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4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4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2-15 19:00:39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宋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
3、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的微妙情感。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读准字音解衣( ) 藻荇(  )
遂至(  ) 未寝( )

竹柏( )读准字音解衣 (jiě)藻荇(xìng)遂至(suì)未寝(qǐn)竹柏(bǎi)朗读课文读准节奏
(1)念 无 与 为 乐 者
(2)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3)水 中 藻、荇 交 横
(4)盖 竹 柏 影 也朗读课文读准节奏(1)念 无 与 为 乐 者
(2)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3)水 中 藻、荇 交 横(4)盖 竹 柏 影 也
再读课文,解释红色词语的含义
1.月色入户: 门
2.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3.念无与乐者: 想到
4.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5.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6.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8.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温馨提示:特别关注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特殊句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疏通文意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这样的美景,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内容分析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做了什么)赏析请从不同的角度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等角度赏析)
比一比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改动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哪句更好?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理解“闲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解释
“闲”:
(1)一定的范围
(2)防止
(3)清闲、空闲
(4)安静
(5)通“娴”资料链接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 “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 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 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资料链接苏轼被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拓展延伸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拓展延伸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总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及精炼的语言,创造出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达出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还有豁达、乐观……这些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
3、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的微妙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深入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碧空中的一轮明月总是引起人无限的遐思,文人学者们也常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欣赏另一篇写月的名篇《记承天寺夜游》,看作者借明月抒发了怎样的情思。(ppt: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生说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
散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诗: 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
绘画:他擅长画竹,自成一体。
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完成注音题,划分节奏)
藻( ) 荇( ) 未寝( ) 竹柏( )
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齐读课文,解释字词含义,看看有哪些字词含义不会解释,交流一下。说说句子的含义,试着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①.月色入户: 门
②.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③.念无与乐者: 想到
④.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⑤.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⑥.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⑦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⑧.盖竹柏影也: 原来
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三、课文内容分析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做了什么)(板书:寻伴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一起欣赏优美的月色。
2、阴历十月,时值初冬,寒意森森,是何等月色吸引这二人有如此雅兴,在夜深人静之时驻足欣赏?(板书:景)
(1)请在文中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说说它的含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述:庭院中月光如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摇曳生姿,原来是月光照出的竹柏的影子。
(2)这句着力表现月色什么特点?
“空明”——清澈透明。
作者用什么手法表现?
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把月光比作水。“藻荇交横”,把月光照射竹柏投到地上的倒影比作交错横斜的水草。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月光。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描写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用竹柏的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3、你从美景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比较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试着朗读,分析:
明确: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追问:为什么苏轼没有用语气词?
明确:
作者已把心理的波澜寓于这种曲折动人的描写和特殊的行文顺序中,不需加语气词。而且不加语气词,更能体现文言的简洁与韵味。
合作探究
1、空明澄澈的月色亦真亦幻,如此美妙的月色,作者和谁一起欣赏?为什么要找他一起赏月?张怀民。因为此时张怀民同他一样被贬官。
(ppt出示背景: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张怀民和他一样被贬官,与经历相似的友人一同欣赏美好的月色,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如何理解句中的“闲人”?
清闲的人。为何此时作者闲来无事?因为此时作者被贬官在此,所以清闲。他愿意这样闲着吗?不愿意。我们从中体会到了他被贬之时落寞、忧郁,还有自嘲。
“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的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
ppt出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 “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 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 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4、结合背景材料,“闲人”还包含怎样的意味?
明确:这“闲”不止是签署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一份豁达与乐观,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Ppt出示被贬经历:
苏轼被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所以,苏轼具有乐观豁达、心胸开阔、洒脱达观的人生观。
5.纵观全文,你体会到作者的哪些情感?
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也有豁达乐观的情感,微妙而复杂。
总结:
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及精炼的语言,创造出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达出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还有豁达、乐观……这些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ppt出示:
苏东坡身上,有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着坚守的忠义气,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有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屈原投江;杜甫愤激;陶渊明隐居……
苏轼:坦然淡定,随遇而安,既来之则安之,顺其自然,安之若素,泰然处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怨天尤人。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寻伴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豁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