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物与环境(2.1-2.3)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生物与环境(2.1-2.3)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3-19 11:1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第二章2.1-2.3练习以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在进行户外运动的时候,甲同学提出可以涂上防晒霜防止皮肤被晒伤;而乙同学对防晒霜的功能提出的质疑,认为没有效果。因此,几位同学准备利用这次户外活动做一个关于防晒霜的实验,看他是否有效。设计方案如下
学生??
实验

脸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不涂。一天后比较脸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第一天在脸上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第一天与第二天脸的灼伤程度。

在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在另一同学的两只手背上涂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与另一同学手背的灼伤程度
你认为4人种谁的实验方案最好(??? )
A.?甲??????/B.?乙???/C.?丙????/D.?丁
2.在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C.?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 D.?“适者生存”的生物,将永远都能适应环境
3.麻雀曾被认定为主要害鸟,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曾开展过大规模的“剿灭麻雀”运动,现在又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声,对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在的麻雀被人们的“剿灭行动”吓怕了,变乖了,不啄食和糟蹋农作物 B.?现在认识到麻雀只是在食物非常稀缺时或繁殖季节才危害农作物,平时也啄食害虫 C.?现在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麻雀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D.?大量捕杀麻雀,破坏了食物网的稳定,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
4.下列对不同动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鸭的之间有蹼适应水中生活
???/B.?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行生活 C.?爬行动物的皮肤角质化
?/D.?青蛙有肺适应水中生活
5.不同的生物的适应能力不同。下列哪组生物在地球上分布范围极为狭窄? (??? )
A.?北极熊和家蝇
???/B.?大熊猫和家蝇
???/C.?蟑螂和麻雀
???/D.?袋鼠和大熊猫
6.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环境与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必须适应环境,否则就会被淘汰。分析以下生物的特性,可能会被环境淘汰的是(?? )
A.?根系发达的旱生植物???????????????????????????????????????????/B.?能用巧妙的方法把自己隐藏在环境中的变色龙 C.?竹叶虫的形状像竹叶或树枝????????????????????????????????/D.?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蚯蚓
7.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学 B.?生物学可以促进农业发展 C.?生物学能解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问题 D.?克隆技术对保存濒危物种,繁育优良品种等有重要实际意义
8.各种动植物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野鸭趾间有蹼是对(??? )生活的适应。
A.?沙漠
????B.?水中
????C.?陆地
???D.?空中
9.(2017?温州)科研人员在云南省高黎贡山确认了一新物种,命名为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目前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生活在该山区的所有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构成一个(? )
A.?生物圈?????????????????????????????????/B.?生态系统?????????????????????????????????/C.?群落?????????????????????????????????/D.?种群
10.定义科学概念,可以使科学知识由无序变得有序,使科学如识形成体系。下列科学概念定义正确的是(??? )
A.?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B.?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C.?生活在一定区城内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 D.?原子的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比值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1.甘肃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被称为天下沙漠第一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月牙泉风景区的植被是一个种群?????????????????????????/B.?湖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鸣沙山昼夜温差较大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D.?月牙泉地形的形成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2.某科研机构利用遥感卫星长期监控一个生态系统的演变,如图所示示意图是根据不同时期卫星所拍摄的该生态系统照片绘制而成的。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点的疏密表示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下列据图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中共有11个种群 B.?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更强 C.?近25年,该生态系统所有生产者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分解有机物的总量 D.?近25年,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物种数量不变
13.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温州市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主要保护珍稀濒危鸟类-黄腹角雉,还有一级保护动物云豹等共8种;另外保护区内的植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南方红豆杉、莼菜等4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黄腹角雉的胚胎发育方式是卵生的,而云豹胚胎发育方式是胎生的 B.?黄腹角雉的细胞无细胞壁,红豆杉的细胞有细胞壁 C.?自然保护区所有的黄腹角雉是一个种群 D.?整个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群落
14.据图所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图表明,种群中具有抗药基因害虫比例B点比A点高 B.?乙图表示一个DNA分子 C.?丙图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的量均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 D.?丁图可以表示人体经抗原刺激后,体内抗体量随时间的变化
15.下列对如图所示某校园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校园里所有的绿色植物是一个种群??????????????????????/B.?食物链:光→植物→虫→鸟→微生物 C.?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是可以循环的??????????????????????/D.?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16.2017年春,不少城市的楼市持续升温。下图中是3月20日某楼盘开盘时的场景,售楼部内人头孱动,挤满了购房的人群。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片中我们看到的房子属于模型 B.?售楼部内所有的购房者属于一个种群 C.?建造楼房所用的钢筋属于合金 D.?开盘这天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
17.下列选项中属于群落特征的是(????? )
