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3.3《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4-17 13:50:53

文档简介

3.3《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
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下
新知导入
木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质量减少了。
蜡烛燃烧后留下的蜡油很少,质量减少了。
化学变化后质量变小了?
生锈的铁钉质量比未生锈时的质量大。
化学变化后质量变大了?
新知讲解
质量守恒
我们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反应前后试管的总质量会如何变化?
总质量变小,
反应后氧气逸出
如果把反应生成的氧气收集起来,加上氧气的质量,总质量又会如何变化?
总质量不变
反应物: H2O2
生成物:H2O 和 O2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比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
相等
活动1:
如图所示,将锥形瓶置于天平托盘上,调节平衡,取下锥形瓶,将瓶塞上的铁丝在酒精灯上烧红后,接触引燃白磷并立即塞紧瓶塞。待反应结束冷却后,重新放回天平托盘上,观察是否平衡。
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4P+5O2=2P2O5
思考与讨论:
本实验中的气球是为了防止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热使瓶内气体膨胀而冲开橡皮塞。
1、气球有何现象?为何有此现象?
气球鼓起后瘪掉。
2、与上述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相比,本活动中的两个实验装置有什么特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这两个装置均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密闭系统,没有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做有利于验证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气体热胀冷缩。
活动2:
如图所示,将锥形瓶置于天平托盘上,调节平衡,然后取下锥形瓶,把滴管内的溶液滴入瓶内,使两种溶液混合,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再将锥形瓶放回天平托盘上,观察是否平衡。
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2
CuSO4
+
NaOH
Cu(OH) 2
+
Na2SO4

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
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白色沉淀
NaNO3
NaCl
+
AgNO3
AgCl
+

天平也保持平衡
-----反应前后质量也没有变化。
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红褐色沉淀
3
FeCl 3
+
KOH
Fe(OH) 3
+
KCl
3

天平也保持平衡
-----反应前后质量也没有变化。
活动3:
活动4:
无数实验表明,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定律内容:
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加以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物质量总和
思考:
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
4
6
6
10
10
2
2
没有改变
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原子质量没有改变
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铝与氧气反应
反应前 反应后
原子种类数
铝原子总数
氧原子总数
原子总数
原子的质量
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
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里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并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思考:
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选项中:一定会改变的有____________;
一定不会变的有_________________;可能会改变的_________。
A.物质种类 B.物质总质量 C.分子种类 D.分子数目 E.原子种类 F.原子数目 G.元素种类 H.原子质量 J.物质状态
A
C
D
B
E
F
G
H
J
质量守恒定律理解
(1)质量守恒定律仅适用于化学变化。
(2)参加反应的质量总和,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加和,而是指已参与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不包括没有参与反应的(剩余的)那部分质量。
(3)总和:不能忽略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的气体。
(4)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不是体积和分子个数的守恒。
不是,木头和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释放到空气中了。
化学变化后质量变小了?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化学变化后质量变大了?
不是,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参与反应生成了铁锈。
2、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否根据这一事实,推断出蜡烛中肯定会有什么元素?可能会有什么元素?
一定有的元素:
碳元素、氢元素
可能有的元素:
氧元素
3、进行有关的计算
计算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
氯酸钾24.5克与5克二氧化锰混合后共热,完全反应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物质为19.9克,求生成的氧气多少克?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 克
4、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依据
配平化学方程式
课堂练习

