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3-24 19:0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题(含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中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2.电影《刘三姐》的山歌“砍柴莫砍岭上松,小小松树有大用,有日松树撑天起,敢挡东南西北风”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人定胜天 B.神灵主宰 C.人地协调 D.环境决定
3.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观点中蕴含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人定胜天
C.天人合一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4.下列行为中,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 D.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5.下列行为,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是( )
A.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B.骑自行车上学
C.使用塑料袋购物 D.节约用水、用电
6.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 )
A.发展的观念 B.环境的观念 C.权利的观念 D.公平的观念
8.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改造自然
B.工业文明﹣﹣崇拜自然
C.农业文明﹣﹣征服自然
D.现代文明﹣﹣谋求人地协调
9.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世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近几年来,浙江规定每年从6月中旬开始在东海渔区实行三个月的“休渔期”,主要原因是( )
A.避开恶劣的台风天气 B.修补渔船和渔网
C.该时段鱼类游向深海区 D.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10.福建安溪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种植、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当地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拥有( )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的通讯网络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11.下列对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影响、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B.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地理环境能为人类提供无限的物质和能量
D.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环境就可以按照人的意志发展
12.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在低山缓坡、丘陵地区发展耕作业
B.排干沼泽、湖泊,发展畜牧业
C.在干旱荒漠地区大量植树造林
D.在绿洲地区适度发展灌溉农业
1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下列哪一种人地关系的思想(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可持续发展论 D.人定胜天
14.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映的人地关系是( )
A.“人定胜天”思想 B.“地理环境决定”思想
C.“恐惧依赖”思想 D.“天人相关”思想
15.“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这句话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阶段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
16.“竭泽而渔,岂不获鱼?而明年无鱼.”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周期性原则
17.“竭泽而渔”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差异性原则
18.中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19.风水学以天地为观察对象,以人为依归,强调人与自然和谐。风水学与古代人地思想较为一致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定胜天论
C.适应论 D.天人相关论
20.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B.大力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C.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
D.商店单独包装每件出售的商品
21.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是( )
A.要想富,上山去砍树
B.讲卫生,用一次性饭盒
C.过日子,多子多孙多福寿
D.到市场买菜,自备菜篮子
22.“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这段话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23.关于日本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的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
A.日本政府和公民环境意识强
B.日本工人工资高,生产一次性筷子的经济效益差
C.日本无森林资源
D.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工业是劳动密集型工业
24.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①随手乱扔垃圾
②坚持光盘行动,如需打包尽量使用自带保鲜盒
③外出旅行入住酒店时使用自带的洗漱用品
④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5.有关循环经济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
B.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C.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和能量是循环流动、多次利用的
D.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中完全没有废弃物的排放
二.解答题(共2小题)
26.读图“青海循环经济的两大主导产业体系示意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湖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1)图中反映出青海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 。
(2)青海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是 。
A.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B.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C.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D.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3)简述该“循环经济”对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7.钢铁工业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主导工业部门。图l是“攀枝花市及其附近地区简图”,图2是设想的“以攀枝花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图2所示的“攀枝花钢铁工业为基础的生产流程”的意义。
(2)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6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题(含解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解答】解:在发展经济时,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自然资源,并十分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D正确。
故选:D。
2.【解答】解:歌词大意为山岭上的松树有大用,可挡风,让人们不要去砍,蕴含了人地协调思想,C正确。
故选:C。
3.【解答】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天人合一的观点表达了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C正确。
盛世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如果减轻赋税、鼓励生育,有可能导致人口激增,产生各种社会问题,ABD错。
故选:C。
4.【解答】解:A项,“斩伐养长,不失其时”的意思是伐木和种树要同时进行,这样山林就不会光秃秃,百姓也有生活用的木材,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故A项正确。
B项,“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会导致人口快速增多,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故B项错误。
C项,“封山育林,永不采伐”有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但森林资源无法为人类所利用,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C项错误。
D项,“竭泽而渔,焚薮而田”是指使河流干涸而捕鱼,烧毁树林来打猎,虽然这样必定会有收获,但第二年就没有鱼和野兽可以捕获了,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故D项错误。
