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堂同步训练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辽、宋、西夏使三个并立的政权,能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元昊功绩。
2、清楚了辽西夏与北宋和战带来和平局面,同时双方互市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3、发现辽西夏“以汉制汉”加快了民族之间融合的道理。
[课堂同步练习(A)][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一、 课堂训练
1、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 )
A削弱了契丹势力 B维持了长期和平 C 消除了民族矛盾 D 加速了北宋灭亡
2、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21世纪教育网
A.市舶使 B.宣政院 C.榷场 D.十三行
3、五代后期,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贡献的是: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北周武帝 D.后周世宗
4、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
C.加强了民族融合 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5、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 )消极防御政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步步为营 B守内虚外 C分兵把守 D虚内守外
6、下列与北宋互市边境贸易的国家有( )
A后周 辽 B蒙古国 西夏 C辽 西夏 D南宋 辽
“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完成7-8题
7、反映的是北宋与( )关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西夏 B辽 C女真 D南宋
8、上题引用苏辙的那句话,能体现出( )
A辽宋开国以来一直和睦相处 B宋辽实力均衡
C北宋人民负担大大减轻 D统治阶级为百姓谋利
9、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10、辽夏吸取南下劫掠遭抵抗的教训,进而推行( )
A扩军备战 B用严酷刑罚镇压 C破坏被占领地区经济D“以汉制待汉人”
二、课堂回顾21世纪教育网
1、 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21世纪教育网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请回答:
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什么历史作用?
2、 问答题21世纪教育网
你知道辽西夏与北宋如何在碰撞中融合的吗?21世纪教育网
三、课堂延伸
1、《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
2、、“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A.契丹族 B.女真族 C.汉族 D.匈奴族
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
A.辽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北宋和西夏 D.北宋和吐蕃
3、连线题
契丹 元昊 西夏 兴庆
党项 阿保机 辽 上京
4、 北宋东京图反映了什么?
5、有人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条约,北宋每年向辽国交纳大量岁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有人说,澶渊之盟有它的历史条件,它结束了两国多年的战争,增进了两国的交往,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讨论: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 课堂训练
1、B 2、C 3、D 4、A 5、B 6、C 7、B 8、B 9、C 10、D
提示:
1提示:见书P552提示:见书P573提示:见书P54小字第一段
4提示:“对双方产生”排除B、D,“订立和议”马上见效的是A排除C
5提示:见书P55第一段6提示:见书P57
7提示:见书P55引句
8提示:开战排除A,造成危害排除C,统治者为自己考虑排除D
9提示: 见书P55-56找出相同点10提示:见书P57小字第一段
二、课堂回顾
1. 材料题21世纪教育网
答:特点: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汉法。 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2. 问答题
答:①宋辽夏战争与和议,建立互市,边境贸易繁荣,经济文化得到交流.
②辽夏南下遭中原军民反抗,不得不“以汉制汉”,从而保护发展先进的中原文明。
③辽、西夏的统治者奖励垦荒,迁移大批汉人北上,促进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并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效仿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同时,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辽境汉人安居乐业。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并用汉文铸造钱币。
三、课堂延伸
1、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2、A、B
3、连线
4、答:北宋已经不把商业区与居民住处分隔开来,交替纵横,反映了统治者开放自由的思想,说明商业在城市非常发达。
5、提示: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处繁荣的景象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同步测控
名师导航
●要点导学
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稳定了内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辖区外,北边有劲敌辽朝和辽朝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吴越、南唐、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和其弟太宗赵光义采取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略,用20年的时间平定了十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至此,安史之乱以来200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基本上结束了。
北宋的统一,为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北宋的统一只是局部统一,在中国范围内,同时存在着辽、西夏、大理、吐蕃、西州回鹘、黑汗和以后的金、西辽等政权。直到元朝统一之前,始终处于宋辽或宋金两大政权对峙,更多的政权并存的局面,分裂状态并没有结束。
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的原因:长期分裂战乱,人心向往统一。南方和中原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也要求消除成为障碍的割据政权。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战争,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为统一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宋太祖、宋太宗制定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策略,有利于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从对手来看,南方割据政权国小力弱,又大都腐败,北方的辽国则陷入内乱不已、无暇外顾的困境,这都给北宋的统一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2.澶渊之盟
内容:维持旧的边界状态,仍以白沟河为界;双方各守边界,不得相互侵犯;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尊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送给辽岁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以屈辱的妥协和钱财换得了辽从中原撤军。
影响:对辽来说,掩盖了当时不利的军事局面,以体面的形式从中原撤军,达到了掠夺的目的,并且以条约的形式固定每年获得中原的钱财。
对北宋来说,尽管免除了战争,赢得了北方安定的局面,但政治经济代价高昂,政治上北宋签订了屈辱性的不平等条约,经济上背负了财政包袱,这必然要加重对人民的剥削。
但是这个条约从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双方长达百余年的稳定局面,有利于双方人民安定地生产、生活,有利于边境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和战
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之争,但战争仍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宋辽、宋夏的关系,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征服中原汉族统治者的过程中,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辽和西夏也不例外,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都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长期融合,互相学习,各民族的发展对我国边疆地区特别是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问题探究
问题1:建立过200多年辽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来突然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这一直是一个令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这么一个显赫的民族,在改朝换代之际被斩尽杀绝了吗?如果没有,那么他们的后裔又在哪里呢?请你设计揭开契丹民族失踪之谜的方法,并思考,契丹民族哪儿去了?
