,义和团心态,贻祸邦国,愚昧可笑。但是,当今街市上好多店招,货物上好多标志,都来英汉对照,有这个必要吗?余非新左人士,不会上纲批判所谓文化帝国主义,只是觉得市井流风趋新可笑而已。还有更可笑的,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沿街检举店招上的繁体汉字,必铲之而后快,却放过那些毫无必要的洋文招牌字,真有点“相煎何太急”的意味,不免一叹。
(选自《含笑录》,有删改)
/7文章开头,作者讲“特殊太太”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思路解析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文章开头写一件趣事,其作用可以从引出下文趣说的对象、奠定全文诙谐的基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①说明蟹文泛滥的程度和可笑;②以风趣幽默的故事开头,奠定了全文诙谐的基调,表现了作者的嘲讽之意;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能答出两点即可)
/8从全文看,“蟹文之灾”的主要表现有哪些?(6分)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文章从第2段开始,先后写到了英语考试的泛滥、译体文风已经常见于报刊文字、店招货物上不必要的中英对译等现象。据此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各种英语考试泛滥,英语学习功利化倾向严重;②译体文风破坏汉语生态;③店招货标无意义的英汉对照。
/9第3段中“舌人”指什么人?该段引用《颜氏家训·教子篇》的用意是什么?(5分)
思路解析结合上句“英文应该学,但不能都去学waiter英语”,其中“waiter”是侍者的意思,可知“舌人”应为“翻译”。《颜氏家训·教子篇》中的故事是讽刺齐国的“士大夫”的,因为他让儿子学习鲜卑语及弹琵琶的目的是“服侍公卿”,作者以此来嘲笑近来学英语的目光短浅的人。
参考答案翻译者。借古讽今,讥讽今人学英语和当时齐人教子学鲜卑语,都抱着短浅势利的实用目的。
/10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思路解析这是一篇随笔,或者叫作杂谈,作者由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分析蟹文流行的现象,指出其对中华文化的危害,然后又指明解决的办法——用文言文校正,最后再回到蟹文盛行的现实,暗示了本文的写作意义。
参考答案先从生活现象引出话题,接着列举蟹文之灾的表现并分析危害,然后提出解决办法,最后回到现实,讽刺作结。
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春天的颐和园,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钻了出来,柳枝在昆明湖畔轻轻摇曳,桃花在枝头尽情绽放,真是秀色可餐。
B.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一个经济体爆发危机,就会冲击到其他经济体,因此,任何开放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D.日前,记者暗访这家被曝光的偷排地下污水的大型制药厂,当采访有关人员时,他们躲躲闪闪,讳莫如深。
思路解析B项,“不绝如缕”的使用是有两个固定的对象的,它只能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答案B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0月1日称,科学家发明了新型胶囊,不仅药效比打针还好,而且能让人免受皮肉之苦。
B.中国旅行大巴在南非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三人死亡。有现场人员反映,事故原因是因为对方车辆借道超车导致我方车辆发生倾覆。
C.这批年轻人拥有1 200余项检验资质,检验实力位居国内领先水平,没有满足现状,仍不断致力于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D.据美国《科学》杂志统计,有110种鲨鱼正濒临灭绝,如果不控制市场对鱼翅的需求,在未来10年内,某些鲨鱼种群将彻底消失。
思路解析A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两个分句内容应互换位置;B项,“事故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删除“因为”;C项,主语残缺,应在“没有满足现状”前加“他们”。
答案D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语言的时代性和规范性统一是个大课题,我们既要讲究包容,又要注重规范,二者不可偏废。 。 。 。 。 。 。?
