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练精析鲁科版必修2:阶段质量评估(一)第1、2章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精练精析鲁科版必修2:阶段质量评估(一)第1、2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03-09 18: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质量评估(一)第1、2章
(90分钟 100分)
2.(多选)下列各组物质的晶体中,化学键类型相同的是( )
A.SO2和H2
B.CO2和H2O
C.NaCl和HCl
D.CCl4和KCl
【解析】选A、B。A项、B项两组物质中的化学键均为共价键。NaCl、KCl两种物质中的化学键均为离子键,而HCl、CCl4两种物质中的化学键均为共价键。
3.(2009·广东文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废旧电池应集中回收,并填埋处理
B.充电电池放电时,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C.放在冰箱中的食品保质期较长,这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有关
D.所有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不需吸收能量就可以进行
【解析】选C。废旧电池中含重金属离子能引起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不能填埋处理;电池放电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冰箱中温度低,食品变质速率慢;放热反应是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比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少,不是不需吸收能量。
4.互称为同位素的两种原子不可能具有相同的( )
A.电子数 B.质子数
C.化学性质 D.质量数
【解析】选D。同位素原子的质子数、电子数都相同,而化学性质主要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所以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也相同;两者的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
5.对于任何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不论该化学反应过程是一步完成,还是多步完成,其反应放出或吸收的总热量始终相同。已知在相同的条件下1 mol碳燃烧生成1 mol的CO释放出的热量为Q1,1 mol碳燃烧生成1 mol的CO2释放出的热量为Q2,则Q1与Q2的关系( )
A.Q1>Q2 B.Q1【解析】选B。相同条件下,同样多的碳完全燃烧(生成CO2)比不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或根据题意知,碳燃烧生成CO2可看作碳先燃烧生成CO,CO再燃烧生成CO2,而两步过程都是放热的,所以总反应放出的热量多。
6.下面关于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正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化学性质较活泼的一极为负极
C.在外电路中电子流出的极为正极
D.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解析】选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作为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出;作为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入。
7.(2009·连云港高一检测)盐酸与块状CaCO3反应时,不能使反应的最初速率明显加快的是( )
A.将盐酸的用量增加一倍
B.盐酸的浓度增加一倍,用量减半
C.温度升高30 ℃
D.改用更小块的CaCO3
【解析】选A。影响盐酸与块状CaCO3反应速率的因素有:H+的浓度、温度、CaCO3的表面积等,盐酸浓度不变时,增加用量不改变反应速率。
8.可以充分说明反应P(g)+Q(g) R(g)+S(g)在恒温下已达到平衡的是( )
A.反应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反应容器内P、Q、R、S四者共存
C.P的生成速率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
D.反应容器内的气体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
【解析】选C。由于可逆反应不可能进行到底,因此,无论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容器内P、Q、R、S四者总共存,故B项错;由于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可逆反应,因此,无论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容器内的压强或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均不随时间改变,故A、D项均错;P的生成速率指逆反应速率,S的生成速率指正反应速率,当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已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故C项对。
【解析】选C。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的微粒一定呈电中性,只
能是分子或原子,所以C错误。
10.实验室可用下列方法制取气体,其中必须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
A.锌与稀硫酸反应
B.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C.铜片与稀硝酸反应
D.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反应
【解析】选C。H2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O2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Cl2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11.(2009·山东高考)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解析】选B。处于元素周期表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A错误;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也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B正确;H+的最外层电子数是0,Li+、H-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C项错误;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虽相同,但是核电荷数、原子半径不同,化学性质不完全相同,D错误。
