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A级 抓基础]
下图是东汉时期汉水流域城镇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题。
1.东汉时期,影响汉水上、中、下游县级驻所数目不同的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资源 D.气候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县级驻所基本都是沿河流分布,所以影响上、中、下游数目不同的因素不会是河流;近现代时期才对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兴起了一批资源型城市;上、中、下游气候差别不大,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上游由于山地广泛分布,交通运输和物资流通极为不便,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最终限制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A
读某学生所在地区的城镇分布简略示意图,完成2~3题。
2.该学生家准备购买一辆高档轿车,他们最可能去的城市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A.去B城市,距离他们家近
B.去A城市,A城市的交通便利
C.去B城市,B城市的服务便利
D.去A城市,A城市的服务范围广,服务级别高
3.判断下列行为最合理的是( )
A.去B城市上中学
B.去A城市购买日常生活用品
C.去B城市推销高档珠宝玉器
D.在B城市设立商品全国代理办事处
解析: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学生家距离B城市较近,距离A城市较远。但从交通的角度看,A城市的规模较大且有高速公路经过,说明其服务范围广,服务等级较高。故选D。第3题,上中学或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可就近选择提供服务的城市,但高档珠宝玉器的销售及商品全国代理办事处的设立均要求选择交通便利、服务范围广、吸引半径大的城市。故选A。
答案:2.D 3.A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显示的地理含义是( )
A.聚落人口规模越大,其数量就会越多
B.聚落人口规模越小,其数量就会越少
C.城市人口在16万时,城市数量最多
D.城市人口在32万时,城市数量最多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正相关
B.等级高的城市,多位于城市群的边缘地带
C.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
D.城市规模等级模型呈倒金字塔形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城市人口在16万时,城市数量最多,其他规模城市数量都比16万时城市数量少。第5题,等级高的城市,多位于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
答案:4.C 5.C
下图是关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示意图。其第一层次为核心层,西安中心城区;第二层次为紧密层,六个城市副中心;第三层次为中间层,三大外围中心城市;第四层次为开放层,六大周边中心城市。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关中城市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关中城市群具有两级城市等级结构
B.咸阳与商洛的服务范围相同
C.西安与长安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D.渭南与宝鸡的交通条件相同
7.适宜同时在西安、临潼、渭南和华阴布局的是( )
A.大型体育中心 B.面粉加工厂
C.汽车销售中心 D.飞机制造厂
解析:第6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关中城市群具有3级城市等级结构;咸阳的服务范围比商洛的服务范围大;西安的服务范围包括长安的服务范围;此图不能判读出渭南与宝鸡的交通条件。故选C。第7题,大型体育中心、汽车销售中心和飞机制造厂在较高级别城市里才有分布。面粉加工厂在一般城市都有分布。故选B。
答案:6.C 7.B
[B级 提能力]
读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县市与银川的距离及每日发车班次统计图,完成8~9题。
8.若发车班次与城市等级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则下列城市中等级最高的可能是( )
A.石嘴山市 B.灵武市
C.青铜峡市 D.平罗县
9.图中可以反映出影响发车班次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土壤状况 ②城市等级 ③距银川市的远近 ④道路状况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8题,一般情况下,城市等级越高,人口越多,人流量越大,发车班次也越多。选项中的四个城市与银川的距离相差不大,其中石嘴山市的发车班次最多,由此可判断石嘴山市的城市等级最高。故选A。第9题,由上题可知,城市等级对发车班次有明显的影响;读图可知,发车班次总体上随与银川的距离增大而减少;土壤状况与发车班次无关,道路状况从图中无法判断。故选C。
答案:8.A 9.C
(2016·全国卷Ⅰ)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10~12题。
10.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11.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1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第10题,由材料中“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核心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不受影响,因而城市的服务等级也没有受到限制。故选A。第11题,根据材料,各城市分工明确,同类产业活动集中在同一个城市,因而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技术创新、市场扩展和产品升级不是兰斯塔德空间规划实施产生的直接影响。故选B。第12题,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这样可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但不会提高乡村人口比重,也不会降低人口密度,对促进城市竞争也没有影响。故选D。
答案:10.A 11.B 12.D