A.?出生率??????????????????????????????B.?性别比例?????????????????????????????C.?分层现象????????????????????????????D.?年龄结构
18.甲和乙是某生态系统中的两个种群,它们两者间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B.?从图中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捕食乙????????????????????????????????????/D.?从图中可以发现甲的数量会超过乙数量的最大值
19.下列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B.?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苔藓层 C.?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20.一片森林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 )
A.?一个种群????????????????????????/B.?一个物种????????????????????????/C.?一个生物群落????????????????????????/D.?以上都不是
21.下列生物集合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 C.?一片草地上的所有杂草及食草动物
???/D.?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22.下列能够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的是(???? )
A.?一群鹿中有个子高的和个子矮的小鹿??????????????????/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C.?森林中的树木间隙中有较多的灌木和杂草???????????/D.?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23.全年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森林生态系统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
A.?以乔木为主?????????????????/B.?土壤肥沃?????????????????/C.?不施农药和化肥?????????????????/D.?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
2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B.?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同种个体????????????????????????????????/D.?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5.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B.?森林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 C.?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同种个体?????????????????????????????????/D.?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二、填空题
26.位于衢州市柯城区云溪乡的龙海蔬菜科技园,占地面积240余亩,是全国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衢州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衢州市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如图是该蔬菜科技园种植的瓜果。
/
(1)蔬菜科技园内全部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________。
(2)要植物的种子贮藏较长时间,你认为最简便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
27.森林是人类的朋友。下图是科学工作者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植物及土壤生物固定太阳能的调查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乔木层固定的太阳能________(填“等于”“大于”或“小于”)灌木层和草本层固定的太阳能,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2)科学工作者从森林里取了一些肥沃的土壤样本,经观察发现其中有许多生物。据图分析,这些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哪两种成分?________。
28.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1)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煤山 雀和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它们是________关系。
(2)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之外,还生活着________、________? 等微生物。
(3)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是________。
A.?森林中的所有昆虫??????????????????????????????????????????????/B.?森林中的所有血雉 C.?森林中的所有苔藓??????????????????????????????????????????????/D.?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29.“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若在被调查的一个池塘中,捕获一部分鲫鱼(数量为M)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重捕的鲫鱼数为咒,其中标记的鲫鱼数为m,则可计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种群的数量为________??。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________???。
30.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一个蜂群中生活着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和众多工蜂。蜂王的主要职责是产卵,雄蜂与蜂王交尾,工蜂负责采集花粉、酿造花蜜、建造蜂房、防御敌人等。蜂王和工蜂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受精卵是发育为蜂王还是发育为工蜂,主要决定于幼虫食用蜂王浆时间的长短。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请回答:
(1)一个蜂群内的蜂王、雄蜂和全部工蜂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
(2)同样是受精卵,有的发育为蜂王,有的发育为工蜂,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性别除受遗传物质控制外,同时还受________?的影响。
(3)蜂王、雄蜂和工蜂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 。
(4)许多将要孵出的幼蜂中,通常有多只将发育成蜂王(即“王储”),但最先孵化出的那只蜂王出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那些即将孵化出来的“王储”杀死在“襁褓”中,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
31.图为扬子鳄、鲫鱼、青蛙、大熊猫四种动物,请回答:
/
(1)鱼有许多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其主要是用________呼吸,用鳍游泳。
(2)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鲫鱼、青蛙、扬子鳄、大熊猫?????/B.?青蛙、扬子鳄、鲫鱼、大熊猫 C.?青蛙、鲫鱼、扬子鳄、大熊猫?????????????????????????????????????????????????????????D.?鲫鱼、扬子鳄、青蛙、大熊猫
32.下图列出了六种常见的植物,请回答有关问题。
/
(1)上述植物中没有根、茎、叶分化的是________(填标号)。
(2)上述植物中产生种子,但没有果实的是________(填标号)。
(3)上述植物中属于被子植物的是________(填标号)。
三、解答题
33.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下表是第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请仔细分析并回答问题:
次数
时间
全国人口
总数/亿
占人口百分比
年增长
率/%
男性/%
女性/%
性别比/%
第三次
1982.7.1
10.319
51.50
48.50
106.30
2.10
第四次
1990.7.1
11.600
51.60
48.40
106.60
1.48
第五次
2000.11.1
12.953
51.63
48.37
106.74
1.07
第六次
2010.11.1
13.705
51.27
48.73
105.20
0.57
(1)我国人口普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历次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
A.?实验法???
