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__自动调节能力__。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_复杂__,生物种类__越多__,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__越强__。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
(1)破坏原因:__超过__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造成生态平衡被破坏。
(2)破坏因素:__自然因素__和__人为因素__。
①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__火山__、__台风__等。
②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③__人为因素__可以导致__自然因素__的强化或弱化。
A 练就好基础 基础达标
1.据报道,某市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飞机播种造林工作,用马尾松种子飞播后,采用阔叶树种(木荷、枫香、台湾相思树等)人工点播或补植,以形成针叶阔叶混交林。这样做对于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是( C )
A. 提高森林的观赏价值
B.提高树种的成活率
C.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D.降低人工造林的成本
2.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生态系统的( D )
A. 区域大小
B.生物数量多少
C.外来干扰程度的轻重
D.成分的复杂性和生物种类的多少
第3题图
3.如图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鹰,草原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这说明( D )
A. 生态系统无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C.只有绝对禁捕野生动物,生态系统才有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某小组的同学观察图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是( C )
第4题图
①因为标杠不平衡,所以生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②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
③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④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最多
⑤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A. ①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B.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相互依存的
D.生态系统的破坏都可以通过自动调节能力得以恢复
6.在下列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中,都属于人为因素的是( D )
A. 地震、火山爆发
B.台风、水灾
C.泥石流、草原过度放牧
D.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捕捞海洋鱼类
第7题图
7.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D )
A. 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D.过程②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8.嘉兴中考作为鱼米之乡的嘉兴,农田是常见的一种半人工生态系统。农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和空间的杂草,蝗虫、二化螟等各种害虫则以水稻、杂草为食,而青蛙是田园的忠实卫士。
(1)根据上述信息,请写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__水稻→蝗虫→青蛙__。
(2)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里的“生产、消费、分解”的对象都是指__有机物__(填“有机物”“无机物”或“能量”)。
(3)农田一旦疏于管理,很快就会变得杂草丛生,虫害肆虐,原有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农田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的原因是 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 。
B 更上一层楼 能力提升
第9题图
9.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的体内毒素含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假如甲的数量增加,最可能引起的变化是( C )
A. 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B.丙和丁的数量减少
C.乙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10.有四位同学参加生态瓶的制作,各自选取不同的材料放入自己的透明玻璃瓶后密封,再将完成的生态瓶放在每日光照黑暗交替的环境下。生态瓶设计最符合物质循环的概念的是( C )
阿金
阿莲
阿平
阿祥
水草
-
-
√
√
吃虾的小鱼
√
√
-
-
吃水草的虾
√
√
√
√
含微生物的水
-
√
√
-
不含微生物的水
√
-
-
√
(√表示选取,—表示不选取)
A. 阿金 B.阿莲 C.阿平 D.阿祥
第11题图
11.有一条食物链:植物→鼠→蛇→獴。如果蛇全部被杀,其他三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则曲线a和b分别表示的生物是( A )
A. 獴、植物 B.獴、鼠
C.植物、鼠 D.鼠、植物
12.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杭州市西溪湿地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
A. 该湿地生态系统对改善杭州的环境有重要意义
B.该湿地的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C.生活在该湿地中的所有藻类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只要有极少量的生活污水排入该湿地,就会破坏其生态平衡
13.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
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
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
第14题图
14.宁波中考如图为人工改造后的某地溪流,原来湍急的流水变得平缓,蜿蜒不平的河道变得平坦,自然河岸被垂直的混凝土堤坝所替代。结果飞溅的水花大大减少,石缝和泥洞大量消失,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削减。
(1)从溪流生态系统的组成看,水中的溶解氧属于__非生物__成分。按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特征分,溪流中的鱼类属于__消费者__。
(2)人工改造后的溪流,水体自净能力大大下降。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平衡的知识分析,其本质原因是 溪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
C 开拓新思路 拓展创新
15.科学探究小组做了四个生态瓶,编号分别为A、B、C、D。在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澄清池塘水(pH=7)、一定量的小鱼、螺蛳、小虾,并放入等量的水草,瓶口密封(如图所示)。然后摆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对四个生态瓶进行了一个星期观察,发现瓶内的生物生存状态良好。
第15题图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图中属于脊椎动物的是__小鱼__。
(2)在生态瓶中,水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生产者__。
(3)持续光照8小时后,瓶内液体pH最接近7的生态瓶是__A__(填字母标号)。
(4)若要研究小虾对水草生长的影响,最好选择__A和B__(填字母标号)两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比较。
(5)通过对四个生态瓶内水草、鱼、螺蛳、虾的进一步观察,结果却发现:D生态瓶内的虾存活时间最短,你认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 缺氧(回答二氧化碳过多,pH太低;虾被小鱼捕食;虾缺少食物;环境承载量有限,虾的竞争能力弱均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