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数据分析初步单元检测卷B(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 数据分析初步单元检测卷B(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4-02 10:5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浙教版八年级下第3章数据分析单元检测卷B
班级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某市5月上旬的最高气温如下(单位℃)28,29,30,31,29,33,对这组数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平均数是30 B.众数是29 C.中位数是31 D.极差是5
2.小亮家1月至10月的用电量统计如图所示,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30和 20 B.30和25 C.30和22.5 D.30和17.5
3.数据21,22,23,24,25,…,40的标准差是S1,数据302,303,304,304,305,…,321的标准差是S2,则( ).
A.S1S2 D.不能确定S1、S2的大小
4.某小组长统计组内5人一天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分別为3,3,0,4,5.关于这组数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众数是3 B.中位数是0 C.平均数3 D.方差是2.8
5.若样x1+1,x2+1,…,xn+1的平均数为10,方差为2,则对于样本,x1+2,…,xn+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平均数为10,方差为2 B.平均数为11,方差为3
C.平均数为11,方差为2 D.平均数为12,方差为4
6.如果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a;数据y1,y2,……,yn的平均数为b;那么数据3 x1+ y1,3 x2+ y2,……,3 xn+ yn的平均数为(??)
A.3a+2b B.2a+3b C.3a+b D.5(a+b)
7.在端午节到来之前,学校食堂推荐了A,B,C三家粽子专卖店,对全校师生爱吃哪家店的粽子作调查,以决定最终向哪家店采购,下面的统计量中最值得关注的是(  )
A.方差 B.平均数 C.中位数 D.众数
8.张鹏同学为了了解胜利小区居民的用水情况,随机调查了20户居民的月用水量,统计结果如下表:
月用水量/吨
4
5
6
7
8
9
10
户数
1
2
4
6
3
2
2
关于这20个用户的用水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中位数是7吨 B.众数是7吨 C.平均数是7.1吨 D.众数是2
9.某校九年级一、二班学生参加同一次数学测验,经统计计算后得到下表:
小亮根据右表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一、二两班学生的平均水平相同;②二班的优秀人数多于一班的优秀人数(成绩≥80分为优秀);③一班成绩波动情况比二班成绩波动大. 上述结论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0.下图是交警在一个路口统计的某个时段来往车辆的车速(单位:千米/小时)情况,则下列关于车速描述错误的是( )
A.平均数是23 B.中位数是25 C.众数是30 D.方差是129
二、填空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为了了解汽车在某一路口的流量,调查了10天中在每天同一时段里通过该路口的汽车辆数,结果如下:183,209,195,178,204,215,191,208,167,200,于是可以得出:在每天该时段里,平均约有________辆汽车通过这个路口.
12.对一种环保电动汽车性能抽测,获得如下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可估计得被抽检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平均里程数为______.
13.甲乙两班的学生人数相等,参加了同一次数学测试,两班的平均分分别为甲=82分,乙=82分,方差分别为S2甲=2.45,S2乙=1.90,那么成绩较为整齐的班是________?.
14.在体育中考项目中考生可在篮球、排球中选考一项.小明为了选择一项参加体育中考,将自己的10次测验成绩进行比较并制作了折线统计图,依据图中信息小明选择哪一项参加体育中考更合适,并说明理由,______.
15.在一次测验中,初三(1)班的英语考试的平均分记为a分,所有高于平均分的学生的成绩减去平均分的分数之和记为m,所有低于平均分的学生的成绩与平均分相差的分数的绝对值的和记为n,则m与n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16.某公司销售部有五名销售员,2007年平均每人每月的销售额分别是6,8,11,9,8(万元),现公司需增加一名销售员,三人应聘试用三个月,平均每人每月的销售额分别为:甲是上述数据的平均数,乙是中位数,丙是众数,最后录用三人中平均月销售额最高的人是___.
17.小明同学次数学单元测试成绩(分数取整数)的平均分是分,且每次测试都没有低于分得成绩,中位数是分,唯一众数是分,则最低的一次成绩可能是________分.
18.某市广播电视局欲招聘播音员一名,对A,B两名候选人进行了两项素质测试,两人的两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际需要,广播电视局将面试、综合知识测试的得分按3∶2的比例计算两人的总成绩,那么____(填A或B)将被录用.?
?
三、解答题(8小题,共66分)
19.下面是我校七年级一班第一组20名学生在期末模拟考试中数学成绩的统计表:
(1)若这20名学生成绩的平均分数为82分,求x和y的值;
(2)设这20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众数为a,中位数为b,求a+b的值.
20.某中学为庆祝建党90周年举行唱“红歌”比赛,已知10位评委给某班的打分是:8,9,6,8,9,10,6,8,9,7.