??B.?观察法? ??
???C.?调查法???
??D.?测量法
(2)请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第五次普查的全国人口总数直方图。
/
(3)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年增长率呈现逐渐________?趋势。
(4)在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呈现出的特点是男性________(填“多于”、“等于”或“少于“)女性。
34.种群数量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种群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上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总面积为2公顷(1公顷=10 000平方米),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和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初捕
32
32
重捕
32
4
①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称为________。
②该草地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公顷。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后会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填“高”或“低”)。
(2)某研究所对某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①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
①图②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填字母)
②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________型。
④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
四、实验探究题
35.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模拟环境做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并测得以下数据:
/
干细沙的温度
湿泥土的温度
表 面
26℃
24℃
2cm深处
24℃
23℃
4cm深处
22℃
22℃
6cm深处
20℃
21℃
(1)该实验中,电灯光模拟沙漠中的________。
(2)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写出其中的一条结论:________。
(3)根据所测数据,你能对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子里的问题作出解释吗?________。
36.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加图所示。据此回答:
/
(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
37.“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见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 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咒)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 查样方总面积为2×104米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 捕获
? 标记
? 雌性
? 雄性
? 初捕
? 32只
? 32只
? 14只
? 18只
? 重捕
? 36只
? 4只
? 18只
? 18只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数量(N)的计算公式:________ 。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 只/104米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雌性/雄性)为?________??? 。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
38.如图所示为某淡水湖泊内部分生物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
(1)图中属于种群的生物有________ 种,分别为________。
(2)此群落中生物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
(3)如果在群落中增加一种生物种群河虾,那么河虾的食物最可能是________?;如果在群落中增加一种生活在水中又长出水面的植物种群,那么它最有可能与图中哪种生物出现生存斗争?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的重点在于对照实验的设置。根据题目,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有无涂防晒霜,因此,除了该变量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相同。甲的方案中,手与脸上的皮肤颜色不一致;乙方案中,在第一天脸有可能被晒黑了,影响实验结果;丙方案两只手的皮肤颜色基本一致,所处的环境一致,因此正确;丁方案中。不同人的肤色不同,抵抗阳光的能力也不同。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遵守单一变量原则。
2.【答案】D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的生存需要阳光,离不开环境。“南橘北枳”意思是同一种橘子,在南方种植是橘子,在北方种就是枳,说明环境不同,生物的性状有所改变。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适者生存”的意思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够生存下来。但是环境是不断改变的,生物并不能永远都能适应环境。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适应不了环境的生物已经灭绝了,在现存的生物只能说明它们适应得了现在的环境,当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生物并不一定适应得了新环境。所以D项中说生物能永远适应环境是错误的说法。
3.【答案】A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解答】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等。
麻雀是动物的一员,同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麻雀还能捕食农业害虫。综上所述,选项A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选: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4.【答案】D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生物的适应性特征与生活环境的关系。鸭的趾间有蹼,有利于它在水中更快地划动身体。家鸽前肢进化成翼,翼上附着羽毛,与它在空中飞行相适应。爬行动物皮肤角质化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青蛙通过肺和皮肤呼吸,在陆地上时青蛙用肺呼吸,在水中青蛙利用皮肤呼吸,因此青蛙的肺部是适应陆地生活的表现。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青蛙的适应性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
5.【答案】D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的是不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北极熊对温度的要求高,主要分布在北冰洋;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保护动物,对环境的要求高,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袋鼠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家蝇、 蟑螂和麻雀的适应能力强,分布范围广。
【分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由生活常识可知,家蝇、蟑螂的无处不在,分布范围极广。A、B项有家蝇,C项有蟑螂均可以排出掉。
6.【答案】D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进化论观点“适者生存,不适都淘汰”,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解答】A、根系发达的旱生植物,根是吸收水分的器官,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植物得到足够的水分,适应缺水的环境,不易被淘汰,A错误;