13.某学生就“农村居民到哪里去购买衣服”为题,做了一个社会调查。他们发现农民买衣服主要去三个城镇,并把调查到的资料画在了地图上,如下图(图中线条表示消费者的居住地,黑圆点表示买衣服的地点)。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调查到的资料,画出三个城镇的服务范围。
(2)根据现有的资料判断,三个城镇中________规模可能较大。某银行要在三个城镇中设立一个支行,你认为最有可能选择________地。
(3)根据图上信息分析限制C城镇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4)按区域规划,本地将有一条铁路修建,并在经过的A镇设立车站,由此推测,通车以后三城镇的变化为( )
A.等级差别、服务功能与服务范围均不发生变化
B.三城镇等级趋于相同,服务范围趋于相等
C.三城镇中,A将成为区域内等级最高的城镇,服务范围将覆盖B和C
D.三城镇中,B将因靠近铁路,其级别与服务范围超过C
解析:第(1)题,三个城镇的服务范围可根据图中线条覆盖的范围画出。第(2)题,目前来看,C城镇的服务范围最大,因此C的服务种类最多,服务功能也最强。第(3)题,C城镇临近河流,在为其提供水源等便利的同时,也成为其向西发展的天然障碍。第(4)题,铁路的修建使A城镇成为交通枢纽,使它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因而其服务范围扩大,城市等级将进一步提高。
答案:(1)如下图。
(2)C C
(3)河流成为该城镇向西发展的障碍。
(4)C
14.读济南都市圈和山东半岛都市圈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济南都市圈规划中的城市级别包括________个层次。山东半岛都市圈中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可能是________。
(2)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城市,与它的地理区位是分不开的,经过济南的铁路有南北向的________和东西向的________。
(3)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大,应加快滨州、德州等中小城市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像济南一样大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析:由图可知,济南都市圈涉及的城市分为两个层次;青岛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城市,其服务范围应是最大的。各城市都有一定的服务范围,一定区域内的服务人口是有限的,各城市都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导致各自的服务人口减少,反而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答案:(1)两 青岛
(2)京沪铁路 胶济铁路
(3)不正确。每个城市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一定的地域内也有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模。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导致各自的服务人口减少,反而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PAGE
1
第三节 城市化
[A级 抓基础]
半城市化地区为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但尚未被划为城市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指城乡接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据此,完成1~2题。
1.半城市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郊区大力发展农业 B.外来资本的投入
C.乡村工业化 D.政府规划形成
2.为促进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加快中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B.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投入
C.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投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D.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均衡分配
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知,半城市化是经济较发达,工业化程度高的城乡接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因此半城市化的原因在于乡村的工业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第2题,半城市化地区的一部分功能就是分担城市中心功能,以及形成新的中小城市,以此达到分解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如果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持续投入,使其无限度扩大,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交通、就业、环保、福利、教育等,所以C项做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1.C 2.C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读“海绵城市模型图”,完成3~4题。
3.城市“海绵体”的主要功能是( )
A.净化雨水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减轻城市内涝和提高雨水利用率
D.调节城市局地小气候
4.目前中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海绵城市的建设可能( )
A.使城市化水平提高
B.使城市产业结构得以调整
C.加重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
D.使城市“热岛”效应减轻
解析:第3题,城市“海绵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因此,其主要功能在于减轻城市内涝和提高雨水利用率。故选C。第4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净化、回收和再利用,而海绵体的建设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气候,利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减轻。故选D。
答案:3.C 4.D
