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1.2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1.2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2-21 17:2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实验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是为什么呢?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的变化,了解生物稳定的机制。方法步骤:4~5人为一组。分工合作,一人或两人检测一种材料。共检测4种材料(水、缓冲液、生物组织1、生物组织2)。把所得数据分享,画图。
要求:1、将25ml自来水/缓冲液/生物组织1/生物组织2倒入烧杯中。2、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作记录。
3、加酸实验:
一次加入一滴0.1mol/L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4、加碱实验:
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NaOH,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注意:氢氧化钠和盐酸均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碱或酸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8、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各种物质pH变化的曲线。方法步骤生物材料1和2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pH逐渐减小pH逐渐增大讨论( P5 ) 1. 更像缓冲液。
2.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缓冲液中含有醋酸/醋酸钠,
其中醋酸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醋酸钠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细胞消化系统碳酸钠组织液乳酸血浆中
缓冲物质H2CO3NaHCO3乳酸C02H2O碳酸钠泌尿系统
排出Na2HPO4NaH2PO4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如碳酸钠NaHCO3H2CO3乳酸钠+呼吸系统
排出C02作业1. 图2—3中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 描述是( )
A.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
B.K+ 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C.Na+ 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2. 某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淡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伤的区域是( )
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大脑皮层S区
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大脑皮层H区
3.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水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7、
(2)糖类消化吸收
主动运输
(3)葡萄糖氧化分解 、 合成肝糖原或肌糖原 、转化为脂肪等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4)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血浆pH调节小结3.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
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状态。
1、稳态的实质:
①是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态。
②是一种动态平衡。 ①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②不同的个体存在一定差异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调查 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
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血浆渗透压:在37℃时约为____KPa。
血浆PH:7707.35—7.452、对这种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的认识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 体液 免疫调节网络
细胞消化系统碳酸钠组织液乳酸血浆中
缓冲物质H2CO3NaHCO3乳酸C02H2O碳酸钠泌尿系统
排出Na2HPO4NaH2PO4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如碳酸钠NaHCO3H2CO3乳酸钠+呼吸系统
排出C02刺激呼吸中枢P32P32 3、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
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
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思考:2.为什么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反应能够有条
不紊地进行?3.酶的催化特性有哪些?4.怎样才能保证酶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适宜的温度、PH、渗透压等)(高效性,专一性,受温度、pH等的影响)1.人体各项生命活动是以什么为基础的?细胞代谢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稳态的实质:
①是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态。
②是一种动态平衡2、对这种动态平衡的调节机制的认识 3、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①血液中缺钙、磷,影响骨组织的钙化成年人患骨软化病、儿童患佝偻病②血液中高钙肌无力等疾病 四、方法步骤1、分组
2、材料准备
3、加酸实验
4、加碱实验
5、绘图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