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六单元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六单元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1-25 22:08:55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单元训练卷
生 物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人口剧增不会导致的后果是( )
A.人均土地资源不断下降 B.淡水资源日益缺乏
C.人均粮食资源日益减少 D.能源需求量不断下降
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增长过快,环境势必受到不良影响
B.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C.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
D.目前世界人口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过快
3.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下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我国人口政策反映了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其他生物种群的一面
B.人口增长率比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加适合于对短期人口变化进行精确的计算
C.医疗水平的改善而导致的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的同时人口仍然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D.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我国人口总量就会保持稳定
4.下列关于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B.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C.目前我国人口太多,不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将达最高峰,然后才有可能降下来
5.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
①全球气候变化 ②水资源短缺 ③臭氧层破坏 ④酸雨 ⑤土地荒漠化 ⑥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6.臭氧层破坏会使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导致人类的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危害人体健康。下列因素能引起臭氧层破坏的是( )
A.CO2的排放 B.氟利昂的排放 C.SO2的排放 D.NO2的排放
7.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B.二氧化碳分子能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升温
C.20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滥砍滥伐
D.地球变暖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8.家用洗涤剂中常含有三磷酸钠,致使生活污水中磷元素含量大大增加,其直接后果是( )
A.增加水体酸度,腐蚀水龙头等设备
B.形成不溶性磷酸盐,吸附杂质,使河床加高造成水患
C.使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水质恶化
D.磷酸盐有毒,诱发癌症
9.生物多样性是指( )
A.种群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C.森林多样性、草原多样性和湿地多样性
D.动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
10.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到一种叶菌的危害而严重减产。后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植物,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一事实体现了野生生物的( )
A.药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科学研究价值 D.潜在使用价值
11.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A.许多不为人知的野生植物可能是人类开发新药的原料
B.科学家根据鲸鱼的流线体型,研制出了新型潜艇
C.“三北防护林”可为西北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激发了人们在文学艺术上的创作灵感
12.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子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可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网罩的草地反而生长良好。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
A.缺水干旱 B.食物链被破坏
C.环境严重污染 D.植被被破坏
13.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实施大型生态工程
C.防治生态环境污染 D.人工栽培和养殖生物
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及保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健是协调好人与生态坏境的关系
C.就地保护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
D.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易地保护
15.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C.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D.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经济作物的正常生长
16.下列关于“外来物种”会造成会害的理由,错误的是( )
A.带来当地原本没有的疾病
B.成为当地生物新的掠食对象
C.可能与本地物种杂交,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D.大量繁殖,排挤当地原有生物的生存
17.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政府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实施该条例有利于( )
A.减少物种数目
B.降低植被调节气候的能力
C.保护生物多样性
D.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8.由30多名中外科学家组成的“长江白鳍豚科考调查小组”在从宜昌至上海的1700公里行程中,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由此可见我国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峻考验。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生物多样性做法的是( )
A.为美化城市环境,可随意引进物种
B.为保护草原,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华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保护,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泛滥成灾,应引入其天敌
19.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
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
③使用高效化肥
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
⑤采用生物防治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0.江苏省农林厅于2004年12月9日向全省下达了紧急“剿杀令”——《关于切实做好加拿大“一技黄花”防控工作的通知》。“加拿大一技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值物引进,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技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林乃至棉化、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能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下列有关“一技黄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技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可以增加我因生物多样性
B.“一技黄花”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制“一技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为控制“一技黄花”可从原产地引进与其有竞争关系的生物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1.(16分)下图甲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图乙所示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甲可知:1953年我国人口属于 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是 年。
(2)人口也可以看作一个种群来看待。但某校一个班的学生不能看作一个种群,请根据种群的概念,分析其原因

(3)分析图乙,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a~c的条件是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 。
(4)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填图乙中的字母)点之前进行最好,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填图乙中的字母)点。
(5)一个新物种进入某一生态系统后,没有出现如图乙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请根据你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22.(12分)科研工作者对草原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外来物种黄花刺茄侵入草原后,在短期内数量迅速增加,黄花刺茄的茎秆和果实上长满尖锐毛刺,毛刺对动物来说是一种 信息,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这表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具有
功能。草原上的植被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对于缓解相邻地区的沙尘天气有一定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2)通过调査放牧区与未放牧区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发现,放牧区小动物的丰富度明显低于未放牧区,线虫、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这类生物的活动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 。