(1)求这组数据的极差:
(2)求这组数据的众数;
(3)比赛规定:去掉一个最髙分和一个最低分,剩下分数的平均数作为该班的最后得分.求该班的最后得分.
21.小莉妈妈的支付宝用来生活缴费和网购.如图是小莉妈妈2017年9月至12月支付宝消费情况的统计图(单位:元).
(1)11月支出较多,请你写出一个可能的原因.
(2)求这4个月小莉妈妈支付宝平均每月消费多少元.
(3)用(2)中求得的平均数来估计小莉妈妈支付宝2018年平均每月消费水平,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
22.“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丽”.某中学为了了解七年级学生对这一倡议的落实情况,学校安排政教处在七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并针对学生“是否随手丢垃圾”这一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为:A为从不随手丢垃圾;B为偶尔随手丢垃圾;C为经常随手丢垃圾三项.要求每位被调查的学生必须从以上三项中选一项且只能选一项.现将调查结果绘制成以下来不辜负不完整的统计图.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补全上面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所抽取学生“是否随手丢垃圾”情况的众数是   ;
(3)若该校七年级共有1500名学生,请你估计该年级学生中“经常随手丢垃圾”的学生约有多少人?谈谈你的看法?
23.个体户王某经营一家饭馆,下面是饭馆所有工作人员在某个月份的工资;王某3000元,厨师甲450元,厨师乙400元,杂工320元,招待甲350元,招待乙320元,会计410元.
计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
计算出的平均工作能否反映帮工人员这个月收入的一般水平?
去掉王某的工资后,再计算平均工资;
后一个平均工资能代表一般帮工人员的收入吗?
根据以上计算,从统计的观点看,你对的结果有什么看法?
24.在春季运动会上,某学校教工组和学生组进行定点投篮比赛,每组均派五名选手参加,每名选手投篮十次,投中记1分,不中记零分,3分以上(含3分)视为合格,比赛成绩绘制成条形统计图如下:
投篮成绩条形统计图
(1)请你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填写表格:
组别
平均数
中位数
方差
合格率
教工组
________
3
________
80%
学生组
3.6
________
3.44
60%
(2)如果小亮认为教工组的成绩优于学生组,你认为他的理由是什么?小明认为学生组成绩优于教工组,他的理由又是什么?
(3)若再让一名体育教师投篮后,六名教师成绩平均数大于学生组成绩的中位数,设这名体育教师命中m分,求m的值.
25.某校拟派一名跳高运动员参加校际比赛,对甲、乙两名同学进行了8次跳高选拔比赛,他们的原始成绩(单位:cm)如下表:
学生/成绩/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169
165
168
169
172
173
169
167

161
174
172
162
163
172
172
176
两名同学的8次跳高成绩数据分析如下表:
学生/成绩/名称
平均数(单位:cm)
中位数(单位:cm)
众数(单位:cm)
方差(单位:cm2)

a
b
c
5.75

169
172
172
31.25
根据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   ,b=   ,c=   ;
(2)这两名同学中,   的成绩更为稳定;(填甲或乙)
(3)若预测跳高165就可能获得冠军,该校为了获取跳高比赛冠军,你认为应该选择   同学参赛,理由是:   ;
(4)若预测跳高170方可夺得冠军,该校为了获取跳高比赛冠军,你认为应该选择   同学参赛,班由是:   .
26.某中学举行“校园?朗读者”朗诵大赛,高、初中部根据初赛成绩,各选出5名选手组成初中代表队和高中代表队参加学校决赛,两个队各选出的5名选手的决赛成绩如图所示.
(1)根据图示填写表格;
平均分(分)
中位数(分)
众数(分)
初中部
   
85
   
高中部
85
   
100
(2)结合两队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队的决赛成绩较好;
(3)已知高中代表队决赛成绩的方差为160,计算初中代表队决赛成绩的方差,并判断哪一个代表队选手成绩较为稳定.(方差公式:S2=[(x1﹣)2+(x2﹣)2+…+(xn﹣)2]
参考答案
1.【考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
【分析】分别计算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及极差后找到正确的答案即可.
解 :平均数=(28+29+30+31+29+33)÷6=30,故A正确;
∵数据29出现两次最多,∴众数为29,故B正确;
∵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28、29、29、30、31、33,∴中位数为(29+30)÷2=29.5,故C错误;
极差=33-28=5,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的知识点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与极差的定义,解题关键是注意求中位数时候应先排序.
2.【考点】折线统计图,众数与中位数
【分析】将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从小到大重新排列后,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解可得.
