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区域农业发展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要求】
结合所给区域,分析说明该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布局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说明该区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填图,基本了解东北地区的概况。
2、通过阅读杜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图,能够说出东北地区的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通过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复习必修一所学习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通过阅读东北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干湿地区、降水量图、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等地图和资料,分析得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东北地区优势的气候资源以及在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4、通过阅读东北地区地形图,说出东北地区所包含的主要地形区及其地形特征。根据必修二所学习的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说出在不同的地形类型区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同时阅读图上的水系特征,说出东北地区的河流及水资源特点。
5、通过阅读东北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土壤的特征,说出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6、通过阅读东北地区植被类型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的生物资源,说出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7、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工业部门分布图、交通分布图以及相应的景观图,分析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并且通过框图的形式进行概括总结,说出其社会经济条件对于农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之处。
8、根据以上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对东北地区的农业部门及相应的农产品进行布局。出示典型农产品的生长习性(罗列在学案上),由学生对其在地图上进行填写相应的位置。
9、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解决东北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通过对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东北平原区耕作业的发展找到东北平原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其中的问题——水土流失及其解决方法。利用平原区的分析方法,以小组的方式分别分析西部草原区和山区的发展情况。西部草原区:借鉴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发展的经验,结合东北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畜牧区发展方向。山区农业区:借鉴巴西热带雨林开发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东北地区林业区发展方向。
10、通过资料分析的方式,利用区域生态问题的分析方法分析东北地区湿地破坏的相关治理措施。
11、总结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2、东北地区发展的问题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3、湿地的生态环境治理。
4、东北地区综合农业发展的措施。
【教学难点】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方法。
2、通过类比的方式进行区域借鉴的方法。
3、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方法总结。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分析,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农业部门的安排。
第二课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问题及其解决,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第一课时
导入
【播放】《红高粱模特队》选段大棉袄 二棉裤 /里头是羊皮外头裹着布 /哪怕是零下四五十度 /天它咋冷咱也不打冻 /开山劈岭伐大树 /这就是我说的劳动保护 西瓜就是甜 /黄瓜也是香 /收获的季节都挎着柳条筐 /五谷丰登 /山河壮丽 /旱涝保收咱的黑土地 土地是妈 劳动是爹 只要撒种 啥就往出接 〖问〗你知道这个小品说的是我国的哪个区域的丰收景象吗?
〖问〗从这段歌词中你能够找到关于东北地区的哪些地理特征?
〖答〗东北地区
〖答〗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水文、农业。
创设
情境,激趣引入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
为什么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会具有这样的自然地理特征?是由什么决定的?
【出示】东北地区位置图
〖问〗请你根据图示情况,以及课前预习填图,独立在学案中填写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包括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答〗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经纬度位置:39°N~53°N,117°E~135°E;海陆位置: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南邻渤海和黄海,东部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北部与俄罗斯接壤,西部与蒙古接壤
通过读图,独立说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在刚才的小品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的农产区,甚至是“只要撒种 啥就往出接”,那么为什么东北地区会有如此优越的条件来发展农业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美国田纳西还有黄土高原、西北地区的分析,对于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测试一下。请你根据课前预习和资料,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中东北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
资料一:
〖问〗请根据资料一写出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资料二:
积温:大于某一临界温度值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问〗请写出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问〗请根据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征说出东北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资料三:
项 目
数量
(1995年)
在全国及全区的地位
总面积
2000
万公顷
占全国耕地的1/5,占全区土地的16%
人均面积
0.17
公顷
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问〗请你根据资料三写出东北地区的土壤特征以及土地资源的特点。
资料四:
〖问〗请你根据资料四说出东北地区的天然植被包括哪些,并且说出它们的主要分布地区。
阅读资料一
〖问〗请你说出东北地区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哪些,根据这些矿产的分布在东北地区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问〗东北地区的交通有何特点?
资料五:
东北地区的总面积为124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2.9%,人口约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2%。
〖问〗从这两个比例关系你能够得出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的人口分布特点与东北地区的发展历史有何关系?