B、能用巧妙的方法把自己隐藏在环境中的变色龙,生物之间相互捕食,弱小的变色龙利用变色使自己颜色与环境一至,有利于躲避敌害和捕捉食物,不易被淘汰,B错误;
C、竹叶虫的形状像竹叶或树枝,这是拟态是生物保护自己,有利于捕食的特点,不易被淘汰,C错误;
D、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蚯蚓,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地方,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在干燥的环境中蚯蚓可能被淘汰,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C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关系。A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学,从衣食住行,到医疗、生产,到探索外太空,无不跟生物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A项正确。生物学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如种植反季蔬菜、杂交水稻、转基因瓜果等,都更生物学发展有关,B项正确。生物学能解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些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因此C项错误。
【分析】在选项中出现“所有”“一定”“都是”等全部肯定的字眼时候,一定要注意理解,这样的选项往往就是错误的。
8.【答案】B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或行为,它们的适应性特征是在长期的进化中逐渐形成的。如,骆驼有驼峰,足垫厚,能适应沙漠的生活环境;蚯蚓身体分节,体表分泌粘液有利于在土壤中钻行。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生物适应性特征与环境的关系。鸭子能够在水里游泳,它的趾间有蹼,有利于它在水中更快地划动身体。
9.【答案】D
【考点】种群
【解析】【分析】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只有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1、种群的概念: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种群概念的理解:①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形式;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解答】根据种群的定义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属于一个种群,
故选D
10.【答案】B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功率,种群
【解析】【分析】分别根据中和反应、功率、种群、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解答。
【解答】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中氧化铁不属于碱,就不是中和反应,故A说法错误;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做的功,故B说法正确;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而不是所有的生物个体,故C说法错误;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种原子的平均原子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故D说法错误。故选B。
11.【答案】D
【考点】比热容,种群,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等大、等距、左右相反。原理是光的反射原理;(3)比热容是表示物质热性质的物理量,比热容大的物质具有升温慢,降温也慢的特点,反之则相反。(4)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答】A.月牙泉风景区的植被是一个种群,植被中包括不同种类的植物,所以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
B.湖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湖中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错误;
C.鸣沙山昼夜温差较大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靠近水的地方温度差较小,鸣沙山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因为沙石多比热容小,昼夜温度大,C错误;
D.月牙泉地形的形成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说法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考点】种群,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识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图表示单位面积上物种的多少和种群个体数量的多少,分析解答。
【解答】A、图中形状和颜色均相同的点表示同一物种,不同形状或颜色的点表示不同的物种,分析图一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个种群。故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越稳定,分析图可知,距今25年时,该生态系统中共有2个种群,距今10年时,直到现在,生态系统中的种群越来越多,因此,距今25年前,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现在弱。故错误; C、生产者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强度、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大于自身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的总量。故正确; D、分析图形可知,该生态系统种群个体数量不和物种数量都不断增加。故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考点】细胞的结构,动物的有性生殖,种群,群落
【解析】【分析】A、鸟类的生殖方式是卵生,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是胎生;B、细胞壁是细胞的外层,在细胞膜的外面,细胞壁之厚薄常因组织、功能不同而异。植物、真菌、藻类和原核生物(除了支原体与L形细菌(缺壁细菌))都具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不具有细胞壁。C、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D、群落 亦称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解答】
A、黄腹角雉属于鸟类胚胎发育方式是卵生的,云豹属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方式是胎生的,A正确;
B、黄腹角雉属于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红豆杉属于植物,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B正确;
C、根据种群的定义,自然保护区所有的黄腹角雉构成一个种群,C正确;
D、根据群落的定义,自然保护区的所有生物属于群落,而整个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生态系统,故D错误;
选D
14.【答案】B
【考点】遗传物质的传递,种群,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特异性免疫
【解析】【分析】该题综合性较强,且存在高中知识,有一定难度,应用心作答。(1)甲图中随施加农药次数的增加,害虫的数量是先减少后增加;(2)乙图中含有碱基T,而不含U,表示DNA分子片段结构图;(3)丙图中随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增强,但是呼吸作用酶对温度的耐受性较强;(4)丁图中表示抗体数量随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少。
【解答】A、甲图表明,随着农药的施用,抗药性个体的比例不断增加,因此,种群中具有抗药基因害虫比例B点比A点高,故A正确;
B、乙图中含有碱基T,而不含U,表示DNA分子的片段结构图,而不是一个DNA分子,故B错误;
C、丙图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的量均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故C正确;
