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生 物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都可以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水、空气、热能、无机盐等
3.下图为某食物网简图,其中物种C和物种B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B.物种B和物种C之间无竞争关系
C.若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则A的数量可能无明显变化
D.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4.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B.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C.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
D.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5.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要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
B.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
C.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
D.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
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D.生态系统内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7.下图为部分能量流动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次级消费者摄入量占初级消费者摄入总量的10%~20%
B.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C.图中能量数值b=a+c
D.c指向分解者的箭头中包含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包括次级消费者的粪便
8.下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B.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C.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除图中所示途径外,还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和未利用部分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发生在各营养级之间
9.下图甲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乙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一般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
B.甲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污染物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
C.图乙中,人类一定处于第三营养级
D.图乙表示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
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B.组成自然界的所有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12.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D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B.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
C.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 20ax+5x
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和丙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
13.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的途径包括( )
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
③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④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燃烧过程
⑤生产者的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⑤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1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代表生产者,①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甲
C.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丙
D.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15.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B.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
C.④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碳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
C.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促进碳循环
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1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是通过食物链来完成的。有关食物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物链是一条物质转换链,也是一条能量传递链
B.食物链是一条价值增值链,设计食物链能使能量被多层次利用
C.在人工生态系统中,设计食物链能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D.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8.生态系统中含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昆虫的性外激素 B.雄鸟的“求偶炫耀”
C.桂花散发的香气 D.狼发出的嚎叫声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是行为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20.下列关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没有信息传递,生物仍可正常生存
D.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信息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在某生物群落中循环利用
2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它主要是通过( )
A.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B.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
C.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
D.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2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强,恢复力稳定性高
B.森林生态系统在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调查某湿地中鸟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24.某同学为探究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下图所示。下列做法中,可能会降低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
A.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B.给予一定的光照
C.添加一些分解者 D.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
25.在学完生态系统稳定性之后,一些同学尝试自己制作生态瓶,其中做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瓶应放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B.生态瓶中应多放一点小鱼或小虾等动物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间不应存在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空2分,共50分)
26.(8分)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
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标记为1、2、3号;
②在1、2、3号瓶内加等量的无菌水,3号加少许河泥;
③选大小相似的生长状况良好的同种小金鱼,在1、2、3号瓶中各加入1条,并在2、3号瓶中加入等量的金鱼藻,都用橡胶塞塞紧,然后放在散射光下。记录结果如下:
瓶只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天数)
3
11
25
(1)1、2、3号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至少填两项)。
(2)2号和3号瓶相比较,2号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说明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3)1号和3号瓶的实验结果相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该实验说明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27.(12分)下图甲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乙表示鲫鱼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请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J/(cm2·a),来源包括
。甲图中A代表 ;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 的形式存在。
(2)甲图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小数点后均保留1位数字)
28.(20分)下图为“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研究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信息传递,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管理“桑基鱼塘”,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2)在该图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_____。沼气发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__________________者的“角色”。
(3)图中的蚕与桑属于_____________关系。
(4)一种突然而来的污染进入鱼溏,但对鱼塘生态系统并没有明显的影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力稳定性。“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在于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_______ 调节。
(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桑基鱼塘”设计的合理性在于从人类需要出发,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_______和物质的____________。
