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检测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检测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3-24 19:0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3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检测题(含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下列关于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季风气候区都是水田农业
B.发展中国家没有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
C.乳畜业只分布在发达国家
D.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2.哈密瓜原产于新疆,如今上海金山区的农技人员引进新的品种,采用挂架式种植方式,成功移植哈密瓜.这项试验说明农业科学技术可以改变当地( )
①农业生产方式
②农业自然环境
③农业地域类型
④农产品结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 )
①机械化水平高 ②地广人稀 ③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
④自然条件优越 ⑤农业科技发达.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特点是( )
A.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B.只分布在发达国家
C.属于粗放的商品农业
D.商品率低
5.近年来冬春季海南岛能够成为北京的蔬菜供应基地,主要依赖于( )
A.市场区位及变化 B.北方人口众多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国家政策支持
6.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指( )
A.对农作物品种精心选择
B.社会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C.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D.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7.下列农业地域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大牧场放牧业﹣﹣墨累﹣达令盆地
B.混合农业﹣﹣潘帕斯草原
C.乳畜业﹣﹣西欧
D.商品谷物农业﹣﹣东亚、东南亚
8.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清明节气在每年公历5日左右,据此回答:“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这体现了农业区位中的( )
A.气候因素 B.市场因素 C.政策因素 D.劳动力因素
9.下列有关元阳梯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阳梯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是傣族人民的劳动结晶
B.元阳梯田主要用于种植土豆等旱地作物
C.元阳梯田的灌溉有专门的水渠网络
D.到元阳旅游的最佳季节是夏季
10.20世纪60年代,“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是因为( )
A.市场需求的增加 B.自然条件的改造
C.国家政策的影响 D.交通运输的发展
11.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对劳动力的投入要求不同。下列农业地域类型中,劳动力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是( )
①水田农业
②高度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③旱作农业
④热带种植园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冰草原产于非洲纳米比亚沙漠,因入口微咸、脆嫩多汁而成为市民追捧的高价蔬 菜。冰草在上海周边农村难以大规模种植,其中的限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市场 D.劳动力
13.陕西黄陵地区运用大数据细分市场,打造了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这体现了农业区位影响因素的变化,其中变化最明显的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科学技术 C.交通运输 D.市场需求
14.海水稻俗称耐盐碱水稻。浙江省发展海水稻的自然优势条件有( )
①海岸线长,滩涂盐碱地广 ②人多地少,市场需求大
③降水丰富,灌溉水源足 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5.主要分布在北美东部、西欧和中欧、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
B.牧场畜牧业
C.水田农业
D.地中海型农业
16.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一些地区通过品种改良,温室栽培,蔬菜产量 大幅增长。导致这些地区蔬菜种植规模扩大、产量提高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劳动力 D.农业科技
17.仅从气候条件考虑,若热量充足,小麦在年降水量760mm左右的地区单位面积产量最高。据此推测下列最符合小麦种植条件的地区是( )
A.我国的黄淮平原 B.印度河平原
C.亚马孙平原 D.湄公河三角洲
18.下列国家中为世界主要牛肉出口国的是( )
A.中国 B.法国 C.阿根廷 D.印度
19.有关季风水田农业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小
B.投入劳动力多,单位面积产量低
C.普遍应用新的科学技术
D.各国机械化水平都很高
20.关于澳大利亚现代混合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
B.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C.农场生产有明显的忙闲两季
D.生产规模较大,但机械化水平不高
21.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
C.人多地少,精耕细作 D.便利的交通运输
2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气候 D.劳动力
23.2017年袁隆平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获得丰收。发展“海水稻”种植的意义有( )
①增加粮食产量 ②缓解耕地资源不足 ③缓解水资源危机 ④保护滩涂湿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4.上海崇明区近期提出了要促进该区农业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要使其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典范。下列选项中符合其目标特征的是( )
①构建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品质 ②加大化肥的使用提升农产品产量
③加大劳动力投入精耕细作 ④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产品市场流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美国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该地所处的农业带最可能为( )
A.乳畜带 B.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区
C.棉花带 D.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二.解答题(共2小题)
26.如图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某省地图,读后回答:
(1)判断M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区位条件。
(2)该省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省到省外务工经商的人口数量达200多万人。试分析这一现象对该省的影响。

27.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澳大利亚最大钢铁公司在印度投资建立多家工厂,以满足印度汽车制造商和建筑商对钢材的大量需求。
材料二:印度已成为向澳大利亚移民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
材料三:澳大利亚和印度略图(如图)

(1)A地是澳大利亚重要的混合农业区,说明促进该区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并指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条件。
(2)简析印度吸引澳大利亚钢铁公司建厂的主要区位条件。
(3)分析促使大量印度人移民澳大利亚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对迁入地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3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检测题(含解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解答】解: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季风区也有旱作农田;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就为旱田;发达国家的农业不一定都为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如日本;大牧场放牧业的条件之一是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故选:D。
2.【解答】解:由题中“上海金山区的农技人员引进新的品种,采用挂架式种植方式,成功移植哈密瓜”可以看出,农业科学技术可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结构;但上海的农业自然环境(气候、地形、土壤等)和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没有改变。