根据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填写。
首先各个小组的组长上前进行抽签,小组成员进行填写。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工业、交通、人口、开发历史
要求读资料填写学案,并且能够上前进行讲解该项区域因素对于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共十项,分为五个组,每组抽两项。记一次课堂成绩。
地形:中部为东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东北、西北和东南为山地,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西部为内蒙古高原。
优势:地形多种多样,利于不同农业部门发展;劣势:地形起伏比较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
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优势: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气候南北差异比较大,利于发展多种作物;劣势:冬季容易发生低温冻害,季风气候旱涝灾害比较频繁。
水文:水量较大,流速上游比较快,逐渐减缓,含沙量大,有结冰期,有春汛和夏汛。
优势:能够为灌溉提供水源,同时可以发展淡水养殖业,在落差比较大的地区可以发展水电事业;劣势:在夏季容易带来洪涝灾害。
土壤:当地平原地区和部分草原区为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同时人均耕地面积远远高于全国的比重
优势: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人均耕地面积大,利于发展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和商品农业;劣势: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壤的肥力在逐渐下降。
生物:在山区分布有大面积的针叶林和阔叶林,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在西部内蒙古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草场区。
优势:提供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劣势:在开发的过程中森林和草场退化非常严重。
矿产资源: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锰矿等资源。
优势:为当地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劣势:矿产资源开发历史已经比较悠久,面临枯竭的危险。
工业:根据既有矿产资源可以发展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加工工业等。
优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工业支持,如东北地区有发达的机械加工工业,特别是农业机械的加工工业发达,化肥生产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可以为耕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劣势:环境污染严重。
人口:东北地区人口密度比较小,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大,城市密度不大,而且新兴城市众多。开发历史较晚
优势:利于商品农业的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够为京津沪港澳和全体中国人民解放军提供一年的口粮。利于绿色农业的大农业的发展。劣势:劳动力资源相对紧缺。
交通:东北地区的交通网密集,交通比较发达。
优势:利于农产品的对外销售,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
讨论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资料的分析,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且以游戏的方式来完成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检验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方法的掌握,同时练习区域地理特征的表达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分析
既然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那么如果你是国家农业局的领导,你会怎样布局东北地区的农业部门呢?
【出示】东北区剖面图
〖问〗你会在牡丹江、哈尔滨、大庆和满洲里周边地区分别布局哪些农业部门?为什么?同时在PPT中挑选适合的农业品种。
农业品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亚麻、甜菜、棉花、高粱、兴安落叶松、红松、樟子松、蒙古栎、白桦、人参、鹿茸、柞蚕(柞树养殖的一种丝蚕品种)、苹果、三河牛、三河马、东北红牛
〖答〗在牡丹江周边主要是东北的山区,应当布局林业,农业品种主要为:兴安落叶松、红松、樟子松、蒙古栎、白桦、人参、鹿茸、柞蚕、苹果等;在大庆和哈尔滨周围,主要是东北的平原地区,应当布局种植业,农产品有:玉米、大豆、小麦、水稻、亚麻、甜菜、棉花、高粱等,同时也可以在大城市周围布局乳畜业等;在满洲里属于西部高原区,以牧业为主,农产品为三河牛、三河马、东北红牛等
通过阅读坐标剖面图,使学生独立完成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了解农业布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承转
根据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我们对东北地区的农业进行了布局,那么东北地区的农业在发展中是否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资料,并且根据资料进行总结。
承转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资料:
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小麦、水稻等,品质不高,科技含量低,混种、混储、混销的粗放型营销方式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和级别,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加之生产成本较高,粮食生产效率低,不具有价格上的比较优势,难以与国外农产品竞争。产业结构层次低,种植业比重仍然过高,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比重较低。
由于近年来毁林、毁草开荒以及林区的过度砍伐、草地的过度放牧,19世纪末至今,黑龙江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由70%下降到39.54%,森林边缘明显退化。同时被开发的还有东北广阔的沼泽地,原本在此生存的珍稀鸟类的栖息条件越来越恶化,大批鸟类放弃了这片家园。
由于耕作业的大规模发展,同时采用粗放的耕作模式,大量的荒地都被开垦为了耕地,虽然提高了总体的粮食产量,但是土地的生产力却大大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本肥沃的黑土在开发了50多年后,其平均厚度仅为原来的一半,个别地方甚至成为了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
【出示】东北地区农业问题景观图
〖问〗阅读资料及景观图,请你从中总结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答〗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4)水土流失严重;5)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通过阅读资料,独立总结东北地区的农业问题,练习归纳概括能力
承转
通过上节课的分析,我们已经从农业区位因素的角度了解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同时也了解了其制约因素。而且通过对东北地区的分析我们了解了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状况,那么下面让我们来做一道小测验题。
承转
第二课时
小测验练习
阅读长江三角洲与东北地区有关资料(2002年),回答下列问题: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
0.31
0.21
0.10
0.02
0.07
0.05
0.10
单位面积谷物产量
4916
5872
5870
7004
6207
6175
4885
1、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是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这可能是那些原因造成的?
〖答〗1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水平高,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东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2东北平原作物一年一熟
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
春旱、秋涝低温冷寒等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普遍低且不稳定。
小测验检验上一节课的知识
承转
从小测验中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农业虽然比较发达但是却存在种种问题。你是否还记得昨天我们分析的东北地区农业问题?
