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保护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引进外来物种一定能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 设法提高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效率,尽量减少甚至不使用有害农药
C. 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D. 利用农作物秸秆施肥给农作物,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
【答案】A
【解析】引进物种不当会导致生态入侵,使生物多样性降低,进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设法提高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效率,可以尽量减少甚至不使用有害农药,B正确;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C正确;利用农作物秸秆沤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
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可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提高遗传多样性
B. 生物入侵可增加生物种类,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这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就地保护可保护生物及其生境,是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故A错误;生物入侵可能造成本地生物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故B错误;森林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C错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的多样性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稳定性的影响,利远小于弊。人类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温室效应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
B. 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 建立风景名胜旅游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D. 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依然要施加氮肥
【答案】D
【解析】温室效应的出现主要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A项错误;我国人口有上升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而不是风景名胜旅游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C项错误;生物圈中氮可以循环利用,但每年农田由于输出粮食等,依然要施加氮肥,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混淆“风景名胜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
4.某生兴趣小组对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土壤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采样位点距化
工厂的距离(km)
0.01
1
10
30
铬浓度(mg/kg)
0.25
0.21
0.12
0.08
螨虫密度(个/m2)
16 480
2 265
1 047
1 069
鼠妇密度(个/m2)
43
687
2 012
2 687
线虫密度(个/m2)
36
750
1 980
2 490
A.土壤中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B.螨虫密度通常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标
C.过度的铬污染会使土壤丧失生产能力
D.不同的土壤动物具有不同的耐污能力
【答案】A
【解析】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以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因此常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土壤动物的数量。铬浓度越大,螨虫密度越高,因此螨虫密度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标。当铬污染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时,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甚至会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使土壤丧失生产能力。由表中数据可知,各种土壤动物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推断不同的土壤动物具有不同的耐污能力。
5."酸雨"的原因是由于空气中什么含量太高? (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氮 D.氟化氢
【答案】B
【解析】 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是二氧化硫的污染,自从产业革命开始,随着工业的发展,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硫不断增加。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粗略估计,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硫量为1.51×1010吨,70年代的10年间,二氧化硫的人为排放量,平均每年增长5%,10年共增长了40~50%。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随着雨水降落地面成为酸雨,对大地、江河水域、森林、农作物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6.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适当放牧,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 在某片林地大力种植某种速生树并清除其他树种,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前者能量利用率较高
D. 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类型中的易地保护
【答案】B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会增加生物多样性,A正确。在某片林地大力种植某种速生树并清除其他树种,丰富度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前者物质利用率高,能量利用率也较高,C正确。易地保护包括建立动物园和植物园,还有建立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D正确。
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
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B.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C.环境的污染 D.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包含三层含义,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会威胁生物多样性,故选B。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家用洗涤剂中常含有三磷酸钠,致使生活污水中磷元素含量大大增加,其直接后果是
A.增加水体酸度,腐蚀水龙头等设备
B.形成不溶性磷酸盐,吸附杂质,使河床加高造成水患
C.使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水质恶化
D.磷酸盐有毒,诱发癌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磷元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水质恶化,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9.下列事实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房间里放一盆鲜花能装点环境
B.将来可能从蝗虫体内提取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
C.利用苍蝇平衡棒的原理研究火箭
D.利用青蛙捕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作用。房间里放一盆鲜花能装点环境,利用苍蝇平衡棒的原理研究火箭,是直接价值。将来可能从蝗虫体内提取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是潜在价值。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0.下列有关含有氮、磷的污水对水生生物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含有氮、磷的污水阻碍藻类的生长和繁殖,进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B.含有氮、磷的污水阻碍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但有利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
C.含有氮、磷的污水促进藻类植物的大量繁殖,但会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D.含有氮、磷的污水促进藻类植物的大量繁殖,有利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
【答案】C
【解析】由于氮、磷是植物必须的矿物质元素,所以含有氮、磷的污水排放到湖泊、海洋中,会使水体中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使水体中含氧量减少,进而被厌氧的微生物分解,产生出硫化氢等有毒气体,从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因此应选C。
11.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B. 控制人口增长和防治环境污染
C. 加强相关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D. 禁止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答案】D
【解析】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A正确;控制人口增长,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正确;人类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所以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而是合理开发利用,D错误。
12.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近日,我国各地反复无常的雾霾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仅靠个人努力即可解决
B.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国家经济高速的发展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D.人类活动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是造成雾霾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仅靠个人努力是不能解决的,A错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自然、经济和社会持久而协调的发展,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是造成雾霾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3.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B. 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应该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所有生物、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的多样性。
详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A正确;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所有生物、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以及保护措施,明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1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 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可形成适应对方的特征
C.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不发生进化
D. 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项错误;共生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可形成适应对方的特征,B项正确;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可导致生物发生进化,C项错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密切相关,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项错误。
15.下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A.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
B.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科研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
C. 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出一种电子蛙眼
D. 我国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A正确;
B、科研价值属于直接价值,B错误;
C、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出一种电子蛙眼属于直接价值,C错误;
D、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属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6.(2007?上海)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 )
A.优生 B.教育 C.计划生育 D.降低出生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据此答题.
