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
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三、教学难点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通过展示一段材料和图片进行新课的导入,使学生对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此段材料都体现了哪些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知识点一 展示自然美的风景照片 一、自然美 1.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3.动态美 4.朦胧美探究活动一旅游景观的自然美是如何形成的?例题或练习 根据学生习题解答情况进行点拨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互纠,教师巡视指导 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点二 展示体现人工美的风景照片 二、人工美 1.古典园林美 2.古建筑美 3.民情风俗美 4.书画、雕塑艺术美探究活动二旅游景观的人工美是如何形成的?例题或练习 根据学生习题解答情况进行点拨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互纠,教师巡视指导 锻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课小结 现今仍保持着原始形态的自然地域已经越来越少了。古今中外众多的自然景观都留有人工的痕迹。使这些人工痕迹与自然相映成趣,需要人们从和谐美的角度去巧妙安排。对于旅游地理各知识点,我们不能只将其定位在高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是很平常的活动,学好相关知识,将会使你今后的旅游活动更加充实!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世界景点很多很丰富多彩,为教好旅游地理,我充分发掘身边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所用。 每个学生不可能每个景点都亲身体会过。充分利用“活”教材,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由于大多数同学受家庭条件的限制没有多少机会去旅游,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同学们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应该为学生们提供多种旅游资源信息,让学生多看、多想,如身临其境般,会事半功倍。
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清、水秀、
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漓江两岸的山峰挺拔,形态万千,江岸的堤坝上,终年碧绿的凤尾竹,似少女的裙裾,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最可爱的是山峰倒影,几分朦胧,几分清晰。
江面渔舟几点,红帆数页,从山峰倒影的画面上流过,真有“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百里漓江的每一处景致,都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画。
【思考】 上面材料中反映了旅游景观的哪些审美特征?
>> 情景导入
自然美
人工美
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
>> 要点学习
目标展示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自主学习
一、自然美
1.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
3.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4.____________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
自然事物
自然现象
形象美
色彩美
动态美
蒙胧美
总体形态
空间形式
地貌
5.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如有泰山天下______,黄山天下_______,华山天下_______,峨眉天下______,青城天下幽之说。
6.自然景观中的__________是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的。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说的是自然景观的
_____________。
8.“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说的是自然景观的___________。
雄
奇
险
峻
色彩美
动态美
朦胧美
二 、人工美
1.人工美主要是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如古典园林美等。
2.古典园林主要是由山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3.古建筑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彩装饰等方面,这些形式美的因素决定了古建筑的审美特征。
4.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________,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审美意义。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水
花木
建筑
序列组合
空间安排
比例尺度
造型式样
人工美
即时巩固
1.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反映了自然景观的美感类型是( )
A.形象美 B.动态美 C.色彩美 D.蒙胧美
2.辛弃疾词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此意境反映了自然景观的(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 美 D.听觉美
3.桂林山水自然景观旅游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于它的(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 听觉美
4.“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此意境主要反映了自然景观的(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听觉美 D.动态美
C
D
A
B
知识点一 、自然美
精讲点拨
1.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2.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的审美特征。
(1)形象美
①概念: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 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② 地貌的形态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
③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泰山天下
雄
黄山天下
奇
华山天下
险
峨眉天下
秀
青城天下
幽
雄
奇
秀
险
幽
旅游景观的形象美
旷之美
沙漠戈壁
秘洞深壑
奥之美
原之美
花之美
云南
荷兰
海之美
霞之美
叶之美
(2)色彩美
色彩图案
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
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
阴睛雨雪的天气变化
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
翡
翠
金
银
泰山日出
泰山日落
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
(3)动态美
形态美可分动态美与静态美两大类。
动态美表现在流水、瀑布、海涛、潮汐、浮云、飘烟、流星、飞禽、走兽、游鱼等。
静态美是相对于动态美而言的,主要表现于山、石、树、花草等。自然景观的动态美主要由流水、飞瀑、飘雾和浮云等因素构成。
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山为水动,水回山转。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都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飞瀑流泉
落英缤纷
鱼跃池中
旅游景观的动态美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动
态
美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动
态
美
庐山三叠泉瀑布
瀑布经过三级台阶,上下三折而落,一叠如云如絮,喷薄吞吐;二叠萦回作态,珠迸玉碎;三叠双管齐下,直下龙潭,总落差达600米。
动
态
美
(4)朦胧美
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暮霭,都使自然景观呈现朦胧美。山中之云雾,山景在云雾飘忽中若隐若现;水面之烟雨,水景在烟雨迷蒙中与天浑然。朦胧状态中的自然景观,在游人眼中不拘细节,就像一幅幅水墨画那样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美。
雾中西湖
朦胧美
风景如画——旅游景观的朦胧美
旅游景观的朦胧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年代: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知识点二 、人工美
1.古典园林美:由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2.古建筑美:主要有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塔、民居等。
古建筑美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等方面。
3.自然景观中的人造景物(如民俗风情美、书画、雕塑艺术美等)
旅游景观的人工美
自由女神左手持《独立宣言》,右手高擎火炬,身高达100米。这座小岛本名贝德洛斯岛,之后,改名为自由岛。
这座铜塑像,是法国人为了祝贺独立战争的胜利,在19世纪80年代作为礼物赠给美国的。自由女神其实是由200多块铜片所组成。当年,这些铜片在法国造好后,用船运到这里,进行组装。塑像的内部是空的,有电梯可以直上头部,在上面俯视纽约全景。她经历100多年风雨,迄今仍富有历史的魅力。
旅游景观的人工美
南海观音坐落于三亚南山寺景区西岸浅海之中,观音圣像足下的莲花宝座高十米,共四层,每层有形状相同的二十七瓣莲花,共一百零八瓣,一百零八米的南山海上观音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奇,乃世界最大的白衣观音三面立体造像。
颐和园
苏州园林
拙政园
狮子林
留园
雕塑《黄河母亲》
街头雕塑
活动探究一 旅游景观的自然美是如何形成的?