探究思路:探究的办法是很多的,例如,一种办法是搜寻相关文物,如墓葬、石刻、文物,第二种办法是作相关的社会调查,从语言、风俗、体貌特征、服饰等搜寻与之相似的民族,第三,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第四,通过DNA鉴定等。结论: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人被征召殆尽,他们被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着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人作为民族存续了下来,有的好比扔在大海里的一块冰,被当地人同化了。
问题2: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北宋有100多万庞大的军队,而辽、西夏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经济科技都远远落后于北宋,北宋在对辽、对西夏的战争中却屡战屡败,一直被人们称为“弱宋”,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思路:北宋屡战屡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军事制度的失误。为防止出现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实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兵力放在对内的镇压上,军队数量虽然很多,但战斗力不强。
二、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武人专权,军队将领受到各种牵制,兵将分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统治集团的腐朽。统治集团内部往往分为主战派和主降派,皇帝大多昏庸,当少数民族入侵时,主战派往往占上风,当危机过后,主降派又占了上风,主战派被赶出朝廷。
四、阶级矛盾尖锐。到北宋中期以后,出现了严重的“冗官、冗兵、冗费”局面,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北宋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失败。21世纪教育网
●精题精讲
例1 澶渊之盟的议定地点澶州就是今天的
A.河南开封 B.河南濮阳 C.安徽合肥 D.安徽芜湖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空间概念的迁移能力。对照教材《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可知澶州是今天的河南濮阳。河南开封当时称东京。
答案: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绿色通道: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古今地名的变化。对于古代史上的重要地名,要很好地利用地图进行对照,以确定其正确方位,以防张冠李戴。特别是有的地名在不同时期名称不同,如现在的北京,历史上曾被称为蓟、燕京、涿郡、南京、中都、大都、京师、北平等;还有的是古今地名相同,但地点不同,如东京,现在的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中国历史上开封曾经一度被称为东京,辽一度称现在的北京为南京,等等,在学习时一定要认真加以区分。
例2 (2005年广西中考)澶渊之盟是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辽 B.北宋与西夏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两宋时期民族关系史实的掌握。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签订的盟约,此后,双方结束战争状态,迎来和平的局面。
答案:A
绿色通道: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政权并立的局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战争有和平,且史实众多,易混淆。其中和平相处与各族共同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熟知各政权彼此之间交往关系的表现,是快速、准确地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 宋辽战争的直接起因是
A.辽兵南下掠夺 B.宋军夺取幽云地区
C.辽国需要岁币 D.宋真宗懦弱无能
思路解析:北宋建立后,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幽云十六州),发动了对辽的战争。
答案:B
2. 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地点是
A.汴京 B.上京 C.兴庆 D.会宁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汴京、兴庆、会宁分别是北宋、西夏和金的都城。
答案:B
3. 宋辽之间的长久和平关系始于
A.设立榷场后 B.王安石变法后 C.澶渊之盟后 D.西夏建立后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记忆能力。宋辽之间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经历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
答案:C
4. 下列对澶洲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①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②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 ③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 ④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思路解析:本题是对澶洲之盟影响的全方位考查。既要看到其消极方面,又要看到其客观的进步性,既要从主观目的上分析,又要从客观进步方面分析。
