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测试(3.3--3.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综合测试(3.3--3.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4-18 16:2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空气与生命(3.3--3.4)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向滴入石蕊试液的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水溶液显红色,将此溶液加热,观察到溶液(?? )
A.由浅红色变成紫色????B.变成无色????C.变浑浊?????D.变成蓝色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下列各项: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元素种类;⑥原子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④⑤⑥??????D.③④⑤⑥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操作如下图,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B.制气????? C.收集?????D.检验二氧化碳
4.下列实验设计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
A.?B.?C.??D.
5.实验室制备CO2气体并进行简单的实验,下列有关操作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先装药品后检查气密性
B.先加盐酸后加石灰石
C.先将气体导管从集气瓶中取出,然后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气体是否收集满
D.先在蒸馏水中加入1~2滴石蕊试液,然后再通入二氧化碳
6.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其中的错误共有(?? )
A.1处???????B.2处??????C.3处????????D.4处
7.实验表明,不能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而能用大理石粉末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由此得出下列结论中,合理的是(?? )
A.能发生反应的物质之间是否发生反应,与反应的条件有关
B.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C.块状大理石与大理石粉末的化学性质不同
D.块状大理石与大理石粉末中各元素原子间结合状况不同
8.1.69克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论断:①一定含C、H;②一定不含O;③可能含O;④一定含O;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⑥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4。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⑥?????B.①②⑤??????C.①③⑥???????D.①④⑥ 
9.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12克镁在12克氧气中燃烧后产生氧化镁质量为20克
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C.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质量的减少量等于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增加量之和。
D.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则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10.在化学方程式aC2H6+bO2mCO2+nH2O中,各化学式系数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2m=a??????B.3a=n???????C.2m=3n????????D.2b=m+n
11.如图所示实验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下列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
A.①变红,③不变红???????????B.④变红,③不变红
C.①、④变红,②、③不变红???????D.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12.关于化学方程式CH4+2O2 CO2+2H2O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烷加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1个甲烷和2个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和2个水
C.1个CH4分子和2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CO2分子和2个H2O分子
D.1克CH4和2克O2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克CO2和2克H2O
13.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KMnO4 K2MnO4+MnO2+O2↑???????B.P+O2=P2O5
C.4Fe+3O2 2Fe2O3??????? ?? D.C+O2 CO2↑
14.煤油中含有噻吩,噻吩(用X表示)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4CO2+SO2+2H2O,则噻吩Ⅹ的化学式为(  )
A.C4H4S2??????B.C2H6S???????C.C4H4S????????D.C6H6S
15.将25克A物质和5克B物质混合,加热后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反应后的混合物含10克A和11克C,同时还含有一种物质D。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则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能是(  )
A.A+B=C+D????B.A+2B=2C+D????C.2A+B=2C+D?????D.2A+B=C+2D
16.下列化合物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22∶9的是(  )
A.CH4??????B.C6H12O6?? ????C.C2H5OH???????D.C2H6
17.在反应2A+3B=2C+4D中,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用一定质量的A与12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产11克C,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8?????
B.B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16:9
C.同时生成D的质量是9克???????????????????