12.下列变化中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 )
A.加热分解氯化铵
B.干冰汽化
C.水通电分解
D.氯化氢溶于水
【解析】选B。H2O分解过程与NH4Cl分解过程属化学变化,有旧化学键破坏和新化学键生成;HCl溶于水时H—Cl键被破坏而形成H+与Cl-;干冰汽化是物质分子存在形态的改变,没有化学键的破坏。
13.两种短周期元素X和Y可以形成XY4型化合物,若X的原子序数为m,Y的原子序数为n,则m和n的相互关系不可能为( )
A.m-13=n B.n+5=m C.m+8=n D.n-11=m
【解析】选C。由题意知,X、Y为短周期元素,由XY4的化学式知,X位于ⅣA族,Y位于ⅦA族,则X可能为C、Si元素,Y可能为F、Cl元素,则可组成CF4、SiF4、CCl4、SiCl4化合物,另外XY4还可表示CH4、SiH4化合物。若为SiH4则A项正确;若为CH4或SiF4,则B项正确;若为CCl4,则D项正确;若为CF4、SiCl4,则m+3=n,故选C。
14.X元素的一个原子失去两个电子被两个Y原子获得,从而使X与Y形成稳定的化合物Z,有关Z的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Z是离子化合物
B.Z的化学式是XY2
C.Z的化学式是X2Y
D.Z的熔点较高,熔化状态或溶于水能导电
【解析】选C。X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X2+,Y得到 1个电子形成Y-,由X与Y形成离子化合物XY2。
15.(2009·江苏高考)X、Y、Z、W、R是5种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Z、W、R处于同一周期,R与Y处于同一族,Z、W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与Y、R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之和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Y、Z、W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其半径依次增大
B.元素X不能与元素Y形成化合物X2Y2
C.元素Y、R分别与元素X形成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XmY>XmR
D.元素W、R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强酸
【解析】选C。从题目所给的条件可以看出X是H元素,Y是O元素,Z是Na元素,W是Al元素,R是S元素。所以,A项,Y、Z、W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O2-、Na+、Al3+),其半径依次减小(判断依据: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B项,X和Y元素能形成2种化合物,X2Y(H2O)和X2Y2(H2O2);C项,元素Y、R分别与元素X形成的化合物是氢化物,因为Y(O元素)和R(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Y>R,所以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XmY>XmR;W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而R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H2SO4,是强酸。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55分)
16.(6分)(2010·宿迁高一检测)
(1)已知锌与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某学生为了探究其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
①反应速率最大的(即0 min~1 min、1 min~2 min、
2 min~3 min、3 min~4 min、4 min~5 min)时间段为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反应速率最小的时间段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一学生也做同样的实验,由于反应太快,测量氢气的体积时不好控制,他就事先在硫酸溶液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
A.蒸馏水 B.CuCl2溶液 C. NaCl溶液
你认为他的做法可行的是___________(填相应字母);做法不可行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表中数据看出2 min~3 min收集的氢气比其他时间段多原因是Zn置换H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
4 min~5 min收集的氢气最少是因为随反应进行c(H+)下降;向H2SO4中加水或NaCl溶液都使c(H+)下降,降低反应速率,而加CuCl2溶液,可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1)①2 min~3 min 因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此时温度高
②4 min~5 min 此时H+浓度小
(2)A、C 置换出Cu,形成Cu—Zn原电池反应,使反应更快
17.(8分)(思维拓展题)现有高纯度锌粒(99.8%)、稀盐酸、浓硫酸、一大捆铜丝等物质,某同学想利用上述物质和下列仪器(如图)组装成一个随用随制、随关随停制备H2的发生装置。支撑仪器、导管均未画出(f、g两塞均为单孔塞)。
(1)该同学应选用的化学试剂有________(填名称)。
(2)该同学应选用的仪器有________ (填编号)。
(3)铜丝在该实验中是否有用?如无用,说明理由;如有用,说明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锌粒应如何放置,简述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制H2,可用锌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但所用的锌是高纯度的,为了提高反应速率,选用铜丝与锌粒构成原电池。(2)根据题中要求一般选用启普发生器如图①或其简易装置如图②。装置的关键是必须使锌粒与稀盐酸的分离和接触便于控制。要把液体(稀盐酸)移走,必须有盛装液体的容器,由于f、g两塞均为单孔塞,不能与b、e组成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则只能用U形管;又要使锌粒的位置不变,只能用铜丝包裹锌粒,置于U形管的侧直管的中间部位。故选a、g组成如图③所示装置。