29.(10分)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雪兔是一种常见动物,常栖息在低矮草地中,天敌有香鼬、艾虎、赤狐、狼等。冬季时,高原雪兔几乎成为这些动物唯一的食物来源。为了观察预警,高原雪兔会把巢穴周围长势较高的草从基部咬断。高原雪兔废弃的洞穴还能为褐背拟地鸦和多种雪雀提供繁殖场所。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人员通常采用______法估算该地区高原雪兔的种群数量,然后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绘制了高原雪兔种群数量Nt+1/Nt,比值与时间(t)的变化曲线,当t为a~b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当t为c~e时,高原雪兔的出生率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
(2)高原雪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会有躲到洞穴中的行为,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 的作用。
(3)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生 物(一)答 案
1. 【答案】C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应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正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A错误;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只是生态系统结构的一部分,B错误;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层次的,D错误。
2. 【答案】D
【解析】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A错误;由于草属于生产者,所以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但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营腐生生活的蚯蚓属于分解者,B错误;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但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如营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属于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的物质不能循环,所以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错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包括水、空气和阳光等,D正确。
3. 【答案】C
【解析】图l中共有7条食物链,即:白杨树→B→I,白杨树→C→D→A,白杨树→C→A,白杨树→G→D→A,白杨树→G→A,苔类→E→A,苔类→F→A,A错误;物种C和物种B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B、C均以白杨树为食,存在竞争关系,B错误;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物种A以C、D、G、F为食,所以一段时间内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C正确;图示的各种成分为食物网,只包括动物和植物,不包括无机环境和分解者,故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4. 【答案】A
【解析】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的食物来源相似,但不一定是一个种群,A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且逐级递减,B正确;同一种动物可处于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同时占几个不同的营养级,C正确;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故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D正确。
5. 【答案】A
【解析】富集作用是随着营养级越高含量会越高,由题意可知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而引发“痛痛病”,所以人类要预防该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A正确;丙营养级所含镉浓度最高,说明丙营养级最高,而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B错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必须有分解者,C错误;四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丁>甲+乙+丙,D错误。
6. 【答案】D
【解析】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错误;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B错误;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是能量的散失,C错误;能量流动的概念是指生态系统内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D正确。
7. 【答案】D
【解析】能量传递效率10%~20%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比,而非摄入量之比,所以A错误;各级消费者的摄入量减粪便量是同化量,同化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所以图中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繁殖的能量,B错误;图中a粪便量,能量数值b=呼吸散失量+c,C错误;c表示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所用能量,这一过程中一部分会被下一营养级摄入,下一营养级的粪便属于c而不属于自身的同化量,所以图中c指向分解者的箭头中包含遗体残骸,包括次级消费者的粪便,D正确。
8.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②是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③是三级消费者的同化量,④是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大部分被其呼吸作用消耗,其余的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部分流向分解者,故②>③+④,A错误;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不可以循环利用的,B错误;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除图中所示途径外,还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和未利用部分,C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所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只发生在各营养级之间,D错误。
9. 【答案】C
【解析】根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知,图甲中食肉动物所含的能量一般为食草动物所含能量的10%~20%,A正确;甲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该物质在食物链中会富集,因此污染物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B正确;图乙中人类可以处于第二或第三营养级,C错误;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D正确。
10. 【答案】C
【解析】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包括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的绿色植物,能利用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A正确;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可存在倒置情形(即生物数量随营养级数的增加而增加),因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倒置情形,B正确;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在农田中除草、捉虫,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11.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往返的过程,A正确。
12. 【答案】C
【解析】甲图D是细胞内液,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可以与淋巴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乙图中B体重增加x,C占的比例为a,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5ax+5(1-a)x=20ax+5x,C正确;丙图中的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大气中的CO2,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B错误;从研究内容来看,丙属于生态系统水平,D错误。
13. 【答案】B
【解析】碳是以CO2形式通过光合作用①或化能合成作用⑤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是通过各种生物的细胞呼吸②③,通过化石、燃料燃烧④、火山喷发等释放到无机环境,综上所述,B正确。
14.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则①表示呼吸作用,A、C错误;根据能量传递的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甲含有能量最多,则其含有的碳元素也最多,B正确;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而与丁之间的传递形式是二氧化碳,D错误。
15. 【答案】C
【解析】根据丙和大气中的CO2之间存在双向箭头,可判断丙为生产者,根据围绕甲的箭头“多进一出”、围绕乙的箭头“一进多出”可判断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A正确;①②③表示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B正确;④包括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以有机物形式流动,D正确。
16. 【答案】B
【解析】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CO2的排放,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的范围内,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B错误;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可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通过原料,进而促进碳循环,C正确;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D正确。
17. 【答案】D
【解析】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增加或延长食物链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D错误。
18. 【答案】D
【解析】昆虫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信息,A错误;雄鸟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桂花散发的香气,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狼发出的嚎叫声,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19.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体,A错误;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是化学信息,B错误;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错误;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20. 【答案】C
【解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没有信息传递生物不能正常生存,C错误。
21. 【答案】B
【解析】富营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反复性,而能量流是单向的,A错误;信息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比如草原上,草的绿色给羊传递了可食用的信息,羊不传信息给草,这是单向的,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B正确;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成分,C错误;物质循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D错误。