>> 问题探究
美感特征 美感形成
形象美 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不同的形象美感
色彩美 是以色彩的冷暖等,以及它们的对比协调组合关系表现出来的美感
动态美 自然景观中的动态美,由波涛、飞瀑、溪泉以及云雾飘动等引起
朦胧美 自然景观透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使欣赏者获得审美享受
例题精讲
1.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如下图所示)一直分藏在海峡两岸,多年来,《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其体现了( )
A.色彩美 B.形象美
C.民俗风情美 D.书画艺术美
[解析]《富春山居图》体现了书画艺术美。
D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和朦胧美等,图中既有形象美又具有朦胧美的是________。
(2)能够体现“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的景观的是________。
(3)在四幅景观图中,因“佛光”而著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请从地理角度解释峨眉山的“秀”。
②
③
D
峨眉山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清水秀,是我国名山中典型的秀美景观。
活动探究2 旅游景观的人工美是如何形成的?
类型 美感形成
古典园
林美 园林是建筑与艺术的结合,它追求的是诗情画意的美感
古建
筑美 通过立体和平面结构图,运用线、面、体在时空间展开运动过程,给人以视觉的影响获得的美感
民俗
风情美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民俗和风情也是迥然不同的
雕塑
艺术美 雕塑表现出纪念性、象征性、立体性等关系特征
类型 表现 举例
古典园
林美 园林是建筑与艺术的结合,它追求的是诗情画意 北方皇家园林、南方苏州园林等
古建
筑美 古代建筑的结构美是通过立体和平面的构图,运用线、面、体在时空间的展开运动过程中给人们以视觉上的影响而获得美的感受。古建筑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等方面 我国的宫殿、庙观、陵寝往往使用斗、拱,斗拱既承托屋檐重量,又有装饰性能,还兼具抗震作用。又如中国的许多庙宇建在环境幽静的山林之所,颇有超然脱俗之感
例题精讲
1.下图的海滨建筑墙壁常用白色,顶部常用红色和绿色,这反映了( )
A.自然美 B.人工美
C.建筑美 D.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
[解析]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人工美,颜色采用红、绿等鲜亮色彩可与碧海、蓝天、白云相映衬,又使顶部色彩有了根基,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
D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杭州西湖部分景观图。
(1)图中的人文景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________美;又与自然景观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绚丽多彩的风景美。
人工
(2)图中的“桥”忌直求曲,这体现了古建筑的________美。
(3)除“桥”外,西湖风景区建有不少“堤、榭、廊、阁、亭”等,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其功能。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请你举例说明西湖的“美”有哪些?
形式
一方面与自然景观和谐生美,丰富景观内涵;另一方面,方便游人欣赏休憩。
①不同季节的西湖,具有色彩美;②雨中的西湖或黄昏中的西湖,具有朦胧美;③西湖中的鱼具有动态美。(答出两种美即可)
(5)“粉墙黛瓦,竹影兰香,小阁临流,曲廊分院,咫尺之地,容我周旋”中可以反映西湖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花木、建筑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旅游景观的人工美特征的相关知识。正确答题的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答:
(1)人文景观有人工美,与自然景观构成绚丽多彩的风景美。
(2)忌直求曲表现了古建筑的形式美。
(3)既有造景功能,又有实际功能。
(4)答出两种美即可。
(5)基本要素是水、花木、建筑。
一、旅游景观中自然美的表现及形成
>> 难点剖析
美感特征 美感形成 举例
形象美 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不同的形象美感 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洞庭天下旷
色彩美 是以色彩的冷暖等,以及它们的对比协调组合关系表现出来的美感 香山红叶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动态美 由波涛、飞瀑、溪泉以及云雾飘动等引起 山为水动,水回山转,流水飞瀑,飞禽走兽,风吹林动等
朦胧美 自然景观透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使欣赏者获得审美享受 烟雨中的山水风光,云蒸雾腾
二、古典园林美、古建筑美、人工与自然美的比较
人工美的内容 审美形式 审美特征
古典园林美 主要是由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四种基本元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把大自然的美景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内,成为大自然的缩影,花草、树木、奇峰、怪石,各有章法
古建筑美 形式极其多样,主要有城池、宫殿、寺院、楼阁、桥、塔、民居等 古建筑美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样式、色彩装饰,这些因素决定了古建筑的审美特征
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 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亭台楼阁、桥梁,半山建亭、水上架桥、题写匾额楹联等 不仅有实用性,而且具有审美意义,它与自然景观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绚丽多姿的风景美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读以下四幅景观图,完成1~3题。
1.古人赞峨眉山“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这主要描绘出峨眉山的(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朦胧美
2.上述四地景观中,旅游景观的色彩美最为突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A
B
>> 随堂巩固训练
3.雨中游西湖,别有一番风味,旅游者能深切体会“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正是旅游景观的( )
A.模糊美 B.朦胧美
C.声音美 D.动态美
结合下列四幅图片,回答4~5题。
B
4.上面四幅照片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关于图中民居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建筑格局反映了尊老爱幼的文化内涵
B.乙反映出当地温凉湿润的地理环境特点
C.丙需要依山傍水建造,房屋多为坐北朝南
D.丁在设计时主要考虑了建筑的美学价值
5.“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是对图丁的正确描述,其特殊建筑景观的形成,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
A.黄土的直立性 B.当地气候
C.当地地形 D.当地风俗习惯
A
A
