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历史过关训练必修三: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历史过关训练必修三: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9-14 10:48:00

文档简介

必修三 专题 七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过关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88分)
1.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
A.解析几何学的建立 B.微积分学的建立
C.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D.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2.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者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哥白尼
3.相对论的提出者是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林耐
4.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的物理学家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5.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伽利略——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B牛顿——其经典力学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形成
C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普朗克——量子论诞生,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6.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作者是
A.牛顿 B.笛卡儿 C.爱因斯坦 D.莱布尼茨
7.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你认为近代光学、热力学、电磁学、天体物理学等新学科
形成的基础是 A. 解析几何学 B. 微积分学 C.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D. 达尔文进化论
8.所提原理为人类研制核武器和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论基础的人物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伽利略
9.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他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学说
C.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修正了能量、质量互相转化的理论
10.电视连续剧《天仙配》中有这样的故事情节:唐朝张百忍因孝道而升天并成为玉皇大帝,
而后他的年龄基本上便是恒定的,七仙女也是永葆青春。假如此情景成立,其最有可能的科学
依据是A.相对论 B.量子论 C.转基因论 D.进化论
11.中新社台北四月十九日电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十九日晚七时许,呼应“物理照亮世界”的活动,点亮灯光,凸现“E=mc2”,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相对一百周年。相对论提出的历史意义有①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②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③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④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普朗克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文中的“这个原理”是
A.相对论 B.日心说 C.量子假说 D.万有引力定律
13.《物种起源》的作者是A.达尔文 B.卢梭 C.孟德斯鸠 D.伏尔泰
14.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包括 ①自然界的优胜劣汰 ②对植物的分类法 ③细胞学说的确立 ④物种起源的首要因素是变异和自然选择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5.将“变化”、“发展”等观念引入科学领域的学说是
A.燃素说 B.解析几何学 C.生物进化论 D.相对论
16.在19世纪的科学家中,其科学思想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可以比拟的是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牛顿的力学体系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17.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A.日心说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18.18世纪人们可利用的新能源是A、水 B、风 C、电 D、煤
19.、最先把制造蒸汽动力的设想付诸实施的是
A. 阿克莱特 B. 巴本 C. 纽可门 D. 瓦特
20.蒸汽机发明后首先被应用于A.农业 B.纺织业 C.冶炼业 D.交通运输业
21.使工业生产冲破自然条件限制,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进程的重要发明是
A.珍妮纺纱机 B.骡机 C.改良后的蒸汽机 D.蒸汽机车
22.下列交通工具中,在动力的使用方面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紧密关系的是
A.汽船 B.汽车 C.飞机 D.磁悬浮列车
23.19世纪上半期,美国人到达欧洲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
A.汽车 B.汽船 C.飞机 D.火车
24.下列机器由美国人首先发明的是
A. 水力织布机 B. 改良蒸汽机 C. 汽船 D. 蒸汽机车
25.“科学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到它为久已建立的工业作出基本贡献的19世纪末,它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下列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科技成果是
A.哥白尼创立日心说 B.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理论
C.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D.法拉第创立电磁感应理论
26.19世纪末引起交通领域里的一场革命的重大发明是 A.蒸汽机的改造和利用 B.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 C.发电机的制造成功 D.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27.近代以来,大大推动石油开采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的重要发明是
A.内燃机 B.发电机 C.内燃机 D.汽车
2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电讯事业发展迅速 D.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29.实用意义上的电动机的发明人及国籍是
A.法拉第 英国 B.格拉姆 比利时 C.爱迪生 美国 D.莫兹利 英国
30.一生的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的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瓦特 D、爱迪生
3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A. 市场需求的扩大 B. 工业技术的提高 C. 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 D. 电力的广泛应用
32. 假如你生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你不可能享受到的生活是
A.坐飞机旅行 B.乘汽车上班 C.用电脑上网 D.在电灯下读书
33. 下列科技成果与人物一一对应,不正确的是:
A改良蒸汽机——牛顿 B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
C电灯——爱迪生 D大功率发电机——西门子
34.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主要表现在
①富尔顿制成汽船 ②史蒂芬孙研制的火车 ③西门子制成的发电机 ④卡尔?本茨制成内燃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5.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中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6.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和电信业重要成就不包括