故选:D。
3.【解答】解:商品谷物农业往往布局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科技发达、市场广阔和交通运输便利的地区,往往机械化水平高,劳动效率高,商品率高。
故选:D。
4.【解答】解: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以面向市场,大规模发展的专业性农场经营模式,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故选:A。
5.【解答】解:由题,海南岛成为北京的蔬菜基地依赖的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没有交通运输和保鲜技术的改善,解决不了蔬菜长途运输和保鲜问题,就不可能将市场拓展到全国范围。
故选:C。
6.【解答】解:由题,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指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条件,发展优势农业,使资源发挥最大优势作用,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
故选:D。
7.【解答】解:由题,墨累﹣达令盆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A错误;潘帕斯草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B错误;东亚、东南亚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D错误;西欧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乳畜业,C正确。
故选:C。
8.【解答】解:由题,“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是指农业生产要依据节气的变化,因时制宜,这是因为时节不同,水热状况不同,这体现了农业区位中的气候因素的影响,选A。
故选:A。
9.【解答】解: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的创举,所以A错;
其主要种植水稻,所以B错;
灌溉有庞大的水渠网络,不同季节有不同的美景,所以C对D错。
故选:C。
10.【解答】解:由题,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决定建设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就是由于国家政策而建成的商品粮基地,故“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是因为国家政策的影响。
故选:C。
11.【解答】解:一般而言,水稻种植业的商品率和机械化水平都不太高,但需大量劳动力投入,劳动力集约化程度较高;商品化农牧业区域专门化程度高,产量多,商品率、机械化水平较高;热带种植园农业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需大量劳动力投入,机械化水平较低;旱作农业投入劳动力较少。
故选:C。
12.【解答】解:上海的地形平坦,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这都是不冰草在上海周边农村难以大规模种植的限制因素,故BCD错;
冰草原原在沙漠里生长,上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故气候不适宜冰草原生长,故A对;
故选:A。
13.【解答】解:利用“互联网+农产品”模式发展主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变化最明显的因素是技术。
故选:B。
14.【解答】解:浙江省发展海水稻的自然优势条件有海岸线长,滩涂盐碱地广,①对。人多地少,市场需求大,②对。降水丰富,灌溉水源足不是海水稻种植优势,③错。纬度较低,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小,④错。A对,B、C、D错。
故选:A。
15.【解答】解:主要分布在北美东部、西欧和中欧、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高度发达的商品化。
故选:A。
16.【解答】解:根据材料“一些地区通过品种改良,温室栽培,蔬菜产量大幅增长”,可知导致这些地区蔬菜种植规模扩大、产量提高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农业科技。
故选:D。
17.【解答】解;根据题意,若热量充足,小麦在年降水量760mm左右的地区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即在半湿润地区产量最高。印度河平原、亚马孙平原、湄公河三角洲均热量充足,但降水量均大于800mm。故B、C、D均不符合题意。黄淮平原气温、降水均适合小麦生长。故A正确。
故选:A。
18.【解答】解:在大牧场放牧业的国家中,美国、阿根廷主要牧牛,是世界主要牛肉出口国;澳大利亚、南非主要养羊,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故选:C。
19.【解答】解:季风水田农业即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小农经营。水稻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由于人均耕地少,故A正确;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故B错;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故CD错;
故选:A。
20.【解答】解: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A错误;
该地区地广人稀,故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C、D错误。
由于小麦种植和牧羊活动的农事错开,故利于合理安排农事活动,而由于生产多种农产品,故生产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B正确。
故选:B。
21.【解答】解: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区主要是季风气候区,具有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这里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可供开发的土地少;故A错B对;
人多地少,精耕细作,便利的交通运输不是自然条件,故CD错;
故选:B。
22.【解答】解: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秦岭﹣淮河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因为两区域气候差异导致农作物差异,故C正确;
故选:C。
23.【解答】解:“海水稻”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发展它故会减少滩涂湿地,故④不正确;①②③都是发展“海水稻”种植的意义,A正确;
故选:A。
24.【解答】解: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品质,符合现代农业特征,故①正确;
加大化肥的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等不利影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故②错;
加大科技投入,不是劳动力,故③错;
现代农业能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产品市场流通,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
故选:D。
25.【解答】解:美国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于地中海气候,故该地所处的农业带最可能为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区。
故选:B。
二.解答题(共2小题)
26.【解答】解:(1)结合区域图可以知道该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为湖南省,为典型的季风水田农业,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暖湿,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流多,水源丰富。
(2)从图上可以看出该地有丰富的铅锌矿和锑矿,原料丰富;河流发源于南部山地,水能资源丰富。
(3)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省到省外务工经商的人口数量达200多万人。这一现象对该省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方面进行分析。有利: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经济收入)。不利:劳力和人才流失。
故答案为:( 1)水稻种植业;气候暖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2)原料丰富,水能丰富;
(3)有利: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经济收入)。
不利:劳力和人才流失。
27.【解答】解:(1)结合澳大利亚的实际,促进该区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限制性自然条件:降水少(或灌溉水源不足)。
(2)从图中可以看出,印度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市场广阔;政策支持;海陆交通便利。
(3)结合实际,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压力大;就业困难;社会福利保障差。影响主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说。
故答案为:(1)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限制性自然条件:降水少(或灌溉水源不足)。
(2)印度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市场广阔;政策支持;海陆交通便利。
(3)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压力大;就业困难;社会福利保障差。影响:带来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口对社会、环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