有问题就要治理,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借鉴的方式来治理东北地区的农业问题。
承转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按照地形和气候以及农业布局,我们可以整体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即平原耕作业区、高原牧业区、山地林业区,在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制定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那么我们就分三个方面来看一看。
【案例1】对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东北商品农业。
【出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图,并且出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条件。
美国发展条件:
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
壤、水源等)
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高
交通便捷
市场广阔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美国经验:
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农业
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土壤肥力和作物稳产高产
建立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提高商品谷物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问〗通过分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以及东北地区的农业问题,你认为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东北地区问题:
温带季风气候,有春旱、秋涝、低温冷寒等自然灾害现象。
耕作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粮食单产低
农产品质量差
土壤肥沃,但是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
【出示】PPT平原地区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农产品的生产,确保粮食需求。
平原区发展重点: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案例2】对比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和高原牧业发展,提出相应治理措施。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发展措施:
1.培育良种牛
2、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3、开辟水源
4、种植饲料
〖问〗根据阿根廷的经验,在内蒙古高原区的牧业发展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本区发展方向: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
本区发展重点: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
那么,对于山区的林业我们如何进行开发呢?山区的森林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开发的资源呢?
【出示】东北特色山珍景观图
存在问题:资源减少、林质下降、资源浪费、覆盖率低
开发方向: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可持续发展
本区发展方向: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本区发展重点: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
学生对比美国的农业发展,针对东北地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
1、恢复土壤肥力
2、稳步提高产量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建立旱作农业体系
提高机械化水平
加强科技投入,改良作物品种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加强榨油、制糖等食品加工业发展
加强乳粉、精制米等企业发展
4、发展生态农业
以治水为中心,借鉴珠江三角洲的经验,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由学生根据阿根廷的经验提出发展措施。
西部草场:
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牲畜。
②将草场划片进行管理,执行轮流放牧的经营生产方式,但不宜种植粮食作物,即不宜耕作避免造成草场沙化。
③适当增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
农牧结合区:
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到寒冻。②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能防止环境污染。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接见他国经验,并且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区域治理总结
下面让我们共同用一张表格来总结一下东北地区的农业问题及其治理方式:
1 .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2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 .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
记录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区域治理总结
练习
完成XTZ和会考相应考题
4.2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学习要求】
结合所给的经济发达区域,分析说明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说出解决该区域上述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必修二的知识,引出城市化概念,复习城市化的三个标志;通过必修二相应图表资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表、逆城市化图),在学案上列表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问为什么英国成为城市化最早而且水平最高的国家?〗
2、通过讲解工业化的概念,同时利用图表分析工业化的三个指标。对比中国的情况,分析中国工业化的水平,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通过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案例,进一步分析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并且总结其发展普遍规律。
3、对比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速度下降的原因。从而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引出江苏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比较苏南模式与珠三角模式的差异。
4、根据资料,分析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且提出治理措施。对比江苏省和珠三角地区的问题,找到共同点,并且提出普遍适用的治理措施。
5、小结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其关系。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与工业化历程及其问题分析。
3、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历程及其问题、治理措施。
4、对比学习长三角与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
【教学难点】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2、对比分析珠三角与江苏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历程的差异。
3、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
复习城市化
请你阅读学案上的资料一,回忆一下,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
资料一:上海城市用地变化:
资料二: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异同表
〖问〗阅读资料二,填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对比表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
晚
城市化
水平
高
低
目前速度
慢
快
其他特点
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不合理
独立在学案上写出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城市化的标志。
做成填空的形式
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学习工业化
工业化一般是第二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第二产业中就业的劳动人口占总劳动人口的比例持续上升的过程。
既然,城市化有自己的衡量指标,那么工业化是否也有自己的衡量指标呢?我们共同来看下面的一张坐标图。
【出示】工业化指标图
〖问〗什么叫做工业化的完成?
〖问〗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标志来看,二者是否存在联系?
那么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具体是怎样的呢?我们就以我国改革前沿阵地——珠江三角洲为例来看一看二者的关系。
【出示】我国工业化水平图
〖问〗中国的工业化是否已经完成?有哪些指标尚未达成?
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是10.17%
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
城市化率为51.27%
读图回答:
〖答〗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5%;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2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60%
〖答〗工业化的最后一个指标就是城市化最为重要的标志。
〖答〗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达成。但是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因此农业人口比重依然过大。
承转
为什么我们必修二学习了城市化现在还要再次学习?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于区域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感性认识我国的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
起承转合
城市化的模式
【出示】城市化几种模式图
【问】在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有下面的几种模式,请问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哪一种模式呢?
【问】无论是哪一种模式,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那么珠三角地区有哪些优势推动了其发展?
【答】政策优惠
【答】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
再一次明确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与工业化
【播放】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视频
〖问〗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具体看一看珠江三角洲的优势。
〖问〗分析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可以分成哪两个方面?
