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生态环境的保护 单元 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生态环境的保护 单元 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4-19 22:3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态环境的保护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生命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2013年,来自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科学家共同发表《昆明宣言》,呼吁加强生命条形码领域的国际合作,从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命条形码技术有利于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
B.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D.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然选择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命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从而有利于分辨珍稀物种,有利于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A正确;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B正确;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C错误;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D正确。
考点:生态环境的保护
2.某生物实习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洗净的砂、草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生态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B.甲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弱
C.制作生态瓶时应放入少量的尿素 D.生态瓶一定要密封、透明
【答案】B
【解析】丙瓶缺少能量的供应,其抵抗力稳定性最低,甲瓶中由于初级消费者数量多于乙瓶,且两瓶中生产者数量相同,因此乙瓶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3.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 ②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施用不当
③天然水跟空气、岩石和土壤等长期接触 ④工业生产中废液、废渣、废气的排放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要理解水污染的知识。
4.下列哪一组动物不是假体腔动物?
A.腹毛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B.腔肠动物门和扁形动物门
C.棘头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D.动吻动物门和轮形动物门
【答案】B
【解析】假体腔动物有:线虫动物门、轮形动物门、腹毛动物门、棘头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动吻动物门、内腔动物门;其它动物为真体腔。
5.外来入侵种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很大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外来入侵种往往与本地物种竞争,使后者生存受威胁
B. 外来入侵种可使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 外来入侵种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其数量往往增加
D. 外来入侵种可与本地物种杂交,从而使本地物种的基因组成改变
【答案】B
【解析】由于外来入侵种竞争力强,本地种往往被其取代,成为优势物种,这种变化进一步改变了原有的生境,导致其他的本地种消失,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打破当地生态平衡,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外来入侵种和本地种之间可以通过杂交,产生一种新的、有入侵性的杂合体基因型;也可能产生不育的杂合体,与本地种竞争资源,通过“基因污染”而导致本地种的灭绝,故A、C、D正确,B错误,所以选B。
6.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要控制在(  )
A. 13亿以内 B. 16亿以内 C. 13.3亿以内 D. 13.6亿以内
【答案】D
【解析】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已被定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指出:到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3.6亿以内,故选D。
7.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在对待地球家园的问题上,科学的态度是( )
A.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C.人类不能开发和利用资源,只能保护自然资源
D.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D
【解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A错误;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应该同时进行,B错误;人类可以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C错误;要想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正确。
【考点定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名师点睛】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8.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B. 控制人口增长和防治环境污染
C. 加强相关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D. 禁止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答案】D
【解析】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A正确;控制人口增长,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B正确;人类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所以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非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而是合理开发利用,D错误。
9.9.下列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
A. 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植物
B. 为保护草场,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 为控制水葫芦危害,尽量多地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D. 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
【答案】D
【解析】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破坏生物多样性,A错误;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应该将有害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是消灭,B错误;引进生物不当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C错误;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殖,并进行部分野外回归实验,这样可以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
10.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加剧温室效应的是(  )
A. 多开汽车 B. 火力发电
C. 植树造林 D. 燃煤取暖
