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类型 新授课 课题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日期 本课时数 总课时数
2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难点 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法 案例分析、探究学习
教具(实验器材) 自制多媒体片段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要点记载 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课堂小结 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课堂小结 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荒漠化现状。 课件展示:(学生讨论后,请几个同学谈一下感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讲评) (PPT 出示“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请同学们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一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板书: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出示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请学生读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观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同学指图表述。 板书: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 (一)位置 (二)地形特征 (三)自然特征:干旱 (教师从课本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掌握分析知识点的思路与解题的方法,以及学会分析识图)师请简要说说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 板书: 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来了很大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西北地区的气候、地貌、河流水文特征、自然植被、农牧业生产、国土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对照图,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对区域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思考) 读课本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2.3“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观察并思考: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2.天山北坡与南坡的降水有何不同? 3.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生(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西北地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由此可见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天山北坡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和大西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3.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 (教师评价后,总结) 板书: (四)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师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导致土地荒漠化。 板书: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本图,分析各个要素,适当情况下进行前后讨论)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2.4“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思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引导分析)师基本条件——干旱;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干旱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分布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具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因此荒漠类型多,面积广。(教师利用P20活动总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板书: (一)自然因素 1.干旱为主的环境 2.气候异常 (二)人为因素师虽然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并且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调查表明,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教师引导学生,并提出相关的知识点)读课本图2.5“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分析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板书: 1.原因:(1)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 (2)人类自身的活动不当 2.表现:(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分组讨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三个主要人为因素的影响,完成对应填空: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师请同学阅读下面材料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掘井”“灌溉”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板书: 三、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师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问题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自然条件下,人类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对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引导学生自学)请同学们读课本P25“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的阅读材料和图2.12“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思考以下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图中河流分布的特点,水量变化特征和主要补给方式是什么? 2.古城和古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 3.古今道路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4.这样发展下去结果会是怎样的?师(引导学生读图,并且加以阐述)请同学们读图2.13“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该图说明:长期以来,长城是我国古代到明朝时期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在其两侧,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地带。清代开始,由于被迫“移民实边”“开放蒙禁”,这一过渡带逐渐向西北移动达几十到几百千米。加剧了本地区的荒漠化。请思考:(教师出示问题) 课件展示: 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荒漠化使西北地区土地逐渐丧失生产力,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总体上看,特别是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荒漠化仍在蔓延。因此,抓好荒漠化的防治,是实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工作。第二课时 师大家都知道了荒漠化的危害,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扼治荒漠化蔓延的趋势? (学生热烈讨论后找几名同学回答)师大家谈到的有些方法是有道理的。这节课我们就具体的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师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自然因素形成的荒漠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人为因素在加速着荒漠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在其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板书: (二)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的威胁 2.扭转土地的退化 3.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师我们有信心去预防和治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即潜在的、正在发展的、已经发生的荒漠化都应是我们防治的对象。 在防治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本着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 (三)防治的原则师(引导学生读图,并且加以点拨)请同学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图2.14、2.15,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根据西北地区的客观实际,确定整治的对策和措施,对此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PPT出示),了解我国荒漠化现状,并为解决这一生态问题出谋划策。(学生讨论,看谁提出的想法既可行又实用。教师对合理的回答进行激励性评价)师针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和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治理。 板书: (四)治理的措施 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措施:师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的分配河流的水资源,并且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以我国治理荒漠的经验,在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生物措施,并且种植一些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在不同的地区建设不同的防护林、护坡林等。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草。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积极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板书: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知识拓展】师(PPT出示)阅读下面我国治理荒漠化有关资料,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本课内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