D.反应中,A与C的质量之比是8:11
18.下列制备氧气的反应中,用等质量的反应物能获得氧气最多的是(  )
A.2H2O2 2H2O+O2↑?????????????B.2KClO3 2KCl+3O2↑
C.2H2O 2H2↑+O2↑????????????D.2KMnO4 △ K2MnO4+MnO2+O2↑
19.在反应2A+3B===2C+4D中,若 A、B、C、D的质量比为8∶12∶11∶9,则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
A.8∶12∶11∶9???B.16∶36∶22∶36????C.16∶16∶22∶9???D.2∶3∶2∶4
20.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C.反应过程中,物质B与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1
二、填空题(共7题;共20分)
21.如图,在浮于石灰水上的木块上有一高一矮两支蜡烛,点燃后罩上烧杯,过一会儿,两支蜡烛在没有燃烧完的情况下先后熄灭。则先熄灭的是高(填“高”或“矮”)的蜡烛,此实验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2.水体中氮元素含量过高是河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造水草中的硝化细菌将污水中的含氮化合物最终转化为无污染物质,该过程涉及的化学反应之一是2NH3+3O2 2HNO2+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3.如图是实验室用于制取、干燥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科学实验课上同学们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用来作干燥剂;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现要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请在上述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按气体的流向用导管的编号将装置连接好:________。
24.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________Fe2O3+________CO ________Fe+________CO2
(2)________KClO3 ________KCl+________O2↑
(3)CH4+________O2 ________H2O+________CO2
25.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请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________。
(2)二氧化碳和澄清的石灰水反应:________。
(3)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肥料,其化学式为CO(NH2)2。工业上,可以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以二氧化碳和NH3为原料制得尿素并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6.某学生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A.HgO=2Hg+O2↑ B.KClO2 KCl+O2↑
C.C+O2 CO2↑ D.2P2+5O2=2P2O2
其中的错误有如下几种,请将序号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1)化学式写错的是________。
(2)化学方程式未配平的是________。
(3)“↑”或“↓”符号使用不当的是________。
(4)反应条件漏写的是________。
27.科学兴趣小组做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实验后,收集到CO和CO2的混合废气,考虑到废气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想把废气初步分离回收再利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分离实验(收集装置略去).
(1)广口瓶中加入的是 ??????
A.NaOH溶液??????B.NaCl溶液???????C.Ca(OH)2溶液
(2)打开阀门K2通入混合气体,首先分离得到________气体,接着关闭阀门K2打开阀门K1 ,将分液漏斗中装的________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在广口瓶中看到有气泡产生,从而分离出第二种气体.
三、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25分)
28.二氧化硫的性质与CO2有些相似,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利用下图装置和药品制取该气体,并对该气体与水在通常情况下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进行探究。他们设计的探究过程如下,请你协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
【假设】该气体与水在通常情况下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是一种酸。

【实验设计】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
【实验步骤与现象】
⑴先将装置D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发生颜色变化。
⑵将分液漏斗的开关打开,制取二氧化硫气体。
⑶装置C中的蓝色石蕊试纸的作用是________。
⑷最终看到________的现象说明假设成立。
29.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如下: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搭建B装置时,酒精灯应在固定仪器a之________(选填“前”或“后”)放置.
(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试验编号药品 甲 乙 丙 丁
大理石 mg,块状 mg,块状 mg,粉末状 mg,粉末状
盐酸(过量) wg,稀盐酸 wg,浓盐酸 wg,稀盐酸 wg,浓盐酸
Ⅰ.上述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若要研究盐酸浓度大小对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________对照(选填实验编号)
Ⅲ.除盐酸的浓度外,上述实验研究的另一个影响反应的因素是________.
Ⅳ.研究发现酸的浓度越大,产生气体的速度越快,与甲比较,对丁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编号)
a.反应更为剧烈 b.最终剩余溶液的质量更小
c.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更大 d.粉末状大理石利用率更高
(4)下表中的两个实验,尽管在原料状态、发生装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却都能控制气体较平稳的产生.请从实验目的、原理、原料、装置、操作等方面思考后,具体阐述每个实验中气体较平稳产生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目的 原料 发生装置 气体较平稳产生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制取二氧化碳 块状大理石稀盐酸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取氧气 粉末状二氧化锰3%的过氧化氢溶液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某化学小组Ⅰ探究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进行性质实验.如图是有关实验的部分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a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甲同学用A和C组合制取二氧化碳,乙同学用B和C组合制取二氧化碳,你认为哪个组合更便于控制反应________(填写甲或乙).