读深圳农业总产值和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统计图,完成5~6题。
5.1979—1993年,深圳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进城务工,土地不断遭到弃耕
B.工业污染加剧,大批耕地遭受污染
C.城市化速度快,建设用地侵占耕地
D.考虑环境保护,实施生态退耕政策
6.1979—2003年,深圳农业总产值与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变化趋势相反的主要原因有( )
A.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作物单产提高
B.惠农政策使农村不断投入劳动力
C.市场需求变化引导农业结构调整
D.化肥农药的施用提高了作物产量
解析:第5题,深圳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1979年至1993年正是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用地的扩张占用了大片农业用地,导致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故选C。第6题,播种面积大幅下降而产值大幅提升,要么是单产提高,要么是改善种植结构,提高了效率。根据深圳市的实际情况,高速增长的城市人口为郊区农业提供了巨大市场,从种粮到种菜、种花、养殖、加工的变化,大幅提升了农业产值,故选C。
答案:5.C 6.C
7.(2017·天津卷)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下图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的扩展 B.河流的改道
C.人口的迁移 D.文化的融合
解析:读图示分析可知,天津称“沽”的村落都坐落在海河沿岸,近些年来,随着天津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原村落所在地区的景观特征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导致称“沽”的村落消失。故选A。
答案:A
[B级 提能力]
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8~9题。
8.由图可知,该市( )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9.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解析:第8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和对图的阅读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区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近郊区为净迁入量最大。故选D。第9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进程。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近郊区人口迁入量最大,因此可推测该市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故选B。
答案:8.D 9.B
(2016·海南卷)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12.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0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最为平衡,也就是职住比在1.00附近。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选C。第11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随之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因此就业人群的平均出勤距离逐渐增加。故选B。第12题,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交通拥挤等问题。因此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故选A。
答案:10.C 11.B 12.A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的“纳瑟姆”曲线图。
(1)从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答案:(1)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扩大,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14.某地理兴趣小组为研究本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通过搜集并查阅相关材料,分别绘制了市区1960年、1990年、2010年的平面示意图。试比较三幅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市从1960年到1990年城市变化特征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1990年前后该城市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3)该城市从1990年到2010年城市的发展变化特征是什么?
(4)市中心区工业向郊区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①城区面积由小到大 ②城区工业区由少到多 ③商业区增多
(2)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治安较差等。(答出3点即可)
(3)人口、工业区向郊区迁移;城区周围新建绿化带;郊区建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4)市中心区土地价格升高,城市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土地价格较低。
PAGE
1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A级 抓基础]
1.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读某城市一日不同功能区停车率变化图,图中表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
解析:住宅区和商业区人流、车流昼夜差别很大,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
答案:C
(2015·四川卷)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完成2~3题。
