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8-09-16 07: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三)历史影响(一)创立背景(二)创立过程三、宋明理学庐山白鹿洞书院制作人:漳平一中 蒋雯一、三教合一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信仰出现危机感,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一)创立背景:儒学在困境中发展困境表现:汉末、魏晋、唐末五代地位进一步动摇原因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儒学本身日益沦为笺注之学,受到质疑发展唐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二)创立过程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1.创立: “北宋五子”二程的思想哲学思想:伦理观:政治思想:“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程 颐程 颢2.成熟:朱熹主要思想哲学思想:伦理观:政治思想:理气浑然一体,先有理后有气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道统论”、“正君心”评价: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做为官方正统儒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朱熹(1130—1200)阅读材料,思考朱熹所谓的“理”指什么“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文集卷七读大纪
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3.发展: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哲学思想:伦理观:政治思想:心即理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进一步发挥“仁”的思想陆九渊王守仁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三)历史影响1.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2.消极:强化“三纲五常”,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