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2)(人民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学案(2)(人民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1-13 14: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课标内容标准:
知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二、学习要求:
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2.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3.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文精神。
三、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找点填空:
1.1956年,毛泽东提出“ ”双百方针,它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 和 。
2.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 》一文,成为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在上海召开 ,诬陷文艺界被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政,鼓吹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3.破“四旧”是指 、 、 、 。
4.“文化大革命”中。优秀的文艺作品被贴上了“ 、 、 ”的标签,束之高阁。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10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提出了“ 、 ”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的总方向。
6.中国作家协会为鼓励优秀文艺创作设立“ ”、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设立 中宣部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设立 “ ”,奖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时期文艺创作的繁荣。
7.体育运动是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实现“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获得第一枚金牌,中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9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位居世界前列,表明中国体育运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二部分——知识结构: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提出背景:
2.含义:
3.影响:
4.列举建国至文革前的主要成就: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十年动乱从文化领域开始
2.文化凋零
(三)“二为”方向的提出
1.“二为”方向的提出
2.列举新时期文化事业的成就
四、重点难点突破:
1.“双百”方针的提出
阅读下列材料: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要求结合时代背景认真体会“双百”方针的含义,分析提出的原因和意义。
参考答案:对“双百方针”的把握。对“双百方针”要从整体上加以概括,从“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方针提出的意义,方针贯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取得的成就等几个方面加强理解。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以“双百方针”为线索,梳理共和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化事业发展历程。
“双百方针”与“双为方针”。“双百方针”总结了党长期以来领导科学文化的经验教训,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中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是创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根本保证,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双为方针”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反映了时代要求,符合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双为方针”是贯彻“双百方针”的必要补充,为“双百方针”指导下的文化事业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2.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 简析产生这两个高峰的主要原因。
答案提示:两个高峰:一个是指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一个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五、基础测评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年中,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主要特点是:
A.反映普通劳动人民生活 B.反映时代变化和新人物,新思想
C.反映古代历史人物 D.反映阶级斗争为主的政治生活
2.“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文艺事业遭到了剧烈的摧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
B.无数文艺界知名人士遭到迫害
C.“八亿人口八个戏”,样板戏突出
D.“文革”十年,文化艺术工作完全停滞
3.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A.百花齐放 B.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推陈出新 D.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4.实现了中国人奥运历史上“零的突破”的世界冠军是
A.陈镜开 B.许海峰 C.邓亚萍 D.李宁
(二)材料解析题
5.材料一 1958年9月13日至20日,根据8月北戴河会议搞“大跃进”的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文艺创作座谈会,提出要像生产1070万吨钢一样,在文学,电影,印刷,美术,理论研究等方面放“卫星”,文艺要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共产主义萌芽,创作和批评要靠群众,都要搞群众运动,掀起了“文艺大跃进”。
材料二 1965年11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后,很快掀起了群众性的批判运动,并迅速发展到史学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许多书刊被批评,收缴,查禁。全国图书,杂志,报纸的出版说急剧下降。1965年全国图书出版共20143种,杂志790种,报纸343种,到1968年,图书下降到3694种,杂志降到22种,报纸降到42种。
——以上材料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在文化艺术领域,由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十年改革中,反映我国城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摘自尹凤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请回答: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文化艺术领域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六、学习探究:
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适当阅读,注意体会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手法。
七、资料卡片:
“双百方针”全称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在讨论十大关系过程中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指导方针。1955年5月2日,由毛泽东在第七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在1955年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就曾指出: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在5月2日的会议上,毛泽东又讲到: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开放,还有几种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他还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召开的会议上作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报告》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有关指示精神,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出这个方针的着重点,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充分发扬社会主义的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B 2.D3.B4.B
(二)材料解析题:
5.材料一反映了十年探索时期,左倾错误影响到文化领域,掀起了所谓群众性的“文艺大跃进”;材料二反映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发展到文化领域,文化事业受到严重影响;材料三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由于坚持“双百”方向和“二为”方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能否坚持“双百”方向和“二为”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能否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内容标准:
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二、学习要求:
1.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三、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找点填空:
1.1949年制定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规定的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 的、 的、 的文化教育。
2.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中国教育 的性质。
3.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 、 、 几方面部得到发展,成为 ”,这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4.在推动教育方针实施的过程中,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是指实行 和
的教育制度,同时倡导的“两种劳动制度”是指实行 和
的劳动制度。
5.到 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6.“文革”爆发后,各地大中学校学生“ ”,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进行造反,并进行大串联活动。1967年10月大中学校开始“ ”,教育陷入混乱之中。
1968年毛泽东发出“ , ”的指示,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 ”运动。
7.“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即“ 、 、
”,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 战略。
第二部分——知识结构: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2.制定人民教育方针
3.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文革”中的“教育革命”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文革”中的“教育革命”。
3.“教育灾难”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教育的“拨乱反正”
2.教育的“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3.“依法治教”
4.新时期教育成就
四、重点难点突破:
比较“文化大革命”前后两个时期的教育改革有何不同
——“文革”前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彻底改造旧教育体制,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新型的人民教育制度,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革”后的教育改革目的在于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发展现代教育,为社会主主义建设培养科技人才。从内容上看,“文革”前教育的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属于起步阶段,“文革”后教育的发展纳入法治轨道,更为科学合理,“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显示当前教育的战略地位和“文革”后的教育发展方针的日趋成熟。
五、基础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教育法规中属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的有
a《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f《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A.abcdef B.acdef C.acd D.acde
2.关于新中国建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属实的是
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工农业者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
3.下列对“文革”中的教育改革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次“教育改革”开始于《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的发出
B.此次“教育改革”严重依附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
C.此次“教育改革”给知识青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D.此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4.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是在
A.1983年 B.1987年 C.1992年 D.1995年
(二)材料题:
5.认真阅读下列材料:
1951年教育部作出决定,将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等学校,11所改为公办学校,9所改为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此外还陆续接收了外资津贴的中学544所,小学1133所。
回答: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新中国制定了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制度及规章,实施了新学制,建立了人民助学金制度,设立了大批新型学校。到1965年底,中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专业学校1265所,普通中学1.8万所,小学168.2万所,幼儿园1.9万所,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13138.4万人,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请回答:
经过17年努力,新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一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有什么积极影响?
