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漳平一中蒋雯百家争鸣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儒家:孔子的学说1、孔子简介: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1)思想观: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 “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2)政治观: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宇宙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观: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马棚失火”和“苛政猛于虎”两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边看边想:2、孔子的思想体系(1)、孔子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仁”“仁者爱人”调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遵循“忠恕”之道 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孔子正色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讨论这则小故事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实质是什么?应该怎样看待?保守性“礼”“克己复礼”实质: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正名A.“仁”和“礼”,“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没有人接受。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兵来,才给他解了围。孔子在列国奔波了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问题:1.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礼的主张,为何没有人接受?
2.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当时各国的国
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提示:
1. 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
2.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 孔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B、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人民。
“礼”治的同时,改良政治。
--------(孔子的思想具有改革精神)(2)、对待鬼神: “敬鬼神而远之”
你怎样理解他的“敬鬼神而远之”?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3)、孔子的教育思想: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 有教无类;(最有价)
2.学习要实事求是;
3.学习要温习,要有恒心;
4.要学思结合;
5.要坚持真理;
6.其它——因材施教等连连看教学方法教学对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3、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
(孔子弟子三千,成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
——《诗》、《书》、《礼》、《易》、
《春秋》(五经)、《乐》(佚失) 《孟子》孟子1.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尊为“亚圣”,有《孟子》为经典著作。
1)建立了仁政的政治学说,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之治,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2)主张人性本善说。人固有仁、义、礼、智等的天賦道德品质,有侧隐之心。
3)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要求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孟 子 的 仁 政 思 想“为政以德”继承、发展“仁政”“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1、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2、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君轻民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王道和霸道:
王道——以德服人
“以德行仁者王”。
霸道——以力服人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2、《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3、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丘。四书: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
的另一代表,著作
有《荀》。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1、荀子:战国时代赵国人,名卿。2、荀子思想: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人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1)尊重客观规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人性本恶,认为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3)治国方式,以礼教为主,王霸兼用,王道为主。3、影响及其特点: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民意等同于天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家:老子的学说1、老子和《道德经》老子
也称老聃 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2.老子的哲学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生万物---剔除天命的绝对权威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3.老子的政治主张: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提示:老子所说的无为,主要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4、影响:
(1)、哲学思想: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
(2)、“无为而治”的主张有消极的因素《庄子》
庄子,名周,他是个苟全性命,不求闻达的人,也符合庄子敝履富贵,淡薄利禄的隐士思想。
庄子的处世态度在表面看来是玩世不恭的,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他本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一个看透社会本末的智者,处在高处不胜寒的伟大孤独之中,其忧思之深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庄子对老子的观点加以提升与扩展,其汪洋恣肆的为文风格,形成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吸取神化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想象奇幻。
庄子的精神旨趣或许可以阔大读者的胸怀,使原本狭隘的人变得旷达,原本旷达的人变得更为洒脱。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逍遥游的
庄子1)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理,强调事物自生自化,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哲学,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需服从自然规律。
4)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生命的超越——庄子和道家1、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今商丘)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2、“齐物”观点: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物无贵贱,无是无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3、超脱生命的羁绊----逍遥4、人和天的关系——“不相胜”,人要顺从自然不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5、庄子的成就--------文学造诣深。生 死 皆 逍 遥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的生活方式。逍遥: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
虚无的生活,希望绝对的自由“无所恃”。比如: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逍遥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逍遥”思想反映了
没落贵族的消极思想。墨子墨家: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后该思想遭到冷遇不受重视了。
1)主张“兼爱”“非功”,而“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非功”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2)提出“尚贤”“尚同”的主张。主张举用贤才,让他们来治理国家政事。
3)认为鬼神存在,上天有意志。即要人们“兼爱”。
4)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兼爱非攻尚贤兼爱非攻 天志明鬼材料:“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
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调和,天下之人相爱,
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贵不傲贱,诈不欺愚”1、把“兼爱”成为“仁”,但和孔子的“仁爱”有所不同:孔子为有差别的“爱”,而墨子则是“博爱”兼爱的境界:“爱人若爱其身”2、“非攻”:反对战国时期不义的兼并战争。秦始皇佩服
的“韩非子”《韩非子》
作者韩非,战国末期韩国是韩非思想学说的核心.他抨击了躺是社会贵族,法家重要人物,“以法制国”,是韩非思想学说的核心,他抨击了当时社会“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的恶劣风气。主张让百姓积极发展生产,排斥和打击商工之民。他一方面鼓励耕战,另一方面又要求大力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统治,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还认为赏罚分明是国富兵强的有利措施。 法家九合诸侯 一臣天下
五霸之学 治国之法法 家 和 韩 非 子1、韩非子:战国后期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2、韩非子的思想要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历史是进步的,不会倒退。3、影响: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儒法结合,外儒内法,成为古代统治的思想基础。法: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
法律,是君臣、民共同遵守
的东西。
术:君主驾驭群臣的
方法(神秘、决策、御臣)
势:“权重位尊”的权势、
权威。
法、术、势三者结合。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而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制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权威,从而建立起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百 家 争 鸣 的 影 响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
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1.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A《道德经》B.《论语》C.《韩非子》D.《孙子兵法》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3.提出“温故而知新”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4.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5.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6.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一思想的是( )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7.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C.孔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D.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