6.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不仅山水景色差异大,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也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成为近几年新的旅游亮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C
(1)燕赵文化副区和黄土高原文化副区是古代都城集中分布的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其中燕赵文化副区的__________________,黄土高原文化副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价值尤为突出。
(2)内蒙古文化副区的传统民居是__________。该地区旅游景观主要具有自然美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除自然美外,_________________也是该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非凡性和独特性,随着__________的建成通车,这里已成为重要的旅游通道。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平遥古城
明清故宫、长城等
历史文化
蒙古包
形象美
色彩美
风俗民情(民俗风情)
青藏铁路
人工美的内涵
(1)人文景观“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可以展现人类的智慧、力量、情感从而产生美。
(2)人文景观可以使旅游者认识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受人们的精神追求、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可以让旅游者走进历史,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 知识拓展
自然景观中人造景物的类型及作用
>> 知识小结概括
一、自然美
1.概念
2.表现形式
3.红色旅游资源
二、人工美
1.概念
2.表现形式
人工美
自然美
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动态美
朦胧美
古典园林美
古建筑美
民俗风情美
书画、雕塑艺术美
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 知识导图
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基础夯实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 )
①色彩美 ②动态美 ③声音美 ④形象美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这首诗有色的描写:翠柳、青天,有动的描写:上、含、泊,有音的描写:鸣。
2012年2月4日,甘肃拉卜楞寺举行了盛大的晒佛节(如下图所示),其体现了( )
A.色彩美 B.形象美
C.民俗风情美 D.书画艺术美
解析:选C。晒佛节为藏族的风俗,体现了民俗风情美。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主要反映了自然景观的(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朦胧美
解析:选B。该诗句反映了秋季枫叶的色彩美。
下列有关峨眉山审美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峨眉天下秀”强调的是峨眉山绿树碧水的色彩美
②峨眉山作为一种自然旅游景观,只具有形象美
③峨眉山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且两者有机结合,体现和谐的形象美
④峨眉山“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体现朦胧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峨眉天下秀”、“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都体现了形象美,除此以外,“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还体现了朦胧美。
下面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最能体现“幽”这种形象美的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解析:选D。幽指幽深、幽静、幽邃、清幽等,常以崇山幽谷、山间盆地为基础,辅以铺天盖地的林木,构成封闭、半封闭的空间环境。d图体现深山藏古寺的幽静意境。
下列旅游景观能体现人工美的是( )
①陵墓、民居 ②古典园林中的山、水、花木 ③迷离秘洞
④神话传说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选C。人工美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突出强调为人类所创造的。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读以下四幅景观图,完成7~9题。
7.古人赞峨眉山“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这主要描绘出峨眉山的(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朦胧美
8.上述四地景观中,旅游景观的色彩美最为突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雨中游西湖,别有一番风味,旅游者能深切体会“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正是旅游景观的( )
A.模糊美 B.朦胧美
C.声音美 D.动态美
解析:第7题,旅游景观的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第1题,题干主要描述了峨眉山的秀姿,充分体现了其形象美。第8题,四川省北部的黄龙五彩池是石灰岩沉积形成的大小水池层叠而成,每逢夏季,因各水池内的生物组合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第9题,细雨迷蒙中的西湖,在游人眼中就像一幅水墨画那样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美,凸显出景观的朦胧美。
答案:7.A 8.B 9.B
10.下图的海滨建筑墙壁常用白色,顶部常用红色和绿色,这反映了( )
A.自然美 B.人工美
C.建筑美 D.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
解析:选D。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人工美,颜色采用红、绿等鲜亮色彩可与碧海、蓝天、白云相映衬,又使顶部色彩有了根基,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
能力提升
11.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1:黄山,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千姿百态;烟云翻飞缥缈,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惟妙惟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嗅,可饮可浴。
材料2:黄山自古闻名,许多文人前来游历并留下名诗吟诵。另外还有寺庙亭台,为黄山增色。在黄山南部朱砂峰下的慈光阁,1965年董必武笔书“慈光阁”。海拔1340米的半山寺有刘伯承所题匾额。上下山游人多在此憩息,观赏风光。另外还有玉屏楼、云谷寺、松谷庵、翠微寺等,均有突出的美学特征。
(1)黄山奇、青城幽、峨眉秀、华山险。自然景观的美感是多方面的,这些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景观中,地貌的逼真造型构成________美;蓝天、白云、金灿灿的阳光、灰色的岩石构成____________美;流云飘烟、海浪波涛构成________美。其中________是最为显著的美感特征。
(3)下列美感特征中,随天气变化而变化明显的是( )
①色彩美 ②形象美 ③动态美 ④朦胧美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下列关于黄山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美和人工美都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B.名人轶事和民间传说呈现出的人工美,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起到了渲染作用