(2)甲同学利用装置D进行性质实验时,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将红色液体充分加热未能重新变为紫色,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使上述红色液体加热后能重新变为紫色,在气体通入装置D之前可接入如图装置________(填字母序号),在该装置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将CO2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经过思考讨论后,设计了如图G装置,使该反应有了明显现象,则装置G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
31.小金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用电子天平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m1、m2、m3、m4和V。(实验中操作正确,O2的密度为ρg/cm3)
实验序号 1 2 …
m1(MnO2)/g
m2(KClO3)/g
m3(试管)/g
m4(试管+加热后剩余固体)/g
量筒内收集气体的体积V/cm3
(1)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1、m2、m3、m4、V和ρ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为________。
(3)每次实验结束后,小金在拆卸装置时总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他将加热后剩余固体中的MnO2分离并测量其质量,发现总小于加热前MnO2的质量。查阅资料后发现,一般认为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反应过程如下:
第1步:2MnO2+2KClO3 2KMnO4+Cl2↑+O2↑
第2步:2KMnO4 K2MnO4+MnO2+ O2↑
第3步:K2MnO4+ Cl2 2KCl+ MnO2+ O2↑
写出加热后剩余固体中MnO2质量小于加热前MnO2质量的原因________。
四、解答题(共3题;共15分)
32.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单质铝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Al2O34Al+3O2↑。对“电解10吨氧化铝最多生产多少吨铝?”一题,小丽和小明两位同学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小丽同学的解法 小明同学的解法
解:设最多生产铝的质量为x。2Al2O34Al+3O2↑ 204 108 10吨 x = x= ≈5.3吨答:最多生产5.3吨铝。 解:氧化铝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 ×100%≈53%最多生产铝的质量为10吨×53%=5.3吨答:最多生产5.3吨铝。
请你回答问题:
(1)你认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正确吗?________。
(2)对“34克过氧化氢完全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产生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一题,也能用上述两种方法解答吗?试试看,请你把能用的解法过程写出来。



33.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6g,加热至混合物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4g,将剩余固体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滤液是10%的氯化钾溶液(假设溶液无损失).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二氧化锰的质量.
(3)氯化钾溶液中水的质量.



34.?我州地处武陵山区,具有丰富的天然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资源,纯度高、硬度大,是优质的建筑材料.为测定某地天然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成员取25g样品,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测得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1)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因碳酸不稳定,加热后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溶液由红色会再变回紫色。
2.【答案】 C
【解析】 ①分子种类一定改变;②原子种类一定不变;③分子数目可能改变;④原子数目一定不变;⑤元素种类一定不变;⑥原子质量一定不变。
3.【答案】 A
【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夹住止水夹,滴水,若水不下落,气密性良好,该选项正确;
B.实验室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制取CO2 ,因为产物CaSO4是微溶物,会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故选项错误;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收集时需要长管进短管出,故选项错误;
D.检验二氧化碳需要用澄清的石灰水,故选项错误。
4.【答案】 A
【解析】A.向盛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水,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故不能证明一定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B.向烧杯中燃着的阶梯蜡烛倾倒二氧化碳,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故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小花变红,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故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D.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证明了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性质,故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5.【答案】 D
【解析】A.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不符合题意;
B.装药品时应先装固体后装液体,不符合题意;
C.应先检验集气瓶中收集气体已满再将气体导气管从集气瓶中取出,不符合题意;
D.检验性质时先在蒸馏水中加入1~2滴石蕊试液,然后再通入二氧化碳 ,符合题意D。
6.【答案】C
【解析】长颈漏斗在使用过程中要形成液封,图中没有;锥形瓶中的导管不能没入液面以下,要收集气体;为了收集到更纯净的气体集气瓶中的导管要深入集气瓶底部;一共3处错误。
7.【答案】 B
【解析】 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物质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持续进行,但用粉末状大理石则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8.【答案】 D