答案:B
5.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①宋朝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思路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回忆教材可知,①是在960年,
②是发生在1005年,③是在916年,④是在1038年。由此可知,顺序是③①②④,即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6. 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的主要政策是
A.进攻 B.防御 C.投降 D.和亲
思路解析:北宋建立之初,对辽的主要政策是进攻,主要意图是收回被辽占领的地区。由于对辽的几次战争均告失败,北宋转而由进攻转向防御。但是,辽却开始对北宋展开大规模的进攻,直到澶渊之盟订立。
答案:B
7. 西夏向北宋提出议和的直接原因是
A.北宋中断对西夏的粮食供应 B.西夏军事上遭到重创
C.西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D.北宋主动要求停战
思路解析:西夏虽多次取得对宋战争的胜利,但战争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北宋中断对西夏的粮食供应,迫使西夏统治者向北宋提出议和。
答案:A
8. 如果你想考查辽与西夏的历史,你会去今天的21世纪教育网
A.开封和宁夏 B.辽宁和银川 C.杭州和宁夏 D.辽宁和宁夏
思路解析:辽的统治区域在今天的东北和内蒙,西夏的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宁夏,故考查辽与西夏的历史需要到今天的辽宁和宁夏。
答案:D
●我综合 我发展
9. 阅读下列材料:[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请回答:
从这段材料中找出辽和西夏都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思路解析:注意提炼材料中提到的“英豪,皆为其用”“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将其译成现代汉语即可。
参考答案:采用皇帝称号,仿行中原王朝的官职,任用汉族人为官,阅读汉族书籍,穿汉族服装,实行汉族法令制度。
10. 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也有它的消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围绕澶渊之盟展开,考查对澶渊之盟的具体事实和影响的记忆能力。
参考答案:(1)澶渊之盟。
(2)1005年。寇准。21世纪教育网
(3)对北宋来说这是个屈辱条约,它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11. 填写辽、西夏、北宋的建立列表。
朝代21世纪教育网 年代 建立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都城
辽
西夏
北宋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思路解析:略
参考答案:如表所示
年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建立者 都城
辽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西夏 1038年 元昊 兴庆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汴京
●我创新 我超越
12. 有人说,澶渊之盟是北宋的极大耻辱,反映了北宋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可欺,用人民的财富满足强盗的贪欲;也有人说,北宋和辽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是兄弟之争,没有什么对错之分;还有人说,澶渊之盟订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客观效果是好的。那么,你怎么来看澶渊之盟呢?为什么?
参考答案:澶渊之盟是辽宋之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的产物。一方面,它暂时满足了契丹贵族掠夺的愿望,增强了辽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对北宋而言,它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这种以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也使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如果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长期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双方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共同成长
●合作共赢
课题:杨家将的故事
杨家将的故事在北宋中叶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至今已达800多年。和你的同学一起,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查阅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如双龙会、四郎探母、五郎出家、七郎打擂、杨门女将等。结合资料,分析历史小说、影视戏剧历史与真实历史的区别。将你的结果和同学进行交流,看一看他们的结果。
●读书做人
断齑(jī)划粥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就出自他的一篇文章《岳阳楼记》,意思是说,一个人首先想到的,是普天下所有人的忧虑;只有等到天下所有人都快乐了,他才会快乐。你看,范仲淹说得多好啊!
