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各种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如:阳光、温度、空气、水、无机盐等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生物的呢?
你知道蚂蚁、蜜蜂等昆虫的生活习性吗?
同种生物之间可以互助
同种生物之间除了互助之外,还有其他关系吗?
斗争:
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又会怎样的呢?
互助互利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草原上的羊会受到
哪些生物的影响?
捕食
寄生
你知道蛔虫、虱子分别寄生在哪里吗?又是如何获取营养的呢?
生物能生存到现在,这也是对周围环境的一种适应结果。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周围环境的呢?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仙人掌的哪些结构是适应干旱环境的?
一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非常相似(拟态)
豹子有哪些结构与它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那么生物对环境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如果草原上的草大量减少,对羊群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蚯蚓的活动会对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植物的生命活动又会对环境到来哪些影响?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各种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如:阳光、温度、空气、水、无机盐等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课堂总结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一方面受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_如光、水、温度、食物、风等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生物的__________(包括人类的活动)又对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现存的各种生物对其生活的环境都有一定的________,即适应的__________。如仙人掌的叶刺、肉质茎对干旱环境的适应;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对光照强度、水分蒸腾作用方面的适应;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土壤穴居生活的适应;极地狐和沙漠狐的体形等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此外,更具典型意义的是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生物既要______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_______环境。
非生物因素
生命活动
无机环境
其他生物
适应性
普遍性
保护色
警戒色
拟态
适应
影响
知识点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4分)长期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其形态等方面会出现一系列适应性特征。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不符的是( )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叶表层具有较厚的角质层
D.叶面积较大
2.(4分)栽种于某市的樱花一般在四月中旬盛开,而位于长江中游武汉的东湖樱花早在三月下旬便进入盛开期,造成这种差异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土壤
D
C
3.(4分)近几年,由于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A.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C.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A
4.(4分)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所示。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最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A.阳光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B
地点 鼠妇只数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18
干草地中 2
5.(4分)一位同学在调查本地动物资源中,发现本地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那么当地环境可能是下列几种环境中的( )
A.炎热多雨 B.低温干燥
C.常年寒冷 D.工业化大城市
A
知识点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6.(5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
A.共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竞争关系 D.合作关系
7.(5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说明了什么现象(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依赖环境
B
A
8.(5分)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大雁南飞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鱼儿离不开水 D.秋风扫落叶
9.(5分)人们常将一种叫做“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河流来净化水体。每年高温季节,这种植物很快在浙江境内的许多河道蔓延,甚至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
A.生物不能适应环境,只会破坏环境
B.生物不能对环境造成影响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会影响环境
D.生物能适应环境,而不会受环境影响
B
C
10.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
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11.“地衣能在岩石表面上生长,同时,地衣的生长又会风化岩石。”这说明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是( )
A.生物对环境具有依赖性
B.生物的生活能影响环境
C.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能适应环境
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同时又能影响环境
D
D
12.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的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增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可以生存繁衍
C.这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D.三叶草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13.生物在生存发展中,形态结构会发生一些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化。下列生物的特征不是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是( )
A.骆驼一般不出汗,而且尿液非常少
B.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C.仙人掌的茎变得非常肥厚,叶成刺状
D.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
D
D
14.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请填写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
15.盐度,即水体中的含盐量,是一种非生物因素。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1)提出问题: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
(2)做出假设: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3)器具材料:正常的大豆种子100粒、清水、10%食盐水
生物 大豆与根瘤菌 噬菌体
与细菌 杂草与水稻 猎豹与羚羊 蚂蚁搬家
关系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合作
(4)实验步骤:
①将大豆种子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浸泡在10%的食盐水中,B组浸泡在______中。均在相同条件下浸泡6小时左右。
②将浸泡后的A、B两组种子分别用湿纸巾包起来并放入塑料袋中,注明A与B。再将A、B塑料袋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注意保温。在A、B两组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的条件均相同,这样的两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是_____组,对照组是_____组。
③两天后,打开塑料袋观察并统计两袋中已经萌发的种子数。
清水
A
B
(5)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_____大豆种子的萌发;
②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_____大豆种子的萌发;
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________。
促进
抑制
无影响
16.柑橘生长的主要环境条件是:年平均气温要求15 ℃以上,1月平均气温5 ℃以上;适宜种植在朝南或东南的向阳处,或具有逆温层的坡地;有水源可灌溉。请分析回答:
(1)影响柑橘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答出两个)
(2)某科技人员想探究海拔高度对柑橘生长的影响,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a.选择9株柑橘苗,将它们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株。
b.A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150米的朝南坡地,B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C组种植在海拔高度为450米的朝南坡地。
c.定时进行科学的施肥、灌溉、修剪等日常管理。几年后,柑橘开始结果。
d.对收获的果子进行分析比较,统计结果如下表:
温度、水分
①从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可知,柑橘适宜种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方案中,有几处是不合理的,请答出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拔高度为300米的朝南坡地
实验用的柑橘数量太少
产量 个体大小 甜度分析
A组 84千克 小 不甜、酸味重
B组 102千克 最大 甜
C组 91千克 大 甜、略带酸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对于农田中的蝗虫来讲,它的生活环境指的是( )
A.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因子
B.农田中的其他蝗虫
C.农田中的其他各种生物
D.以上三项都是蝗虫的生活环境
2.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分
3.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所示。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见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最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
图2-1-1
地点 鼠妇数量(只)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18
干草地中 2
A.阳光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4.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
A.共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竞争关系 D.合作关系