【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如果过高,容易造成大气的温度逐年升高,也就是所说的温室效应,汽车尾气的排放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A正确;火力发电时需要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这会加剧温室效应,B正确;大力植树造林能够控制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C错误;煤燃烧都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其燃烧时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过高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11.大麦麦秆放进水中会腐烂释放出抑制藻类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凤眼莲能分泌物质促进水中藻类植物的叶绿素的分解,利用以上原理可以降低水华的发生。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A. 凤眼莲能促进叶绿素的分解,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 凤眼莲可降低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为了监测水华的发生,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
D. 用大麦麦秆治理水华不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
【答案】C
【解析】凤眼莲能促进水中藻类植物叶绿素的分解,凤眼莲自身的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A项错误;凤眼莲可降低水华的发生,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项错误;引起水华发生的藻类主要为单细胞生物,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藻类进行计数,以监测水华的发生, C项正确;用大麦麦秆治理水华的原理是:放进水中的大麦麦秆腐烂释放出的化学物质抑制藻类植物生长,因此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D项错误。
12.科学家把“末日之钟”的时间从晚11点53分调至晚11点55分,警示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接近核武器的可怕水平”,“温室效应”将给人类带来灾难。下面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A. 化学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02的形式循环
C.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D.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D
【解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CO2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
13.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
A.海洋浮游生物增多 B.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增加
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D.农作物减产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紫外线是一种物理致癌因子,同时,它会损伤人的角膜和晶状体,诱发白内障。也可使农作物如大豆、玉米、棉花、甜菜等植物的叶片受损,影响其光合作用,导致减产。还能改变细胞内遗传基因和细胞的再生能力,使农产品质量下降。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4.在贫营养湖泊中生物量生产强度的限制因素通常是:
A 可利用的阳光量 B 氧气的浓度
C 二氧化碳的浓度 D 可利用的氮和磷的量 E 可利用的有机物的量
【答案】D
【解析】D正确,因为在水生态系统中,氧的浓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虽然有可能成为生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限制因素,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自由出入于大气和水体之间,所以水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不会成为生物量生产的限制因子(受污染和富营养化的水体除外)。贫营养湖泊的特点是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氮和磷。由于氮和磷的缺乏,使湖泊中的其他资源(如阳光和二氧化碳)也得不到充分利用,因而限制了生物量生产的强度。一旦往贫营养湖泊中补给氮和磷,生物量的生产强度就会迅速增加。这种情况与远洋表层的情况十分相似,远洋表层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低的地方,虽然那里阳光充足,氧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也很高,但就是营养物贫乏,因此营养物贫乏就成了限制海洋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素。大陆沿岸的海洋带及海水上涌区是海洋生产力最高的地带,主要原因也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的营养物补给,前者有河流入海带入的各种营养物,而后者有由深海上涌水带来的营养物。根据上述可知,A,B,C都不对;E也不对,因为有机物不能直接被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吸收,因此对近期内生物量生产的提高作用不大。
15.在一些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引起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也相继死亡,导致生态系统崩溃。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导致沉水植物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
B. 该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
C. 更多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反馈调节
D. 浮游动物及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消化了食物
【答案】D
【解析】藻类爆发,覆盖整个湖面,而使沉水植物因缺少光而死亡,A正确;该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B正确;水草死亡腐烂,水质变坏引起水生动物以及鱼类的死亡,是属于(正)反馈调节,C正确;浮游动物及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氧,D错误。
16.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 )
A.CO2和CO B.NO和CO C.烟尘和SO2 D.CH4和NH3
【答案】C
【解析】我国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烟尘和SO2。
17.“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保护生态系统,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人们在广大的山区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许多城市建造了湿地公园,比如六安市的南湖湿地公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湿地公园必须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C. 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为食物
D. 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导致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任何人工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B 正确;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为阳光,C错误;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
18.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子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可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网罩的草地反而生长良好。造成这种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是
A.缺水干旱 B.食物链被破坏
C.环境严重污染 D.植被被破坏
【答案】B
【解析】在草原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存在:草→鸟,草→昆虫→食虫鸟的食物链,农作物被网子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从而破坏了食物链,所以导致农业害虫大量繁殖,使粮食减产。
【考点定位】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19.为解决粮食和环境问题,科学、有效、合理的途径是 ( )
A.在废弃的重金属矿区栽培饲料作物
B.利用小麦、玉米的种子生产的酒精来替代石油作燃料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
D.培育具有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新品种