范仲淹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他的母亲因无力抚养他,就带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由于过早地经受了生活的贫苦,范仲淹从小就身怀大志,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为了磨炼意志,也为了能多一些时间学习,在南京应天府书院学习的时候,他生活很苦,每天只吃两顿饭,早晨起来熬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刀切成四块,每顿饭两块,就着咸菜条吃。江浙一带把咸菜叫做“齑”,所以历史上就一直流传着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赞扬他的吃苦精神。
就这样,幼年的范仲淹依靠断齑划粥的办法读完了许多经典名著,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想一想]
为了磨炼意志,范仲淹断齑划粥。你是怎样磨炼意志的?你会向范仲淹学习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优化训练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唐代是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朝最强盛的时期,它的疆域东至_______,西迄_______,北达蒙古高原,南抵______。
思路解析:考查此题的目的,主要是加深对统一王朝所管辖疆域的认识,由此与本课所学的宋王朝只是局部统一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主要是一种基本记忆能力的考查。我们学习过在唐代曾经在西部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管辖最远到葱岭一带,安南都护府到达了今越南境内,所以,唐代的疆域四至我们就容易记住了。
答案:安东 安西 南海
2.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建立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916年,_______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_______称大夏国皇帝。由此历史上形成了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思路解析:契丹国是三个政权中最早建立的一个,然后是北宋,再次才是西夏。其中只有北宋是汉族政权,由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确立了这一个后,其他两个政权的少数民族的首领阿保机属于契丹,元昊属于西夏就容易记忆了。
答案:赵匡胤 阿保机 元昊
3.为图2-1的人物做简单的说明。
图2-1 宋太祖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图的认识能力,了解宋太祖有关的历史事件就可以。
答案: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他建立北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
4.“澶渊之盟”的议定地点澶州就是今天的21世纪教育网
A.河南开封 B.河南濮阳 C.安徽合肥 D.安徽芜湖21世纪教育网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空间概念的迁移能力,最大的干扰项是A项,河南开封当时称东京。
答案:B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宋辽战争的直接起因是
A.辽兵南下掠夺 B.宋军为夺取幽云地区
C.辽国需要岁币 D.宋真宗懦弱无能
思路解析:北宋建立后,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幽云十六州),发动了对辽的战争。
答案:B
2.澶渊之盟中,订立和议的双方是
A.宋和西夏 B.辽和西夏 C.宋和辽 D.宋和金
思路解析:澶渊之盟中的澶州在黄河的下游,这个盟约应该是北宋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所签订的,而西夏主要在我国的西部地区。金所体现的主要是与南宋的关系,本节没有涉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3.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21世纪教育网
①宋朝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思路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回忆可知,①是在960年,②是发生在1005年,③是在916年,④是在1038年。由此可知,顺序是③①②④。
答案:D
4.填一填
政权 建立者 称号 都城
北宋
辽太祖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兴庆
思路解析:本题锻炼记忆能力。第一栏中政权的名称是北宋,很显然这一栏主要应该填写宋太祖和都城汴京。第二栏由辽太祖可知说的是契丹政权。第三栏中的都城是兴庆也可以推出指的是西夏政权。
答案:
政权 建立者 称号 都城21世纪教育网
北宋 赵匡胤 宋太祖 汴京
契丹 阿保机 辽太祖 上京
西夏 元昊 — 兴庆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北宋与西夏和辽之间的和议是经历了残酷战争的结果,北宋承担大量“岁币”,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所以这样的和议没有任何意义。
思路解析:北宋与辽和西夏之间的和议应该是两者势力均衡的产物。这种均衡经过战争稳定下来,虽然北宋要承担大量的岁币,但却保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局面,而且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民族融合,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所以题目中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结论是片面的。
答案:×
6.阅读下面材料: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 ——苏轼《栾城集》
完成(1)~(3)题:
(1)辽与朝廷的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但它也有消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澶渊之盟的评价。首先从第(1)问中判断是辽与朝廷的和好年深,所以可以知道是辽宋之间的盟约,因此是澶渊之盟。
答案:(1)澶渊之盟。
(2)1005年,寇准。
(3)对北宋来说是个屈辱的条约,它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
●志鸿教育乐园
精彩的“表演”
一次,美国前总统里根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观众发出惊叫,但是南希却灵活地爬起来,在两百多名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没受伤,便插入一句俏皮话:“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这样表演。”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下列人物中属于契丹族的首领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赵匡胤 B.元昊 C.阿骨打 D.阿保机
思路解析:本题是基本的知识记忆题。本课我们只学了A、B、D答案中的三个人物,A是汉族的、B是党项族的,只有阿保机是契丹族的。
答案:D
2.澶渊之盟发生的年代是
A.1004年 B.1005年 C.1044年 D.960年
思路解析:1004与1044很容易混淆,但1044年是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1004年宋、辽发生了战争,第二年才形成了澶渊之盟。
答案:B
3.辽军大举进攻北宋时,坚决主张抵抗的是
A.寇准 B.李纲 C.岳飞 D.宋真宗
思路解析:B、C选项说的都是北宋抗金的名将,宋真宗是在寇准的坚决要求下才亲自率兵征讨辽兵的。
答案:A
4.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其中的“宋祖”是指21世纪教育网
A.刘邦 B.李世民 C.赵匡胤 D.铁木真
思路解析:毛泽东在词中所提到的是唐朝和宋朝,A是西汉人,D生活在南宋时期,建立了蒙古政权,而B是唐朝的皇帝。