D、丁图表明,人体经抗原刺激后,体内抗体量化先增加后减少,故D正确。
故选:B
15.【答案】 D
【考点】种群,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A.区分种群和群落。B.食物链的组成。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生产者
【解答】:A.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校园里所有的绿色植物是植物群落,A错误;
? ? ? ? ? ? ? ?B.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B错误;
? ? ? ? ? ? ?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并且是不循环的,C错误;
? ? ? ? ? ? ? ?D.由于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所以绿色植物被称为生产者,D正确。
16.【答案】B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种群
【解析】【分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因此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种群应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答题;我们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叫做合金;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都是昼夜平分;当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就是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南半球就是昼短夜长;当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就是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半球就是昼短夜长。
【解答】A、图片中我们看到的房子属于模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需要包括所有人才是一个种群,故B不正确,符合题意;
C、钢筋属于合金,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开盘这天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17.【答案】 C
【考点】群落的结构,群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特征和群落特征。种群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的特征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
【解答】答案A、B、D属于种群特征,所以本题选择C答案。
18.【答案】 D
【考点】种群,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1)图中甲乙曲线表示的种群个体数量有规律的波动着,甲的数量影响着乙的数量,乙的数量又反过来影响甲的数量,种群间存在着捕食的关系;(2)种群个体数量先增大的一方往往是被捕食的对象,位于食物链的前面;(3)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4)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进行传递,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数量极少。
【解答】A.图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从曲线中甲乙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两种生物之间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说法正确,A错误;
B.从图中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当某一种生物大量繁殖后,以这种生物为食物的生物数量也大量增加抑制了生物的过度繁殖,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说法正确,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捕食乙,图中曲线反映乙生物个体数量先于甲生物增多,甲接着增多,可以确定甲捕食乙,说法正确,C错误;
D.从图中可以发现甲的数量会超过乙数量的最大值,甲捕食乙,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角度看,乙将能量传递给甲,传递的量只有乙的10%-20%,所以甲的数量不会超过乙的数量,说法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9.【答案】B
【考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
1、群落的特征:物种丰富度、空间结构(垂直分层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解答】
A、一片竹林中的竹子属于种群,因此其高矮不一的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分层,A错误; B、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衣、苔藓层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B正确; C、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没有体现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C错误; D、鹿群属于种群,因此其高矮不一的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分层,D错误。
故答案为:B
20.【答案】 C
【考点】群落的物种组成
【解析】【分析】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解答】一片森林(一定生活环境)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故答案为C.
21.【答案】B
【考点】群落的物种组成
【解析】【分析】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 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解答】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多个种群,生物群落还应包括微生物等,A错误; B、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正确; C、一片草地上的所有杂草及食草动物为多个种群,C错误; D、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为多个种群,D错误。
故答案为:B
22.【答案】 D
【考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生活在同一森林里的各种植物种群,常具有极不相同的外形,有的长得高些,有的长得矮些;有的挺拔粗壮,有些则纤细矮小。这样就出现了植物群落的层次性或垂直结构。一般高大的乔木处于森林的上层,灌木和小树处于森林的中层,一些草本植物处于森林的下层,贴着地面生长的是一些地衣和苔藓等植物。在雨后的森林里,有时还能看到蘑菇等大型真菌。
【解答】A.一群鹿中有个子高的和个子矮的小鹿,同一物种间不同个体间形态形似或相同,所以小鹿个子高矮不可作为群落分层的依据。A不符合题意。 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同一物种间不同个体间形态形似或相同,所以竹子高矮不可作为群落分层的依据。B不符合题意。 C.森林中的树木间隙中有较多的灌木和杂草描述的是水平结构上的差异。C不符合题意。 D.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每一层在森林的垂直方向上处于不同位置,能够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3.【答案】 D
【考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根据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分布来比较两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
【解答】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多,有高大的植物也有低矮的灌木,不同层次间都有植物的分布,当光照下来时上下植物都能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对光的利用率较高。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单一,由于生长的同时性植物一般在同一层面,对太阳光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植物群体的分层结构增加了对太阳能的利用率,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4.【答案】C