答案:(1)锌粒、稀盐酸、铜丝 (2)a、g
(3)有用。能起到支撑作用;与锌粒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4)用铜丝包裹锌粒,置于U形管的侧直管的中间部位
18.(11分)(2009·天津高考改造题)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④、⑤、⑥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2)②、③、⑦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④、⑤、⑧中的某些元素可形成既含离子键又含极性共价键的化合物,写出其中一种化合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表中两种元素的原子按1∶1组成的常见液态化合物的稀溶液易被催化分解,可使用的催化剂为(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MnO2 b.FeCl3 c.Na2SO3 d.KMnO4
(5)由表中元素形成的常见物质X、Y、Z、M、N可发生以下反应:
X溶液与Y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N→⑥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周期表为题材,考查原子半径比较,酸性强弱、电子式、离子方程式以及盐类水解等知识。
(1)⑤⑥位于同一周期,且⑤排在⑥的前面,原子半径大,而④在上一周期,比⑤、⑥少一个电子层,故半径最小。(2)②⑦位于同一主族,上面的非金属性强,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②③位于同一周期,且③在后,非金属性强,对应的酸性强。(3)四种元素分别为氢、氧、钠和氯,离子键显然必须是钠盐,极性共价键则应有两种非金属组成。(4)液态H2O2可以在MnO2、FeCl3等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5)⑥为Al,可推断Z为Al(OH)3,受热分解可生成Al2O3,再电解即可得单质铝。
19.(8分)下图的每一个方框中的字母代表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
物质A跟B反应生成物质E、F和G;物质B跟C反应生成物质H;物质C跟D反应生成物质I是化工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反应,某温度下该反应起始和某时刻的反应混合物组成如上表所示。请填写下列空白:
(1)物质H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须注明反应条件)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分)(2009·福建高考改造题)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
(2)元素的非金属性为(原子的得电子能力):Q______W(填“强于”或“弱于”)。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的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 L的甲气体与0.5 L的氧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R的含氧酸盐只有一种,则该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题目信息,结合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这一条件,可以得出T为Al,Q为C,R为N,W为S。(1)T为Al,13号元素。(2)根据S、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酸性硫酸强于碳酸,则可得非金属性S强于C。(3)S与H2SO4发生归中反应,从元素守恒看,肯定有水生成,另外为一气体,从化合价看,只能是SO2。(4)比R质子数多1的元素为O,存在H2O2转化为H2O的反应。(5)N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为NO,2NO+O2====2NO2,显然NO过量
1 L,同时生成1 L的NO2,再用NaOH吸收,从氧化还原角度看,+2价N的NO与+4价N的NO2,应归中生成+3价的化合物NaNO2。
21.(12分)用脱脂棉包住约0.2 g过氧化钠粉末,置于石棉网上,往脱脂棉上滴水,观察到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
(1)由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出的有关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的结论是:第一,有氧气生成,第二,_______________。Na2O2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用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以证明上述结论。
用以验证第一条结论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用以验证第二条结论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H2O2不稳定会分解,CuSO4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有同学猜想催化作用 是Cu2+,请你根据以下实验条件,用实验证明该同学的猜想正确。
仅限选择的仪器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容量瓶、滴管、酒精灯、药匙、木条;酚酞试液、2 mol/L盐酸、2 mol/L 硫酸、2 mol/L 硝酸、5%的H2O2溶液、CuSO4溶液、蒸馏水。
【解析】Na2O2与水反应生成氧气,且反应放热,使脱脂棉燃烧,一般用带火星木条复燃验证氧气。因为反应放热,锥形瓶中空气的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压强增大,将Q浸入水中,会有气泡冒出。可用向H2O2溶液中加H2SO4的方法验证 对该反应是否有催化作用。若加H2SO4,反应无明显现象,而加CuSO4有大量气体产生则能证明起催化作用的是Cu2+。
答案:(1)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2)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水流入试管,再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导管口P处,木条复燃,证明有O2生成将导管Q浸入水中,反应过程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