答案:C
5.历史上北宋的都城是汴京,它指的是现在的
A.北京 B.南京 C.开封 D.银川
思路解析:这是一道和地理知识相结合的题目。北宋的都城在黄河以南的黄河下游附近,而北京在黄河以北,南京在长江流域,银川却在黄河上游。21世纪教育网
答案:C
6.北宋与西夏和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最终都进行了和议,其主要原因是
A.双方都爱好和平 B.北宋战争失败被迫求和
C.契丹和西夏归顺了北宋 D.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
思路解析:B选项不符合历史实际,西夏对宋称臣,但契丹没有归顺宋,所以这些说法本身是错误的。对于和议形成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双方美好的和平愿望所决定的,应该是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均衡的结果。
答案:D
7.______年,宋与西夏订立和约;西夏对宋称臣,_______每年送给_______银、绢、茶叶等“岁币”。
思路解析:西夏虽然对宋称臣,但是宋每年却要送给西夏岁币。这样的特殊历史需要特别注意。
答案:1044 北宋 西夏
8.如果你想考查辽与西夏的历史(参照图2-2的西夏王陵图),你会去今天的
图2-2
A.开封和宁夏 B.辽宁和银川 C.杭州和宁夏 D.辽宁和宁夏
思路解析:辽的统治区域在今天的东北内蒙,西夏的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宁夏,故考查辽与西夏的历史需要到今天的辽宁和宁夏。
答案:D
9.阅读下面材料:
“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成信,虔诚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完成(1)~(2)题:
(1)材料中的“大宋皇帝”是谁?“北朝”是指什么政权?
(2)此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应如何评价此事件?
思路解析:本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材料中的大宋皇帝、契丹皇帝,“观盟”,特别是“第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可以看出,双方交谈的是宋送给契丹岁币的问题。我们可以知道这指的是澶渊之盟,由此可以解决下面的问题了。
答案:(1)宋真宗。辽。(2)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说,结束了辽宋几十年的战争,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和平状态,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10.现在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中用“契丹”的音译称中国,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契丹族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与汉族的融合关系。契丹族与汉族长期融合,为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因为契丹族积极向汉族人民学习,曾经强盛一时。
答案:说明了契丹族与汉族的融合,契丹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也说明了契丹政权曾经强盛一时。
11.阅读下面材料: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请回答: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什么历史作用?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课本“碰撞中的融合”一目中讲得很清楚,在长期的战争中,民族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同时,当契丹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发达生产力的需要,对自己原先的制度也进行了修订,推行“汉法”,所以才出现了在辽境内生活的汉族人有了“忘南顾之心”,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的发展。
答案:特点:辽和西夏都沿用中原王朝官制。辽统治者采取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12.关于北宋的两次议和活动(分别指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大致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北宋、南宋接受了少数民族政权议和条件给当时政府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导致两宋的灭亡。弊大于利,此举不可取。其二,认为议和活动是民族和睦的表现,利大于弊。请结合时代背景和有关史实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一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思路解析:本题属于观点分析题,考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对于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和议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当然,其中北宋要负担岁币自然会增加北宋的财政负担,但毕竟换来了和平局面,而且这种和平是当时各族人民所需要的,通过各族人民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当时民族的融合与社会发展。
答案:同意第一种看法。
两宋时期是与几个少民族政权的并立时期。
(1)澶渊之盟,夏宋和议,是在少数民族不断进攻北宋政权,威胁着北宋的安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讲“和”的。
(2)北宋统治者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接受了屈辱条件,这种和议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3)每年给予少数民族政权大量的岁币,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形成积贫积弱,财政困难。
(4)统治者为转嫁危机,加重对人民剥削,引起了阶级矛盾激化,起义不断。
同意第二种看法。
北宋时期是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1)西夏、辽政权兴起之后,不断对北宋政权用兵,战争连年不断,给双方带来了巨大战争痛苦,严重破坏了当时社会生产,威胁北宋安全。澶渊之盟,宋夏和议是民族融合友好的表现。
(2)和议使双方结束战争状态,维护了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两方的生产发展和恢复。
(3)和议有利于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在边境设置榷场,贸易交往,丰富了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物质生活。
(4)和议是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表现。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促使了先进文明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所以“和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13.假如你是生活在980年到1050年之间的一位北宋的老人,在你生活的年间你会了解到哪些关于北宋及其周围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历史大事呢?(至少两件)
思路解析:本题要求进入历史的时空之中,对本课所学到的980年到1050年之间的历史进行回顾,很容易会想到1005年的澶渊之盟、1038年西夏的建立、1044年宋与西夏的和议这样的历史事件。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了澶渊之盟;1044年宋与西夏的和议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