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本文的结构 。
2.过程和方法: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1.迅速阅读,捕捉有关藤野先生的信息。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严厉,但思想还算开明的寿镜吾先生,今天我们一起去结识他的另外一位老师《藤野先生》。
二、相关资料
1、走近作者(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阿长和<山海经>》 《社戏》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课文范读,完成下列任务?
1.积累生字词
2.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3.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4.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学生积累字词。
2、文章是按的时间顺序记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合作学习,具体分析藤野形象
(一)、学生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1、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回答后明确: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2、学生再根据课本扉页的藤野先生的油画肖像,用“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回答,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⑴ 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⑵ 生活习惯角度:生活俭朴。
⑶ 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⑷ 对待学生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3、藤野先生是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这就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印象,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看到藤野先生哪些内在的品质呢?
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明确: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二)、齐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1、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作为一名日本教师,他抛开了这些偏见,没有私心,热情关怀我,严格要求我;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2、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
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
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三)、本文标题为《藤野先生》,为什么文中写了许多其他内容呢?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写了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作者对清国留学生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的感到愤懑、厌恶,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写藤野先生的缘由;
日本“爱国青年”的挑衅(匿名信事件),课堂上看电影(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写鲁迅与藤野先生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日本“爱国青年”?? 反衬日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五、品味语言
1、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麻木,不思进取,缺乏民族自尊心,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愤懑和厌恶之情。
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
“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
全句意思:决心以笔作武器,与反动御用文人所代表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自由、民主、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内存联系。
六、总结全文,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七、布置作业。
作文片段练习: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提示: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及怀念
暗线:作者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