2.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3.根据城市地域结构推断,该城市位于( )
A.丘陵地区 B.平原地区
C.山地地区 D.沟谷地区
解析:第2题,仔细读图可知甲地带0:00时为休息时间人口密集,10:00时为上班时间人口较少,应为住宅区,C对;而行政区、商务区、工业区人口集聚状况与住宅区相反,A、B、D错误。故选C。第3题,读图,根据该城市地域结构是以中心商务区为圆心向四周呈同心圆模式扩展推断,该城市位于平原地区,形成了集中式的城市地域形态,B对;丘陵地区、沟谷地区的城市地域形态多为条带式,A、D错;山地地区多组团式,C错。故选B。
答案:2.C 3.B
(2018·海南卷)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如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为优化城市中心附近的功能布局,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甲地宜增建( )
A.公园 B.工业园区
B.住宅 D.物流园区
5.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解析:第4题,甲地位于城市中心附近且地价较低,如果增建公园绿地一方面可以缓解材料中所述“该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过分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的现状,而且征地成本也相对较低,故A选项正确。工业园区占地面积大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不适宜建在城市中心附近,建住宅区会导致城市中心附近人口更加集中,物流园区一般建在城郊交通通达度较高的地区,若建在城市中心附近,会加剧交通拥堵,排除B、C、D选项。第5题,根据材料提示:该城市为单中心城市,且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因此城市空间结构最可能为同心圆模式。一般而言,在同心圆模式中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其中住宅区占地最广。图中乙地附近地价仅次于市中心,且占地范围广,因此最可能为住宅区;仓储用地一般位于靠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且地价相对便宜的城郊;乙地附近地价较高,因此不适于建设公共绿地;工业用地一般位于城郊,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低于住宅用地,A、B、C错误,故D正确。
答案:4.A 5.D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向外扩张带来的问题,在1947年提出“手指规划”方案,该规划方案至今仍然对哥本哈根的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读手指规划示意图,完成6~7题。
6.哥本哈根城市规划方案中的“手指”延伸的影响因素是( )
A.交通 B.地形 C.市场 D.水源
7.“手指规划”示意图中“手指”之间的区域应该规划为( )
A.工业区,因为地价低廉 B.别墅区,因为环境优美
C.商业区,方便居民购物 D.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
解析: 第6题,哥本哈根城市规划中的“手指”作为城区延伸的主要因素是交通。第7题,“手指”之间的区域应规划为绿化区,可以优化城市环境。
答案:6.A 7.D
[B级 提能力]
(2018·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完成8~9题。
8.该城市( )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9.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解析:第8题,据图可知,Ⅰ区位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较高,因此高档写字楼密度大,A正确,C错误;Ⅱ区离市中心较近,不适宜建垃圾填埋场,B错误;Ⅳ区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较弱,D错误。故选A。第9题,据题干知,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据图可知,甲地远离市区,但是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说明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最有可能是卫星城市的规模扩大,增加了建设用地面积,D正确,其他均不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增大,ABC均错误。故选D。
答案:8.A 9.D
2017年7月10日,杭州无人超市火热开业,实现“自动识别、即走即付”购物体验,它是集自主感知及学习系统、目标跟踪及分析系统和意图识别及交易系统于一身的IOT(物联网)技术方案。据此,完成10~12题。
10.无人超市相对传统超市的优势是( )
①提高超市商品质量 ②降低劳动力成本 ③降低商品物流成本 ④改善用户购物体验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1.无人生活超市最适宜布局在( )
A.农村 B.工业区 C.住宅区 D.商业区
12.下列受无人超市冲击较大的有( )
①零售实体店 ②商业地产 ③劳务市场 ④航空公司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0题,本题考查商业区位因素分析。无人超市没有雇员,因此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②正确;无人售货并不能提高商品质量,也不会降低物流成本,①、③两项错误;无人售货,消费者更加愉快,可以改善用户购物体验,④正确。故选D。第11题,本题考查商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不够完善,自主感知及学习系统、目标跟踪及分析系统和意图识别及交易系统于一身的IOT(物联网)技术方案,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基础设施,A选项排除;工业区是工作的地方,对超市的需求不大,B项排除;商业区人口流动性强,不适宜建设无人超市,D项排除;住宅区附近人口密集,且人口具有一定的稳定性,C项正确。第12题,本题考查商业模式的改变带来的影响。无人售货的成本更低,商品价格可能会更加优惠,因此会冲击零售实体店,①正确;无人售货不需要雇员,大量推广,有可能会影响到劳务市场,③正确;对商业地产及航空公司影响不大,②④错误。故选B。
答案:10.D 11.C 12.B
13.读某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功能区最可能是________。
(2)②为化工园区,其布局是否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3)该市计划在③位置建设绿色生态廊道。该廊道的作用有哪些?