22.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不是由人工进行的绿化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B错误;种群密度一定规律性的变化也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实现的,C错误;生态系统的稳定包括其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不仅是物质循环的稳定,D错误。
23.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高,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越低,A错误;森林生态系统在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鸟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此调查该湿地中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C正确;适当增加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种类,能增加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是不能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D错误。
24. 【答案】D
【解析】通入一定量的空气,可满足各种生物有氧呼吸的需要,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给予一定的光照,可为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提供能量,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添加一些分解者,有力促进物质循环,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池塘水可以为生物提供必要的无机盐,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会导致部分生物营养不良甚至死亡,会降低该生态瓶中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25. 【答案】A
【解析】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瓶内的生物,A正确;由于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B错误;生态瓶可产生氧气,C错误。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最好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D错误。
26. 【答案】
(1)光、水、温度、空气
(2)分解者
(3)生产者和分解者
(4)物种组成、营养结构。
【解析】(1)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1、2、3号瓶中具有的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空气、水等。(2)河泥中有分解者存在,与3号瓶相比,2号瓶中无河泥,也就无分解者,实验结果是2号瓶中金鱼的存活时间较短,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3)与3号瓶相比,1号瓶中缺少金鱼藻和河泥,换言之,1号瓶中没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结果是1号瓶中金鱼存活的时间短,说明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4)该实验说明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
27. 【答案】(1)117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的输入 呼吸散失的热量 有机物
(2)12.7 17.9
【解析】(1)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有机物输入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故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0.05+0.25+5.1+2.1-5=2.5 J/(cm2·a),同理,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4+9+2.5+0.5-2=14 J/(cm2·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3+14+70+23=110 J/(cm2·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甲图中A代表呼吸散失的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4/110=12.7%,第二营养级流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5/14=17.9%。
28. 【答案】(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2)桑树 分解者
(3)捕食
(4)抵抗力 负反馈
(5)太阳能 多级利用 循环再生(利用)
【解析】(1)科学规划和管理桑基鱼塘,应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按照规律调整各种生物的比例,获得最佳经济效益。(2)在图示生态系统中,桑树是主要的生产者。沼气发酵过程中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3)蚕吃桑叶,二者之间属于捕食关系。(4)鱼塘受到污染,但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属于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负反馈调节。(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桑树固定的太阳能。“桑基鱼塘”从人类需要出发,使蚕沙、沼气渣中的能量被充分利用,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
29. 【答案】(1)标志重捕 衰退型 大于
(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
【解析】 (1) 雪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估算其种群数量,通常采取标志重捕法。题图显示:当t为a~b时,Nt+1/Nt比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且小于1,说明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当t为c~e时,Nt+1/Nt比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小且大于1,说明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因此髙原雪兔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2)高原雪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会有躲到洞穴中,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 髙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生 物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食草动物为第二营养级
C.细菌都是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不含有非生物的成分
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就是分解者
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4.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D.生态系统内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6.下图某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1是流入生产者的总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7可直接为绿色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B.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a7
C.a1、a2、a6中的能量主要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D.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a6/a1×100%
7.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⑤肯定大于①
B.④中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8.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成分组成一条食物链
B.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C.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则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
B.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
C.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
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B.组成自然界的所有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11.下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A、B、C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多需要A的量为 y,则 y=20ax+5x
C.丙图中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递到B
D.从研究内容来看,甲、乙、丙所代表的生命系统层次分别属于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
1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动物的呼吸作用
D.煤和石油的燃烧
13.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1同化的能量表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②代表呼吸作用,4表示大气中的CO2库
C.碳元素在1、2、3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D.碳循环过程中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循环流动
14.下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
B.参与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15.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B.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
C.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碳循环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载体
C.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等
D.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的大小是由这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的
17.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18.下列属于化学信息传递的是( )
A.蝙蝠通过声波识别周围环境
B.昆虫通过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
C.蜜蜂通过跳舞传递蜜源信息
D.孔雀通过开屏进行求偶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自无机环境
B.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
C.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
D.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为信息