【答案】D
【解析】为解决粮食和环境问题,不能在废弃的重金属矿区栽培饲料作物,因为这样容易导致重金属发生生物富集作用,引起人和动物重金属中毒,A错误;能利用小麦、玉米秸秆生产的酒精来替代石油做燃料(即生物柴油),但不能用小麦、玉米的种子来生产酒精,因为这样反而浪费粮食,B错误;不能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因为这样减小了湿地的面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态,C错误;通过培育具有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新品种,能够提高粮食产量,D正确。
20.水稻草丛矮缩病是一种危害生长发育的病毒性疾病,很难防治。后来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野生水稻种群,这个种群对草丛矮缩病具有比较强的抗性,从而为培育抗草丛矮缩病的水稻新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
A. 生态价值 B. 直接价值
C. 潜在价值 D. 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无生态价值概念,A错误;从野生品种中找到必要的基因为科学研究之用,故为直接使用价值,B正确;潜在使用价值是指目前尚未发现的价值,C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B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名师点睛】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21.拧条、沙柳、毛条、花棒等沙漠植物现已覆盖北京郊区永定河滩地、潮白河滩地等4大荒滩,使这些地区不再成为京城沙源地。该则信息说明生物具有(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科研价值
【答案】B
【解析】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题干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
22.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的原理,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C.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二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答案】D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3.2009年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暴雪过程,暴雪导致部分地区交通瘫痪,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给各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样的极端天气事件已不是初次,2008年南方大雪灾至今令人难以忘记。专家认为近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厄尔尼诺事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为避免厄尔尼诺事件,我们在生产活动中,应具有的观点和正确做法是( )
①从自身做起,树立环保意识 ②讲究生态效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③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④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 ⑤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 ⑥调整能源结构,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洁净能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厄尔尼诺事件主要由全球变暖引起,为防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就需要采取措施防止全球变暖,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提高每位公民的环保意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注意生态效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氟氯烃气体能产生“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使全球变暖;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保护湿地能有效减弱温室效应;调整能源结构,更多地使用一些新型能源,可以减少CO2的排放量,降低温室效应。
24.近年长江的水含沙量逐年增加,水质变浑浊,究其原因是 ( )
A.雨量过大 B.河道不疏通 C.沿江围湖造田 D.上游过度开发,植被严重破坏
【答案】D
【解析】近年长江的水含沙量逐年增加,水质变浑浊其原因主要是上游过度开发,植被严重破坏。
25.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猫、狗等动物的生活离不开信息传递,其中既有物理信息,又有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下列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物代谢产生的抗生素
B.孔雀开屏
C.花朵鲜艳的色彩
D.松鼠数量的消长依从于云杉种子的丰收情况
【答案】C
【解析】抗生素是细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不属于信息传递;孔雀开屏是行为信息;松鼠数量的消长是食物等因素引起的,属于营养信息的。
二、非选择题
26.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但在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点,这可以用下图所示模型来表示。请据图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由 (填字母)构成生物群落。?
(2)图中的各个组成成分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 、 和信息传递的作用,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 作用进入[ ] 中,并以 形式沿着 (用图中的字母和箭头写出食物链)这条食物链进行传递。?
(4)在某一段时间内,假如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为m1,分解者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的能量除提供给m1、m2外,还有的去向是 。若图中B2增加能量为a时,生产者需提供的能量最少为 。?
【答案】 (1)A、B、C (2)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3)光合 A 生产者 含碳有机物 A→B1→B2→B3?
(4)被生产者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 25a?
【解析】 从生态系统模型上可知: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碳元素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产者中,并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除提供给了m1、m2外,还被自身消耗。若图中B2增加能量为a时,生产者需提供的能量最少应按20%来计算。?
27.华南虎和东北虎均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两个不同亚种.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他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外生存的华南虎已基本绝迹.
(1)从进化的角度看,两个虎亚种差异的实质是种群的____________.
(2)俄罗斯放生的东北虎进入我国黑龙江区域,增加了该区域虎的____________不同.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________,是保护东北虎的根本措施.
(3)东北虎的存在为画家提供创作的原材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填“直接”、“间接”或“潜在”)价值.
(4)如图是能量流经东北虎种群的示意图,大写字母表示能量,若A表示东北虎的摄入量,那么B、C依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华南虎的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造成____________,阻碍了雌雄个体之间的交配,直接导致华南虎种群的____________降低.
【答案】 基因频率(或基因库) 遗传多样性 环境容纳量 直接 东北虎同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地理隔离 出生率