(4)在④位置建设科技新区,其有利的条件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相关知识。(1)由图可知,①功能区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且占地面积最大,应为住宅区。
(2)②位于较大风频东北风的下风向,最大风频东南风的垂直方向,对城区大气质量影响小;同时位于河流流经城区的下游地区,对于城区河段污染小;该地位于城市外围,地价低,且靠近交通干线,交通便利,适合布局化工园区,所以布局合理。
(3)③位于城市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可以减小交通噪声对住宅区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减小工业区对住宅区的污染。
(4)由图可知,④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环境优美。紧邻高校,有人才优势,且周边交通便利,适合建设科技新区。
答案:(1)住宅区
(2)合理;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避免对城市造成大气污染;位于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避免对城市水源造成污染;位于城市外围交通干线沿线,地价低,运输方便。
(3)将住宅区与铁路线隔离,减少噪声;将工业区与住宅区隔离,净化空气
(4)靠近高校园区,有人才优势;处于城市上风向,地势高,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
14.甲图为某城区交通通达度等值线图,图中数值越大表示通达度越好;乙图为该城区所在地的等高线图(单位:m)。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在(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2)D处通达度较________(填“好”或“差”)的原因是( )
A.建筑物稠密,道路狭窄 B.紧邻中心商务区
C.该地的地形为山地 D.处在城市的几何中心
(3)若E处为一工业区,其布局是否合理?________,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该城区建一绿色防护带,请在甲图中用斜线标出其合理位置。
(5)若H处为一居民区,其布局是否合理?________,原因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甲图可以看出,A地交通通达度最好,应为中心商务区。第(2)题,由甲图可知,D处交通通达度较差,结合乙图可知,此处的地形为山地。第(3)题,通过乙图中的风频图可知,该城区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工业区应布局在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这样对城市环境污染小,E处就位于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E处位于沿海地区,海运条件好。第(4)题,绿化带应建在工业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第(5)题,在H处建居民区较合理,因为H处远离工业区,环境质量好。
答案:(1)A (2)差 C
(3)合理 位于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对城市环境污染小;位于沿海地区,海运条件便利,利于原料和产品的输入和输出
(4)图略(画在E和B、C、F之间)。
(5)合理 远离工业区,空气质量好,土地面积大,距离主城区较近,生活设施完备
PAGE
1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章末综合检测卷(二)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动量的比值。读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动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2.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最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解析:第1题,商业区是城市中单位面积地租最高的功能区,而该区域地租指数较低,只能是该区域人口流动量较大的缘故。第2题,住宅区地租指数越高,说明该住宅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高或人口流动量较小,则该住宅区为高级住宅区。图中显示该城市西南方向住宅区地租指数较高且范围较大。
答案:1.C 2.B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5题。
3.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4.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5.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第3题,地铁是城市主要交通工具,满足着城市人流的出行需求,因此地铁站周边的人流量是决定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高低的主要因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第4题,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地铁和城市环线交汇处,站点密集、等级高、客流量大,最有可能是中心商务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第5题,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该城市的地铁一级站点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因而其最有可能围绕多核心向四周扩展。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3.B 4.A 5.C
新型零售业中,数量最多且分布最普及的是便利商店。便利商店与传统杂货店相同,以供应低单价、高需求频率的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但也有一些新特点。读台北火车站附近的便利商店分布(2014年)图,完成6~8题。
6.影响便利商店分布密度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价高低 B.人口密度
C.停车条件 D.交通通达性
7.下列关于便利商店经营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店面小
B.不仅提供商品,还提供一些日常服务
C.商品种类较少
D.许多商店24小时全天不休业
8.下列关于便利商店选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优先考虑道路交叉处
B.同一品牌不在同一地段密集开店
C.不在其他品牌附近开店
D.便利商店选址要与百货商场、大型超市错开
解析:第6题,便利商店属于商业网点,主要是为了方便居民,或布局在固定居住人口较多的地方,或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人口密度大,市场条件较好。故选B。第7题,便利店属于城市中等级较低的商业中心,占地面积较小,主要配置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和生活服务业等,比如代缴话费、电费等;根据便利商店的经营特点,将所经营的商品涉及多种消费产品类型,分为食品类、杂货类、便利性商品与文化出版物四大类;为了真正方便居民,许多商店24小时全天不休业。故选C。第8题,由图中可以看出便利商店多在道路交叉处,该处交通便利,客流量大,市场条件较好。故选A。
答案:6.B 7.C 8.A
2012年夏季北京市连续遭受几次严重的城市内涝影响。读下表,完成9~10题。
位置 降水量/ mm 径流总量/ mm 地表径流/ mm 地下径流/ mm 蒸发量/ mm
城市中心区 675.0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
9.城市建设导致了( )
A.市区蒸发量减少 B.郊区径流总量减少
C.市区地下径流增加 D.郊区降水量减少
10.要减轻内涝对北京市中心区的影响,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提倡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C.扩大城市的规模
D.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解析:第9题,由表格中的数据资料可以看出,市区和郊区相比较,降水量大,径流总量大,地表径流量大,地下径流量小,蒸发量小,由此可以确定由于城市建设导致蒸发量减少。故A项正确。第10题,根据题意要减少市区的内涝,当雨季出现时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是无法实施的,故A项错。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可以改变城郊热力环流,但无法改变地表径流,故B项错。扩大城市规模一定会加剧内涝,故C项错。城市建设中保护天然池塘、河道、植被可以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故D项正确。
答案:9.A 10.D
下面图1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2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在图1中,字母E→F反映的是( )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12.图2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
A.C时段 B.B时段
C.E时段 D.F时段
解析:第11题,由图1可知,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第12题,图2中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高达58%左右,而农村人口也有在工业、服务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故该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应低于40%,最有可能处在图甲中的B时段。