A.电话机 B.有线电报机 C. 无线电通讯 D.发电站
37.下列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牛顿创立力学体系 ②达尔文创立进化论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成功 ④电灯发明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
38.丹尼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向前面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指的是
A. 文艺复兴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39.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门类的显著变化是
A.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 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40.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41. 关于计算机诞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世界是第一台计算机是由美国人发明的 B最初发明计算机是战争的需要
C最初发明计算机是对苏冷战的需要 D计算机的发明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42.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是A.传统工业 B.信息产业 C.文化教育 D.广播电视业
43.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A.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的连成一体 B.方便了人们生活,使人类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C.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D.给人类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虚拟社会
44.联网成为全球信息网是在
A.20世纪90年代以后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末 D.21世纪以来
过关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二.非选择题(12分)
  45材料一 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下是三次科技革命中重大科技突破的成果:汽船、互联网、汽车、“多利”羊、“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内燃机、电灯、火车机车。
  材料二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家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
  请回答:
  (1)请你把材料一中的成果分别归入到三次科技革命中。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2)迅猛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对世界各国都产生强烈的冲击,你认为中国在这次科技浪潮中应该如何应对?
(2)
  46材料一 苹果为什么垂直落地?为什么不向旁边、不向上而总是向着地面落下呢?我想这一定是地球吸引它的缘故。苹果、月亮不都是一样吗?月球围绕地球转,无疑是地球吸引力像一条看不见的绳索,在拉着月球。如果真如此,地球以及其他一切行星也肯定都被吸引着。那么,能否认为这种引力是作用于任何两个物体的物质的普遍呢? ——牛顿的主治医生斯库利的日记
  材料二 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被探明的真理之海。 ——牛顿
  材料三 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的必需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获胜了,其他被淘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 —《物种起源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牛顿捡到的是什么样的“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
(1)
(2)材料三是达尔文的什么学说?其核心是什么?
(2)
(3)为什么说达尔文在牛顿之后,最终驱逐了上帝?
(3)
必修三 专题 七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过关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88 分)
1.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 C
A.解析几何学的建立 B.微积分学的建立
C.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D.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2.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者是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哥白尼 A
3.相对论的提出者是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林耐 C
4.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把地球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的物理学家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B
5.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B
A伽利略——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B牛顿——其经典力学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形成
C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D普朗克——量子论诞生,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6.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作者是 A
A.牛顿 B.笛卡儿 C.爱因斯坦 D.莱布尼茨
7.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你认为近代光学、热力学、电磁学、天体物理学等新学科
形成的基础是 A. 解析几何学 B. 微积分学 C.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D. 达尔文进化论 C
8.所提原理为人类研制核武器和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论基础的人物是 C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伽利略
9.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他 C
A.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借鉴了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学说
C.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D.修正了能量、质量互相转化的理论
10.电视连续剧《天仙配》中有这样的故事情节:唐朝张百忍因孝道而升天并成为玉皇大帝,
而后他的年龄基本上便是恒定的,七仙女也是永葆青春。假如此情景成立,其最有可能的科学
依据是A.相对论 B.量子论 C.转基因论 D.进化论 A
11.中新社台北四月十九日电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十九日晚七时许,呼应“物理照亮世界”的活动,点亮灯光,凸现“E=mc2”,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相对一百周年。相对论提出的历史意义有①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②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③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④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 B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普朗克曾这样评论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这个原理在物理世界观上所引起的革命,只有哥白尼世界体系的引入才能与之相提并论”文中的“这个原理”是 A
A.相对论 B.日心说 C.量子假说 D.万有引力定律