解 :将这10个数据从小到大重新排列为:10、15、15、20、20、25、25、30、30、30,
所以该组数据的众数为30、中位数为=22.5,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了众数与中位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得不好,不把数据按要求重新排列,就会出错.
3.【考点】方差
【分析】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每个数都加了281波动不会变,方差不变,标准差不变.
解:由题意知,设原来的平均数为,每个数据都加了281,则平均数变为
原来的方差
现在的方差
方差相等,则标准差也相等.
故选B.
【点睛】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每个数都加了281波动不会变,方差不变,标准差不变.
4.【考点】方差, 加权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
【分析】根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的定义判断各选项正误即可
解 :A. 3,3,0,4,5众数是3,此选项正确;
B.?0,3,3,4,5中位数是3,此选项错误;
C.?平均数=(3+3+4+5)÷5=3,此选项正确;
D. 方差S2= [(3?3)2+(3?3)2+(3?0)2+(3?4)2+(3?5)2]=2.8,此选项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方差, 加权平均数, 中位数, 众数,熟练掌握他们的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考点】平均数,方差
【分析】利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的公式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解:因为样本的平均数是,方差为,
∴,即,
方差
则 ,样本的方差为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计算,其中熟记样本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的公式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推理与运算能力.
6.【考点】平均数
【分析】由题意可知:要计算数据3 x1+ y1,3 x2+ y2,……,3 xn+ yn的平均数,可以将其化简,这样可以用a与b来表示.
解 :,.
平均数 =3a+b.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本题考查平均数的求法及其综合运用: .熟记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考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分析】学校食堂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哪种粽子爱吃的人数最多,即众数.
解:由于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故学校食堂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统计调查数据的众数.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统计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反映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各有局限性,因此要对统计量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恰当的运用.
8.【考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极差
【分析】根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对选项一一分析,选择正确答案.
解 :A、中位数=(7+7)÷2=7(吨),正确,不符合题意;
B、数据7吨出现6次,次数最多,所以7吨是众数,正确,不符合题意;
C、平均数=(4×1+5×2+6×4+7×6+8×3+9×2+10×2)÷20=7.1(吨),正确,不符合题意;
D、众数是7吨,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极差的概念.要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才能熟练解题.
9.【考点】查方差、平均数、中位数
【分析】根据表格可得一、二两班学生的平均分都是75分,因此平均水平相同;一班中位数比80小,因此二班的优秀人数多于一班的优秀人数;一班方差大,因此一班成绩波动情况比二班成绩波动大.
解:①一、二两班学生的平均水平相同,说法正确; ②二班的优秀人数多于一班的优秀人数(成绩≥80分为优秀),说法正确; ③一班成绩波动情况比二班成绩波动大,说法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方差、平均数、中位数,解题关键是掌握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
10.【考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
【分析】根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的计算公式和定义分别对每一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解 :A、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0×3+20×2+30×4+40×1)÷(3+2+4+1)=23,故本选项正确;
B、共有10辆车,则中位数是第5和6个数的平均数,则中位数是(20+30)÷2=25,故本选项正确;
C、30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则众数是30,故本选项正确;
D、这组数据的方差是:[3(10-23)2+2(20-23)2+4(30-23)2+(40-23)2]=10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关键是根据图形先求出每一种车速的车的数量,再结合平均数的公式求得平均数,根据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中位数和众数.
11.【考点】平均数
【分析】根据在每天该时刻内,平均车辆数=,进行计算就可以解决问题.
解 :10天中调查的总车辆数为:183+209+195+178+204+215+191+208+167+200=1950
结合平均数的定义可知:在每天该时刻内,平均车辆数约为=195.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12.【考点】条形统计图,加权平均数
【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列式进行求解即可.
解 :估计被抽检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平均里程数为:
165.125(千米),
故答案为:165.125千米.
【点睛】本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以及加权平均数,能准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并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解此题的关键.
13.【考点】方差
【分析】根据方差的意义可作出判断.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
解 :∵=82分,=82分,S2甲=2.45,S2乙=1.90,
∴S2甲>S乙2,
∴成绩较为整齐的是乙班.
故答案为:乙班.
【点睛】本题考查方差的意义.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即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反之,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
14.【考点】折线统计图,统计量的运用
【分析】由折线统计图得出篮球和排球的成绩,分别计算其平均成绩和方差,据此分析可得.