【考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和结构、优势种、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丰富度。
【解答】A、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生物群落特征有物种的多样性,所以存在不同的种群,叙述正确,A错误; B、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物群落的特征具有一定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叙述正确,B错误; C、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同种个体,群落中的生物具有多样性,叙述错误,C正确; D、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符合群落的定义,叙述正确,D错误。 故选C
25.【答案】 C
【考点】群落的物种组成
【解析】【分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解答】A.群落是由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不同的种群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 B.森林中的植物有的物种高,有的物种矮,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不符合题意。 C.群落是由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不同的种群形成的,并不全都是同种个体。C符合题意。 D.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的总和,这些生物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26.【答案】(1)群落
(2)低温、密封、干燥保存
【考点】种子的结构,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1)生物群落 :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虽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但仍是一个具有一定成分和外貌比较一致的组合体。一个群落中不同种群不是杂乱无章地散布,而是有序协调的生活在一起;(2)贮藏种子的最适条件是干燥、低温和缺氧在这样的条件下,种子的呼吸作用最微弱,种子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最少,可以延长种子的保存时间;
【解答】(1)蔬菜科技园内全部生物符合生物群落的定义,属于群落(2)贮藏种子的最适条件是干燥、低温和缺氧,对应的条件是低温、密封、干燥保存。
27.【答案】(1)大于
;阳光
(2)消费者和分解者
【考点】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生物体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光能;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各种动物)、和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 【解答】(1)从固定太阳能的数量柱状图可知乔木层固定的太阳能最多,灌木层次,之草本层最少;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下来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2)土壤样本中的许多生物,有些是直接或间接以食物为食的消费者(如蚂蚁、地老虎);还有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的分解者(如细菌、真菌)。 故答案为:(1)大于;光 ????????? (2)消费者和分解者
28.【答案】(1)捕食;竞争 (2)细菌;真菌 (3)B
【考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
【解析】【分析】森林群落中,植被常常有分层现象,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也会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在植物的每个层次中,都有一些特别适应在那里生活的动物。
【解答】(1)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所以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三者间属于竞争关系;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所以血雉和昆虫间属于捕食关系。(2)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之外,还生活着细菌、真菌等微生物。(3)由种群的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可知森林中的所有血雉属于一个种群。 故答案为:(1)捕食;竞争;(2)细菌;真菌;(3)B
29.【答案】/;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或标记鲫鱼均匀分布在全部鲫鱼中)
【考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一种常用的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 【解答】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在计算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时用到的一个假设是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 故答案为:/? ??重捕鲫鱼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与池塘中标记鲫鱼数的比例相等。
30.【答案】(1)种群?
(2)环境因素
(3)种内互助
(4)种内斗争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种群,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分析】1、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内互助是指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 3、种内斗争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
【解答】(1)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因此,一个蜂群内的蜂王、雄蜂和全部工蜂在生物学上称为种群。 (2)同样是受精卵,有的发育为蜂王,有的发育为工蜂,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性别除遗传物质控制外,同时还受环境的影响。 (3)蜂王、雄蜂和供奉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为种内互助。 (4)许多要孵出的幼蜂中,通常多只将发育成蜂王(即“王储”),但是最先孵化出的那只蜂王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那些即将孵出的“王储”杀死在“襁褓”之中,这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种内斗争。 故答案为:(1)种群(2)环境(3)种内互助(4)种内斗争
31.【答案】(1)鳃
(2)A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五大类脊椎动物中鱼类的特征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靠鳍运动,身体表面常覆有鳞片,水中产卵孵化。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五大类脊椎动物中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解答】
(1)鱼有许多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其主要是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2)四种动物扬子鳄、鲫鱼、青蛙、大熊猫分别属于爬行类、鱼类、两栖类、哺乳类。从进化顺序可知鱼类是最低等,依次升高是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所以四种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鲫鱼、青蛙、扬子鳄、大熊猫,A选项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1)鳃;(2)A