故选:A。
5.【解答】解:使用塑料袋购物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所以C符合题意。
故选:C。
6.【解答】解: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第一是人口众多,我国就业面临巨大压力;第二是资源相对贫乏,我国许多重要资源,如森林、矿产、耕地等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很多城市和农村面临缺水威胁;加之资源利用率不高,能源利用效率仅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第三是深刻的环境危机;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走持续发展的战略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只有C符合。
故选:C。
7.【解答】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所以反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环境的观念,所以B正确;
故选:B。
8.【解答】解: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是崇拜自然,故A错;
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人们的行为是改造自然,故B错;
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的行为是征服自然,故C错;
现代文明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高,环境问题突出,人们谋求人地协调,故D对。
故选:D。
9.【解答】解:近几年来,浙江规定每年从6月中旬开始在东海渔区实行三个月的“休渔期”,主要原因是为了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答案选D。
故选:D。
10.【解答】解:因为该地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说明该地有知名度高,品牌效益好的农产品,故B正确;
福建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比西部和中部都高,故A错;
CD材料没有提及,错误;
故选:B。
11.【解答】解:A、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故正确。
B、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但人类不可能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要发挥主管能动性,改造环境,不符合题意。
C、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是有限的,有限的环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也是有限的,不符合题意。
D、环境的客观的,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要在遵循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解答】解:在绿洲地区缺水,可以适度发展灌溉农业,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丘陵地区适合发展林业或者立体农业;在干旱荒漠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牧业;沼泽、湖泊也是生态系统,不能排干。
故选:D。
13.【解答】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人们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大自然,体现的是人定胜天的思想。而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不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论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是从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意义上来阐述人地关系。
故选:D。
14.【解答】解:人类中心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类一味的从自身需要出发,盲目追求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是人的作用,所以人地关系是“人定胜天”思想。
故选:A。
15.【解答】解: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追求竭泽而渔式的短期利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故选:B。
16.【解答】解: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竭泽而渔,岂不获鱼?而明年无鱼。”把鱼都捕捞完了,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故选:B。
17.【解答】解: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竭泽而渔”将鱼捕捞完了,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
故选:A。
18.【解答】解:A、在发展经济时,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自然资源,并十分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A错误;
B、在发展经济时,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自然资源,并十分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B正确;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颠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C错误;
D、人口的增长必须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相协调,不能无节制的增长,D错误。
故选:B。
19.【解答】解:人与自然和谐与天人相关论思想一致的,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D正确;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过分强调人和环境作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AB错;适应论强调人去适应自然环境,有一定片面性,C错。
故选:D。
20.【解答】解: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际合作,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A错;大力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会造成生态问题,商店单独包装每件出售的商品,会产生固体垃圾和资源浪费,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BD错;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使资源达到有效综合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C对。
故选:C。
21.【解答】解:到市场买菜,自备菜篮子,符合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D。
22.【解答】解:持续性原则指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持续性原则是指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故选:B。
23.【解答】解:本题考查环境保护。日本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极高的国家之一,但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一次性木筷,故C项错误。同时生产筷子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日本劳动力成本较高。
故选:C。
24.【解答】解: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注意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特别是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资源的节约。选项中只有①随手乱扔垃圾是错误的,C正确。
故选:C。
25.【解答】解:循环经济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说明有废弃物的排放,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解答题(共2小题)
26.【解答】解:(1)图中反映出青海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循环经济。
(2)青海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3)该“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增加了经济效益,延长了产业链,带动相关就业。
故答案为:
(1)清洁生产;
(2)ABD
(3)减少污染物排放,事项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增加了产品附加值,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延长产业链,促进就业。
27.【解答】解:(1)经济利益包括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等;生态意义包括节能减排、利于保护环境等;社会意义是指增加就业等。
(2)分析工业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原料、能源、水源、交通、政策、土地等方面进行说明。
故答案为:
(1)充分利用资源;节能减排,有利于保护环境;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有利于扩大经营产;品多样,市场适应性强。
(2)接近煤炭、铁矿区,原料丰富;接近水电,能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地形崎岖,平地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