解 :由折线统计图知,篮球的成绩为:7、4、9、8、10、7、8、7、8、7,
排球的成绩为:7、6、10、5、9、8、10、9、5、6,
∵=×(7+4+9+8+10+7+8+7+8+7)=7.5,
=×(7+6+10+5+9+8+10+9+5+6)=7.5,
∴S篮球2=×[(7-7.5)2+(4-7.5)2+(9-7.5)2+(8-7.5)2+(10-7.5)2+(7-7.5)2+(8-7.5)2+(7-7.5)2+(8-7.5)2+(7-7.5)2]=2.25,
S排球2=×[(7-7.5)2+(6-7.5)2+(10-7.5)2+(5-7.5)2+(9-7.5)2+(8-7.5)2+(10-7.5)2+(9-7.5)2+(5-7.5)2+(6-7.5)2]=3.45,
由于=,但S篮球2<S排球2,
则篮球和排球的平均得分相同,但篮球发挥更稳定,
所以选择篮球参加中考,
故答案为:篮球,理由:篮球和排球的平均得分相同,但篮球发挥更稳定.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折线统计图和统计量的运用,根据折线统计图得出具体数据是根本,根据各统计量特点选择合适的评判标准是解题的关键.
15.【考点】平均数
【分析】根据“平均分的意义和平均分、总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设初三(1)班这次英语考试中成绩高于平方分的有x人,低于平均分的有y人,等于平均分的有z人,则由题意可得:
a(x+y+z)=(ax+m)+(ay-n)+az,
∴ax+ay+az=az+m+ay-n+az,
∴0=m-n,
∴m=n.
故答案为:m=n.
【点睛】“能够根据:全班的总分=成绩高于平均分的同学的总得分+成绩低于平均分的同学的总得分+成绩等于平均分的同学的总得分得到等式a(x+y+z)=(ax+m)+(ay-n)+az”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考点】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
【分析】先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再根据要求进行比较即可判断
解 :∵平均数=(6+8+11+9+8)÷5=8.4,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组数据6、8、8、9、11,中间的一个数为8,
∴中位数为8,
8出现的2次最多,众数是8,
∴平均数最大,应录用甲.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重新排列后,最中间的那个数(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是数据中出现最多的一个数,熟练掌握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7.【考点】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
【分析】根据平均数求出5次的总分,再根据中位数和众数,求出其中两次的总分,再根据每次测试都没有低于80分得成绩,从而得出答案.
解 :∵5次数学单元测试成绩(分数取整数)的平均分是90分,? ∴5次数学单元测试成绩(分数取整数)的总分是450,? 又∵中位数是93分,唯一众数是96分,? ∴有2次的成绩总和为165,? 又∵每次测试都没有低于80分得成绩,? ∴最低的一次成绩可能是80分.? 故答案为80.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概念.
18.【考点】加权平均数
【分析】将面试、综合知识测试的得分按3:2的比例计算两人的总成绩,所以利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即可分别求出A、B的成绩,进而求出答案.
解 :A的成绩=(90×3+85×2)÷5=88(分),B的成绩=(95×3+80×2)÷5=89(分).
因此B将被录用.
故填B.
【点睛】本题利用广播电视局招聘播音员这一情境,重点考查了加权平均数在现实中的应用.
19.【考点】中位数,众数,平均数
【分析】(1)根据平均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得x、y的值;?
(2)此时可以看到出现最多的是90,出现了7次,确定众数.中位数所处的第十,十一个分数均是80,所以中位数是80.
解:(1)由题意,得:
化简,得解得 
(2)由(1)得,这组数据为:60分1人,70分5人,80分5人,90分7人,100分2人.∴众数a=90(分),中位数b=80(分).所以a+b=170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中位数,众数,平均数的理解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平均数求出数据之和再除以总个数即可,找中位数要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注意众数可以不止一个.
20.【考点】极差、平均数数和众
【分析】(1)根据极差的定义即最大值-最小值=极差,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众数的定义找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可;
(3)先去掉一个最髙分和一个最低分,再根据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 :(1)最大值是:10,最小值是:6,
则极差是:10-6=4;
(2)出现次数最多的是:8和9都是3次,6出现2次,1和10出现1次,因而众数是8和9;
(3)根据题意得:
平均分是:(8+9+8+9+6+8+9+7)=8(分).
【点睛】此题考查了极差、平均数数和众数,极差是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1.【考点】平均数
【分析】(1)、这个只要回答的合情合理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平均数的计算法则得出答案;(3)、11月份出现了极端值,会较大的影响平均每月消费水平.
解:(1)、答案不唯一,学生说法只要合理均给分.如双11淘宝购物花费较多等.
(2)、这4个月小莉妈妈支付宝每月平均消费为:
=×(488.40+360.20+1942.60+600.80)= 848(元).
(3)、用这个平均数来估计小莉妈妈支付宝平均每月消费水平不合理.
