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第四节 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一、选择题
1.某农户发现自己的杨桃果树历经几十年后,生长态势不那么好了,近期他砍伐了一棵,发现树茎有了中空。请问中空部分缺失的主要是茎的( B )
A.部分韧皮部 B.部分木质部
C.部分形成层 D.部分导管和筛管
2.常吃的甘蔗作为植物体的六大器官之一,富含水分,其中的水是根从土壤中吸收运输到的。图4-19-4中能将水分运输到果实的结构是( B )
图4-19-4
A.A B.B C.C D.D
图4-19-5
3.给植物打针输液,是近些年来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图4-19-5所示)。若给果树滴输水和无机盐,则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哪一部位( B )
A.韧皮部 B.木质部
C.形成层 D.髓
4.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但是偶尔也有例外,比如竹,就属于草本植物,但人们经常将其看作是一种树。下列关于草本植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茎内木质部不发达 B.茎内木质部发达
C.主干明显而直立 D.木质化细胞较多
5.一棵树高3 m,在距离地面2 m高处作一标记,2年后这棵树长到5 m高,这时标记距离地面的高度是( C )
A.4 m B.3 m C.2 m D.不能确定
6.在小树上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拴铁丝的上方会出现瘤状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 B )
A.韧皮部能向上运输有机物 B.韧皮部能向下运输有机物
C.木质部能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D.木质部和韧皮部都能向下运输有机物
7.在暴风雨中,大树有时会连根拔起,而树干却折不断,这是因为( A )
A.木质部发达 B.韧皮部发达 C.树皮较厚 D.韧皮纤维多
8.一年当中,树木在春夏季长得快,秋季长得慢。下面哪种现象能反映出树木的这种生长规律( A )
A.一个年轮中颜色由内向外逐渐变深
B.树皮的颜色由嫩绿到黄褐
C.茎中心的髓疏松,木质部坚硬
D.形成层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
9.几位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得出如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D )
A.根和茎的导管是连通的
B.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一致的
图4-19-6
C.根尖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吸收面积
D.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相反的
10.如图4-19-6所示,果树上的一段枝条,枝条上有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幼果,在长有乙果实的枝条上、下端,各把环剥一圈,过一段时间,请分析两个果实的生长状况( A )
A.甲果实能继续生长,乙果实不能继续生长
B.甲、乙果实都能继续生长
C.甲果实不能继续生长,乙果实能继续生长
D.甲、乙果实都不能继续生长
11.有些不法分子盗剥名贵植物杜仲的树皮作药材,致使树木死亡,这主要是因为树皮中的什么结构遭到了破坏( B )
A.树皮的保护作用被破坏
B.有机物不能由筛管向下运输到根部
C.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不能向上运输
D.有机养料不能由导管向上运输到茎叶
12.下列关于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独立的两个过程 B.先吸收水分
C.先吸收无机盐 D.吸水分的同时吸收无机盐
13.在分析长白山一棵古树的年轮时,发现年轮间距在某一段异常加宽,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B )
A.相应年份生长季异常温暖
B.相应年份降雨量异常少
C.相应年份与该树木相邻的树木死亡,竞争压力减小
D.相应年份对该树木遮阴的上层树木死亡,光照条件改善
14.某研究人员正在对某种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进行研究,研究过程如下:①他解剖其茎,制作茎切片,发现茎运输物质的通道结构有两种,如图4-19-7中的A、B所示;②他
图4-19-7
认为结构A可能为植物运送水分和无机盐,结构B可能为植物输送有机物;③他想将结构A封闭,植物会萎蔫而死亡;④他想切断此植物的结构B,一段时间后,在切口的上方会出现瘤状物。则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 C )
A.②为“推论”,③④为“实验”
B.②③为“推论”,④为“实验”
C.②为“假说”,③④为“推论”
D.②③为“假说”,④为“实验”
二、填空题
15.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图4-19-8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 cm,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 cm宽的树皮(如图4-19-8所示)。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作对照。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回答合理即可)。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环割切口处。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16.请在图①—⑥号框中填上适当的词,以完善绿色开花植物生命活动的概念图。
图4-19-9
①筛管,②导管,③水,④氧气,⑤叶绿体,
⑥线粒体。
三、解答题
17.把一段带叶的茎放在盛有水的锥形瓶内(如图4-19-10甲所示),并向锥形瓶内滴加几滴红墨水,将该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3~4 h后,取其茎进行横切(如图4-19-10乙所示),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图4-19-10
(1)图甲中变红的结构是叶脉,图乙中变红的结构是木质部,这一实验说明了植物根吸收的水分输送到植物体各个器官的途径。
(2)图乙中的③是形成层,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看,属于分生组织,该组织细胞经过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3)从成熟的植物体上取下的这段带叶的茎(即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18.小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蓝墨水和红墨水,将芹菜的叶柄从基部沿中间切开,分别插入两个烧杯中,如图4-19-11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左侧的叶片显现出蓝色,右侧的叶片显现出红色。请分析回答。
(1)在Y处将叶柄横切,观察到横切面上有许多的红点,这些红点出现的部位属于输导组织。
(2)若在X处将叶柄横切,横切面上看到的现象是D(选填一项)。
A.左边蓝点多红点少,右边红点多蓝点少 B.周围的一圈是蓝点,中间是红点
C.蓝点和红点混合,均匀分布 D.左边是蓝点,右边是红点
(3)小李同学继续进行下列实验:在甲、乙两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红墨水,将两烧杯放在温度较高的同一地方,但只在乙烧杯中插入新鲜的芹菜。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较快的是乙烧杯,该烧杯液面下降较快主要是由于叶片发生了蒸腾作用。
(4)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除环境温度外,还有光照强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状况(填对一个即可)(填一个即可)等。
图4-19-11
19.科研人员在研究植物运输无机盐离子的途径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甲:将柳茎一段的韧皮部与木质部剥离分开,在两者之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则不插入蜡纸,在柳树根部施予含放射性42K的无机盐溶液,5 h后测定42K在柳茎各部分的分布(如图4-19-12所示)。
图4-19-12
实验结果A:有蜡纸隔开的木质部含有大量的42K。而韧皮部几乎没有42K。
实验结果B:在上一实验枝条上韧皮部和木质部没被剥离的部分,以及对照实验中,韧皮部都有较多的42K。
(1)试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上述研究结果做出解释。
解释结果A:根部吸收的无机盐离子是通过木质部由下向上运输;
解释结果B:无机盐离子在茎中能从木质部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实验乙:将棉花一段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剥离分开,其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不插入)。叶片施用含32P的无机盐溶液。1 h后测定含32P的无机盐的分布,结果有蜡纸隔开的韧皮部含大量32P,而有蜡纸隔开的木质部没有32P。
(2)试根据实验乙的结果得出结论:叶片所吸收的无机盐离子是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的。
(3)请参照上述实验的设计思路,设计实验步骤探究植物叶片合成的有机物的运输途径。
实验步骤:①将植物茎(基部的一部分)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剥离分开,中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不插入);②用透明的塑料袋装含有14CO2的混合气体,将植物顶端的枝叶套住并封紧袋口,将装置放于适宜的环境中;③一段时间后测14CO2在该植物茎各部分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