13.《物种起源》的作者是A.达尔文 B.卢梭 C.孟德斯鸠 D.伏尔泰 A
14.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包括 ①自然界的优胜劣汰 ②对植物的分类法 ③细胞学说的确立 ④物种起源的首要因素是变异和自然选择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A
15.将“变化”、“发展”等观念引入科学领域的学说是 C
A.燃素说 B.解析几何学 C.生物进化论 D.相对论
16.在19世纪的科学家中,其科学思想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可以比拟的是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牛顿的力学体系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普朗克的量子论 C
17.被西方教会势力指责为“意在扰乱对神的信仰,企图毁灭上帝”,而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则认为“其彰人耳目,改易思理,甚于奈端(牛顿)氏之天算格致”的学说是 B
A.日心说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18.18世纪人们可利用的新能源是A、水 B、风 C、电 D、煤 D
19.、最先把制造蒸汽动力的设想付诸实施的是
A. 阿克莱特 B. 巴本 C. 纽可门 D. 瓦特 C
20.蒸汽机发明后首先被应用于A.农业 B.纺织业 C.冶炼业 D.交通运输业 B
21.使工业生产冲破自然条件限制,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进程的重要发明是 C
A.珍妮纺纱机 B.骡机 C.改良后的蒸汽机 D.蒸汽机车
22.下列交通工具中,在动力的使用方面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紧密关系的是 A
A.汽船 B.汽车 C.飞机 D.磁悬浮列车
23.19世纪上半期,美国人到达欧洲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 B
A.汽车 B.汽船 C.飞机 D.火车
24.下列机器由美国人首先发明的是 C
A. 水力织布机 B. 改良蒸汽机 C. 汽船 D. 蒸汽机车
25.“科学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到它为久已建立的工业作出基本贡献的19世纪末,它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下列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科技成果是 D
A.哥白尼创立日心说 B.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理论
C.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D.法拉第创立电磁感应理论
26.19世纪末引起交通领域里的一场革命的重大发明是 A.蒸汽机的改造和利用 B.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 C.发电机的制造成功 D.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B
27.近代以来,大大推动石油开采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的重要发明是 C
A.内燃机 B.发电机 C.内燃机 D.汽车
2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电讯事业发展迅速 D.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B
29.实用意义上的电动机的发明人及国籍是 B
A.法拉第 英国 B.格拉姆 比利时 C.爱迪生 美国 D.莫兹利 英国
30.一生的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的科学家是 D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瓦特 D、爱迪生
31.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C
A. 市场需求的扩大 B. 工业技术的提高 C. 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 D. 电力的广泛应用
32. 假如你生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你不可能享受到的生活是 C
A.坐飞机旅行 B.乘汽车上班 C.用电脑上网 D.在电灯下读书
33. 下列科技成果与人物一一对应,不正确的是: A
A改良蒸汽机——牛顿 B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
C电灯——爱迪生 D大功率发电机——西门子
34.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主要表现在 A
①富尔顿制成汽船 ②史蒂芬孙研制的火车 ③西门子制成的发电机 ④卡尔?本茨制成内燃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5.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图中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C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6.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和电信业重要成就不包括 B
A.电话机 B.有线电报机 C. 无线电通讯 D.发电站
37.下列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①牛顿创立力学体系 ②达尔文创立进化论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成功 ④电灯发明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②①④③
38.丹尼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向前面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指的是 C
A. 文艺复兴 B. 第一次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39.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门类的显著变化是 A
A.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 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 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40.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 A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41. 关于计算机诞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世界是第一台计算机是由美国人发明的 B最初发明计算机是战争的需要
C最初发明计算机是对苏冷战的需要 D计算机的发明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42.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是A.传统工业 B.信息产业 C.文化教育 D.广播电视业 B
43.互联网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D
A.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使世界更紧密的连成一体 B.方便了人们生活,使人类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C.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D.给人类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虚拟社会
44.互联网成为全球信息网是在 A
A.20世纪90年代以后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末 D.21世纪以来
过关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二.非选择题(12分)
45.材料一 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下是三次科技革命中重大科技突破的成果:汽船、互联网、汽车、“多利”羊、“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内燃机、电灯、火车机车。
  材料二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家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
  请回答:
  (1)请你把材料一中的成果分别归入到三次科技革命中。
  第一次科技革命:汽船、蒸汽煤矿、火车机车
  第二次科技革命:汽车、内燃机、电灯
  第三次科技革命:互联网、“多利”羊、“东方红l号”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
(2)迅猛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对世界各国都产生强烈的冲击,你认为中国在这次科技浪潮中应该如何应对?
