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案人民版必修3:专题二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学案人民版必修3:专题二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07 19: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原因:①________价格昂贵,难以普及;竹木简椟沉重,不便于流传和收藏。
2.经过:②________早期已发明书写用纸,③________蔡伦独创“蔡侯纸”。
3.意义
⑴对④________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⑵使得⑤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特别提醒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的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它未能使中国在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独领风骚,更没有使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本质的变化。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原理:利用⑥________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作的指向仪器。
2.过程
⑴战国时期:《⑦________子》中提到过“司南”。
⑵北宋时期:《武经总要》中提到的指南鱼,《⑧________》中记载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技术。
⑶南宋时期:《⑨________》中介绍了民间流行的木刻的指南鱼和指南龟。
3.功能:⑩________测定。
4.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 ________,然后再传入 ________。
5.意义
⑴对于 ________和经济生活有重要作用。
⑵为 ________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⑶为 ________发现美洲的航行和 ________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特别提醒 为何在北宋时期指南针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并且用于航海?⑴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在唐代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使伟大的发明在当时取得突破性进展。⑵唐代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指南针在北宋时被用于航海。
自我校对:①纺织品;②西汉;③东汉;④文明;⑤信息;⑥磁铁;⑦韩非;⑧梦溪笔谈;⑨事林广记;⑩方向; 阿拉伯; 欧洲; 军事; 郑和; 哥伦布; 麦哲伦;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条件
⑴火药的发明,与古人①________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
⑵对②________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的发明准备了条件。
2.发明
⑴商周时期:在冶金实践中广泛使用③________。
⑵春秋战国:具有硫磺和④________的知识。
⑶东晋时期: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⑤________”。
3.使用
⑴唐末至宋初
a.开始使用⑥________,随后出现⑦________。
b.⑧________把他制作的火箭、火球和火蒺藜献给宋朝廷。
c.⑨________为宋真宗表演他制作的火球、火箭。
d.《⑩________》介绍了多种火药武器,记录3种火药配方。
⑵明代:创造了当时最先进的早期自动爆炸的 ________、水雷和定时炸弹。
特别提醒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有何重大意义?⑴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衰落。⑵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四.印刷术的进步
1.过程
⑴唐代:雕版印刷:《 ________》
a.特点: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
b.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⑵宋代: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 ________的传播。
⑶元代: ________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⑷明清:铜活字印刷
a.明代中期: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较多应用。
b.清代:印制《 ________》。
2.外传:由 ________传到西方,14世纪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 ________出现金属活字。
3.意义: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 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自我校对:①炼丹;②炭、硫、硝;③木炭;④硝石;⑤火药;⑥火药箭;⑦火炮;⑧唐福;⑨石普;⑩武经总要; 地雷; 金刚经; 文化; 王祯; 古今图书集成; 波斯; 德国; 文艺复兴;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思想
⑴孔子:“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知之为知之,①________,是知也”。这些观点都是符合现代科学原则的。
⑵荀子:②________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顺应自然规律。
⑶老子:强调“③________”,即不要有违反自然的行为。
2.特点
⑴儒家注重以社会④________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则不够重视。
⑵讲求⑤________,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⑥________的关系。
⑶重视总结⑦________,强调⑧________,轻视⑨________概括和抽象。
特别提醒 我国四大发明成为世界科技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四大发明在中国和欧洲的作用大不相同,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杜会环境。因此,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更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自我校对:①不知为不知;②自然规律;③无为;④人文;⑤天人合一;⑥自然;⑦实践经验;⑧实用技术;⑨理论;
1.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是什么?
⑴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组织和支持提供了重要保障。
⑵经济: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⑶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各民族间的融合及频繁的中外往来,有利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⑷继承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古代文明,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⑸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各个历史时期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和刻苦钻研。
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⑴造纸术传入欧洲后,廉价的纸张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⑵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制造出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⑶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⑷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总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成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给欧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影响。
3.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科技特点:
⑴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⑵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⑶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⑷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⑸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先世界。
落后原因:
⑴政治: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⑵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⑶思想文化:文化专制(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和重文艺轻技术的风气,使科技发展失去动力。
⑷对外关系:“闭关锁国”隔断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⑸研究方法:重视经验与总结,忽视实验与分析。
归根到底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4.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过程中未产生近代科学与哪些思想有关?
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
⑵重农抑商。
⑶保守僵化的哲学思想。
⑷反对对权威的怀疑与否定的传统。
5.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几点认识
⑴自然经济极大限制了古代科技的应用。
⑵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是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⑶中国古代科技除少部分(如农业科技、天文历法)外,统治者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⑷中国古代很多的科技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如火药,并没有在工程上广泛应用。
⑸中国古代科技到了近代,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地就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⑹中国古代科技传到西方,很多技术得到了改进,有的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如火药武器。
1.我国在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不是造纸的首创者,但他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与指南针是中国四大发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候纸”。火药在隋唐时期发明,火箭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北宋大规模制造火药,南宋出现管型火器,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印刷术经历了雕版与活字印刷术,完成了印刷术的最后发明。指南针的前身是战国时期的司南,北宋时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为了稳定性,制成了罗盘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3.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学术方面,第二种在战事上,第三种在航行上。”他所说的三种东西,文学方面指的是印刷术,因为印刷术的进步推动了文学的传播;战争方面指火药;航海方面指指南针。
4.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5.中国古代科技主要为经验科学,没能形成近代科学。
6.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课堂反馈
(10年重庆卷)1.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10年安徽卷)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 B
C D
(10年北京卷)3.(24分)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8分)
(10年全国卷1)4.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10年江苏卷)5.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列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
2.(2009高考四川文综)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 市民文学兴盛 ③ 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2009高考浙江文综)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4.(2009高考浙江文综)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 )
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5.(中史参2010-2)“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板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这段表述的错误在于( )
A.西晋的都城不在洛阳
B.西晋时期没有纸
C.西晋时期没有雕版印刷
D.西晋时期人们不写赋
6.(中史参2010-2)道教曾被国外一些学者称誉为“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以下能够佐证外国学者这一观点的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纸的发明
C.火药的发明 D.指南针的发明
7.(2010年北京市东城区期末)被称为“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的中国古代发明是( )
A.甲骨文 B.造纸术
C.印刷术 D.小篆
8.(上海交大附中2010届模拟)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鸟巢”盛装开幕。开幕式“通过一幅巨大画卷展示了中国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历史,展现了中国的自信和力量”。下图是开幕式表演中的一个画面,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最早的( )
A.丝绸之路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
9.下图是1930年在甘肃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代木简。其中出现东汉和帝(88~105年在位,东汉初期的一位皇帝)的年号“永元”。对上述信息认识正确的是( )
A.雕版印刷术起源于木简刻字
B.为便于流传,弃纸而用木简
C.木简上的文字应该是楷书
D.木简仍是当时重要的书写载体
10.(2010年金考卷·三)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  )
A.西周 B.秦朝 C.汉代 D.唐代
二.材料题
11.读图表,回答问题: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它国家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2 96%
请回答:
⑴该表提供的数据直接可以说明什么问题?请列举一两件史实证明。
⑵根据该表提供的数据,分析概括中国古代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地位变化的原因。
12.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明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⑴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辨别方向的功能?
⑵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⑶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⑷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