(3)研究丙草原能量传递关系获得下列图解,图中字母A、B、C、D、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字母a、b、c、d表示能量,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_________过程实现的(填数字序号)。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过程应是图示中的______箭头所示(填数字序号)。
23.(12分)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
。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其原因是 。
(2)某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其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是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3)湿地具有储蓄水分,增加空气湿度和调节降水等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属于__________保护。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单元训练卷
生 物(一)答 案
1. 【答案】D
【解析】人口增长会导致人均土地资源不断下降,A不符合题意;人口增长会导致淡水资源短缺,B不符合题意;人口增长会导致人均粮食资源减少,C不符合题意;人口增长会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上升,D符合题意。
2. 【答案】C
【解析】随着人口的增长,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人均生存空间的减少、土地资源压力、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等,因此对环境势必受到不良影响,A正确;环境污染主要原因是工厂的“三废”和生活垃圾引起的,B正确;科学水平的进步,也无法解决耕地等问题,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增加,C错误;目前世界人口的主要问题是数量增长过快,从而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D正确。
3. 【答案】D
【解析】我国人口政策控制人类种群数量的变化具有人为因素,所以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其他生物种群,A正确;人口的年龄结构只能预测人口种群数量的变化,不能进行精确的计算,B正确;医疗水平的改善而导致的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的同时人口仍然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C正确;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考虑到环境污染、传染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总量不一定会保持稳定,D错误。
4. 【答案】C
【解析】可持续发展是在不危及后代发展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正因我国人口较多,我们才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C错误。
5. 【答案】D
【解析】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①?全球气候变化、②水资源短缺、③臭氧层破坏、④?酸雨、⑤土地荒漠化、?⑥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D正确。
6. 【答案】B
【解析】氟利昂的排放可导致臭氧层破坏,B正确。
7. 【答案】C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A正确;二氧化碳分子能吸收地球的反射热,使地球升温,B正确;20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加,人类的滥砍滥伐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C错误;地球变暖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改变全球降雨格局,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D正确。
8. 【答案】C
【解析】磷元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水质恶化,C正确。
9. 【答案】B
【解析】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
10. 【答案】C
【解析】题目中是指野生植物的基因库的资源效益,属于科学研究价值,C正确。
11.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般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综上所述,C正确。
12. 【答案】B
【解析】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所以导致农业害虫大量繁殖,使粮食减产,B正确。
13.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主要是指建立自然保护区,A正确。
14. 【答案】D
【解析】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因此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A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以人为中心,随便的破坏生物多样性,B正确;就地保护的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D错误。
15. 【答案】C
【解析】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大量引进外来物种都可能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进而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破坏,A、B错误;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属于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正确;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经济作物的正常生长,会造成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D错误。
16. 【答案】B
【解析】带来当地原本没有的疾病,A正确;“外来物种”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没有天敌,使得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B正确; 可能与本地物种杂交,影响种群基因频率,C正确;大量繁殖,排挤当地原有生物的生存,D正确。
17. 【答案】C
【解析】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增加物种数目,A错误;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强植被调节气候的能力,B错误;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植被的恢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增加生物种类,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18. 【答案】C
【解析】盲目引进物种,势必威胁当地其他生物的生存,A错误;不能人为破坏食物链的某个营养级,引起生态平衡失调,B、D错误;要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做好多样性的保护工作,C正确。
19. 【答案】B
【解析】据分析可知,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⑤采用生物防治虫害,B正确。
20. 【答案】B
【解析】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条件适宜,缺少天敌,没有其它因素的制约,B正确。
21. 【答案】(1)增长 1982
(2)一个学校不是一个自然区域,一个班的学生不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个体
(3)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或理想环境,无环境阻力) 0
(4)b c
(5)不适应环境而死掉(或适应环境只表现为“J”型增长曲线)
【解析】(1)分析图甲可知:1953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是1982年。(2)一个学校不是一个自然区域,一个班的学生不包括各个阶段的年龄组成,因此某校一个班的学生不能看作一个种群。(3)分析图乙,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a~c的条件是食物充足,天敌少(或理想环境,无环境阻力),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增长率为0。(4)分析图乙可知,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b点之前进行最好,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c点。(5)一个新物种进入某一生态系统后,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掉(或适应环境只表现为“J”型增长曲线),因此没有出现如图乙所示的“S”型增长曲线。
22. 【答案】(1)物理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间接
(2) 物质循环
(3)① ⑤
【解析】(1)毛刺对动物来说属于物理信息,能有效降低动物对黄花刺茄的取食欲望,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草原上的植被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 线虫、蚯蚓属于分解者,在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的过程中,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过程实现的。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这一部分能量通过⑤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而流入分解者体内。
23. 【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2)水平 2
(3)间接 就地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2)群落中不同地段植被类型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此时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1000/2/250=2(头/km2)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3)湿地储蓄水分,增加空气湿度和调节降水的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单元训练卷
生 物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 )
A.人口的大量迁入 B.人口的机械增长
C.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D.人口年龄结构