  (2)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等等。
  46.材料一 苹果为什么垂直落地?为什么不向旁边、不向上而总是向着地面落下呢?我想这一定是地球吸引它的缘故。苹果、月亮不都是一样吗?月球围绕地球转,无疑是地球吸引力像一条看不见的绳索,在拉着月球。如果真如此,地球以及其他一切行星也肯定都被吸引着。那么,能否认为这种引力是作用于任何两个物体的物质的普遍呢? ——牛顿的主治医生斯库利的日记
  材料二 我好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而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完全未被探明的真理之海。 ——牛顿
  材料三 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的必需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获胜了,其他被淘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 —《物种起源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牛顿捡到的是什么样的“光滑的石子”和“美丽的贝壳”。
(1)创立微积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2)材料三是达尔文的什么学说?其核心是什么?
(2)生物进化论,其核心是优胜劣汰。
(3)为什么说达尔文在牛顿之后,最终驱逐了上帝?
(3)神学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各种物种从被上帝创造的那一天起,是不变的。牛顿力学体系把天上、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把神——上帝从无生命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把变异和自然选择看作新物种起源的首要因素,证明了造物主——上帝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把神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中驱逐出去,最终完成了驱逐上帝的任务。
语文学案《沁园春·长沙》
教师寄语:这个单元选编了广为传诵的9首中外诗歌。这个单元诗歌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单元鉴赏重点,也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鉴赏诗歌的情感,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
诗歌鉴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2、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3、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
一、课前自习学案
1、自学方式方法
①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朗读全诗,画出重点诗句,找出诗歌意象、音节、韵律等。
②根据教师寄语,留心注解①,了解诗词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根据自己的阅历展开联想,领会诗词内容。
?③根据自己的领会,谈谈词人写作时的心情和抱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对学习、理想的认识。
2、名人导向
①作者生活时代、写作动机介绍: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②文章重点章句导读、故事或人物介绍: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③关联资料索引(兴趣自选)
[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诗词博大精深,具有雄浑、洒脱、壮丽、典雅的艺术风格。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毛泽东诗词名句背诵]
1、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 和柳亚子 先生》)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
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
7、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登庐山》)
8、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七律?答友人》)
9、东方欲晓, 莫道 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10、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11、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12、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13、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 和柳亚子 先生》)
14、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
[毛泽东书法欣赏]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骨神兼备成一家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备。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
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这时,情况变了,条件好了,毛泽东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变得非常之好看,这和他那时的练字有关系。
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的陈秉忱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数百部。50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看毛泽东手迹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毛泽东成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
?
?
?
[课文相关链接]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卜算子?咏梅》
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写“秋”的名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
祖逖因为国家政权倾覆,时刻怀着振兴光复的心志。……(劝说晋元帝后)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祖逖仍就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
[字词联想]
字音:
百舸(gě)急流——联想——(kē)苛求? 横柯上蔽? 坷垃? 孟轲? 沉疴??? (kě)坎坷
漫(màn)江碧透——联想——(màn)慢条斯理? 轻歌曼舞? 蔓延? 帐幔? 谩骂? (mán)蔓菁? (wàn)顺蔓摸瓜
浪遏(è)飞舟——联想——(jié)竭力? 墓碣? (jì)偈子
词语:
峥嵘岁月(不平常的日子)——联想——头角峥嵘(比喻年轻人的气概、才华超越一般)
挥斥方遒(意气奔放,正当强劲有力之时)——联想——挥洒自如(写字作画十分自如)、挥斥八极(热情奔放于天地之间)
④文学常识(熟读记忆):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隋唐),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起源于唐,兴盛于宋。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二、课堂互动学案
1、检查常识性知识的记忆
①什么是词的标题和词牌?词的小令、中调、长调有什么区分?②诗、词、曲的主要区分在哪里?
