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二)A卷
第2章 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解反应大多数是吸热反应
B.物质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
C.氢氧化钠与硝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解析】选D。氢氧化钡晶体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2. HBr分子的电子式为( )
【解析】选A。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书写电子式时离子化合物中的阴离子和复杂阳离子要加括号,并注明所带电荷数,而单质分子和共价化合物是电子对的共用,不加括号,同时要注意不能漏写未参与成键的电子对。因为HBr分子为共价化合物分子,H、Br两种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成键,从而分析得出在HBr分子中不存在H+和 ,由此判断A正确,B、C错误;D项是HBr分子的结构式而非电子式,与题意不符。
3.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解析】选B。加热和增大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滴加少量CuSO4溶液,形成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浓H2SO4遇铁发生钝化,不产生H2。
4.要制取纯净气体,必须根据气体的逸出环境分析可能含有的杂质,再根据气体本身和杂质的性质决定除杂方案。干燥是除去水蒸气的一种除杂方法,下列不能用来干燥氯气的干燥剂是( )
A.浓硫酸 B.五氧化二磷
C.无水氯化钙 D.生石灰
【解析】选D。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Ca(OH)2,Ca(OH)2与Cl2反应:2Cl2+2Ca(OH)2 ==== CaCl2+Ca(ClO)2+2H2O。
5.(2010·双鸭山高一检测)可逆反应H2(g)+I2(g)====2HI(g)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标志是( )
A.混合气体的体积恒定不变
B.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C.H2、I2、HI的浓度相等
D.I2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与H2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相等
【解析】选B。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变说明I2的浓度不再变化,能表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该反应前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排除A;C项与D项类似,不能表明反应达平衡状态。
6.工业上制取硫酸铜不是用浓硫酸与铜直接反应,而是将铜丝浸入稀硫酸中并不断由容器的下部吹入细小的空气泡,这样做的优点是( )
①节省能源
②不产生污染大气的SO2
③提高了硫酸的利用率
④提高了铜的利用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此法的原理为:2Cu+O2=====2CuO,CuO+H2SO4 ==== CuSO4+H2O;而浓H2SO4与Cu发生的反应为:Cu+2H2SO4(浓) === CuSO4+SO2↑+2H2O。对比分析得,该法的优点为②③,故选B。
7.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HNO3溶液中,一组插入稀NaOH溶液中,分别形成了原电池,则在这两个原电池中,正极分别为( )
A.铝片、铜片 B.铜片、铝片
C.铝片、铝片 D.铜片、铜片
【解析】选A。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接插入浓HNO3溶液中,铝被浓硝酸钝化,所以铝只能作正极;而插入稀NaOH溶液中,铝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铜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铝作负极,铜作正极。
8.(2010·六安高一检测)将4 mol A 气体和2 mol B 气体在2 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B(g) 2C(g)若经2 s 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s)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s)
③反应达到平衡时,A、B、C的反应速率一定相等
④反应达到平衡时,A、B、C的物质的量均不再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2 s后反应生成的C的物质的量为1.2 mol,消耗的A、B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2 mol、0.6 mol,所以21世纪教育网
v(A)= =0.3 mol/(L·s);
v(B)=0.15 mol/(L·s);反应达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各组分的速率不一定相等。
9.两种金属A与B组成原电池时,A是正极。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
A.A的金属性强于B
B.电子不断由A电极经外电路流向B电极
C.A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发应是还原反应
D.A的金属活动性一定排在氢前面
【解析】选C。构成原电池时,一般是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作正极,电子由负极B经外电路流向正极A,在A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作正极的金属活动性可以排在氢前面也可以排在氢后面,只要比负极金属活泼性弱就行。
10.(2010·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检测)下列变化中既有离子键断裂,又有共价键断裂的是( )
A.NaCl溶于水 B.HCl溶于水
C.干冰汽化 D. KClO3受热分解
【解析】选D。NaCl溶于水只断裂离子键,HCl溶于水只断裂共价键;干冰汽化不断裂化学键;KClO3受热分解,K+与之间的离子键断裂,氯原子与氧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断裂。
11.(2010·韶关高一检测)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内进行着某一反应,X气体(2 mol)、Y气体(10 mol)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12.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BF3 B.H2O C.SiCl4 D.PCl5
