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测试(2)(人民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测试(2)(人民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2-07 19: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普罗泰戈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 )
A.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B.是否民主和强盛
C.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D.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求和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3.(08广东单科)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A.天主教会已经放松思想控制 B.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
C.人文主义思想在意大利兴起 D.通俗语言文字取代拉丁文成为官方文字
4.15世纪中期,某西亚商人到意大利经商,他发现当地人热衷于讨论
A.知识与美德的关系 B.教会与上帝的关系
C.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D.人性与神性的关系
5.但丁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是因为其作品《神曲》 ①以宗教为创作题材 ②揭露了教会的贪污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
③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 ④将人文主义思想宗教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十日谈》讲述了一个故事: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事情败露后,父亲暴跳如雷,将仆人关入地牢,痛骂女儿不顾身份,竟与下贱的奴仆相爱。绮思梦
达却宁死不屈,并愤然驳斥父亲:“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绮思梦达这番话体现了
①封建观念彻底崩溃 ②肯定人的欲望 ③宣扬人类平等观念 ④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谁不知道,教会领导下的欧洲,一切学问和知识也都发达!因为谁是最渊博的哲学家、最流行的演说家、最伟大的文学家,还不是那班人说了算!”这一段话最早可能出自何人之口
A.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宗教改革时代的新教教士
8.(08山东文综)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9.假如你是《十日谈》作者的朋友,那么你在与他的交往中会了解到他的哪些思想?
①讴歌人性 ②讽刺基督教会的虚伪、腐败
③揭露、批判封建等级观念 ④提出人类平等
⑤认为人是最高级的动物,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歌颂人间的仁爱与友谊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0.用意大利方言创作、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的文学家是
A.薄伽丘 B.但丁 C.彼特拉克 D.伏尔泰
11.右图所示作品的内容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
其主要价值在于
A.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
B.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C.率先表达了对教会丑恶现象的憎恶
D.提倡“因信称义”,否认了教皇权威
12.马丁·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的就一不靠教皇,二 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的思想从本质上:
A.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 B.找到了基督教的正道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13.马丁路德是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他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拉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下列关于他的主要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A.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
B.简化宗教仪式,僧侣也可以婚配和还俗
C.教皇和教会高于《圣经》
D.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皇和教士
14.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伏尔泰所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
A.教随国定 B.信仰自由 C.信仰得救 D.因信称义
15. (08广东文科基础)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16.下列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中能够体现出其“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人生而自由,主权在民” D.“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17.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18.启蒙思想对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反对天主教会权威和迷信 B.提倡天赋人权
C.主张建立规范的法治社会 D.追求自由平等
19.法国启蒙思想领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信徒”。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比法国先进
B.儒家和欧洲启蒙思想家思想观点相同
C.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较大影响
D.当时中国与法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0.下列社会思潮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搭配错误的是:
A.洋务思潮——“中体西用”
B.维新思潮——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C.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
D.启蒙运动——肯定教权,否定王权
二、非选择题:
21.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是代表;在中国,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以及王夫之。但其历史结果迥然不同,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列出17—18世纪中外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各一例。(2分)
西方:
中国:
(2)为什么“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3分)
(3)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是如何寻找思想武器来推动社会变革的?(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亚尔伯蒂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奥占斯丁
材料三
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伏尔泰
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彼此制衡。
——孟德斯鸠
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
——卢梭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张是谁提出的?如何评价他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武器与矛头指向。
(3)根据材料三,概述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并指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思想。
(4)材料所述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23.阅读下列关于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 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后被称为“普罗塔戈拉命题”。这一命题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选择,这就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对当时流行的“神意”说提出怀疑。因为人是具体的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有其判断事物的标准,就等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材料二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或“道德即知识”)。其涵义是,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材料三 康德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法律与道德的不同在于,道德是内在的、自觉的,它推动人们应该这样行动:法律是外在的、强制的、它限制人们去做某事。法律的完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康德希望建立一个在法律之下的个人与他人具有同样自由的统一的政治制度。然而,这个理想制度不是通过直接的政治实践,而是通过道德的不断完善来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
(2)与普罗塔戈拉相比,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发展?
(3)据材料二、三,比较康德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个人自由的认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他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西学一直存在争论。以下是其中的四种观点。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丁: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3)指出材料中甲、乙、丙、丁对待西学的具体态度有何不同。其中,哪种观点与李鸿章的主张基本一致?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结论?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2005年12月19日,非洲首家孔子学院——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在内罗毕大学隆重举行。2005年当地时间2月18日。北欧孔子学 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材料三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
(2)在你看来,伏尔泰为什么会对孔子的学说如此感叹,并称之为“新的精神”世界?
(3)在材料三中,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的呼吁?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06年1月4日,一个意大利人在种植葡萄时,无意中挖出一座群雕像。这就是古希腊的雕塑名作《拉奥孔》,它的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材料二】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 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七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意大利主要流行什么社会思潮?这一思潮要表达的思想主 旨是什么?《拉奥孔》的出土为什么会在意大利引起“震动”?
(2)据材料二,指出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出发点是什么?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构建 “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4)综合以上材料,用关键词概括指出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参考答案
1-5 CCCDB 6-10 BBCCA 11-15 ACCBD 16-20 CBCCD
21.(1)西方: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中国:黄宗羲主张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其他符合题意者亦可。 (2)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限制启蒙思想发展;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启蒙思想传播;工场手工业发展缓慢使启蒙思想缺乏社会基础。
(3)林则徐等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学外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等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陈独秀等民主主义者提倡民主和科学,抨击封建思想;李大钊等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
22.(1)普罗塔哥拉。积极:冲破了传统的人与神关系的束缚,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局限:存在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倾向。
(2)思想武器:人文主义。矛头指向:宗教神学。
(3)主要观点:“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4)共同特点: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3.(1)进步性: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或肯定人的作用),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局限性:片面强调人的主观性,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忽略了人的社会性。
(2)发展:苏格拉底强调了人的道德的重要性。
(3)同:康德与苏格拉底都认识到人的道德的重要性,都认识到人的社会性。
异:苏格拉底强调人可以通过知识提高道德修养,达到自律;康德强调可以通过法律规范制约人的行为。
(4)自由是人的自然权利;人们行使自由权利不应该违背道德和法律。
24. (1)相同点: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2)共同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思想家代表地主阶级,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3)甲:反对学习西学。乙: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不学其制度。丙:不仅学西方的技术,也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学习西方)。丁: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乙与李鸿章的主张基本一致。
(4)结论: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融合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
25. (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乃至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
(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提倡“为政以德”,对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理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更与他所提出的开明专制思想有很大的一致性。
(3)本题答案开放,只要联系孔子的人文关怀思想,结合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弊端,说明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需要道德约束和教育等即可。
26.(1)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或肯定人的欲望,歌颂自然的人性或人性解放);追求现世幸福。再现了一占典文明的辉煌与伟大,增强了人们创造新文化的信心。
(2)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理性。(1分)天赋人权说,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
(4)古希腊(智者运动),起源;文艺复兴,复苏;宗教改革,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1分)启蒙运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