2、学生自由发言,展示自学中形成的知识、认识和质疑(如课堂上来不及展示的同学可写成书面材料,贴在“学习园地”或其它的展示栏上)
教师要启迪学生思维,诱导学生发言,把握课堂教学气氛。本文可以从下面两题引导学生发言:
①古人说“诗言志”,《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
②秋天,在传统文人的笔下往往显得有些凄凉,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也写了“湘江秋景图”,有凄凉感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3、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教师把学生引导到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上来(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诗歌内容和诗人博大的胸怀,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2、揣摩和体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毛泽东诗词雄浑壮丽的风格特点,感受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学习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
明确1: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明确2:动词和形容词的选用
4、技能升华(学生小结与练习)
①根据文章体裁的特点,按单元学习要求提出一个自己的学习方法(着重文章形式探究)
(学生从教师寄语中理解):
鉴赏诗歌从意象入手,品味情感。情感与意象,既是单元鉴赏重点,也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师帮助学生完整理解):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从意象入手,抓住意象的修饰语的感彩进行分析。
②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个自己的认识问题(着重文章内容探究)
(教师讲解):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而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竟”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③根据所学知识点和读写方法设计语段阅读,设计课堂练习,检查课堂教学效率(着重基础知识技巧和能力探究)
课堂练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章,他写“秋”,已经凄凉,请问 “断肠人在天涯”这个词句,是悲壮还是凄凉,所选之“象”是什么?
(答案:是凄凉,所选之“象”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
说明:以上提问根据学情自选其一或二,也可以全选
5、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教师根据学情,依据教学重点难点,针对学生情况小结
教学内容+互动评价(注:切忌空洞的赞扬,强调描述性赞扬)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课后运用自学进修学案
1、课后运用——高考真题训练(以课文为基础的训练卷,必做,由教师统一批改)
①语音知识习题: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百舸(gé)??? ??飞翔(xiáng)?? ???遒劲(qiú)???? 咽(yè)
????? B.橘子(jú)??? ??廖廓(liáo)????? ?漫江(màn)?? ?急燥(zào)?
????? C.携手(xié)?? ?静寂(jì)??????? ??遏制(è)?????? 苍茫(máng)
??D.峥嵘(zēng)? 沁园春(qìn)????? 砥柱(dǐ)?? ?姓曾(zēng)
②字词选用习题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挥斥(奔放)方遒????? 怅(失意)寥廓???????? 漫(满)江?
????? B.浪遏(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鹰击(搏击)长空?
????? 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 D.击(击打)水??????????? 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多)
③句子辨析运用习题
3.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 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 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4.对词的下阕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说明正确的是(????? )
????? A.使动用法????????????? B.名词活用一般动词?
????? C.意动用法????????????? D.名词做该句主语
5.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④语段阅读赏析习题
6.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7.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有三句话可以回答“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这三句话是:? ?????????????,??????????????????? ,????????? ??。
?
⑤语意表达习题
8.《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9.“看”字统领的语句主要有 ??????????????????????????????????????????
??????? ????,这些语句为读者提供了????? 、????? 、????? 、????? 、????? 、????? 六个意象,这些意象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组合成一幅?????? ???????、
?????????????? 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尤其是一个“????? ”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
10.词的下阕的统领字是“????? ”,该字主要统领了?????????????????????
??????????? ??几句,这几句从??????? 、??????? 、??????? 三个方面写中心意象?????????? ,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11.有人说,《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颇有“秋日胜春朝”的意趣。请你举例印证这种说法。
??????????????????????????????????????????????????????? ?????????????????????????
?????????????????????????????????????????????????????????????????????????????????
??????????????????????????????????????????????????????????????????
2、自学拓展(教师推荐自学篇目、提示自学要求;针对尖子生推荐课后训练习题,选做,由教师个别检查)
(一)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习题。
忆秦娥·娄山关
1935年2月?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2.填空
(1)“忆秦娥”是这首词的??????? ;“娄山关”是这首词的??????? ,它跟词的????? 有关。
(2)这首词颇具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主要原因在押韵上,如上阕的“????? ”“????? ”“????? ”,下阕的“???? ”“????? ”“????? ”;其次,作者使用了????? 修辞方法,将每阕的中间部分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13.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在括号后打“√”或“×”
(1)从“西风”“雁”“霜”这些意象的使用上,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是在秋季。
?(??? )
(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意思是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 ???????????????????????????
