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 2.3 生物群落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 2.3 生物群落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3-26 13:35:44

文档简介

生物群落(第1课时)
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教学目标
1.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重点难点
生物群落的概念、不同的生物群落的区别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叫种群?种群的特征包括哪些?
(生活一在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种群具有单独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读图:
问:在这个池塘中只有一个种群吗?
(1) 植物:包括挺水植物芦苇、荷花,浮水植物浮萍、睡莲。沉水植物池草,浮游植物淡水藻类。
(2)动物:包括浮游动物如水蚤,底栖动物如螺蛳、贝类和生活在不同水层的大小不同的各种鱼。
(3)微生物:包括各种细菌和真菌。
二、生物群落(community)
(一)概念: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 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物群落具有以下几个要点:
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
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与种群的区别与联系:
①与种群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②与种群联系:群落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种群的集合体。
练习:
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2.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
视频播放:群落
(二)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
农田生物群落、热带雨林生物群落、沙漠生物群落、池塘生物群落
你注意到了生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了吗?为什么会有分层现象呢?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以森林植物群落为例,说明群落的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森林群落:
☆乔木层:一般指5米以上的乔木区,这一层动物种类丰富,有各种昆虫、鸟类。
☆灌木层:一般指1-5米高的灌木丛区,动物有树栖兽类以及各种鸟类。
☆草本层:指地面上1米以下的草本植物区,在这一层中,昆虫、蜘蛛、蛇及各种小型鸟和兽类较多。
☆苔藓地衣层:贴着地面生长的苔藓、地衣和真菌等。
☆生活在森林中的各种动物,也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的现象。
池塘群落:
动物在群落中也存在类似的分层现象,淡水养鱼中四大家鱼(青、草、鲢、鳙)的混合饲养,就是根据群落垂直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空间和条件来获得高产的。
2.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不同的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树冠的疏密度,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于是群落就由各种不同的“小群落”镶嵌分布在地面上,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群落内环境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植被(vegetation):
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被。 
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把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课堂练习:
1.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____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__。
2.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____。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的总和,称为___。
3.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蝗虫 B.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
C.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生物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
4.森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从高到低,属于第二层的是(   )
A.乔木层   B.灌木层 C.草本植物层 D.苔藓地衣层
5.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微生物 B.动物 C.植物 D.动植物
6.池塘淡水鱼混合放养的依据是(   )
A.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不同 B.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
C.鱼类对阳光的要求不同 D.鱼类的食性和栖息水层不同
作业:作业本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对“群落”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给出群落的概念之后,要让学生与上节课所学的种群概念进行比较分析。针对群落的垂直分层结构,要根据实例具体的分析,结合课文和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学生能够印象深刻。
森林群落生物群落(第2课时)
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3节
教学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普遍性和适应的相对性。
3.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殊方法,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重点难点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性质及区别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引入: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都会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
三、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读图:图中植物形态的变化主要是受了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
读图:图中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受了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
  
读图:图中植物的分布和形态主要是受了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
… …
通过多组动植物图片分析: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阳光、水分、温度、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2.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和生理等因素叫生态因素。
问: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的生命活动会影响环境吗?
举例: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同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
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保护色
*拟态
* 警戒色
此外,如仙人掌能耐受长期的干旱,适于沙漠环境;哺乳动物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上行走或奔跑……
讨论:鱼在水中游,鸟在空中飞……各种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有哪些特点是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问: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个体会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吗?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⑴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助(蚂蚁、蜜蜂)的现象,也存在着斗争(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的现象。――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⑵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
互惠:彼此有利,分开后能独立生活,也叫种间协作  如:花与蝴蝶    
共生: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
竞争:彼此互相抑制,也叫种间竞争         如:水稻与杂草   
捕食:一方杀死或吃掉另一方            如:鸟吃虫
寄生:一方有利,另一方有害     如:螨虫寄生于人体、莬丝子、细菌等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拟态的是( )
A.枯叶蝶似枯叶
B.有的无毒蛇具有毒蛇的鲜艳体色
C.南美蚕蛾幼虫的体态、色斑似眼镜蛇
D.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体节有棕色大斑纹
2.下列分别属于保护色和警戒色的一组是( )
A.虎具有斑纹和黄蜂腹部的条纹
B.昆虫的体色和北极熊的体色
C.枯叶蝶具有的特征和黄刺蛾幼虫的鲜艳色彩
D.腹蛇体表的斑纹和比目鱼的体色
3.下列关于阳光对生物的影响的有关说法:
①阴生叶大而薄,阳生叶厚而小,说明阳光能影响植物的形态;
②浅海中的蓝藻在上层、绿藻在中层、褐藻在下层,说明阳光对植物分布起决定作用;
③要使在秋季开花的菊花提早一些时间开花,可提高温度;
④见光处体色深,不易见光处色浅,说明了阳光影响动物的发育。
对于以上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作业:作业本
教学反思
讲授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时,种内关系可以依靠学生已具备的生活常识和种群相关知识来认识,如通过在一个营社会生活的蜜蜂种群来认识种内互助,通过生活在同一水畦中的小蝌蚪,当水面变小时会释放出毒素来相互毒害来认识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可以通过图片来分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