C.自然景观中的人造景物只是为了欣赏
D.古典园林主要是由山、水、花木和建筑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解析:第(1)题,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是地貌。第(2)题,无论自然奇景还是人文胜迹,无不蕴涵着美。在旅游过程中,人们的审美体验是丰富多彩的。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它集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之大成,具有形象美、动态美、色彩美、朦胧美等多种美感类型。作答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正确判断。第(3)题,阴晴雨雪的天气变化会导致自然景观的色彩变化,烟雨云雾的朦胧美也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第(4)题,A选项自然美往往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而人工美很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B选项名人轶事、民间传说不属于人工美;C选项自然景观中的人造景物不仅有审美意义,更有实用性。
答案:(1)地貌 (2)形象 色彩 动态 形象美 (3)B (4)D
12.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不仅山水景色差异大,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也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成为近几年新的旅游亮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燕赵文化副区和黄土高原文化副区是古代都城集中分布的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其中燕赵文化副区的__________________,黄土高原文化副区的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价值尤为突出。
(2)内蒙古文化副区的传统民居是__________。该地区旅游景观主要具有自然美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除自然美外,__________也是该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非凡性和独特性,随着__________的建成通车,这里已成为重要的旅游通道。
解析:据图可以判定:燕赵文化副区,包括京、津等地;内蒙古文化副区,主要包括内蒙古地区;黄土高原文化副区,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燕赵文化副区的明清故宫、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等,黄土高原文化副区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平遥古城等都是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内蒙古文化副区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该区除美丽的自然景观外,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也是该区重要的旅游资源。青藏铁路的通车极大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答案:(1)明清故宫、长城等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平遥古城 历史文化
(2)蒙古包 形象美 色彩美 风俗民情(民俗风情)
(3)青藏铁路
13.读下面诗歌、现象或图片,说明其体现了哪些审美特征。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唐代雕刻《昭陵六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旅游景观各种美感的区分。旅游景观审美形态从总体上分为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自然美又主要表现为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听觉美等,人工美包括古典园林美、古建筑和古遗迹美、雕塑艺术美等。
答案:(1)色彩美 (2)色彩美 (3)形象美
(4)动态美 (5)听觉美 (6)色彩美
(7)雕塑艺术美 (8)古建筑和古遗迹美
(9)雕塑艺术美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房屋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各式各样房屋的出现,都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因此,房屋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地房屋建筑的不同,也构成了旅游资源的一大景观。西南边陲的竹楼就是一个例子。在我国西南崎岖的山林里,人们常会见到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的独立楼房——竹楼。竹楼的底层用二三十根柱子架空,四周敞开,可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杂物。楼层分堂屋、卧室、廊和晒台四部分。堂屋中间有火塘,用来煮饭和夜间照明。廊上常铺席设椅,供坐卧乘凉。
(1)请解释西南边陲竹楼的结构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从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看竹楼具有________美,属于该类中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房屋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各式各样的房屋必然与地理环境相适应,西南自然环境气候湿热,地处热带地区,多竹林分布,高脚竹楼建筑能够起到防潮、防虫、防洪、凉爽通风的作用以适应当地湿热环境。
(2)人工 古建筑和古遗迹美
【思路剖析】该题通过竹楼考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西南边陲气候湿热,而高脚竹楼有防潮、防虫、防洪、凉爽通风的作用。竹楼反映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其独特的结构蕴涵着丰富的人工美。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和朦胧美等,图中既有形象美又具有朦胧美的是________。
(2)能够体现“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的景观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幅景观图中,从形成原因上看属于断层一侧抬升形成断块山体的是________。
【答案】(1)② (2)③ (3)①
【思路剖析】该题通过四幅景观图反映了旅游景观的自然美,“华山天下险”主要展示的是形象美,“峨眉天下秀”体现的主要是色彩美,“黄山天下奇”既有奇松、怪石的形象美,又有云海滚滚的朦胧美,而瀑布景观给人以动态美的感受。
个性创新
16.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在宁静的莱芒湖(又名日内瓦湖)边,雪白的勃朗峰下,坐落着全世界最美丽的城市——日内瓦。莱芒湖是阿尔卑斯山脉中的最大湖泊,面积达580平方千米,湖水清澈湛蓝,其出口处为罗纳河,清澈的流水流经日内瓦城市中心。许多精美的建筑散布在湖边。日内瓦拥有极为优越的气候条件,阳光明丽,天清气爽,四季宜人。因瑞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为中立国,从未受到战争的威胁,故日内瓦被视为极为安全的世外桃源,在此设有许多国际组织,其中包括联合国驻欧洲总部及其众多附属机构,此外还有150余个世界组织的总部。每年都要在此举行大量的国际性会议,日内瓦因此又是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心。
(1)分析材料中所描述的内瓦主要表现出哪些审美特征?
