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评估测评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评估测评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4-22 13:3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评估测评(50分)
一.选择题(共24分)
1.建立隋朝的杨坚,是北朝时哪个朝廷的外戚?( )
A.西魏 B.东魏 C、北周 D.北齐
2.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
①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隋的统一,隋文帝的励精图治,隋炀帝暴政与开凿大运河可以得出结论,下面不正确的是( )
A、 国家统一的重要和民族团结的可贵
B、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总是功过集于一身
C、 大运河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D、 隋炀帝暴政,开凿运河,导致隋灭亡
4.隋朝一位苏州书生,要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走运河水路,下列哪段运河他不必经过( )
A、永济渠 B 江南河 C 通济渠 D 邗沟
5.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6.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 )
①炀帝的暴政②开通大运河③农民大起义④部将的反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③ 实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 ④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8.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其不适合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9.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10.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
12."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 )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政治比较稳定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13.导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最突出的原因是两朝统治者(  )
A.重用贤臣  B.励精图治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14.后人基本上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她帮助有病的唐高宗处理国政
C.她善于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15.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地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物。”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
A.东汉  B.曹操  
C.唐朝  D.北宋
16.唐朝最盛时期,下列疆域范围不正确的是(  )
  A 东至安东 B 西迄安西 C 北达黄河流域 D 南抵南海
17.下列各项制度中,为隋朝创立的有:①郡县制②均田制③三省六部制④科举制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对科举制度,不正确的评价是(  )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对当时历史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C.扩大了官吏来源,巩固了封建国家统治的基础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19.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  )
A.越窑邢窑  B.越窑定窑  C.汝窑邢窑  D.汝窑定窑
20.下列描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句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 李白激昂奔放,自我肯定的精神境界
B、 表现出盛唐无所羁束和激昂豪迈的精神风貌
C、 李白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复杂感情
D、 唐代社会不重视人才的现象非常突出
21.唐蕃“和同为一家”说明(  )
A.吐蕃首领已接受唐政府的册封 B.吐蕃与内地的关系不断加强
C.唐政府对吐蕃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D.吐蕃与汉族长期融合,已形成“一家”
22.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3.“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三教珠英》包含儒、佛、道内容;壁画中舞伎和乐队大都由多民族混合组成。反映乐( )
1 习俗风尚体现出胡汉交融的特点②思想文化体现出中西贯通的特点③展示乐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24.值得注意的是,盛唐气象本来是歌诗上的一种说法,但已经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从文明史的角度看来,盛唐气象的形成有一个根基是( )
A、专制与跋扈 B 颓废与反抗 C 开明与开放 D 任性与狂妄
二.填空题(共6分)
25.隋大运河北抵涿郡,即今天的________,南至余杭,即今天的_________。
26.唐太宗时在《隋律》的基础上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______________》,武则天时改《______________》为《姓氏录》。
27.唐朝时期的乐舞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的《______________》和唐玄宗创作的《________________》就很有名。
三.材料题(共7分)
28.阅读下列几首唐朝诗人评价隋朝大运河的诗:
材料1:胡增《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材料2:宗元鼎《炀帝冢》:帝业兴亡是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材料3: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材料4: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回答:
1 根据以上4个材料,把几位唐朝诗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不同看法,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②综合你所列出的不同看法,谈谈你的认识。
四. 问答题(共13分)
29.吴兢在《贞观政要 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在《新唐书 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6分)
30.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局面,这一局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史实加以说明。(注: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方面选择两个方面说明)(7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评估测评(50分)
1. 选择题(共24分)
1----5 CDDAC 6----10 DDDCD 11----15 AAADC
16----20 CBBAD 21----24 BDDC
二.填空题(共6分)
25.北京 杭州 26.唐律疏议 贞观氏族志
27.秦王破阵乐 霓裳羽衣舞
三.材料题(共7分)
28.答:①胡诗与宗诗认为隋炀帝开运河、游江都是隋亡的主要原因,李诗在承认运河劳民伤财的同时,更肯定了运河给社会带来的社会效益;皮诗认为开运河造福后代,功大于过,若没有巡游江都之事,其功可与大禹治水相比。②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统治。隋炀帝开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巡游江都,只是开运河的主观原因之一。胡诗与宗诗把开运河夸大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不正确的。李诗与皮诗充分肯定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比较全面地认识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四.问答题(共13分)
29.答:唐太宗慑于隋末农民起义的威力,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贞观之治"―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所以说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30.答:原因: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前期统治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隋唐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上述因素促使隋唐两代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
说明:农业: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筒车、曲辕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手工业:产地分布广(丝织业)。生产规模大,产品多(造船业)。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陶瓷业)。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铸造业)。大大超过了前代,是隋唐经济全面繁荣的一个侧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