【解析】(1)华南虎和东北虎未产生生殖隔离,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不同亚种,其差异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库不同。(2)俄罗斯放生的东北虎进入我国黑龙江区域,增加了该区域虎的遗传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其环境容纳量,是保护东北虎的根本措施。(3)东北虎的存在为画家提供创作的原材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4)由以上分析可知,B表示华南虎的同化量,D表示华南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E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5)当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时,华南虎的生存领地缩小,其难以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其次造成地理隔离,阻碍了雌雄个体之间的交配,出生率降低,使华南虎的生存和繁殖变得异常困难。
28.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潮间带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其中中潮间带和低潮间带主要生活着海星、贻贝、藤壶、鹅颈藤壶和海藻等生物,海星主要的猎物是贻贝,贻贝主要以藻类为食。为研究海星在该群落中的作用,做了海星移除实验,其结果如下图所示。
(1)潮间带中所有具生殖能力的鹅颈藤壶的全部基因被称为_____________,藤壶与鹅颈藤壶的差异体现了__________多样性。
(2)已知该群落在自然状态下海星的个体数为7,贻贝的个体数为20,藤壶的个体数为18,鹅颈藤壶的个体数为12,海藻的个体数为20,求该群落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为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公式为:D=1-∑ (Ni/N)2)。
(3)据图分析,在自然状态下贻贝在中潮间带的密度大于低潮间带的原因是______。海星移除后,贻贝在中潮间带和低潮间带都占优势,而海藻和藤壶几乎绝迹的原因可能是 ( ) (多选)
A.缺乏天敌 B.海藻被大量捕食 C.贻贝捕食藤壶 D. 海藻、藤壶繁殖能力较弱 E.藤壶的生存空间被贻贝大量占据 F.中潮间带、低潮间带不适宜藤壶生长
(4)下图表示该区域藤壶的进化模式,其中小圆圈表示藤壶,箭头表示藤壶的变异,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的表示被淘汰的变异个体。据图分析,下列叙述符合现代进化理论的有 ( ) (多选)

A. 多方向箭头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 || 说明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
C. || 被淘汰的原因是因为生存斗争
D. 藤壶1进化到藤壶2,说明藤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E.藤壶1与藤壶3由于没有地理隔离,所以一定不能产生生殖隔离
(5)研究者分析了a~e五种藤壶的细胞色素c基因,其核苷酸差异数如下表所示,核苷酸数目可为藤壶的进化提供 证据,据下表分析,较古老的物种是 。

【答案】
(1)基因库 物种
(2)0.78
(3)贻贝在低潮间带被大量捕食 ABE
(4)ACD
(5)生物化学 a
【解析】
试题分析:
(1)潮间带中所有具生殖能力的鹅颈藤壶的全部基因被称为基因库,藤壶与鹅颈藤壶的差异,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体现物种多样性。
(2)海星的个体数为7,贻贝的个体数为20,藤壶的个体数为18,鹅颈藤壶的个体数为12,海藻的个体数为20,D==1-[ (7/77)2+ (20/77)2+ (18/77)2+ (12/77)2+ (20/77)2]= 0.78。
(3)自然状态下贻贝在中潮间带的密度大于低潮间带的原因是贻贝在低潮间带被大量捕食。海藻和藤壶几乎绝迹的原因可能是缺乏天敌,贻贝捕食藤壶和海藻、藤壶繁殖能力较弱。
(4)图中箭头方向不定,表明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不定向的,而没有被淘汰的箭头方向是一定的即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表明自然选择的方向是适者生存.所以此图说明了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5)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大小是推断它们亲缘关系远近的依据,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生物结构的相似性越高,则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通过比较分析了a、b、c、d、e5个物种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较古老的物种应属于a。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生物进化,包括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物种多样性、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样方法等相关知识。
29.(2015秋?保定校级月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请据此诗回答下列问题.
(1)该诗描述的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由于该生态系统的 较简单,所以其 能力较差,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2)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如果图中植物能提供2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则鹰得到的最低能量值是 .
(3)冬季来临,寒冷会刺激狐皮肤内的 感受器,该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递到下丘脑中的 ,在该中枢的调节下,使狐体温保持稳定.若常温下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1、b1冬季时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2、b2,则a1、b1、a2、b2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
(4)该生态系统担负的功能有 .
(5)若该生态系统做为天然牧场进行放牧,为提高产量可采用机械、化学或 防治鼠和兔,这样做的目的是 .
(6)若该生态系统有一物种濒临灭绝,则建立自然保护区, ,是保护该物种的根本措施.
【答案】(1)食物链和食物网(或营养结构) 自我调节
(2)20KJ
(3)冷觉 体温调节中枢 a1=b1<a2=b2
(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5)生物 (调整生态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6)改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解析】
试题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某一营养级并不是固定不变,某一生物可能占多个营养级.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量流动效率为10﹣20%.
解:(1)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抵抗力稳定性越弱.
(2)鹰得到的最低能量应用最低的能量传递效率和最长的食物链,则鹰得到的最低能量值是20000×10%×10%×10%=20KJ.
(3)冬季来临,寒冷会刺激狐皮肤内的冷觉感受器,该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递到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该中枢的调节下,使狐体温保持稳定.若常温下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1、b1,冬季时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2、b2,由于体温都正常保持恒定,所以有a1=b1、a2=b2,又由于冬季散热较多,则a1、b1、a2、b2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a1=b1<a2=b2.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5)防治鼠害和兔提高产量可采用机械、化学或生物防治,目的是(调整生态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6)若该生态系统有一物种濒临灭绝,则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该物种的根本措施.
故答案为:
(1)食物链和食物网(或营养结构) 自我调节
(2)20KJ
(3)冷觉 体温调节中枢 a1=b1<a2=b2
(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5)生物 (调整生态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6)改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案】(1)3,1,2,4;(2)有机物污染;无机氮、磷的污染;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3)远;(4)3号;化工厂;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生物净化
【解析】此题为环境污染知识点的考查。环境污染的结果与污染源的产生是相关联的,然而根据题目所列举事实分析可得出相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