【解析】4.4克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1.2克,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3.2克;3.6克水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3.2克,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0.4克;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4.4克+3.6克-1.69克=6.31克。所以1.69克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1.2克,氢元素0.4克,含有氧元素1.69克-(1.2克+0.4克)=0.09克,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克÷12)∶(0.4克÷1)=1∶4。
9.【答案】 A
【解析】A.根据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Mg+O2=2MgO,镁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的质量比为(24×2):32=3:2,可知12g镁完全燃烧只消耗8g氧气,因此12g氧气中有4g未参加反应而剩余,则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应为12g+8g=20g,故A正确;
B.由题意,一定条件下,H2和O2反应为:2H2+O2=2H2O,显然分子个数不等,故B错误;
C.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质量的减少量小于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增加量之和,故C错误;
D.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与氧气反应生成CO2和H2O,只能证明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故D错误。
10.【答案】 B
【解析】反应物中含有2a个C原子、6a个氢原子、2b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有m个C原子、2n个H原子、(2m+n)个氧原子,
A、根据反应前后碳原子个数不变,可得2a=m,故选项错误;
B、根据反应前后氢原子个数不变:6a=2n,则3a=n,故选项正确;
C、由AB选项的分析,2a=m,3a=n,则3m=2n,故选项错误;
D、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不变,可得2b%3D2m%2Bn,故选项错误。
11.【答案】 D
【解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 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不变色, 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变红,且 ④比①先变红。
12.【答案】 C
【解析】A.方程式中“+”应读作和,不符合题意;
B.方程式应读作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分子在点条件下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或甲烷和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方程式可读作 1个CH4分子和2个O2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1个CO2分子和2个H2O分子 ,符合题意;
D.定量读应读为每16份质量的CH4和32份质量的O2在点燃条件下,生成44份质量CO2和36份质量H2O,不符合题意。
13.【答案】 A
【解析】A.方程式书写正确,符合题意;
B.方程式没有条件、没有配平,不符合题意;
C.方程式中左边反应物有气体,所以有气体生成不标气体符号,不符合题意;
D.铁燃烧生成物为四氧化三铁,生成物化学式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14.【答案】 C
【解析】根据燃烧的化学方程式X+6O24CO2+SO2+2H2O可知,反应后的生成物质中C、O、S、H各元素的质子个数依次为4、12、1、4;而已知反应物中6O2中含有12个O原子,噻吩X的系数为1,因此反应物噻吩X的每个分子中应含有4个C原子、4个H原子和1个S原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4H4S。C符合题意。
15.【答案】 D
【解析】物质A反应后有剩余,所以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25g-10g=15g; B 没有剩余说明B全部参与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m(D)=15g+5g-11g=9g;m(A):m(B):m(C):m(D)=15:5:11:9=30a:20b:44c:18d;a:b:c:d=2:1:1:2。
16.【答案】 B
【解析】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22∶9,可计算出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2x):(9x)=6:1,则碳氢的原子个数比是::=1:2。
A.CH4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4,故A错误;
B.C6H12O6???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2,故B正确;
C.C2H5OH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3,故C错误;
D.C2H4中碳氢两种原子个数比为1:3,故D错误。
17.【答案】 A
【解析】根据“在反应2A+3B=2C+4D中,A与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则可假设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设A的质量为x,则, 故x=8g;又因为“一定质量的A与12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产11克C”,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质量守恒,可求D的质量为8g+12g﹣11g=9g.

A.在反应2A+3B=2C+4D中,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1.已知“一定质量的A与12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产11克C”,因为A的质量为8g;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则?,解得c=44,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故错误;
B.根据分析,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B为32,若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则可计算D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此反应中B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16:9,该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分析,可求D的质量为8g+12g﹣11g=9g,该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分析,A与C的质量之比是8g:11g=8:11,该选项说法正确.
