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
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2
课题 消息二则 第一课时 课型 精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用具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课 程 讲 授 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小结
作业布置 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肥乡区常耳寨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八 年级 语文 备课组
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1
课题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 课型 精讲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重点 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难点 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课 程 讲 授 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4: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 生乙:“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小结
作业布置 强化明确新闻“六要素”和新结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1
课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课型 精讲
教学目标 1 .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 .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 .了解诺贝尔及诺贝尔奖的相关情况。
重点 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的能力。
难点 促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身边的生活变化和时代变迁。
教学用具 教科书 教案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还在临终前立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鼓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他,就是不朽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进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的现场,感受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的盛况。
课 程 讲 授 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因病去世,终年63岁。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颁发:bān(注意“颁”与“颂”的区别) 仲裁:zhòng 挪威:nuó 2.解释词语。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卓,卓越、高超。 颇有建树:指在某些方面很有功绩。颇,是很的意思。建树,作动词时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作名词时表示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仲裁: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者居中调解,也叫公断。 四、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主体和背景。 导语:文章第一自然段 主体: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 背景:文章第四自然段(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 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导语内容:交代了人物及组织单位、时间、事件及诺贝尔的遗嘱内容。 作用: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2)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这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新闻事实准确、详实。 (3)最后一段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表明诺贝尔奖的评定是公平公正的。
小结
作业布置 生字、词语,完成课后作业,搜集新闻资料
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消息:
课后反思
1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备课教师 使用 教师 授课 时间 课时 1
课题 飞天凌空 课型 讲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难点 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说 明 二次备课
复习
新课导入 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动员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
课 程 讲 授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yǎ) 掠过(lüè) 翘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刹那(chà)??慷慨(kǎi)??哧地(chī)??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交流点拨】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交流点拨】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魅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自然段?,品味动词的精妙。?
【交流点拨】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学法指导三:?
【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等。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交流点拨】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交流点拨】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运用的有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怎样写好现场短新闻??
用“五官”采写是写作现场短新闻的基础,作者深入到现场后,不能像个木偶,必须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去观察现场。?
眼:要像一部摄像机。要把事件主要人物的肖像,行动,细节乃至现场的景物摄下来。?
耳:要像一部录音机。要把主要人物的话原汁原味录下来,其他人物有意义的话录下来。?
鼻:要成为“新闻鼻”。要嗅一嗅现场空气的?气味是否正常,尽可能感受是?什么气味。?
口:要成为“新闻嘴”。要张开嘴伸出舌头舔一舔,看是什么味道。?
身:要勤莫偷懒。要注意感受现场的冷暖,对有关东西要掂一掂,感受轻重,对有关路程,迈开腿去量一量,看看有多远。?
五官感受的东西越多,写出来的稿子就越生动,否则?就是一杯白开水。?
小结
作业布置 1.学生朗读课文 2 了解新闻特写的要素
板书设计 “飞天”?
凌空“飞天”前——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飞天”时——凌空翔舞,从容不迫,自天而降?
“飞天”后——沸腾,如梦初醒,?惊讶不已对比?
烘托?
侧面描写?
课后反思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