2.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主要表现有( )
A.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等
B.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
C.人口数量增多,使得生活排污量剧增,必然造成对环境的侵害
3.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下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我国人口政策反映了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不同于其他生物种群的一面
B.人口增长率比人口的年龄结构更加适合于对短期人口变化进行精确的计算
C.医疗水平的改善而导致的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同时人口仍然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D.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我国人口总量就会保持稳定
4.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性比率的失衡一定会降低出生率
B.平均生理年龄的提高使人口的存活曲线由“凸形”向“对角线形”趋近
C.随着“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
D.“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自然增长率
5.造成我国荒漠化的因素有( )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盲目开垦 ④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6.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7.目前地球大气的CO2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CO2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剧增,呼出CO2增多 B.化石燃料大量使用
C.大量生物物种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
8.前段时期,我省空气污染严重,并出现雾霾天气,其中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们健康。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节能减排是有效缓解这一环境危机的主要途径
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
C.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其pH明显下降
D.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9.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基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个体多样性 D.生态系统多样性
10.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不育株,这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
A.经济价值 B.潜在价值 C.直接价值 D.间接价值
11.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了人们的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生物多样性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D.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12.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人们保护藏羚羊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可可西里的植被 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D.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13.造成我国多数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B.环境污染
C.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D.外来物种的侵入
14.汶川大地震使近三成的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目前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为(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消灭大熊猫的天敌
C.加强医疗护理 D.适当控制数量
1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能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方法是就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C.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
D.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16.“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保护生态系统,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人们在广大的山区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许多城市建造了湿地公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并清除其他树种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湿地公园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
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17.近年来资阳人民也深受雾霾天气的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生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虽还未产生沉重的压力,但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源造成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B.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C.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D.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8.下列哪一项措施最可能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相符(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的无机氮多于生物固定的氮素
19.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 ②使用绿肥等有机肥 ③使用高效化肥 ④使用农药防治虫害 ⑤采用生物防治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20.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垃圾涌人该湖。湖水变得不仅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例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
A.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C.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1.(14分)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22.(16分)宁夏引黄灌区水美稻香,有“塞上江南”之美称。某学习小组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调查。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此外还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循环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 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2)研究引黄灌区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由于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该地区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控制洪水、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若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该增加___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了保护湿地,我国已建立了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___。
(4)在湿地某种鸟的食物来源中,植食动物所占比例为20%,其余食物均来自植物,若要使鸟体重增加a kg,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___________kg。
23.(10分)据资料统计,截至2011年,湖南省的外来物种入侵种类已达97种,全球公认的16种重大外来入侵物种中,湖南有11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引入到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刚刚引入时,互花米草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由于互花米草入侵,当地的物种丰富度将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生改变。
(2)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培育后(用其处理城市污水中的重金属)引入我国后迅速扩散,目前洞庭湖区很多养殖户养殖克氏原螯虾。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上的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________。
(3)麋鹿原产于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________。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单元训练卷
生 物(二)答 案
1. 【答案】C
【解析】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共同影响,但机械增长对全球的人口数量没有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C正确。
2. 【答案】B
【解析】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加大,使得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B正确。
3. 【答案】D