(??? )
(3)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感觉、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清晨凄清的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 )
(4)“马蹄声碎”中“碎”的意思是“凌乱”,生动地刻画出撤退时急行军的景象;“喇叭声咽”中的“咽”字意思是发不出声,写出了当时物质条件的恶劣。( ??)
(5)“漫道”,意思是道路漫长,“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作者用这两个词来说明前行之路漫长而艰难。?????????????????????????????????????????????
(??? )
(6)“雄关”点出了娄山关的艰险,“从头”一词,可见作者已经是再过此隘了。
(??? )
14.关于这首词的基调,一般有三说:悲凄说、悲壮说、雄壮说,你认为哪种较合适,请申述理由(写自己的新认识也可)
????????????????????????????????????????????????????????????????????????????????
????????????????????????????????????????????????????????????????????????????????
(二)、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习题。
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6月?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5.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万里”和“极目”两句表现了诗人宏伟的气概和开阔的胸怀。
B.“不管”和“胜似”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现诗人在风浪中游泳的轻松自如,抒发了诗人迎击风浪,急流勇进的革命精神。
C.“子在川上曰”的“子”指诗人自己,他在感叹:“多么美好的滚滚长江啊!逝去的光阴像这流水一样。
D.下阕结尾联想神女,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赞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光辉前景。
16.“截断巫山云雨”的“巫山云雨”是指(?? ?)
A.巫山上的云和雨??? B.长江上空的云和雨
C.长江上游的水????? D.巫山神女早为云,暮为雨
17.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写在大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
?
《沁园春·长沙》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 D? 6.D(“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起曾一起战斗的战友)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 国家命运? 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
9.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群山,树林,碧江,百舸,飞鹰,翔鱼;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竞”;
10.“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精神风貌、活动、志趣;同学少年。
11.从词的上阕由“看”字所总领的七句诗,可以体验到树林染上了红色,秋水碧绿清澄,水面千帆竞发,雄鹰翱翔长空,鱼儿轻快游动,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充满了生命的壮美和力度。
12.(1)词牌? 词题? 内容 (2)烈? 月? 咽? 铁? 越? 血? 顶针
13.(1)√(2)√(3)√(4)×(5)×(6)√
14.略? 15.C? 16.C? 17.D?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
1956年,我国的农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初步完成,工、农业生产都处在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武汉长江大桥工程,也已全面铺开。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同志于这年的5月到南方各地视察,5月下旬由长沙转来武汉,故诗中云:“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汉鱼。”吴主孙皓曾准备将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往武昌,百姓反对,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毛主席这里既是实写自己的活动,两句又暗中活用典故,表明如今祖国南北统一繁荣,无论那里都是好地方,已远非昔时可比。
毛主席经常畅游长江,在这场与风浪急流拼搏的过程中,他才得以达到心旷神怡,舒缓自得的境界的。下边笔锋急转,而又是极自然地引用孔子的话说,时光就如眼前的流水一般,白天黑夜不停地奔驰而去。上阕最后这句作为伏笔,也水到渠成地引发出下阕着重阐发国家建设和宏伟篮图的铺叙:先写眼前风光,也就是所见江上交通枢纽工程的具体位置和环境;飘动着东来西往船帆的长江两岸,是武昌的蛇山和汉阳的龟山。在这雄伟的山水之上,当时正在修建跨越天堑长江的铁路兼公里大桥,故云“起宏图”。这已经使人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但下边诗人用一“更”字,把读者的兴趣推向更高潮。是说我们的建设远不止于此,还准备在长江西段的三峡一带修筑大坝,借助巨大的水力发电,造福人民。
修起大坝,截断了这一大水。水力发电……,又将造福于中国人民。想来依旧安然无恙的巫山神女,能不为眼前的巨大变化,而感到吃惊!巧妙地运用典故,深化了主题,又富有情趣,使作品大为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