B.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C.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信息交流往往是双向的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C.保护植被,合理放牧,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D.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同的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负反馈只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能维持相对稳定
C.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也高
D.减少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其抵抗力稳定性会增强
24.要使一稳定状态的密闭生态瓶内的生物能长时间存活,需要不断输入的是( )
A.O2 B.H2O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
25.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河水、池泥、黑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瓶(如下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瓶中加盖与否,并不影响实验结果
D.若想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丙瓶应放在黑暗中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空2分,共50分)
26.(20分)甲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一共有 条食物链,蚱蜢属于 消费者。
(2)同时具有两个营养级的动物是 ,占第 营养级。
(3)给牧草施加含32P标记的复合肥后,检测32P在蚱蜢和青蛙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结果见乙图,图中B为 。若增加对鹰和蛇体内的放射性强度的检测,则达到最高峰时的强度应 (高于、低于)前两者。
(4)该食物网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
(5)该食物网再加上 和 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27.(8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kJ。
(2)从A到B和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欲使C增加3 kg,需A________kg。
28.(12分)低碳经济是以“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的新型经济。请依据碳循环模式图分析低碳经济的生态学原理。
(1)地球上最活跃的碳循环主要以________形式发生于________碳库和________碳库之间。
(2)现代工业出现之前大气圈碳库长期处于稳态,主要原因是
。
(3)现代工业生产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
(4)人类要给正在“发烧”的地球“退烧”,除了发展低碳经济外,还应积极采取________等措施。
29.(10分)甘肃迭部县的扎尕那山是“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山势奇峻、景色优美。2017年11月,扎尕那的农林牧复合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该系统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三者之间的循环复合使其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生产活动的合理搭配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汉地农耕文化与藏传游牧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特殊的农业文化。回答下列问题:
(1)从扎尕那山的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落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
(2)扎尕那山的原始森林中生物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__________稳定性。生活在此的生物的种类和数目基本都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的基础是___________。
(3)当每年4、5月,扎尕那山上的牧草开始返青时,散养的牲畜便开始去草地采食,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 。
(4)生活在扎尕那的藏族居民即是牧民又是农民,在耕种期间,他们会在田间铲除杂草,这种行为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有利于___________
。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生 物(二)答 案
1. 【答案】C
【解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是结构,A错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B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D错误。
2. 【答案】A
【解析】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少数是分解者,如蚯蚓、秃鹫等,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自养型细菌(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的细菌(如大肠杆菌)是消费者,腐生的细菌是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的成分,D错误。
3.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A正确;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分别是①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鹰、②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鹰、③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④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⑤植物→食植昆虫→蛙→蛇→鹰、⑥植物→鼠→蛇→鹰、⑦植物→鼠→鹰、⑧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蛇→鹰,其中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是竞争关系,B正确;食物网只体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D正确。
4.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的。水稻、鸭、害虫和杂草不能构成群落,更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5. 【答案】D
【解析】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错误;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过程,B错误;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是能量的散失,C错误;能量流动的概念是指生态系统内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D正确。
6. 【答案】A
【解析】a7是粪便中的能量,不能为绿色植物提供能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光能,A错误;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此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a4+a7,B正确;a1、a2、a6中的能量主要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C正确;据图分析,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即第一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而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a6,因此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a6/a1×100%,D正确。
7. 【答案】C
【解析】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需要添加饲料,生产者的同化量⑤不一定大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①,A错误;次级消费者粪便属于初级消费者残余,不属于次级消费者的遗体,B错误;从能量关系看,②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大于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③与流向分解者的能量④之和,C正确;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同化太阳能,消费者通过捕食同化化学能,D错误。
8. 【答案】C
【解析】图中的各种生物可能构成多条食物链,A错误;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B错误;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正确;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但是也可能低于10%,因此b的值有可能超过d的10倍,D错误。
9. 【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A正确;由于捕食关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循环的,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各营养级重新利用,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B正确;作物秸秆可用于培养食用菌或者沼气发酵,其中本该流向分解者的部分能量以食物中化学能或生活能源被人类再度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相邻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是不能提高的,C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10.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往返的过程,A正确。
11. 【答案】C
【解析】甲图中A~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为细胞质基质,而不是组织液、血浆或淋巴,A错误;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按20%计算。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则B占的比例为1-a。B体重增加x,至多需要A的量为y,按照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从A→C→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ax÷10%÷10%,即100ax;按照A→B这条食物链,需要A的量为(1-a)x÷10%,即10×(1-a)x,则总共消耗A的量y=100ax+10×(1-a)x=90ax+10x,B错误;丙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大气中的CO2,碳在生物群落之间(A传递到B)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C正确;乙表示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群落,D错误。
12. 【答案】B
【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合成有机物进入到生物群落;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将生物群落里的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到关键作用,A错误,B正确;动物的呼吸作用只能使碳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C错误;煤和石油的燃烧也只能使碳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中,D错误。
13. 【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1代表生产者;2代表消费者;3是分解者;4是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生产者)同化的能量,A正确;②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4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正确;碳元素在1、2、3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1和4之间与CO2的形式传递,C正确;碳循环过程中一定伴随着能量的流动,D错误。