(2)房屋建筑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各式各样的房屋既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又无不渗透着地域文化的差异,从旅游审美的特征看,欧式建筑具有______________,属于建筑中的________。
解析:日内瓦既有自然美又有人工美。自然美有阿尔卑斯山的形象美,日内瓦湖及勃朗峰的色彩美,罗纳河水流的动态美。各世界组织都在瑞士设立总部的同时也会建设一些具有各国特色的建筑,其呈现出很高的美学价值。
答案:(1)既有自然美,又有人工美。自然美主要有阿尔卑斯山的雄壮(形象美),勃朗峰、日内瓦湖的湖光山色(色彩美),罗纳河的水流(动态美)等;人工美主要是指瑞士有许多知名国际组织的建筑景观所呈现的美学价值。
(2)人工美 楼阁
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素材 ——旅游景观与游客的审美心理
美学家叶朗认为“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 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这里所说的旅游,应当是指旅游活动的主体部分——消遣观光型的旅游,至于差旅型和个人 事务型的旅游,则应另当别论。叶朗先生的这一论点虽然不一定绝对正确,但至少可以肯定,对消遣度假型的旅游来说,审美是其最重要的活动内容和目的之一。因此,研究如何 提高旅游观光活动中的审美效果,对于提高旅游(在此、及下文所提及的旅游都是指消遣 型的旅游)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王柯平先生在其专著《旅游审美活动论》中认为“任何质量、能量、动量以及信息的 相互转化、交流作用及释放效应等等,均是在一定的‘场’内实现的。电磁有电磁场,引 力有引力场……推而论之,审美,亦有审美场。”然而,什么是审美场呢?该书中没有作 答。
??
?? 笔者认为,审美场应当是指由审美客体产生的、存在于审美客体(对象)周围的,具 有审美价值的空间信息。这就是说,审美场因审美客体的存在而存在,如果没有审美客体,也就失去了审美场。审美场是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在空间中的具体体现和存在形式。同时,不同的审美容体具有不同性质、不同质量、不同强度的审美场。例如,北京颐和园中的万寿山与上海外滩边的黄浦江,两者具有的审美场不仅具有不同的性质,而且,还具有不 同的质量和不同的强度。即便是同一个审美客体,其四周的审美场值,也因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例如,对于某尊雕塑这一审美客体,就空间方向而言,其正前方 的审美效果最佳,即其审美场值最大;而其两侧方则次之,背后方则最小。就空间距离而 言,如果这尊雕塑的高度为h,则在距该雕塑2h-3h的区域内的审美效果最佳,也即其审美场值最大;当空间距离大于3h或小于2h时,其观赏效果渐次,即其审美场值渐小。而从时间来说,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光照亮度和光照角度。一般来说,当阳光从雕塑的前方以45°的高度角投射,即当太阳处于雕塑的前侧方时,其观赏效果最佳,即此时的审美场值最大;而当太阳逐渐上升为顶光、或下降或背光时,其观赏效果渐次,即其审美场值渐小;倘若处于黑夜无光照的情况,此时几乎没有任何观赏效果,也即此时的审美场值趋近于零。以上分析当然不仅只是限于雕塑,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审美客体,不论是山林花木、江河湖海,还是亭台楼阁……在不同的空间、时间等情况下,都有不同的观赏效果。换言之,任何一个审美客体,其周围的审美场值之大小是随着空间位置、光照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的。由此,就给我们的旅游发展引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任何一个旅游景区内,虽然具有同样的旅游景物审美客体不变,或说硬件设施条件不变,但是, 如果让游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位(采用不同的软件方案)来游赏,由于景区在不同 时空条件下,其审美场值大小有差异,则其观景游览活动所获得的审美效果将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旅游景区,不需要增加任何景观建设(不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只要调整游览的时间、路线,以及让游人驻足停留的观景(位置)点,就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在该景区游览的审美效果。因此,研究和把握各种各类的旅游景物——审美客体的 审美场值在不同时空情况下所呈现的变化规律,弄清各类审美客体在什么时空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场最大值(即各类景物在什么时空情况下具有最佳的观赏效果),就能以此来规划和安排旅游者对各类景物的游览程序,改善景区的旅游效果,因而,就是一项颇有运用价值的工作。在引入“审美场”的概念之后,为了研究旅游审美效应的规律,王柯平先生采用建立 数学模型的方法,推出了一个反映审美效应与其他相关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公式:
E=O×E×Sa…………(1)
式中:E=Effect〔审美效应(笔者认为:审美效应容易使人觉得这是一个审美客
体外在的审美影响或作用。实际上,这里所探讨的是审美主体在相关条件下获得的审美收益和效果。因此,本文将E改称为审美效果)〕O=Object(审美客体)F=Field(审美场)S=Subject(审美主体)a=ability(审美能力)
借助于自然科学中的某些概念、研究方法、数学表达形式来探讨社会科学中的某些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它能拓展我们的思维。以数学表达式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比之用语言文字来叙述,具有简要、明晰,以至能将事物之间的定性关系推进到定量关系,从而可以对事物作出定量计算等优点。然而,这个关于审美效果的表达公式却有以下一些欠妥之处:
第一,该公式所表达的基本涵义,是审美效果(E)的大小与审美客体(O)、审美场 (F)以及审美主体S)的审美能力(a)有成正比例的关系,即EocO·F·Sa。由于E、O、F.S“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属于不同性质的事物量,因此,上述正比例关系要用等号相连接,其间必须要乘上一个当量转化的系数(k)。即要划等号,则应当是:E= k·O·F·Sa。
第二,当我们引入了审美场的概念之后,审美客体所具有的影响审美效果的作用和因素就体现为审美场了。这正如物理学中的磁体与磁场一样。引入了磁场的概念之后,磁体所具有的磁力作用,已经转为由其磁场来反映和体现了。所以,在进行有关磁力效应的计算时,就只需运用磁场强度这一物理量,而无须再将磁体也纳入公式计算了。同理,将审美客体(O)与审美场(F)同时归入审美效应的计算公式中就是多余和错误的。