六、学习探究:
1.新时期的教育成就有哪些?你了解哪些教育法令法规?
2.你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七、资料卡片:
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文革爆发,教育部门首当其冲,林彪、江青集团污蔑各级学校是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煽动学生“停课闹革命”,各地大中学校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进行造反,并进行大串连活动,在“破四旧”和批判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活动中,许多学者、专家和教师被批斗,甚至迫害致死,学校教育全面停顿,学校秩序陷于混乱状态。1967年10月大中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进行军训、学工、学农和简单的教学,但难以扭转教育混乱的局面。由于文革初期高校招生制度遭到破坏,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无法深造,1968年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远地区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热潮,这是当时政治的需要,更是解决中学毕业生出路问题的应急措施。中学毕业生全部放弃学习,使我国基础教育受到巨大冲击,整整一代人的文化教育受到摧残。据统计,文革期间我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专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2.新时期“依法治教”
科教兴国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逐步纳入法治轨道。教育法制建设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规范、保障和促进作用。教育已成为除经济以外立法最多的领域。1980年以来全国人大制定了教育法律6部,国务院颁布了教育行政法规16项,原国家教委发布了教育行政规章200多个,到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我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颁行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等法律文件,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A 2.D3.C4.A
(二)材料解析题:
5.——反映了新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6.——新中国的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及成份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农)半读教育共同发展。为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家建设的人才。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课标内容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二、学习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3.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4.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三、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填空: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确立 的发展方针,开始了振兴科技的艰难历程。1949年 成立,开展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1958年 成立。
2.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了《 》,本着“ ”的方针,确定了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和发展尖端科技的紧急措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3.1958年,中国第一座 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太阳能时代;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 , 1970年,中国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 ”送入预定轨道。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 ,被世界誉为 。
4.“文革”后,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 ”的号召。1978年, 和 的召开,中国迎来了科学事业的春天。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的论断,它它成为中国实施“ ”的理论基础。
5.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 卫星;2003年10月,中国在酒泉成功发射了 ,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
和 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国于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 巨型 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中国于2001年和2002年相继完成了
和 。
第二部分——知识结构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新中国科研的起步
2、国力的展示
3、“文化大革命”中科技受挫影响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科学春天的到来
2.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新时期各个领域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
四、重点难点突破:
科技进步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到“文革”结束前的科技成就突出表现在原子能、航天器、医学和农业等领域。特别是原子能、航天器方面,这实际上是加强国防力量发展的需要,在当时有利于打破大国的军事威胁。“文革”结束后,工作重点很快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为发展中国家,集中国力快速发展科技事业是当然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和规划,对于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多领域科技发展以及高素质科研队伍建设,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更为迅速,载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多个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综全国力不断提高。
五、基础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A.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成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新时期核工业体系的建立
2.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A.首次合成人口牛胰岛素 B.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
C.水稻基因工程的测定 D.巨型计算机的成功研制
3.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
A.1978年 B.1985年 C.1988年 D.1990年
4.2003年10月,中国科技的重大成果是
A.远程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 B.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的成功发射
C.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D.超级计算机成功研制
5.2001年和2002年中国科学家在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的基因测序任务和工作主要是
A.人类基因、小麦基因 B.猩猩基因、玉米基因
C.人类基因、水稻基因 D.猩猩基因、水稻基因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在研制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主持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26个部委,20多个省市,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大力协作。
请回答: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条件下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
(2)就上述材料而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对我们今天实行“科教兴国”战备有何启示?
(3)世界上首先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是哪国?在何时何地首先使用?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4)我国在第一次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就庄严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我们制造核武器只是为了铸造和平盾牌。与此同时,我国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①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有两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它们是华南地区 省的大亚湾核电站;另一个是华东地区 省的秦山核电站。
(三)问答题:
7.从20世纪50年代到“文革”结束前的中国取得了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有什么特点?
六、学习探究:
为班级出一期以中国当代科技为主题的班报。
七、资料卡片:
神舟飞天举世瞩目 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在绕地球环行14周后,16日6时23分,我国自己培养的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安全落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人第一次乘自行研制的宇宙飞船,实现了飞向太空的历史性跨越。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开创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和国防科技工业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航天事业作为高新科技综合集成的国防科技事业,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回收,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由无人飞行进入载人航天飞行阶段,我国航天技术实现了一次重大突破。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以载人航天为龙头,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新兴高科技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科技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航天高科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学科集成的载人航天工程作为当今航天技术领域的前沿,成为世界强国竞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奠定了基础,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大国地位显著提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A2.B3.C4.C5.C
(二)材料解析题:
26.(1)抵御帝国主义国家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国力。(2)坚持统一领导,发挥政治优势;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坚持全国人民协作,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3)美国。1945年,在日本广岛、长崎。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重大标志之一。(4)广东,浙江。
(三)问答:(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