【解析】选C。首先排除B项,因为氢原子稳定结构中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 A项中B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与3个F原子成三个共价键,最外层为6个电子;而D项中P最外层有5个电子,与5个氯原子形成化合物时,P不会是8电子结构(是10电子结构)。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
13.(14分)如图所示,A、B、C是实验室常用的三种制取气体的装置,提供的药品有:大理石、浓盐酸、稀盐酸、锌粒、二氧化锰、氯化铵、熟石灰。现欲利用这些药品分别制取NH3、Cl2、H2、CO2四种气体,试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A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 __________ ,
选用B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 ________ ,
选用C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有 ____________ 。
(2)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分别为 __________、
__________ 。
(3)写出利用上述有关药品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制得干燥氨气,可选用下列干燥剂中的 _________ (填序号)。
a.生石灰 b.浓硫酸 c.五氧化二磷
【解析】装置的选择与所采用的化学药品和反应条件有关。具体来说,就是与反应物(包括催化剂)的聚集状态(液体、块状固体或粉末)和反应条件(是否加热)有关。A装置是固体或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B装置是液体与固体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C装置是液体与固体或液体与液体混合物加热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氨气是碱性气体,可用碱性干燥剂干燥,但不能用酸性干燥剂来干燥。
答案:(1)NH3 H2、CO2 Cl2
(2)分液漏斗 圆底烧瓶
(3)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a
14.(14分)(2010·大同高一检测)向200 mL 6 mol/L的盐酸中加入一定量的纯净CaCO3,产生气体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OE段的反应速率为v1,EF段的反应速率为v2,FG段的反应速率为v3,则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____ 。(用v1、v2、v3表示)
(2)为了减缓上述反应的速率,欲向该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你认为可行的是 ________ (填字母)
A.蒸馏水 B.氯化钾固体 C.氯化钠溶液 D.浓盐酸
E.降低温度 F.减少CaCO3
(3)加入CaCO3的质量为 _______ 。
(4)若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计算FG段用盐酸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解析】(1)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越多,反应速率越
快,由图中曲线变化看出v2>v1>v3;(2)影响CaCO3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因素有H+的浓度、温度,减缓反应速率应选A、C、E。(3)反应产生的CO2的物质的量为n= =0.25 mol,需加CaCO3质量为25 g。(4)FG段用盐酸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HCl)= =0.25 mol·L-1·min-1。
答案:(1)v2>v1>v3
(2)A、 C、 E (3)25 g
(4)v(HCl)=
=0.25 mol·L-1·min-1
15.(10分)(1)将锌片和银片浸入稀硫酸中组成原电池,两电极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锌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 _______________ ;
银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 _______________ 。
(2)若该电池中两电极的总质量为60 g,工作一段时间后,取出锌片和银片洗净干燥后称重,总质量为47 g,试计算:
①产生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②通过导线的电量(已知NA=6.02×1023 mol-1,电子电量为1.60×10-19C)。
16.(14分)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按C、A、B、D、E的顺序增大。C、D都能分别与A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2∶1形成化合物;CB可与EA2反应生成C2A与气态物质EB4;E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
(1)写出下列元素的名称:B _______ E ______ 。
(2)写出电子式:EB4 _______________。
(3)D2A2中含有的化学键为 ___________ 。
(4)由A、C、D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M属于 ________ (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M溶于水后 _________ (填“是”或“否”)发生化学变化,原因是(从化学键的角度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由题意知,E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则E为Si元素,则C、A、B、D的原子序数均小于14。由EB4的化学式知,B元素为-1价,则B位于周期表中ⅦA族,故B为F元素;由EA2的化学式知,A元素为-2价,则A位于周期表中ⅥA族,故A为O元素;由C、D都能分别与O原子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2∶1形成化合物知,C、D元素为H或Na中的各一种,由题意条件不难判断出:C为H元素,D为Na元素。
(2)SiF4的电子式为:
(3)Na2O2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4)NaOH为离子化合物,它溶于水后,由于只有旧键断裂(离子键被破坏)而无新键的形成,因此不是化学变化。
答案:(1)氟 硅
(2)
(3)离子键和共价键
(4)离子 否 只有旧键的断裂(离子键被破坏)而无新键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