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五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件(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21 09:0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邓稼先的“中国梦”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习近平

邓稼先的“中国梦”是什么?
“强国梦”
“科技梦”
“国防梦”
一、“梦之因”——建国初的落后
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国内外环境?
国内:

科技:
国际:

经历长期战争,各方面建设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贫困,工业发展落后。
美苏争霸,国际环境动荡,面临着来自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包围。
科技基础薄弱,机构少、人员少,有的领域甚至一片空白。
面对这样的科研环境,新中国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1)建立发展方针
“自力更生”




(2)成立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
国家科学技术委会
(4)壮大科研队伍

《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3)编制远景规划

归国游子
国家培养
钱学森
(两弹一星元勋)
邓稼先
(两弹一星元勋)
科学无国界,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
李四光
(地质力学)
华罗庚
(数学)
吴阶平
(医学)
1958年8月的一天,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幽默地对他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
当晚回家邓稼先和他的妻子聊到了十几年前,国家备受侵略者蹂躏、日本的飞机肆无忌惮轰炸的情景。往日的情景或许触发了他。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的科技研究突破重重困难,邓稼先终于在六七十年代迎来了他的第一批“中国梦”果实。
二、“梦之果”——六七十年代的突破?
时间 成果 地位
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成
1964 ?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7? 原子弹爆炸后,用时3年完成?
1970?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卫星?
?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标志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世界首次?
1958?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3?
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二、“梦之果”——六七十年代的突破?
1、国防领域
1958 年,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
问题探究1:新 中国为什么要突破重重困难去研究原子弹呢?
材料一: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原因:
① 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②?能够抵制核威胁,打破美苏等国的核垄断,维护我国国家安全。
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不到3年时间,而同样技术的发展速度,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2、医学领域
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有人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二是靠邓小平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现代科技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30年来,…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了道路,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 …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一场伟大的革命”指什么?
第三次科技革命
2、材料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
问题探究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⑴、“文革”使科技事业发展严重受挫,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⑵、邓小平复出后主管科技和教育;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⑶、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⑷、1985年后,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的出台及实施。
这一论断的提出有何意义?
(1)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它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邓稼先的“中国梦” 再添成果。
二、“梦之果”——改革开放后的腾飞
领域 成就
核技术
空间技术
运载火箭技术
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核武器技术及核能和平利用不断取得进展,是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186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0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1980年,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99年以来,成功发射并回收了五次“神舟号”飞船
2003年10月,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2002年,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2001-2002年,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州五号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能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发射升空, 10月17日凌晨4时,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在飞行过程中,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了空间出舱活动,中国由此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28日17时飞船着陆,三位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安全返回。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发射升天,乘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之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0天,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
问题探究3:我国科技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年11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逐步形成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原因一: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党和政府的重视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材料二 :20 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原因二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
原因三 :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工作,取得了卓越成就。
原因四 :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材料三:1978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做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2002 年,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原因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用最后的呼吸回应了28年前的领衔受命:死而无憾!
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三、“梦之传”——邓稼先之梦在今天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 sǔn ]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 yù ]矞皇皇。干将发硎?[xíng] ,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课堂小练
1.一位知识分子在中国一项科技成就获得成功后即兴写了一首词,“自然灾害刚过,赫鲁晓夫惊呼:经济施压撕合同,中国仍爆大蘑菇。当今中国殊。艰苦奋斗精神,自力更生劲足。束紧裤带搞国防,帝修怕咱胳膊粗。外侮抵无忧”。这项科技成就是
A.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C. “神舟5号”发射成功
D. 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B
课堂小练

B
2.据央视新闻2017年2月21日报道,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中,杨振宁曾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一批爱国科学家突破重重封锁返回祖国,投身于尖端科技领域的研究,其中属于物理学的是
A. 李四光 B. 邓稼先 C. 华罗庚 D. 吴阶平
课堂小练

B
据央视新闻2017年2月21日报道,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中,杨振宁曾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一批爱国科学家突破重重封锁返回祖国,投身于尖端科技领域的研究,其中属于物理学的是
A. 李四光 B. 邓稼先 C. 华罗庚 D. 吴阶平
课堂小练

3.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C
D
B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