【出示】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图,进行总结地理位置的优势。
珠江三角洲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拥有良好而独特的地理区位,交通便利,便于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问】这个地区具有怎样的自然优势?
除此以外,这个地区还有哪些社会经济优势?
【出示】深圳——小渔村里长大的城市,景观图对比,问深圳为什么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为深圳的发展提供了优惠政策:引进技术、管理、资金、国家政府补贴。改革开放政策为珠三角的发展提供先机。
【出示】侨乡资料:珠三角是全国的侨乡之一,侨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达500万人,港澳同胞400多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资,其中90%以上是侨资。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侨乡,珠三角的外资投资额一直在其融资中占有重要地位。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以上这些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身的优势,那么当时国际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美国产业结构变化
〖问〗美国在20年间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会对珠三角的发展起到哪些作用?
【出示】珠三角工业化进程
〖问〗读图观察,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几个发展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出示】第一阶段的图示
【问】第一阶段主要发展哪种类型的工业?这一类型的工业有什么特点?
【问】第二阶段主要发展哪种类型的工业?这一类型的工业有什么特点?
珠三角的工业化的实现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发展时期,而这些劳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农村地区,也就是说这一次的工业化发展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而且,工业化的发展又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以至于这些人就到城市进行打工。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而城市化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工业化,即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镇人口。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出示】珠三角1985年与2002年城市对比图
【小结】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总结。
〖答〗优越的地理位置;优惠的国家政策;众多的侨胞投资;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答】自然和社会经济
【答】温暖湿润的气候,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土壤肥沃,有良好的农业基础,人口稠密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原有的第二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为珠三角地区迅速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契机。
〖答〗1990年前发展比较缓慢,因为①开放初期,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1990 年以后是第二阶段,发展十分迅速,因为①外商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答】第一阶段主要发展劳动力指向型工业,这一类工业的产业附加值比较低,因此产值增长较慢
【答】第二阶段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一类型工业的产品附加值比较高,因此产值增长快。
在学案中做笔记
通过视频进行总结,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复习分析区位优势的方法
根据各种资料理解相关的区位优势
通过柱状图进行分析,得到国际背景的结论
读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的历程
承转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最为迅速的区域之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这里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看。
起承转合
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出示】1979年和2003年珠三角地区遥感图。本报综合消息美国宇航局(NASA)网站八月公布了1979年和2003年分别两次拍摄的太空鸟瞰中国珠江三角洲的照片。照片非常明显地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24年里,这片热土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问〗从这两张图的对比中你能够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
【出示】珠三角地区环境问题景观图
〖问〗珠三角地区面临哪些环境问题?
【出示】世界三大酸雨区图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酸雨分布区,一方面是由于这里的污染物的排放过多,二是因为这里降水量比较大,因此酸雨的问题比较集中。
【出示】长三角和珠三角比较
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逐步扩大,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同时,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三角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因此许多外资企业由珠三角迁往长三角及国内其他地区,支撑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问〗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出示】珠三角地区城中村 ,外来人口图片
〖问〗从以上几张图片,你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还面临哪些问题?
〖答〗图上可以看出,都市和工厂(图中的灰色区域)在24年中急剧扩张,与此同时,植被(图中红色区域)及水系、滩涂(图中蓝色区域)缩减了不少,水系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国际直接投资额、进出口贸易总额珠三角所占的比重都在下降,长三角的比重都在上升。这种变化说明珠三角的发展受到了长三角的严峻挑战。原因是:1)外资投资减少;2)产业基础薄弱;3)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处于劣势;4)经济腹地小。
〖答〗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居住、交通、教育、治安问题严重
通过对比遥感图,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变化
通过读图比较分析珠江三角洲的主要问题
承转
可以看出来,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双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不匹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列的调整和治理措施。
起承转合
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调整和治理措施
对策1:加强规划与管理
同时为了解决城市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珠三角地区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同时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在保障外来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规范企业的管理。
对策2:产业结构调整
针对产业升级困难的问题,珠江三角洲调整了产业结构。原来的珠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而这就成为了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推动的制约因素。因此珠三角一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础,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一次推动产业升级,而不是单纯依靠外资投资。
对策3:建设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由于原来的珠三角主要是依靠外资推动的,形成了“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局面,因此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所以现在各城市都在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三角城市群。
讲解对策
承转
在我们的课本上并不是以珠三角为例来分析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而是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省为例来分析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江苏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比较一下江苏与珠三角的异同点。
起承转合
江苏省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主要是画书。作了解即可。
【出示】城市化模式图
〖问〗以上五个工业化、城市化的模式中哪个是珠江三角洲的模式?哪个是江苏省的模式?寻找二者之间的差异。
〖答〗外资投资——珠三角;乡镇企业——江苏省。
小结总结
作业
X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