解: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已被定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故选:C.
点评:做这题的关键是掌握计划生育的目的和具体要求.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注意掌握.
17.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B.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C.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D.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可持续发展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故A错误。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故B错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是易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即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故C错误。生物圈内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即生态价值是大于其直接价值的,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水平的试题,考查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1)当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时,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使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使有机污染物颗粒变小,故A项正确;(2)当藻类大量死亡时,会使生物生产量下降,呼吸量增加,会使P/R值下降,故B项错误;(3)当水中溶氧量下降时,会使水中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故C项正确;(4)从3米到7米处矿质元素较多,自养生物大量繁殖,故D项正确。
19.水体的富营养化是由下列哪类物质的过高含量引起的?
A 水中的钾和CO2 B 水中的氮和磷
C 水中的钠和钙 D 水中的糖类
【答案】B
【解析】B正确,因为氮和磷是限制水生植物生长和繁殖的主要元素,水体中的氮和磷的含量一旦过量,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就会失控,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之间的数量平衡,导致水体富营养化。A不对,因为水体中钾和CO2含量的增加不会引起水生植物的过量增殖。C不对,因为钠和钙不是水生植物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大量的和重要的元素,因此钠和钙含量的增加不会导致水生植物在短时期内的过量增殖。D不对,因为糖类物质与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无关。
20.2018年环境日主题确定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就是希望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使我们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下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毎种野生生物都有独特的基因库,必须维持野生生物的多样性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C. 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资源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
D. 把受灾地区的珍稀动物迁入其他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答案】B
【解析】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即每种野生动植物都是一个基因库,因此必须保护和维持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C正确;迁地保护指的是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如把受灾地区的珍稀动物迁入其他自然保护区,D正确。
2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很快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C.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对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D. 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答案】C
【解析】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项错误;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很快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对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C项正确;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会降低生物多样性,D项错误。
22.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不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休渔期,划分休渔区
B.全面禁止捕鱼
C.控制渔网网孔大小
D.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答案】B
【解析】实行“伏季休渔”,时间主要是在鱼的繁殖期,以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并不意味着全面禁止捕捞,而是要合理开发资源;利用网眼大的渔网进行捕鱼时,年龄较大、个体较大的个体易被捕捉到,而个体小、年龄小的个体不易被捕捉到,结果使幼龄个体占的比例上升,则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人们的行为。
23.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有性生殖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B. 人工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D. 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有性生殖中通过基因重组,产生了更多的重组类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更丰富的原材料,所以它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A正确;人工选择有定向保留人类所需的类型,淘汰不需要的类型,所以可一使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科研价值),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分子水平看,性状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
B.从整个生物圈来看,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这反映了生态系统水平的多样性
C.从进化角度看,生物性状多样性是生物生存的同一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造成
D.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群落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答案】B
【解析】略
2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种群、生态系统多样性
B. 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C. 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D.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B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A错误;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即直接价值,B正确;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C错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常常直接排放到湖泊中,湖泊遭到污染后,会引起藻类爆发。为此,科研人员利用甲、乙、丙三种微生物处理污水,得到如图所示的处理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调查该湖泊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可以使用_____________法,若调查时,部分鲤鱼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调查所得的数据比实际值______(“偏大”或“偏小”)。此系统内有菖蒲等挺水植物、浮萍等浮水植物、水面下还有沉水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结构。
(2)被污水污染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可知治理污染水体效果最好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湖泊能够控制洪水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价值。