18.【答案】 C
【解析】可设生成的氧气都为32g,则:2H2O2 2H2O + O2↑
68 32 所以消耗的H2O2 质量为68 g
2KClO3 2KCl+3O2↑
122.5×2 3×32 所以消耗的氯酸钾的质量为122.5×2/3=81.7g
2H2O2H2↑+O2↑
36 32 所以消耗的水的质量为36g
2KMnO4△ K2MnO4+MnO2+O2↑
316 32 所以消耗高锰酸钾的质量为316g
比较可知生成相同质量的氧气,水用的最少,反之等质量的四种物质制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最多的是水,分析所给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是正确的.
故选C.
19.【答案】 C
【解析】所以A,B,C,D的质量比为2XA:3XB:2XC:4XD=8∶12∶11∶9,所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16:16:22:9。
20.【答案】 A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待测的质量=(19.7+8.7 +31.6 +0.4)-(17.4+3.6)=39.4由图中可知,C是反应物,A、B、D是生成物,生成了19.7克A、8.7克B、3.2克D.
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97:158,设对应化学方程式为
xC ═ yA + zB + Wd
158x 197y
31.6g 19.7g

则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比为l:2时正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C一定是化合物,D可能是单质.
二、填空题
21.【答案】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解析】蜡烛燃烧产生热的CO2 , 密度比空气小,自上而下聚集在烧杯中,使高的蜡烛先熄灭;生成的CO2会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22.【答案】 H2O
【解析】该反应前各原子种类及个数为氮2、氢6、氧6,反应后各原子种类及个数为氮2、氢2、氧4,则2X中含有4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X的化学式为 H2O。
23.【答案】a→b→c→f→g→d
【解析】该题的要求是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故要有干燥装置,而碱石灰能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故C装置不能作为干燥装置;故装置的构成为:ABD。
24.【答案】 (1)1;3;2;3
(2)2;2;3
(3)2;2;1
【解析】(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
(2)氯酸钾受热分解的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3)甲烷燃烧的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25.【答案】(1)CO2+H2O=H2CO3
(2)CO2+Ca(OH)2=CaCO3↓+H2O
(3)CO2+2NH3 CO(NH2)2+H2O
【解析】(1)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故答案为:CO2+H2O=H2CO3;
(2)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生成碳酸钙沉淀;故答案为:CO2+Ca(OH)2=CaCO3↓+H2O;
(3)根据信息可知反应物是CO2和NH3;生成物是CO(NH2)2和H2O;然后根据原子守恒配平即可。
26.【答案】(1)BD
(2)A
(3)C
(4)ABD
【解析】(1)化学式写错的是B,KClO2就是KClO3;D中的生成物应是P2O5;
(2)化学方程式未配平的是A,两侧的原子个数不相等;
(3)C中的CO2气体不需要使符号“↑”;
(4)反应条件漏写的是:A应加热,B加热,D点燃。
27.【答案】 (1)A
(2)CO;稀硫酸
【解析】(1)依据实验要求可知甲装置应为除杂装置,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可知液体是用以吸收CO2的,因此广口瓶装NaOH溶液,故答案为:A;
(2)氢氧化钠吸收CO2后生成碳酸钠,最后还应将其释放出来,从题目给出的试剂看,显然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是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用稀盐酸是为了防止其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二氧化碳不纯;因此实验开始时打开阀门K2通入混合气体,让混合气体从导管口进入,混合气通过氢氧化钠后,会将二氧化碳吸收生成碳酸钠,只剩下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入完毕后,再接着关闭阀门K2打开阀门K1 ,将分液漏斗中装的稀硫酸进入广口瓶,硫酸会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三、实验探究题
28.【答案】 吸收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为了证明SO2气体本身不显酸性(证明SO2气体不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装置C中的石蕊试纸不变色,装置D中的石蕊试纸变红
【解析】因二氧化硫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所以装置E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装置C是干燥石蕊试纸,二氧化硫先与它接触,所以可以证明二氧化硫不能使石蕊变红,装置D中石蕊试纸先接触蒸馏水,然后再接触二氧化硫,通过试纸变红可证明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
29.【答案】(1)试管;前
(2)2H2O22H2O+O2↑
(3)CaCO3+2HCl═CaCl2+H2O+CO2↑;乙;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或反应物的接触面积);ab
(4)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较小;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滴加速度
【解析】①仪器a是试管,在组装B装置时,应先放好酒精灯,然后根据酒精灯的高度来安装试管,故填:试管;前;