①但同时,也要维护公共领域的语言文字规范,防止语言运用低俗之风泛滥成灾
②比如写小说,那肯定得用新词
③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包括“火星文”在内的语言现象
④同时,语言的应用和发展也是具有一定的规范的,如果失去规范,也必然带来无序和混乱,妨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⑤从语言史上看,语言在其发展历程中常常是兼容并包的,几乎没有任何语言是在自生自长的状态下发展到今天的
⑥考虑到维护语言表达的多元化与活力,不妨对新词保持宽容的心态,不应干预个人的语言使用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思路解析⑤句紧承首句话题所述语言的时代性,说语言的发展;④句承接上句和首句的“包容”,谈语言的规范;③句紧承上句的“规范”列举“火星文”现象;⑥句承接所举例子来阐明作者的态度;②句举例表明自己的态度;①句倡导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
答案D
/14下面是某校中学生开展的以“住宅区的命名”为主题进行的调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60字。(5分)
/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抓住住宅区命名调查的两个对象和三种形式,分头解说即可。
参考答案本次“住宅区的命名”调查对象拟定为古代和现代,从而进行对比,调查通过网络查询、书籍翻阅、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
/15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正文,语言上有不得体之处,请按要求修改。(6分)
我是北方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莘莘学子,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从报纸上拜读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得知了招聘工程人员的消息,我决定应聘。现惠赠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与我洽谈。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思路解析语言得体与否应综合考虑说话对象、场合、谦敬等因素。语段中有四处不得体之处。“莘莘学子”本身是众多学生的意思,与主语“我”不搭配;“惠顾”一般用于商店对顾客的敬辞;“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洽谈”意思是“洽商”,多用于商业活动中。
参考答案(1)莘莘学子 应届毕业生 (2)惠顾 浏览
(3)惠赠上 寄上 (4)洽谈 联系
五、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 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讲述了一个故事:尚先生丢的手机被一个年轻人拾到,年轻人开始时无意归还,后来看到手机中有尚先生刚给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的信息,被尚先生的爱心感动,就把尚先生的手机归还了。立意时注重分析年轻人的话,如“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多一些真诚和友善”等,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立意角度:①可以传递的善心(爱心);②传递正能量;③弘扬真善美;④战胜贪心;⑤倡导爱心。
例文
爱心传递
如果说爱心是一团火,那么传递就是熊熊燃烧的火炬;如果说爱心是一颗种子,那么传递就是那适逢其时的甘霖;如果说爱心是一湾清泉,那么传递就是那源源不断的活水。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春风一样亲吻禾苗;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细雨一样滋润万物。爱,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传递让爱心铸成了这基石上的高楼大厦。
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是美国著名的残障教育家,她少年时代的生活也充满了坎坷。因为眼疾,她脾气暴躁;父母双亡后,她进了救济院,因为性格问题,她很不受欢迎。而一个普通的清洁女工用爱心挽救了她,最终她成为著名的残障教育家,成了海伦·凯勒的老师,并对海伦·凯勒倾注了自己真挚的爱。海伦·凯勒接受诺贝尔奖提名时,被问及谁对她的人生影响最大,她回答:“安妮·莎莉文。”而安妮却动情地说:“不,海伦,对你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救济院的那位让人尊敬的清洁女工!”这个世界确实是存在奇迹的,而很多奇迹都与爱有关。爱心就像是世代相传的薪火,能够点燃每个平凡的生命。而能够让这份爱心传递、绵延,生生不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迹。
福建仙游县有一位爱心老人名叫曾德梅。他十几年如一日,为贫困学生与资助人“牵线搭桥”,他跋山涉水,四处寻访贫困学生,然后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资助学。得到帮助的学子,也都怀抱一份感恩之心,将爱心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爱心效应。
犹太作家威塞尔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不知从何时起,物欲的追求让人迷失了自我,一些负面的报道让人心变得越来越冷漠与疏离。
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是个有爱心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就宣扬“兼爱”“非攻”的“爱心理论”,古人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宣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吐露的也是一腔“博爱众生”的心曲。爱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鲁迅先生曾说过:“石在,火是不会灭的。”
社会需要爱心,时代呼唤爱心。让我们把爱心绵绵不绝地传递给周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真诚、友爱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