?第三,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在原公式(1)中体现为Sa也是不妥的。对此,可以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来反证说明。譬如,假若研究的审美主体设定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S1),我们知道婴儿是没有任何审美能力的,故其审美能力a1=0。如若将该婴儿置身于某一旅游景区内的某一审美客体(O1)的审美场(F1)中去进行审美,则其所获的审美效果(E1)也应当为零。但若把该婴儿的审美能力a1=0等项代入原公式(1):E=O·F·Sa来进行计算,则有: E1=O1×F1×S1 °。根据幂指数的运算法则——任何底数的零次幂都为一,则应有:E1=O1×F1×1,即 E1=O1×F1。根据上面“第二条”的分析,公式中的O1应当不要,那么,最后就得到了:E1=F1。而审美客体(O1)不论是什么景区的什么景物,其总有一定量的审美场(F1),即F1≠0,因此,E1也就不等于零了,这便与上面一开始就得出的分析结论——婴儿放入审美场(F1)中所获的审美效果(E1)应当为零相悖了。通过这一番反证即可得知,以Sa 这种幂指数的形式来表达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是不妥的。那么,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公式来作为计算或表达审美效果的数学模型呢?为了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必须弄清楚人们的审美效果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现对影响审美效果的有关因素分析如下:
1、审美场(F)——人们的审美活动获得的审美效果,直接受(审美客体“散布”于人们当时进行审美实践的那一观赏点的)审美场之强弱的影响。对于同一个审美主体来说,不论是由于审美客体自身的美感信息丰富、美学价值大、美质品味高,或是由于主体审美时所处的时空条件好等等原因导致,只要他进行审美当时当地的审美场值越大,则他进行审美观照后所获的审美效果也就越大。由于审美场(F)是由审美客体(O)产生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层关系表述为:EocF(O)。
2、审美能力(A)——倘若对于某一个确定的审美场,例如,于某一确定的时刻,在某旅游景区内的某一具体的空间位置上赏景,那么旅游者(即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越强,则其游览赏景后所获得的审美效果就越大。由于审美能力(A)是审美主体(S)所具有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第二方面的关系表达为:EacA(S)。
3、审美观照时的专注和投入程度(P= Pay attention to)——人类的审美活动是
一个复杂微妙的、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审美效果的充分获得,需要审美者全身心的投入、专注地进行审美凝神观照,通过视听等五官的感知、思维的联想、情感的交流、深入的领悟和理解等多种审美心理活动的交相引动机制,逐步地获得美感——由第一层次在生理基础上感官“悦心说意”的中级美感,最后达到在精神、情感和理性上的“悦志悦神”的至高审美境界。因此,既使是同一个旅游审美者(其审美能力A(s)是某一个恒定值),在某一确定的时空条件下,面对某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此时的审美场F(O)也是一个确定值),但是,如果该审美主体进行审美观照时的专注和投入程度不同,则其所获的审美效果就会不同。如果审美者在审美的当时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心态积极、审美时间充裕、审美对象的美感特性和品味正好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各种相关因素处于良控状态,则其审美能力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审美效应;倘若当时他精神疲倦、情绪不佳、心态消沉、审美时间仓促、审美客体的美感特质和品味与其他的审美情趣相去甚远……各种相关因素处于恶性状态,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则其审美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所获得的审美效果就会较差。由于审美观照的专注和投入属于审美主体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第三方面的关系表达为:EocP(s)。
把以上分析到的、影响审美效果的三个方面加以综合,于是,便可以得出下面这个新的反映审美效果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EocF(o)·P(s)或:E=K·F(O)·A(S)·P(S)
该公式体现出人们审美所能获的效果之大小,与其当时所在的审美场值的大小、审美者本人具有的审美能力的大小、及其审美当时专注和投入的程度成正比例的关系。该公式的创立难免还有欠妥之处,但比之原先的公式(1),应当说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该公式的提出,对促进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例如,为了提高旅游观光的审美效果,根据这个新创的公式,就应当从研究以下三大方面着手:1.在旅游景区内如何为旅游者提供最佳(大)审美场;
2.如何提高旅游者的审美能力;
3.如何促进旅游者在旅游审美赏景时更加专注和投入。就第3方面来说,我们应当注意:[来源:学+科+网]
(1)旅游活动安排不要太紧张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游客有充分的休息时间。这样,游客才能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地投入旅游观光活动;
(2)避免顶撞游人使之生气,提供周到优质的旅游服务,这样,可以促成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
(3)导游 人员既要把握旅游景物的美感特性及其品味,又应当尽量了解自己所带游客的审美情趣,进而研究两者之间有哪些相近相同之处。然后,便可以此作为自己导游内容展开的重点,从而,促成游客对所观赏的旅游景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心态;
(4)根据各个具体游览观景点美感信息量的多寡(即审美场值群星的大小),相应地为游览活动安排合理而充裕的观赏时间。通过做好以上多方面的工作,就能促成人们在旅游观赏时,充分发挥出自己审美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全身心更加专注、更加投入地进入审美境界,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旅游审美效果。
旅游景观的一般审美规律
1.信息来源及途径
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所涉及的现象都可成为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最主要的是通过旅游者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进入旅游者的大脑,此外还通过嗅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进入旅游者的大脑。但是由于各旅游对象的特点是否突出和每个旅游者的旅游偏好与兴奋点不同,故每个旅游者所接受的刺激强度会有差别。应当说明,因为人类在长期接受外来信息刺激过程中,各种感官之间经常会互相协作,因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联系,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虽然某一信息只是通过某一特定感官接收到的,但其他某些感官也会有所反应。这种现象在视觉与听觉之间最易发生。例如“此时无声胜有声”①、“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②等,都说明视觉器官引起了听觉器官的联带反应。“望梅止渴”则是视觉器官所引起的味觉器官的联带反应。
2.信息的加工
经过神经中枢对各种信息进行分辨、判断、综合、加工,即思维过程,形成形象和概念,对人的感情和思想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了旅游审美效果。其过程为:外界刺激→感官→情绪变化→分析判断→联想→思维→概念→理性认识→行为。但是,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所产生的作用强度在阶段上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那些偏于耳目之娱的自然风光、消遣娱乐的旅游项目,主要在于运作程序的前半程,即外界刺激→感官→情绪变化,其余则相对较弱;而那些思想感情较强的文化艺术、社会现象等,则贯穿整个思维过程,并且着重于后半程的效果,对人的理性认识和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
