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二次根式的运算(1)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是由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到的.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难点:例1第(3)题和例2的计算过程中涉及多种运算和运算法则,
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回顾
1、二次根式有哪些性质。
进一步梳理和巩固已生成的知识。
自由口答
默写
2、怎样化简二次根式。
化简下列二次根式:
,,,
体验性质与公式的准确运用。
自愿上来板演,其他自己做。
3、怎样计算?
是否有简便方法?
,
体验分别化简的复杂。观察是否有简便方法。
自愿上来板演
其他自己做
教师书写课题
二次根式的运算1(乘除运算)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新课讲解
4、引导、启发把二次根式的乘除性质公式左右交换一下。概括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体验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发现过程。
观察与思考
5、出示例 1
例 1 计算
(2)中被开方数是带分数要先化成假分,运算结果
解:(3)
规范书写
知道运算程序
(1),(2)题两位学生板演。领悟与练习
课堂练习
6、学生完成解题后出示答案
课本12页课内练习第1、2题
会正迁移,领悟方法与步骤
学生先做,后挑选部分屏幕展示
7、乘除运算的一般步骤。
(1)运用法则,化归为根号内的实数运算;
(2)完成根号内相乘、相除(约分)等运算;
(3)化简二次根式
对具体的计算题会先设计计算程序
自由回答问题,观察与总结
8、屏幕显示例2,帮助学生审题。
(1)⊥,则
(2)由勾股定理算出AD
(3)路标的面积
(平方单位)
说明计算结果能化简的,则应化简。没有精确度要求,结果用化简的二次根式表示。
计算正三角形的面积得先算高。
讨论,自由回答问题。
课内练习
9、学生完成后,出示答案
课本12页,课内练习3。
形成整体解题思路。
自由到黑板上解题。其他自己做。
课堂小结
10、问:这一节课学习了什么
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被开方数是带分数要先化成假分。
规范书写。如
二次根式的简单应用——三角形面积算法。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自由回答。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作业第13页(做在A本上)和作业本(1)
《课题名称》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教学题目
1.3 二次根式的运算(3)——二次根式的应用
所选教材
浙教版八下数学第一章《二次根式》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熟练地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二次根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二次根式及其运算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2. 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本课以课本例7入手,由等腰直角三角形内切长方形的求解导入,结合二次根式的运算来学习一类应用题,并由较难的课后习题5转换到2011年衢州市中考23题,对初二学段的学生掌握相关题型的计算培养解题能力能有一定帮助。
项目
内容
应对措施
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及其运算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例7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综合运用,思路比较复杂。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信息)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根式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基本的根式运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与中考衔接。
三、学习环境选择
1.学习环境选择( A )
A.简易多媒体教室 B.交互式电子白板 C.网络教室 D.移动学习环境
四、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描述整体教学环节规划,按顺序说明每一环节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等)
教学过程
例7、如图,是一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彩色纸,AC=BC=40cm.将斜边上的高四等分,然后裁出三张宽度相等的长方形纸条
(1)分别求出3张长方形纸条的长度。它们的总长度又是多少呢?
(2)若用这些纸条为一幅正方形美术作品镶边(纸条不重叠). 那么正方形美术作品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
练一练: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彩纸中,AC=BC=40cm, 按图中方式裁剪出长方形纸条CDEF,若纸条的宽为 5√2 cm ,则该纸条的长度为40-5√2 cm。若继续在剩余三角形中继续剪取相同宽度的长方形,如图所示,则图中纸条的总长度为___________
小结:本题是类似例7的一个简单计算,与例题不同的是长方形从平行于斜边变成了平行于直角边。
P19作业题5:从一张等腰直角三角形纸板中剪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形,可怎样剪?画图说明你的剪法。如果纸板的斜边长为30cm,能剪出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上面的例题和练习题是围绕着内接长方形出发,自然想到,内接正方形是怎样的?是否是如前面一样随意?启发学生思考。
链接中考:
(2011衢州)23、△ABC是一张等腰直角三角形纸板,∠C=Rt∠,AC=BC=2,(1)要在这张纸板中剪出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形,有甲、乙两种剪法(如图1),比较甲、乙两种剪法,哪种剪法所得的正方形面积大?请说明理由.
(2)图1中甲种剪法称为第1次剪取,记所得正方形面积为S1;按照甲种剪法,在余下的△ADE和△BDF中,分别剪取正方形,得到两个相同的正方形,称为第2次剪取,并记这两个正方形面积和为s2(如图2),则S2=___;再在余下的四个三角形中,用同样方法分别剪取正方形,得到四个相同的正方形,称为第3次剪取,并记这四个正方形面积和为S3,继续操作下去…,则第10次剪取时,S10=___ ;(3)求第10次剪取后,余下的所有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教学环节
知识点与教学内容
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与效果
导入新课
回顾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
检视学生,提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积极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温习知识,为本课的专项习题课预热
讲授新课
利用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和几何性质解应用题
在白板上放映幻灯片,例练结合
创设情境,从等腰直角三角形纸带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解这一类题的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利用二次根式法则解应用题的方法,并拓展思路解,一体多解
以一类中考题出发,掌握这类题型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跟上中考新题型的出题方向,并举一反三,拓展思路
拓展延伸
对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的提高升华
课堂提问,引申讨论
对15年衢州中考题进行探讨
练习后互相讨论,总结提高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
课堂小结
大鱼本课所学知识和方法技能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
老师提问,学生补充,在黑板上板书
今天是习题课,同学们学到什么知识和方法
由学生分别回答今天的收获:学会了如何把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几何题解答结合起来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高,加深印象,余下的时间学生练习
五、评价方案设计
1.评价形式与工具( ABD )可多选
A.课堂提问 B.书面练习 C.制作作品 D.测验 E.其他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等)
总结:本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中考题其实是来源于平时的习题,把所学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是关键,会一题后会一类题,本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当然还可以把题目推广到一般三角形,但设计到相似三角形和二次函数的最值求解,故不做延伸。
六、备注
(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应急预案等。如同时设计有板书,在下框中表明)
课 题
§1.3二次根式的运算(第二课时)
课时
教 学
目 标
1,会进行二次根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2,会应用整式的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
3,体验和掌握迁移、转化等数学思想与方法
教 学
设想
重点、难点:二次根式的四则混合运算是重点;整式的乘法公式和法则迁移到二次根式的运算是难点
教 学 程序 与 策 略
一、预习检测:
(1)两列火车分别运煤2x吨和3x吨,问这两列火车共运多少?_______________
(2)两列火车分别运煤2x吨和3y吨,问这两列火车共运多少?______________
以下问题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吗?
运用以前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二、合作交流
1.与合并同类项类似,我们可以把相同二次根式的项合并.
2. 计算
说明:多项式的乘法公式和法则同样适用于二次根式。
3.归纳与猜想:观察下列各式及其验证过程:
⑴ 按上述两个等式及其验证过程的基本思路,猜想 的变化结果并进行验证
⑵ 针对上述各式反映的规律,写出n(n为任意自然数,且n≥2)表示的等式并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彗眼识真:下列计算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
2.先化简,再求出近似值(精确到0. 01)
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是:先化简,再合并。
3.计算
说明:(1)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运算次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2)整式运算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对二次根式同样适用。
(3)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能化简的必须化简。
四、拓展提高题:(1)比较根式的大小. (2)
五、课堂小结
本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六、堂堂清
(1)作业本;(2)书上A组,选做B组
教后反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