【解析】我国政策控制的人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具有认为控制,A正确;人口的年龄结构只能预测人口种群数量的变化,不能进行精确的计算,B正确;人医疗水平的改善而导致的寿命延长,是我国实行控制生育政策同时人口仍然保持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C正确;当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两个孩子时,考虑到环境污染、传染病等问题,人口还可能继续下降,D错误。
4. 【答案】C
【解析】人类作为一个具有高智商的群体,在各方面都有较高的保护意识和自我价值取向,而政府推出“二孩政策”是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出台的政策,所以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能因为某项政策的出台或者规定提高或者降低,也不会因此持续人口平均年龄的提高和人口存活率的明显改变, C正确。
5. 【答案】A
【解析】科学研究表明,造成荒漠化的因素及其影响力大小依次为:①过度樵采(32%),②过度放牧(30%),③盲目开垦(27%),④不合理利用水资源(9.6%),其他(1.4%),因此造成我国荒漠化的因素有①②③④,A正确。
6. 【答案】A
【解析】空气中的氟里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能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可见,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
7. 【答案】B
【解析】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B正确。
8. 【答案】C
【解析】大量的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节能减排是有效缓解这一环境危机的主要途径,A正确;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其细胞周期缩短,B正确;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因此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不会导致人体血液pH明显下降,C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9.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包括个体多样性,C符合题意。
10. 【答案】C
【解析】雄性不育株在科研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C正确。
11. 【答案】B
【解析】文学艺术创作属于属于直接价值,A错误;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为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故属于间接价值,B正确;为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提供基因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科学研究属于直接使用价值,D错误。
12. 【答案】C
【解析】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中全部的藏羚羊属于一个种群,目的是为了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C正确。
13. 【答案】C
【解析】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以及外来物种的侵入。从而使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其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主要原因,森林的超量砍伐、开垦草原、草原的过度放牧以及围湖造田等,都导致野生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综上所述,C正确。
14. 【答案】A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A正确。
15.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能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B错误;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重要原因,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利用,D错误。
16. 【答案】C
【解析】物种越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差,A错误;公园需要人为物质和能量的供给,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是不是绝对的禁止,而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的需要,D错误。
17. 【答案】A
【解析】人口众多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产生了沉重的压力,A错误;可持续发展观念是针对全球性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B正确;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C正确;森林具有的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D正确。
18. 【答案】C
【解析】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应是采伐量小于或等于森林生长量,A不符合题意;人工鱼塘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高密度养鱼时生产者的能量肯定会小于消费者的能量,但可以人工补充能量来维持其平衡,B不符合题意;在农业生产中,收获农作物时从土壤中收走多少矿质元素就必须补充多少矿质元素,否则土壤就会越来越贫瘠,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C符合题意;农田中,农作物对氮肥的需要量远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固氮生物的固氮能力,必须施用氮肥才能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高产,D不符合题意。
19. 【答案】B
【解析】使用化肥后,大约只有30 %左右被作物吸收利用,其余绝大部分进入土壤,随降雨等流入河流、湖泊和海洋,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出现水华或赤潮现象。使用农药防治害虫,随着害虫抗药性的增强,农药的使用量逐渐加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造成环境污染。采用生物防治害虫、使用绿肥等有机肥和采用水培法种植,都可以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各种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综上所述,B正确。
20.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知,微山湖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锐减是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垃圾涌人该湖,造成生物栖息的环境被破坏,从而造成生物种类减少,故说明了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C正确。
21.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解析】(1)人口剧增会导致粮食短缺,耕地、煤炭等资源锐减,同时会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等;若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人的生存阻力增大,生存斗争加剧,则为c曲线的变化;(2)据图分析,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c曲线即“S”型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即“J”型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环境阻力。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K/2=55亿。(3)若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1,人获得的能量为A,则相当于共需要食植物55A;若(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4,人获得的能量为B,则相当于共需要食植物28B,故55A=28B,则B/A=55/28≈1.96。(4)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从根本上是降低了人的出生率。
22. 【答案】 (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2)取样器取样
(3)间接 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保护
(4)9 a
【解析】(1)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此外还有信息传递等功能。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2)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控制洪水、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若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建立了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4)某种鸟的食物来源中,植食动物所占比例为20%,其余食物均来自植物,若要使鸟体重增加a kg,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80%a/20%+20%a/20%/20%=9a kg。
23. 【答案】(1)“J”型 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降低
(2)高
(3)异地保护
【解析】生物入侵:一种生物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从原来的分布区域迁入一个新的区域,其后代在新的区域里迅速地繁殖、扩散,对迁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生物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加速物种的灭绝。生物富集现象:一般食物链上的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高。(1)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引入到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说明互花米草的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原因是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由于互花米草入侵,当地的物种丰富度将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2)由于生物富集现象,一般食物链上的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高。(3)麋鹿原产于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异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