3.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的结果是最终使外界刺激引起人们情感的激动和思想的变化,从而达到精神的“净化”。故审美过程是客观外在世界与主观内在世界的统一过程。所以,审美必须是主、客观的统一。即如清代吴在湄在《天下名山游记·凡例》中所云:“外供耳目之娱,内养仁智之性”,也必须如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的:“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要达到东晋顾恺之在《画论》中所谓:“迁想妙得”,要求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指出的“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物以貌求,心以理应”。这也就是美学上所谓“移情说”。因而,人们应放弃冷漠的态度,调动主观积极性,去努力追求美。
4.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一般美学常将美分为自然美、形式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它们又可细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形式美中包括和谐、对比等。自然美和形式美容易对人们的感官产生作用,迅速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产生感性认识;而社会美和艺术美则重在思想内容,影响理性认识。但是,此二者不可割裂,它们都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是美学的基本法则。
5.美的时代性及阶级性
对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和任何阶级、阶层而言,有其一致的一面,特别在形式美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例如和谐与对比的规律从来为人所肯定。然而美又有明显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这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劳动者绝不会以林黛玉式的弱不禁风为美。中国历史上不是也有所谓“环肥燕瘦”之不同吗?汤加,以至许多非洲人,传统上以肥为美,而今汤加国王却身体力行提倡起减肥运动来了。
6.美学的“间离效果”
也称为“距离效果”。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心理距离。即在审美过程中,虽然人们仍然会考虑现实需要,也正因此美具有了阶级性。但另一方面,包括旅游者在内的审美主体必须暂时超脱现实的功利目的,不能纯粹从实际利益出发,才能更好地进行美学欣赏。如果仅从功利出发,商人眼中的矿石就只有货币价值而无所谓美;木匠会觉得扭曲的树木毫无用途;农民和牧民也会认为石林贫瘠不毛一无所取;山民更会因山高路险、环境闭塞、生活不便而烦恼。然而上述景观却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功利的考虑是出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审美是出于精神生活的满足。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假如无视二者的差别,必将极大地破坏审美效果。在旅游开发和经营中也必须对此给予重视。在长城上讲述孟姜女的故事,在定陵中高悬说明牌,大书当年为修建陵墓花费多少钱,而当时有多少百姓饿死等,即是忘记了美学的“间离效果”。
其二是空间距离和媒介的作用。古代女诗人郭六芳的《舟还长沙》:“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正说明因为隔江相望,有了空间距离,并且是透过江上烟波相望,平常的景物就变得格外美丽了。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记》:“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华可爱。旦视之,酱盎纷然,瓦石布地而已。”同样的景物,夜观与昼观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皆因光照这一媒介不同。陈简斋:《海棠诗》“隔帘花叶有辉光”,则描写出了竹帘所造成的间离效果。
当然,体验型旅游(如民族风情、品尝美食等)、健身运动、娱乐活动、科学考察、探险等旅游项目,则应尽可能减少此种间离作用,以求获得真切的感受和详尽的了解。
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2.能力目标
1)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2.难点: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然美
1.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___________或__________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
3.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4.____________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
5.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如有泰山天下______,黄山天下_______,华山天下_______,峨眉天下______,青城天下幽之说。
6.自然景观中的__________是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的。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说的是自然景观的
_____________。
8.“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说的是自然景观的___________。
二 、人工美
1.人工美主要是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如古典园林美等。
2.古典园林主要是由山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3.古建筑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彩装饰等方面,这些形式美的因素决定了古建筑的审美特征。
4.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________,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审美意义。
(二)即时巩固
1.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反映了自然景观的美感类型是( )
A.形象美 B.动态美 C.色彩美 D.蒙胧美
2.辛弃疾词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此意境反映了自然景观的(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 美 D.听觉美