②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为氧气和水;故填:2H2O22H2O+O2↑;
③Ⅰ、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Ⅱ、对比实验数据可见,甲和乙均为mg块状大理石,wg盐酸,但是盐酸的浓度不同,故填:乙;
Ⅲ、甲和丙对比,乙和丁对比可知,实验研究的另一个影响反应的因素是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或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故填: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或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Ⅳ、甲和丁对比可知,丁中反应之间的接触面积大,盐酸浓度大,所以反应的速率更快;丁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溶液的质量更小;因为并不知道大理石与盐酸是否完全反应还是哪一种物质有剩余,故无法判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粉末状大理石利用率.故填:ab;
④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较平稳的产生二氧化碳,是因为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的接触面积较小;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时,用分液漏斗滴加过氧化氢溶液,这样就可以控制液体滴加的速度,从而得到了较平稳的氧气流.故填: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较小;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滴加速度.
30.【答案】(1)长颈漏斗;乙
(2)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F;NaHCO3+HCl=NaCl+H2O+CO2↑
(3)小气球逐渐膨胀起来
【解析】(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a是长颈漏斗,B装置可以利用气体的压强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乙组合更便于控制反应;
(2)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甲同学利用装置D进行性质实验时,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将红色液体充分加热未能重新变为紫色,原因是: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为使上述红色液体加热后能重新变为紫色,在气体通入装置D之前可接入如图装置F,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3)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锥形瓶内的压强减小,所以装置G中的现象为小气球逐渐膨胀起来.
31.【答案】(1)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热试管破裂
(2)m1+m2+m3-m4=ρV
(3)部分氯气散失,未参加后续反应,导致部分锰元素以K2MnO4 或KMnO4形式存在,故剩余固体中MnO2质量小于加热前MnO2质量(合理即可)
【解析】(1)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1、m2、m3、m4和V和ρ之间应存在的等量关系为m1+m2+m3-m4=ρV;
(3)加热后剩余固体中MnO2质量小于加热前MnO2质量的原因Cl2散失。未参加后续反应,导致部分锰元素以K2MnO4或KMnO4形式存在,故剩余固体中MnO2质量小于加热前MnO2质量。
四、解答题
32.【答案】(1)正确
(2)解:不能用小明同学的解法。
设产生氧气的质量为x。
2H2O2 2H2O+ O2↑
68 32
34克 x

x=16克
【解析】(1)小丽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铝的质量。小明根据氧化铝中的铝反应后全部生成单质的铝,利用元素守恒计算铝的质量,两种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正确。
33.【答案】解:(1)待反应至不再有气体生成后,制取氧气的质量=26g﹣16.4g=9.6g;
(2)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 149????????????????????????? 96
?? x??? ? ? ? ? ? ? ? ? 9.6g
?x=14.9g
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6.4g﹣14.9g=1.5g;
(3)氯化钾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4.9g=134.1g.
【解析】(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前后固体物质的质量差,可求得放出气体氧气的质量;
(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生成氧气的质量可计算生成氯化钾的质量,然后计算二氧化锰的质量;
(3)根据溶液质量计算水的质量.
34.【答案】解: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HCl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 ? ?73??????? ? ? ? ? ? ? 44
x????????????? y????????? ? ? ? ? ? 8.8g

x=20g,y=14.6g
(1)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0%;
(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8.25%.
答: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
【解析】?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和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进而求质量分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