答案:11.C 12.B
北京市计划打开5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并形成10多条宽度80米以上的二级通风廊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通风廊道网络系统。据此并结合北京市风向玫瑰图,完成13~14题。
13.北京市建设通风廊道的主要目的是( )
A.根治北京市的雾霾 B.缓解城区热岛效应
C.增加城区降水量 D.增加城区生物数量
14.北京市一级通风廊道应为( )
A.南北走向 B.东西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解析:第13题,通风廊道系统构建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城市的风热环境,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在污染物排放量不减、气象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单靠通风廊道不能根治雾霾问题;通风廊道建设对降水量和生物数量的影响均不大。第14题,根据风向玫瑰图,北京市的主体风向冬季为北风,夏季为南风,所以一级通风廊道为南北走向时与主体风向一致,有利于通风。
答案:13.B 14.A
15.北京和深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对比比较明显的两个城市,下表是有关两城市城市化的统计数据(城市化率等于暂住人口和户籍非农人口之和与总人口的比值)。材料所示时段,北京和深圳城市化主要表现有( )
项目 1980年 1986年 1992年 1999年
人口/万 北京 904.3 1 032.4 1 124.8 1 250
深圳 33.29 93.56 260.9 405.13
户籍非农人口/万 北京 510.4 586.8 656.3 747.2
深圳 6.76 26.45 57.39 95.05
暂住人口/万 北京 18.6 61.2 79.9 150.2
深圳 1.2 42.11 180.68 285.28
A.城市人口增长都以户籍人口为主
B.城市化水平都是快速持续增长
C.深圳城市化速度远快于北京
D.深圳城市人口超过北京
解析:材料所示时段,北京城市人口中以户籍人口为主;北京的城市化水平增长可分为两个阶段:1980—1986年代表的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水平基本维持原状,1992—1999年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速度有所上升。深圳城市暂住人口增长极快;城市化水平快速增长。
答案:C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
16.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1)与该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图2),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说出该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说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
(2)说出该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
(3)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布局在该市中心城区外围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受地租的影响,自市中心到外围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第(3)题,城市郊区在地价、交通、环境等方面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答案:(1)该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有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交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总体上,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呈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工业用地减少,住宅用地面积迅速增加。
(2)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经济因素。
(3)郊区地价低,交通便捷,环境质量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17.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下表为某年我国部分区域资料。
地区 人均 GDP/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省外迁入人口占比/%
辽宁 11 017 50.21 39.01 0.19
京津冀 10 087 46.96 42.31 0.35
山东 9407 49.69 35.46 0.10
沪苏 14 413 50.25 41.27 0.46
浙江 12 906 52.74 36.26 0.60
福建 11 293 43.62 40.01 0.40
广东 11 180 50.39 39.26 1.32
材料二 下表示意2005年部分国家人口与城市人口比重。
项目 中国 印度 巴西 美国 法国 日本
人口/亿 12.95 10.41 1.74 2.88 0.62 1.27
城市人口比重/% 37.7 27.9 81.7 77.4 75.5 78.9
材料三 2005年部分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统计图。
(1)根据材料一判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是( )
A.京津冀 B.沪苏 C.浙江 D.广东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评价巴西的城市化特点及其所产生的问题。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印度城市化水平的特点及原因。
解析:第(1)题,城市化水平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沪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巴西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人均国民收入较低,两者发展不同步,这样容易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第(3)题,由材料二可知,印度的人口总数多,城市化水平只有27.9%,由材料三可知,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均国民收入低,经济发展慢,制约了城市化发展。
答案:(1)B (2)城市化水平高,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问题:由于城市化水平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容易出现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3)城市化水平低,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经济发展慢,制约了城市化发展。
PAGE
1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知识网络]
[触摸高考]
主题一 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分区
1.(2014·山东卷)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
(2)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①处和③处 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 D.②处和④处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布局及其影响。组团式城市布局受地形、河流等因素的影响,图中城区布局较为分散,延长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城区之间的联系,基础设施投资大。图中各城区间有林地分布,林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故选B项。第(2)题,考查城市规划及功能区分布的相关知识。物流园区要求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区,①处邻近高速公路出入口,紧靠公路,且位于城区附近;化工园区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应布局在城区外缘的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和河流下游,③处符合上述条件。故选A项。
答案:(1)B (2)A
主题升华
1.城市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
(1)“风”——注意图中风向条件,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2)“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
(3)“宝”——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接近交通运输线或点,接近科研中心等。
(4)“地”——从地域空间联系和地形的角度分析。
2.除了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图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一个城市的功能区的分布和变化?