3.桂林山水自然景观旅游的美学价值主要在于它的(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 听觉美
4.“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此意境主要反映了自然景观的(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听觉美 D.动态美
要点理解
一、旅游景观中自然美的表现及形成
美感特征 美感形成 举例
形象美 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不同的形象美感 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洞庭天下旷
色彩美 是以色彩的冷暖等,以及它们的对比协调组合关系表现出来的美感 香山红叶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动态美 由波涛、飞瀑、溪泉以及云雾飘动等引起 山为水动,水回山转,流水飞瀑,飞禽走兽,风吹林动等
朦胧美 自然景观透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使欣赏者获得审美享受 烟雨中的山水风光,云蒸雾腾
古典园林美、古建筑美、人工与自然美的比较
人工美的内容 审美形式 审美特征
古典园林美 主要是由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四种基本元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把大自然的美景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内,成为大自然的缩影,花草、树木、奇峰、怪石,各有章法
古建筑美 形式极其多样,主要有城池、宫殿、寺院、楼阁、桥、塔、民居等 古建筑美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样式、色彩装饰,这些因素决定了古建筑的审美特征
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 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亭台楼阁、桥梁,半山建亭、水上架桥、题写匾额楹联等 不仅有实用性,而且具有审美意义,它与自然景观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绚丽多姿的风景美
(四)难点探究
探究活动一、自然美
旅游景观的自然美是如何形成的?
探究活动二:人工美
旅游景观的人工美是如何形成的?
(五)点评答疑
1.图表法记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
2.图表法记忆色彩美
3.图表法记忆动态美
(六)训练提升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读以下四幅景观图,完成1~3题。
古人赞峨眉山“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这主要描绘出峨眉山的( )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朦胧美
上述四地景观中,旅游景观的色彩美最为突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雨中游西湖,别有一番风味,旅游者能深切体会“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正是旅游景观的( )
A.模糊美 B.朦胧美
C.声音美 D.动态美
结合下列四幅图片,回答4~5题。
上面四幅照片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关于图中民居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建筑格局反映了尊老爱幼的文化内涵
B.乙反映出当地温凉湿润的地理环境特点
C.丙需要依山傍水建造,房屋多为坐北朝南
D.丁在设计时主要考虑了建筑的美学价值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多从头顶过”是对图丁的正确描述,其特殊建筑景观的形成,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黄土的直立性 B.当地气候
C.当地地形 D.当地风俗习惯
6.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不仅山水景色差异大,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也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成为近几年新的旅游亮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燕赵文化副区和黄土高原文化副区是古代都城集中分布的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其中燕赵文化副区的__________________,黄土高原文化副区的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价值尤为突出。
(2)内蒙古文化副区的传统民居是__________。该地区旅游景观主要具有自然美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除自然美外,__________也是该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非凡性和独特性,随着__________的建成通车,这里已成为重要的旅游通道。
(七)课堂小结
参考答案
一、即时巩固
1. C 2. D 3. A 4.B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美感特征 美感形成
形象美 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不同的形象美感
色彩美 是以色彩的冷暖等,以及它们的对比协调组合关系表现出来的美感
动态美 自然景观中的动态美,由波涛、飞瀑、溪泉以及云雾飘动等引起
朦胧美 自然景观透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使欣赏者获得审美享受
活动二:
类型 美感形成
古典园 林美 园林是建筑与艺术的结合,它追求的是诗情画意的美感
古建 筑美 通过立体和平面结构图,运用线、面、体在时空间展开运动过程,给人以视觉的影响获得的美感
民俗 风情美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民俗和风情也是迥然不同的
雕塑 艺术美 雕塑表现出纪念性、象征性、立体性等关系特征
三、训练提升
1.A 2.B 3.B 4.A 5. A
6.(1)明清故宫、长城等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平遥古城 历史文化
(2)蒙古包 形象美 色彩美 风俗民情(民俗风情)
(3)青藏铁路
【解析】据图可以判定:燕赵文化副区,包括京、津等地;内蒙古文化副区,主要包括内蒙古地区;黄土高原文化副区,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燕赵文化副区的明清故宫、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长城等,黄土高原文化副区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平遥古城等都是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内蒙古文化副区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该区除美丽的自然景观外,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也是该区重要的旅游资源。青藏铁路的通车极大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