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7-04-06 23:05:00

文档简介

第2课 儒学的兴起
【本课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
1.本课重点为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2.本课难点为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重点知识整合】春秋——西汉儒家思想发展演变:
1.春秋,创立 2.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3.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4.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5.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教学过程】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2.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
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
(1)原因:
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①焚书: 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3)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3.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二、兴起的表现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原因:
(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2.影响: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4)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B、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C、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①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 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③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④ 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⑤ 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总结:儒学兴起的表现;
1.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4.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基础自测训练】
1.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文化,钳制了思想。他的这一作为主要是针对B
A.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张分封的思想
C.妄议朝政的儒生 D.企图判乱的六国旧贵族
2.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 D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3.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 C
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4.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5.下列书籍,在秦朝时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A、医药之书 B、卜筮之书 C、种树之书 D、墨家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四则材料
材料一 《大英百科全书》在谈到考试制度时,明确地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15年),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前212年)。
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拟题》
回答:
(1)据材料一所述,我国早在什么朝代就有了考试制度?
(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局面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什么选官制度?
(3)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4)结合所学内容客观评论科学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1)商朝。(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终生于科场之中拼搏。明代以来八股取士极大地钳制了读书人的思想。(4)宋朝以前的科举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以后尤其是明朝弊端丛生,钳制了思想,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可联系史料加以说明。)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C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2.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D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3.关于“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D、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4.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D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5.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C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
答案:?(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可拓展为: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三)问答题
1、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
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认为,儒学的思想原则有积极健康的一面,如“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也有人认为,传统儒学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化。分析以上观点,结合相关知识阐述你对于儒学的现代价值的观点。
答案: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性加以发挥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家的陈规陋俗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它的地位是如何得以确立的? 你是怎样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发展历程的?对于儒家思想的“独尊”现象,你作何理解?试简要分析。
答案: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在建立政权时起了重要作用的法家思想,已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经济发展后的变化。这时,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也使自“焚书坑儒”以来陷于困境的传统儒学在学术上得以发展。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适应了西汉大一统局势的需要,对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因此,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在西汉确立。(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汉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形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封建政治与儒学思想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4)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学术思想,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背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提示:儒学正统地位何以确立要从西汉统治的需要和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两个方面作答。
?

儒学的兴起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
执教者:广东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张妙龄
教材分析:
本课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Ⅲ第一个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本课在专题一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部分内容在初中课本中已有出现,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初中课本侧重于史实的描述,高中课本侧重于理论的分析。所以在与初中课本的衔接与区别方面,本课第一目的教学重点放在对“焚书坑儒”的评价。第二目的教学重点放在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观点以及汉武帝推行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第三、四目的教学重点放在“太学”和“科举制度”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作用上。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思维比较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对材料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有很大进步,有利于本节课进行难度较大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2、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初中历史、高中必修I、必修II的相关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要求学生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阐释、概括和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难点突破
学习重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
学习难点: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和文化体制的影响。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材料,如先秦儒家思想、汉武帝的政绩、董仲舒的生平、科举取仕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科代表搜集好在上课前交给老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
2、西汉初年,以“黄老之学”治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得以复苏。
3、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导入新课:
师:(打出材料)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给切尼的礼物是孔子的著作。校方赠送这样的礼物说明了什么?生: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师:很好,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史实。
投影学生预习以后提出的疑难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学习难点)
1、秦朝时候,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投影)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到了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概况如何?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学生组织答案,回答三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小结:
A、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B、“焚书坑儒”的概况:
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藏禁书 。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焚书之后不久,秦始皇疑心一些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于是下令将这些人逮捕审问,并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C、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③消极影响: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灵活穿插提问“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回答: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2、西汉初年,以黄老之术治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投影)
从引导学生分析秦亡教训和汉初经济贫困入手,提问学生西汉初年以何种思想治国?儒家思想为什么会逐渐复苏?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小结:汉初以黄老之术治国,“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法等各家学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相近,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政治氛围下,儒家思想得以逐渐复苏。
3、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投影)
师: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也面临很多问题。汉武帝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怎样实现国家“大一统”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什么关系?(结合“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吗?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没有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通过投影小结:
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
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思想方面:“黄老之术”存在的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师: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大一统”。他为什么会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呢?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学习重点)(投影)
(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投影)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原始材料来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投影、学生阅读和思考)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2、“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董仲舒《春秋繁露》
3、“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通过投影小结: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点。(材料3)。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的观点(材料1和2)。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d、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②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董仲舒的儒学继承、发展并改造了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
师: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所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在思想和文化上的措施为政治、经济和民族等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了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来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呢? (以下两部分内容由学生概括)
(二)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投影)
学生回答:
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影响: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基础。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三)察举制、科举制——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学生回答: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制,推举儒生作官,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了儒学的地位。汉武帝以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于是,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儒生的地位得以提升,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灵活穿插两个“学习思考”。
(“学习思考”: 《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学经典的内容相互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答: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学习思考”: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答: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惟一理想归宿,人人追求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概括和对“学习思考”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汉武帝的种种措施,西汉把读儒家书、考试儒家内容和入仕三者结合在一起,上至皇帝,下至民间都非常重视儒学,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巩固。
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们来体验、感悟一下历史。
体验、感悟历史:
假设你是生活在中国汉武帝时期的古人,根据你的切身感受,你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影响为切入点,你的身份可以是汉武帝、农民、书生、官吏等)
参考答案:
答案提示:?
1、社会背景:汉武帝初期,各种思想学派纷呈,已经发展到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地步。非常需要从思想方面统一人们的认识,以适合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2、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更适应汉武帝时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但这就杜绝了百家之说,用儒家思想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意识。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平等发展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
3、博士弟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以儒家经学为教育内容的封建官学教育的开始。儒学教育进而扩展到私学、启蒙学和家庭教育各个领域。
4、通过选官制度将培养出来的人才选拔到政府机构中来,这样,儒术就成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
5、消极影响:把百家之说称为“异说”或“邪辟之说”是错误的,无非是为罢黜百家提供“合法”的理由。其结果的负面作用是西汉刚刚复萌的各种学术思想尚未形成争鸣的局面就遭到了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的第二次扼杀。其负面作用在中国古代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一、汉 1、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打击。
代儒学 2、西汉初年,以黄老之术治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得以
兴起的 复苏。
历史背 3、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

二、汉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
代儒学 思想。
成为正 2、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统思想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学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