(1)地价的高低和变化:地价曲线是最直观的表达形式。(2)人口密度的分布和差异:商业区人口密度最大。(3)城市用地类型的比例、集约程度(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的劳动力和资金多少)和时空变化:商业区的集约程度最高,商业区在市中心所占比例最大、工业区在郊区所占比例最大。(4)就业人口的类型和分布:商业区多第三产业人员,工业区多第二产业人员等。(5)不同功能区的景观展示:如商业区多高楼大厦,建筑物稠密等。
主题二 城市等级和城市的服务范围
2.(2018·全国卷Ⅲ)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2)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县城位于区域的中心,与周边的中心集镇和村相比,其等级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服务的范围更广,服务的种类更多,经济水平更高一些,资金也较为充裕;作为县城,其农业的生产地位有所下降,所以县城居民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更多一些,人口更多,消费市场更广,而乡镇和村可以实现自给,中心集镇在这些方面均比不上县城,不占优势,ABC不符合;从材料信息可以推测出,当地的加工企业应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其产品附加值低,需要低成本的劳动力,而中心集镇更靠接近农村,贫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多且人力成本低,农民进企业工作的同时也方便照顾家里,所以中心集镇更易招募劳动力,D正确。第(2)题,从材料里可以看出该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民大多以种田或务工为主,并没有提到经商,A不符合;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中心集镇加工企业活力较强,从业人员为附近的农民,而推行的居住模式也是便于农民在村和中心集镇都能得到休息,所以应该是便于该类农民兼顾务工务农,C符合;双栖居住的模式是中心集镇与农村都有住房,可能会占用一部分土地,不利于扩大种田规模,再者扩大种田规模也没有必要到集镇上去住,D不符合;留守子女是指因父母或家人外出务工等而不在家里,因为生活及学习而留在老家的孩子,留守子女上学一般是在校内住宿或回家住宿,没有必要村——中心集镇双栖,B不符合。故本题选C。
答案:(1)D (2)C
主题升华城市的等级与服务范围、数量、距离等的关系
上述关系可用下图分析:
主题三 城市化
3.(2017·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双选)
(1)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
A.1985-2004年增多 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 D.2004-2013年减少
(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1985-2004年增多,2004-2013年又减少。第(2)题,2004年之后,中心城区制造业企业数量减少,大量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郊区化阶段。
答案:(1)AD (2)BC
主题升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化作为主要的人文地理过程之一,考查的图表载体主要有城市化进程曲线图、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人口密度、地租、功能区面积等)变化曲线图、某区域发展过程示意图等。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人口密度、地租、功能区面积等)变化曲线图多以与市中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人口密度、地租、面积等作为纵坐标,用多条曲线反映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甲 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乙 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曲线图
丙 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1.甲为城市化进程曲线图: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学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图甲反映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早,水平高,近年来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水平低,近年来出现发展速度快的特点。
2.乙为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变化曲线图:看清坐标含义、明确表达内容;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运用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对其变化做出解释。图乙中④~①曲线反映出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丙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图丙A~C的过程反映了地域城市化过程。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