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
一、选择题
1.以下有关党的“双百”方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提出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B.“双百”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它是我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
D.促进了我国文艺和科研事业的繁荣
2.下面关于“双百”方针方针说法正确的是
A.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
B.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C.艺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学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
D.这一方针提出在当时并未产生大的影响,主要影响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3.“两弹一星”是指
A.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C.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D.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4.最能充分说明袁隆平的成就的是
A.首个选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二号”
B.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D.为外国培训技术专家
5.下列不属于影片的是
A.《红旗谱》 B.《上甘岭》 C.《中华儿女》 D.《五朵金花》
6.20世纪中期,我国的高新科技成果往往最先用于军事,主要原因是
A.军事科技最容易获得突破 B.国家最愿意在军事方面投资
C.其他国家也是把高新科技最先用于军事 D.当时随时都面临战争的威胁
7.1978年后中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仅1979年一年的重大成果就多于过去十年的总和,这最能说明
A.改革开放促进科技发展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当时的形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要求各国重视科技的竞争
D.新的知识分子政策使科技人员从过去的政治束缚中解放出巨大创造力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成“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火箭并打入国际航天市场等等。这些自主创新的巨大成就出现的重大意义有
①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证明中国科技创新体制完善 ③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科技强国 ④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④
9.“二为”方向的提出的主要背景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三大改造完成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中共“十五”大召开
10.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
A.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为人民服务》
11.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
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12.实施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向科学进军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3.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代表中央向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作了“双百”方针的报告,指出这一方针是
①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 ②是在承认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③是在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基础上提出来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4.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讲述中不正确的是:
A.即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
B.学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
C.主要是为了尽快把错误的学术倾向暴露出来
D.当时的“百家争鸣”与二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在背景上并不相似
15.被西方媒体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A.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 B.“银河”系列计算机的诞生
C.“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D.“神州”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16.谁指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周恩来 B.胡耀邦
C.邓小平 D.华国锋
17.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计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18.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措施不包括
A.创建人民教育制度 B.收回教育主权
C.改革学制 D.实行义务教育
19.“文革”期间,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③“东方红一Ⅰ”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目前,世界上已经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有
①美国 ② 俄罗斯 ③ 中国 ④ 英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1978年,中国迎来了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其原因主要是
A.“863计划”的实施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诊断
C.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教育体制改革
22.下列党和政府重视科技发展措施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科学院成立 ②《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 ③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④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23.我国下列科学技术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应是
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③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⑤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①③⑤ C.①③④⑤② D.②①③④⑤
2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够取得举世属目的科技成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有良好的科研基础 D.国际上的帮助
25.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邓小平提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来 B.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 D.中国科学远景规划的制定
二、材料题
26.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1956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
材料二:自以为还有反对劳动人民的资本的社会力量,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党派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起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还多一种资本:他们的大部分直接参加着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的种种部门需要着他们。
--------1957年9月18 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经过12年的锻炼,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信任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还把他们看作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对的。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请回答: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有何重大意义?
三、问答题:
27.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要求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请回答:怎样理解“科教兴国”的含义?它的提出有何意义?
参与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B
A
C
A
D
D
B
C
B
C
A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A
C
D
D
C
C
C
A
B
B
B
二、材料题:
26、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共正确认识到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经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知识分子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1962年周恩来重新提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1978年邓小平更加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共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依据,对于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问题。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问答题:
27、含义: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
方法点拨:理清、分析题干、注意“科教兴国”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