1.在探究某物质的组成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该物质放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测得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你认为该物质的组成为(   )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D.无法确定
2.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木炭燃烧后剩余的灰烬的质量比木炭少 B.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质量会增加
C.镁条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物质的质量与镁条质量相等
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
C
拓展提高
1.在点燃条件下,2.6克C2H2与7.2克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克CO2、1.8克H2O和x克CO。则x=______。
2.已知反应A+B→C+D,现有16 g A和64 g B恰好完全反应,得到44 g C,则另一种生成物D的质量为 g。
36
1.4
课堂总结
用知识框架的形式将本节课的知识呈现出来。
板书设计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定律内容:
2、质量守恒微观解释: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并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2、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3、进行有关的计算
4、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依据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题3.3《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3.3《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
课题 化学方程式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八年级下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引入:木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质量减少了。蜡烛燃烧后留下的蜡油很少,质量减少了。 问:化学变化后质量变小了? 图片展示:生锈的铁钉质量比未生锈时的质量大。 问:化学变化后质量变大了? 问:真相究竟是什么? 学生思考 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思考: 我们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反应前后试管的总质量会如何变化? 如果把反应生成的氧气收集起来,加上氧气的质量,总质量又会如何变化?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比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讲述:科学是基于实验证据的,所以接下我们进行几个实验。 活动1:如图所示,将锥形瓶置于天平托盘上,调节平衡,取下锥形瓶,将瓶塞上的铁丝在酒精灯上烧红后,接触引燃白磷并立即塞紧瓶塞。待反应结束冷却后,重新放回天平托盘上,观察是否平衡。 活动2:如图所示,将锥形瓶置于天平托盘上,调节平衡,然后取下锥形瓶,把滴管内的溶液滴入瓶内,使两种溶液混合,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再将锥形瓶放回天平托盘上,观察是否平衡。 活动3: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活动4: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思考: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加以分析。 教师对质量守恒定律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木头燃烧后只剩下灰烬,质量减少了。蜡烛燃烧后留下的蜡油很少,质量减少了? 2、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否根据这一事实,推断出蜡烛中肯定会有什么元素?可能会有什么元素? 3、进行有关的计算 计算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 氯酸钾24.5克与5克二氧化锰混合后共热,完全反应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物质为19.9克,求生成的氧气多少克? 4、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依据 配平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回答: 反应前后质量相等 学生完成活动,得出结论:无数实验表明,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 学生通过铝和氧气的微观反应得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里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并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选项中:一定会改变的有___________; 一定不会变的有______________;可能会改变的_________。 A.物质种类 B.物质总质量 C.分子种类 D.分子数目 E.原子种类 F.原子数目 G.元素种类 H.原子质量 J.物质状态 学生解释:木头和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释放到空气中了。 一定有的元素:碳元素、氢元素 可能有的元素:氧元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 克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回顾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微观解释: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并没有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练习
1.在某一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一定不变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物质的总质量 ④物质的种类 ⑤元素的种类
A.④ B.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2.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
A.CO2 B.Cl2 C.O2 D.N2
3.如图所示的实验中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4.在探究某物质的组成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该物质放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测得生成物有二氧化碳和水,你认为该物质的组成为(   )
A.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D.无法确定
5.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木炭燃烧后剩余的灰烬的质量比木炭少
B.铁放在潮湿的空气中质量会增加
C.镁条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物质的质量与镁条质量相等
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6.木炭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内含足量空气),密封加热,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中所盛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7.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下列关于该反应前、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为混合物 B.质量减少 C.原子总数减少 D.分子总数不变
8. 为了测定液化气中丙烷(C3H8)在氧气不足时的燃烧产物,将一定量的丙烷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丙烷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的质量/g 4.4 12.8 0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0 0 7.2 4.4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a的值为5.6 B.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X只含碳元素
9.下列事实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一定量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质量变大
B.10 g NaCl溶解在90 g水中,形成100 g NaCl溶液
C.化学反应中常伴随能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D.100 mL酒精与100 mL水混合后,溶液体积小于200 mL
10. 现有a g A物质与b g B物质,充分反应后,生成C物质,则生成C的质量为(   )
A.等于(a+b)g B.小于(a+b)g C.大于(a+b)g D.不大于(a+b)g
11.在点燃条件下,2.6克C2H2与7.2克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克CO2、1.8克H2O和x克CO。则x=______。
12.已知反应A+B→C+D,现有16 g A和64 g B恰好完全反应,得到44 g C,则另一种生成物D的质量为 g。
13.氧烛是一种用于缺氧环境中自救的化学氧源,广泛用于航空、航海等领域,其主要成分为NaClO3,还含有适量的催化剂、成型剂等。氧烛通过撞击火帽引发反应后,能持续放出高纯氧气,主要反应原理为2NaClO32X+3O2↑,则X的化学式为 ,该反应属于 反应,NaClO3中Cl的化合价为 。
14.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科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具体表述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1)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甲、乙、丙所示的三个实验装置(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只有装置甲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装置乙和丙则不能。否定装置乙和丙的理由分别是 , 。
(2)小明将装置丙进行改进,如图丁所示。
①此实验的现象是 。
②待完全反应后,将装置丁置于天平上称量,所得数据较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什么?

15.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二:将盛有双氧水的小试管放入装有二氧化锰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接触,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实验三: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设法使两种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三位同学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的质量 4.8 g 112.6 g 118.4 g
反应后的质量 8.0 g 112.4 g 118.4 g
(1)从表面上看,这三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3)在这三个实验中,实验 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4)由此可得出结论:用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
在 体系中进行。













































参考答案:
1.C 2. A 3. B 4. B 5. C 6. B 7. A 8. A 9. A 10. D
11. 1.4
12. 36g
13.NaCl 分解 +5
14. (1) 酒精与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丙装置不是密封体系,生成的气体逸出
(2) ①锥形瓶内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球变大 。
②气球变大后,受到空气的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导致天平称量反应后物质质量的读数偏小 。
15. (1)增大 减小 不变
(2)实验一反应前的质量总和还应包括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实验二测定的生成物质量中少了另一种生成物氧气的质量
(3)三
(4)封闭(或孤立或与环境隔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