14. 【答案】D
【解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A错误;③过程主要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由生产者完成,B错误;②过程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可以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C错误;①过程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要减少该过程,需要人们开发新的能源才行,D正确。
15. 【答案】C
【解析】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生产者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A正确;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传递,在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且都参与了碳循环,B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错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那么能量流动也就无法进行,所以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而消失,D正确。
16. 【答案】C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在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B正确;大气中的碳来自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呼吸作用释放,所以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远大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所以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的大小是由这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D正确。
17. 【答案】C
【解析】甲图中物质循环是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进行的,因此表示物质循环;乙图中,能量流动只能是单向的,故乙图表示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可以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故丙图表示信息传递,综上所述C正确。
18. 【答案】B
【解析】蝙蝠通过声波识别周围环境属于物理信息传递,A错误;昆虫通过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属于化学信息传递,B正确;蜜蜂通过跳舞传递蜜源信息属于行为信息传递,C错误;孔雀通过开屏进行求偶属于行为信息传递,D错误。
19.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来自无机环境或生物,A错误;金龟子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通过动作迷惑对手,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保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C正确;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降低害虫出生率,有效控制害虫数量,D正确。
20. 【答案】B
【解析】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为信息,A正确;人类可以从不同的营养级获得能量,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增多,可以提高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动,可以调节种间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D正确。
21. 【答案】A
【解析】生产者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其他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是来源于上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而最高营养级没有最后一个去路,A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物质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循环往返,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B正确;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吸收合成有机物,又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使碳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循环,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D正确。
22.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正确;保护植被,合理放牧,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在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
23. 【答案】B
【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存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能维持相对稳定,B正确;在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很强,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高。但如果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后,要恢复原状就比较困难,需要的时间也较漫长,所以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如果减少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则其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D错误。
24. 【答案】D
【解析】在封闭生态瓶内,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因此氧气、水和有机物都不需要不断的输入,ABC错误;但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需要不断的输入能量,而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自太阳,D正确。
25. 【答案】B
【解析】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小鱼数量过多,A错误;由于乙瓶在散射光下,成分齐全,比例恰当,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B正确;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C错误;若想维持稳定性,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也应放在散光下,补充能量,D错误。
26. 【答案】(1)4 初级
(2)鹰 4、5
(3)青蛙 高于
(4)草 太阳能
(5)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草→蚱蜢→青蛙→蛇→鹰,草→蚱蜢→青蛙→鹰,草→蛐蛐→青蛙→蛇→鹰,草→蛐蛐→青蛙→鹰;蚱蜢属于初级消费者。(2)鹰同时占第四、五两个营养级,其他生物都只有一个营养级。(3)因蚱蜢所处的营养级低于青蛙,故青蛙B体内的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应落后于蚱蜢A。鹰和蛇所处的营养级高于蚱蜢和青蛙,因此放射性强度达到峰值时应高于蚱蜢和青蛙。(4)该食物网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草,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5)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7. 【答案】(1)1250
(2)16% 15%
(3)125
【解析】(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175+200+875=1250KJ。(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的百分比,所以从A到B传递效率是200/1250*100%=16%;从B到C的传递效率是30/200*100%=15% 。(3)C增加3kg,需要A的量是:3/15%/16%= 125kg。
28. 【答案】(1)CO2 大气圈 生物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CO2)的速率与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碳(CO2)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
(3)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的CO2的浓度增大
(4)植树造林
【解析】地球上碳循环最活跃的是在大气圈和生物之间进行的二氧化碳的交换,现代工业之前,大气圈碳处于稳态是因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动植物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分解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速率大致相等,所以碳循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由于现代工业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所以导致了温室效应。如果要减缓温室效应,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还需要大力植树造林。(1)碳循环发生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即题图中的大气圈碳库与生物碳库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2)若大气圈碳库中的碳进入生物碳库与生物碳库中的碳进入大气圈碳库的速率相等,或者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碳(CO2)的速率与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碳(CO2)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等,碳循环将保持稳态。(3)近年来由于工业发展,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的CO2的浓度增大,打破了碳循环的稳态,造成温室效应(4)要避免温室效应,就要减少碳的排放,除了发展低碳经济外,还要植树造林,加快对碳的吸收。
29. 【答案】(1)水平
(2)抵抗力 负反馈调节
(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1)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分布。因此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种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主要是温度因素影响的结果,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2)扎尕那山的原始森林中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活在此的生物的种类和数目基本都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①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②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信息传递有利于调整捕食关系,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重要影响(比如狐狸可以根据兔子的气味进行追捕,群居生物可以根据“哨兵”发出的信息躲避敌害),从而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牧草开始返青时,散养的牲畜便开始去草地采食,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和意义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和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