因为这个平均数受极端值(11月数据)影响较大,不能代表平均每月消费水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法则,属于基础题型.明白计算法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22.【考点】众数与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
【分析】(1)根据被调查的总人数求出C情况的人数与B情况人数所占比例即可;
(2)根据众数的定义求解即可;
(3)该年级学生中“经常随手丢垃圾”的学生=总人数×C情况的比值.
解 :(1)∵被调查的总人数为60÷30%=200人,
∴C情况的人数为200﹣(60+130)=10人,B情况人数所占比例为×100%=65%,
补全图形如下:
(2)由条形图知,B情况出现次数最多,
所以众数为B,
故答案为:B.
(3)1500×5%=75,
答:估计该年级学生中“经常随手丢垃圾”的学生约有75人,就该年级经常随手丢垃圾的学生人数看出仍需要加强公共卫生教育、宣传和监督.
【点睛】本题考查了众数与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解题的关键是熟练的掌握众数与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点.
23.【考点】平均数
【分析】(1)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2)根据(1)得出的数据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3)去掉王某的工资,再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4)根据(3)得出的数据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5)通过对(2)和(4)得出的数据,再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即可.
解:根据题意得:
元,
答: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是750元;
因为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低于平均水平,所以不能反映工作人员这个月的月收入的一般水平.
根据题意得:
元,
答:去掉王某的工资后,他们的平均工资是375元;
由于该平均数接近于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收入,故能代表一般工作人员的收入;
从本题的计算中可以看出,个别特殊值对平均数具有很大的影响.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均数,熟记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根据求出的数据再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24.【考点】条形统计图、中位数,平均数,方差
【分析】.(1)根据成绩条形统计图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方差即可;
(2)从合格率与方差上来看,教工组成绩优于学生组,从平均数、中位数来看,学生组优于教工组;
(3)根据六名教师成绩平均数大于学生组成绩的中位数计算即可
解:(1)补全表格如下:
组别
平均数
中位数
方差
合格率
教工组
3.2
3
1.76
80%
学生组
3.6
4
3.44
60%
(2)从合格率与方差上来看,教工组成绩优于学生组,从平均数、中位数来看,学生组优于教工组;
(3)依题意,得>4,解得m>8,
又∵m为正整数,
∴m=9或m=10.
【点睛】此题考查了条形统计图、中位数,平均数,以及方差,弄清题意是解本题的关键.
25.【考点】平均数和方差
【分析】(1)利用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的定义分别求得a、b、c的值即可;
(2)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成绩越不稳定,反之也成立;
(3)比较一下甲、乙两名跳高运动员进行了8次选拔比赛的成绩,看谁的成绩在1.65或1.65米以上的次数多,就选哪位运动员参赛;若成绩在1.70米可获得冠军,看谁的成绩在1.70或1.70米以上的次数多,就选哪位运动员参赛.
解 :(1)a=(169+165+168+169+172+173+169+167)=169;
b=(169+169)=169;
∵169出现了3次,最多,
∴c=169
故答案为:169,169,169;
(2)∵甲的方差小于乙的方差,
∴甲的成绩更稳定,
故答案为:甲;
(3)若跳高1.65米就获得冠军,那么成绩在1.65或1.65米以上的次数甲多,则选择甲;
故答案为:甲,成绩在1.65或1.65米以上的次数甲多;
(4)若跳高1.70米就获得冠军,那么成绩在1.70或1.70米以上的次数乙多,则选择乙.
故答案为:乙,成绩在1.70或1.70米以上的次数乙多.
【点睛】本题考查平均数和方差的意义.平均数表示数据的平均水平;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方差越大,表明这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大,即波动越大,数据越不稳定;反之,方差越小,表明这组数据分布比较集中,各数据偏离平均数越小,即波动越小,数据越稳定.
26.【考点】条形统计图、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
【分析】(1)根据条形统计图可以计算出初中部的平均分和众数以及高中部的中位数;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结合两队成绩的平均数和中位数,说明哪个队的决赛成绩较好; (3)根据统计图可以计算它们的方差,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解:(1)由条形统计图可得,
初中5名选手的平均分是:=85,众数是85,
高中五名选手的成绩是:70,75,80,100,100,故中位数是80,
故答案为:85,85,80;
(2)由表格可知,初中部与高中部的平均分相同,初中部的中位数高,故初中部决赛成绩较好;
故答案为:初中;
(3)由题意可得,
s2初中=[(75﹣85)2+(80﹣85)2+(85﹣85)2+(85﹣85)2+(100﹣85)2=70,
∵70<160,
故初中部代表队选手成绩比较稳定.
【点睛】考查条形统计图、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