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时代背景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孔子 孟子 荀子道家:老子 庄子 法家:墨家:墨子 李悝、商鞅、韩非 请找出百家争鸣中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自我探究“仁”与“礼”、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仁政”、“民贵君轻”“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道”是世界的根本 、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尚贤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1.孔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① “仁”与礼的学说②注重政治与人事 1)政治思想③远鬼神孔 子
(前551-前479 )2)教育思想: 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3)整理古籍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2、孟子孟 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2、孟子——继承发展1)主要思想: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民贵君轻”的思想 2)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3、荀子荀 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 3、荀子——丰富完善 1)主要思想:①天人关系: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②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朴素的唯物主义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二、老庄之学 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1.道家创始人
——老子老 子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1.道家创始人——老子1)主要思想(1)“道”是世界万物本源,这是他的思想核心。是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②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
(3)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无为”和“小国寡民”2、道学的形成——庄子 1)基本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难点探究庄 子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思想?天下莫大于秋毫之
末,而泰山为小。“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中“齐”该作何解释?你能讲讲“庄周梦蝶”的故事吗?这则故事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案例分析庄周梦蝶 三、法家思想1、背景:2、整体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实践:李悝吴起、申不害理论:①法、术、势三派②道家思想韩非子(集大成者)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②“参验法” 商鞅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4、影响 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四、墨家的主张墨 子1.墨家的风气 2.墨家的基本主张 ①组织纪律严密
②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
③讲求实际功利 ①“兼相爱、交相利”
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3.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1)认识论:①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
②提出判别知识的 “三表法” 2)逻辑学:提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五、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让史料“说话”注: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别人前面;有收获
的话,他得在别人后面,这可以说是仁了。注: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理的事不做。体现了民本思想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 体现了保守思想名言赏析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注重“因材施教”(原文略)
连连看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来概括老子的主要观点: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三: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材料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老子说“道’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可以解释宇宙万物,是一成不变的。看图说话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谈谈你对老子哲学思想的认识。以柔克刚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谈谈你对老子政治思想的认识。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连连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韩非
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