32.【答案】(1)⑤
(2)①⑥
(3)③④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六种植物图形及名称了解植物属于哪一类植物,再根据各类植物所具有的特征可解答问题。
【解答】(1)海带属于藻类,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所以上述植物中没有根、茎、叶分化的是⑤;(2)裸子植物种子没有果皮包被,①银杏⑥雪松都属于裸子植物,所以上述植物中产生种子,但没有果实的是①⑥;(3)③玫瑰④槟榔,属被子植物,所以上述植物中属于被子植物的是③④。
故答案为:(1)⑤;(2)①⑥;(3)③④
三、解答题
33.【答案】(1)C (2)/
(3)减少
(4)多于
【考点】种群,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调查的基本方法。调查法就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
【解答】(1)人口普查是一次大型的调查活动,需要统计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属于科学研究中的调查法,故选:C。
(2)直方图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数据之间的差距,坐标图的横坐标表示人口普查的次数,我们可在第五次的上方划两条与其他几次直方图相等间距的两条竖线,在纵坐标找着约12.953的位置,水平划一横线,三线相交形成的直方图即为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直方图,最后在直方图的上方写上数值12.953即可。如下图:
/
(3)由表格的最后一列可以看出,年增长率逐渐下降。
(4)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50%,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9.50%,男性多于女性;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60%,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40%,男性多于女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63%,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37%,男性多于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男性占人口百分比为51.27%,女性占人口百分比为48.73%,男性多于女性。所以,在我国总人口中,男女性别呈现出的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
故答案为:(1)C
(2)
/
(3)减少
(4)多于
34.【答案】(1)标志重捕法;128;高 (2)B;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增长;/
【考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 【解答】解:(1)根据采用的调查的方法可知,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的计算方式为:该区域内所有布氏田鼠数量÷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个体数;即该区域内所有布氏田鼠数量÷32=32÷4;求得该区域内所有布氏田鼠数量为256只,故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为256只÷2公顷=128只/公顷;由于田鼠在被捕捉后会更难捕捉,故重捕中标记的田鼠相对较少,求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 (2) ①:据图①可知,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最终回到起点;故表现为种群的数量是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最后保持不变;与图②中的B增长类型相似; ②:t2时期后,由于该鱼类是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由于生存空间有限,食物资源有限,加上天敌及捕食者的捕食,导致该种群数量不在增加; ③: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在t1时,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故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幼年组较多、中年组多,老年组少,表现为增长型; ④由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故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故答案为:(1)标志重捕法、128、高;(2)B、食物和空间不足、捕食者数量增加、增长、K/2。
四、实验探究题
35.【答案】(1)太阳光
(2)相同深度,湿泥土的温度变化小于干细砂的(其他合理结论均可)
(3)沙漠中沙下的温度比表面温度低
【考点】多细胞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蝎子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干,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沙漠中白天光照强、气温高,实验中用灯光模拟太阳光,通过干细沙与湿泥土在灯光照射下的温度变化规律,寻找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的原因。
36.【答案】(1)捕食(或寄生)
(2)捕食
(3)竞争
【考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常见的种间关系是捕食、竞争和寄生。根据题干的描述,甲种蛾幼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寄生关系;甲种蛾幼虫与烟草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由于甲种蛾幼虫和乙种蛾幼虫都能以烟草为食物,所以甲、乙两种蛾幼虫之间是竞争关系。
【解答】(1)根据题干的描述,甲种蛾与天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寄生关系。 (2)甲种蛾的幼虫采食烟草叶片,说明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3)由于甲种蛾和乙种蛾都可以以烟草为食物,所以甲、乙两种蛾之间是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1)捕食或寄生?(2)捕食??(3)竞争
37.【答案】(1)N=Mn/m
(2)144
;高?
(3)8/9 (或32/36)?
(4)2.5:1
【考点】种群的特征
【解析】【分析】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解答】(1)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 (2)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3)根据两次捕获的田鼠中雌雄个体数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14+18)÷(18+18)=32:36=8:9。 (4)由于平均每100 m2有3.6个洞口,则1 hm2有360个洞,洞口数/田鼠数=360÷144=2.5:1. 故答案为: (1)N=Mn/m (2)144???高 (3)8:9
(4)2.5:1
38.【答案】(1)4
;芦苇、浮萍、金鱼藻、河蚌
(2)动植物出现分层分布现象
(3)浮游生物
;浮萍
【考点】种群,群落的结构,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1)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生物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
(3)河虾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结合该植物的生长习性“生活在水中又长出水面的植物”分析解答。
【解答】(1)芦苇、浮萍、金鱼藻、河蚌4种生物属于种群,其它的浮游生物、昆虫幼虫不是指同一种生物,所以不属于种群。
(2)植物由于受到温度、阳光、空气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生活在该区域的各种动物,也会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
(3)河虾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由该植物的生长习性“生活在水中又长出水面的植物”它与浮萍之间会争夺阳光,也会争夺水中的营养物质,所以它们与浮萍之间存在生存斗争。
故答案为:(1)4;芦苇、浮萍、金鱼藻、河蚌
(2)动植物出现分层分布现象
(3)浮游生物;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