【答案】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标记重捕法 偏大 垂直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污水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 乙 处理后藻类细胞的种群密度最低 间接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及能量流动的过程、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点,据此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鲤鱼为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采用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调查某区域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若调查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调查所得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大。菖蒲等挺水植物、浮萍等浮水植物、水面下还有沉水植物,这是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 被污水污染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污水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
(3)柱形图显示:与未加入微生物的对照组相比,利用甲、乙、丙三种微生物处理污水后,乙实验组处理后藻类细胞的种群密度最低,说明治理污染水体效果最好的微生物是乙。
(4) 湖泊能够控制洪水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7.六盘山横贯陕甘宁三省区,仅宁夏境内森林覆盖率46%,有金钱豹、林麝、金雕、红腹锦鸡等30多种国家珍稀动物,因“清凉世界”“丝路古道”“回族之乡”“红色之旅”等旅游品牌而引人注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红军长征纪念馆旁的山麓到山顶,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动植物,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结构。
(2)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是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______三个层次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4)该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_____(填“大于”或“小于”)其间接价值。
【答案】 水平 遗传(基因)多样性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小于
【解析】【试题分析】
1.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1)从山麓到山顶,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动植物,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是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
(3)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4)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28.有人将化肥或污染剂大量排放到水体中常会出现水体变绿导致鱼类死亡,进而引起水质变坏发臭的现象,称为水体富营养化。请设计实验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与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浓度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实验结果的预测。
供选实验材料:裸藻培养液(内含裸藻)、滴管、试管、试管架、记号笔、复合肥(磷酸氢二铵)、自来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计数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制N组一系列浓度梯度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在________号试管中按浓度梯度分别加入_________。在剩余试管中加__________。
第五步:___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
第六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实验结果可能多种多样,请将下列两种可能的结果及结论补充完整):
①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裸藻数量也明显增多,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随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浓度的不断加大,裸藻数量无明显变化,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实验步骤:
第二步:取N+1支试管分别编号(1~N+1)
第三步:在N+1支试管中各放入2 mL裸藻培养液
第四步:2~N+1 等量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 等量的自来水
第五步:在其余条件均相同的适宜条件下
第六步:分别制作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①该浓度范围内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且富营养化程度随复合肥浓度的增加而加大(合理答案即可)②该浓度范围内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不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与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浓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实验观察指标(因变量)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即裸藻的数量。不做任何处理的一组为对照组,其余各组为实验组,应各加入不同浓度的复合肥(磷酸氢二铵)溶液。另外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其他培养条件应适宜且相同。由于是探究性实验,所以实验结果和结论具有多种可能性。
考点:水体富营养化,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
29.下图是以1990~1997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污染变化量为依据绘制的20世纪及未来50年曲线图,请回答:
(1)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一定时间人均粮食迅速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口到一定时间也减少,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模型曲线上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2)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3)人口剧增,耕地减少,环境污染 (4)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不足 (5)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等。
【解析】从图中曲线看,随着人口的增长,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盲目的开发利用,造成了自然资源逐渐减少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口增长又大量占用耕地,制约了粮食生产,使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减少。反之又引起人口数量减少。因此,人类必须控制自己,要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发展,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30.苔藓对空气污染十分敏感。若某地空气中主要污染源是化工厂废气,请设计一个试验,用葫芦藓报告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污染情况。
材料用具:栽有葫芦藓的生长状况相同的花盆4个,透明塑料袋,50mL注射器,双面胶纸。
已经完成第一步如下:取一大号塑料袋排尽空气,收集化工厂废气若干。
请继续下面的步骤:
预期:经过24小时,可以得到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情况下的葫芦藓生存数,并以此作为指标预报污染情况。
【答案】第二步:取4盆葫芦藓,套上相同大小的透明塑料袋,并标上1号、2号、3号、4号盆。
第三步:1号盆注入200mL空气,2号盆注入150mL空气和50mL化工厂废气,3号盆注入空气和废气各100mL,4号盆注入50mL空气和150mL废气,密封4盆。
第四步:将4盆葫芦藓在室温下培养24小时
【解析】
试题分析:探究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原则,同时又不能违背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设计实验的关键是变量的控制,一个实验中只能确定一个变量。本题中,空气污染的不同浓度是实验变量,葫芦藓的变化是因变量,其他均为无关变量。结果预测要到位,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考点:环境污染 实验设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能力,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写,然后相互讨论补充,再给出答案,共同分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