6.[2018·广东]“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7.近几年,由于某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A.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D.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8.[2018·广东]港珠澳大桥项目直接投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保护费用达八千万元,是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的范例。保护中华白海豚最有效的措施是( )
A.移入海洋馆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完善法律法规 D.建立种质库
9.[2017·济宁]新疆棉以纤维长、质地柔软、弹性好闻名于世,济宁市某纱厂厂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曾试图引种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结果种植后性状表现与本地棉相差无几。这种现象说明(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10.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西双版纳有一种能预报风雨的粉红色小花——“风雨花”。暴风雨来临前,由于气温高、气压低,“风雨花”体内的开花激素猛增而开放出许多花朵,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 __。
(2)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 __。
(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____的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__ __的环境中生活;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支持体重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 。
11.[2017·济宁]如图所示,同一株水毛茛,漂浮在水面的叶呈扁平状,淹没在水中的叶呈丝状,下述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图2-1-2
A.该生物的性状不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B.该生物的性状仅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C.该生物性状仅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D.该生物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2.[2017·呼和浩特]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可以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可以适应环境
C.噬菌体和它侵染的大肠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
D.捕食使大量个体死亡,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
13.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14.如图为某湖泊近100年来每个月的平均水位变化图。在长期的变化中,能终年生存于该湖泊的鱼类最可能具有的特征是( )
图2-1-3
A.需水较深的湖泊
B.具有能快速游动的流线型身体
C.在浅水的下层泥泞中仍能存活
D.在环境恶劣时可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
15.如图所示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是下列哪组生物( )
图2-1-4
A.水稻和稗草
B.食草昆虫和草
C.兔和鼠
D.衣藻和甲藻
16.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活动中,数据记录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①裸地组 ②草地组 ③灌木丛组
早、中、晚空气湿度的平均值 55.9% 63.7% 69.7%
(1)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组。
(2)比较①②两组数据,能说明的问题是__ ________________。
(3)比较②③两组数据,能说明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此探究可以证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 __。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依赖环境
17.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图2-1-5
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多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m减至1.5m。这些都说明地球在变暖。
(1)图____所示为北极狐。其推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__ __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__ ________。
(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于农田中的蝗虫来讲,它的生活环境指的是( D )
A.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因子
B.农田中的其他蝗虫
C.农田中的其他各种生物
D.以上三项都是蝗虫的生活环境
2.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分
3.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所示。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产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数据见表。根据他们的记录,可知最适宜鼠妇生存的环境条件是( B )
图2-1-1
地点 鼠妇数量(只)
水泥路上 0
水槽边的石头下 24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 18
干草地中 2
A.阳光充足 B.阴暗潮湿
C.空气新鲜 D.高温干燥
4.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B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B )
A.共生关系 B.捕食关系
C.竞争关系 D.合作关系
6.[2018·广东]“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适于播种和移栽植物,这说明( A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7.近几年,由于某市大力推广植树造林,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前几年近乎销声匿迹的雉鸡、喜鹊等多种鸟类又重返家园。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B )
A.生物对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D.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8.[2018·广东]港珠澳大桥项目直接投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保护费用达八千万元,是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的范例。保护中华白海豚最有效的措施是( B )
A.移入海洋馆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完善法律法规 D.建立种质库
9.[2017·济宁]新疆棉以纤维长、质地柔软、弹性好闻名于世,济宁市某纱厂厂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曾试图引种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结果种植后性状表现与本地棉相差无几。这种现象说明( A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10.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西双版纳有一种能预报风雨的粉红色小花——“风雨花”。暴风雨来临前,由于气温高、气压低,“风雨花”体内的开花激素猛增而开放出许多花朵,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环境影响生物__。
(2)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生物影响环境__。
(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__有水__的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__缺水__的环境中生活;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支持体重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生物适应环境__。
11.[2017·济宁]如图所示,同一株水毛茛,漂浮在水面的叶呈扁平状,淹没在水中的叶呈丝状,下述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D )
图2-1-2
A.该生物的性状不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B.该生物的性状仅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C.该生物性状仅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D.该生物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2.[2017·呼和浩特]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可以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可以适应环境
C.噬菌体和它侵染的大肠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
D.捕食使大量个体死亡,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
13.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间的关系属于( B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14.如图为某湖泊近100年来每个月的平均水位变化图。在长期的变化中,能终年生存于该湖泊的鱼类最可能具有的特征是( C )
图2-1-3
A.需水较深的湖泊
B.具有能快速游动的流线型身体
C.在浅水的下层泥泞中仍能存活
D.在环境恶劣时可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
15.如图所示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是下列哪组生物( B )
图2-1-4
A.水稻和稗草
B.食草昆虫和草
C.兔和鼠
D.衣藻和甲藻
16.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活动中,数据记录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①裸地组 ②草地组 ③灌木丛组
早、中、晚空气湿度的平均值 55.9% 63.7% 69.7%
(1)起对照作用的是__①__组。
(2)比较①②两组数据,能说明的问题是__草地可以增加空气湿度__。
(3)比较②③两组数据,能说明的问题是__灌木丛比草地更能够有效增加空气湿度__。
(4)通过此探究可以证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B__。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依赖环境
17.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图2-1-5
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多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m减至1.5m。这些都说明地球在变暖。
(1)图__乙__所示为北极狐。其推测理由是__乙图的狐耳朵短小,热量不易散失__。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__生存环境__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__减少甚至灭绝__。
(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减少废气排放或开发绿色能源等(合理即可)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