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前预习
一.睁眼看世界
背景 ⑴清朝国势渐趋衰落,①________日趋尖锐。⑵读书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⑶统治者沉浸在“②________”的迷梦中。
代表人物及活动 林则徐 ⑴地位: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⑵活动:收集有关西方国家的信息;编译《③________》、《华事夷言》等书籍。
魏源 ⑴活动:编成《④________》一书。⑵思想:“⑤________”。⑶意义: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徐继畬 《⑥________》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和风俗等情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姚莹 对中国西南各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写成了《⑦________》一书,提醒人们注意英国对⑧________的侵略野心。
特别提醒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三位一体。首先,“悉夷屋舍”是“师夷”的必要前提。魏源说:“筹夷事必先知夷情,知夷情必先知夷形”,“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就是说,学习外国,抵御侵略,必先以了解外国为先;其次“师夷长技”是“攻夷”“款夷”“制夷”的重要手段;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上述三条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
二.维新变法
1.早期维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⑨________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而产生。
2.维新思想的发展
⑴时间:19世纪90年代。
⑵代表人物及主张
人物 主张及其活动
康有为 a.出版《⑩________》,打着孔子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b.借用 ________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
梁启超 a.指出 ________是历史发展的必然。b.其文章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谭嗣同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 ________。b.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 ________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严复 a.翻译《 ________》,指出人类社会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b.坚信“世道必进, ________”的社会进步理论。
3.戊戌维新的意义
⑴性质
a.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 ________运动。
b.是资产阶级 ________运动。
⑵作用
a.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 ________的热情。
b.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 ________的传播。
特别提醒 为什么康有为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⑴康有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⑵借助孔子和儒学的权威,可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⑶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造成的。⑷与自身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及家庭出身有关。
自我校对:①社会矛盾;②天朝大国;③四洲志;④海国图志;⑤师夷长技以制夷;⑥瀛环志略;⑦康輶纪行;⑧西藏;⑨洋务运动;⑩孔子改制考; 进化论; 变法; 纲常名教; 纲常; 天演论; 后胜于今; 爱国; 启蒙; 政治; 革命思想;
三.走向共和
1.民主共和国方案
⑴提出:1894年,①________明确提出“驱除鞑虏,②________,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⑵确立:1905年③________成立,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将“④________”正式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
2.改良派的论战
⑴原因:革命派极力主张用⑤________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⑥________”;⑦________主张维新改良。
⑵时间:1905年到1907年。
⑶阵地:《⑧________》和《⑨________》。
⑷内容
a.要不要推翻⑩________;
b.要不要建立 ________政体;
c.要不要改变封建 ________制度。
⑸实质:围绕 ________展开。
⑹影响
a.促进了 ________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准备。
b.许多 ________投身革命事业,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3.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 ________正式成立。
特别提醒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在反封建方面的相同点:⑴都利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主张用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⑵都侧重于介绍、宣传政治主张,对封建思想没有进行彻底批判。
自我校对:①孙中山;②恢复中华;③同盟会;④建立民国;⑤暴力;⑥民主共和;⑦改良派;⑧民报;⑨新民丛报;⑩清政府; 共和; 土地; 三民主义; 民主思想; 知识分子; 中华民国;
1.“睁眼看世界”的核心内容、目的及影响是什么?
⑴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⑵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抵抗外来侵略。
⑶影响:“睁眼看世界”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放眼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习西方之先河,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评价
⑴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②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
③康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他们的思想是封建社会急剧崩溃和民族危机极端严重的现实反映,表达了这个阶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同时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
⑵这一特征产生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②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他们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⑶进步性与局限性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在于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维新变法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反对封建制度但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3.归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⑴政治上:维新变法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⑵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⑶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的理论进一步传播开来,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4.归纳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
⑴“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⑵早期维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维新思想应运而生,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⑶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重阻挠,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⑷民主共和思想: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将“建立民国”确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经过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1.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清统治集团中爱国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学习西方限于器物的层次。
2.中国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既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也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洋务派所办新式学堂中有一些电报学堂、可见至少当时先进中国人对电、电报等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没有视而不见。
3.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论战,其中的顽固势力包括顽固派和洋务派。
4.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5.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6.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思想和革命派的民主革命的不同之处:
⑴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革命派直接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⑵在对待清政府的态度方面:维新派主张维护清朝的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制,要改变的只是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⑶在通向资本主义的道路、方式和具体建立的政治体制方面有差别:维新变法思想是用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而民主革命思想则是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7.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⑴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⑵其区别主要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而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课堂反馈
(10年上海历史卷)1.某学生要以“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主题撰写小论文,他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有
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B.《几何原本》、冯如
C.商务印书馆、冯如 D.同文馆、利玛窦
(10年重庆卷)2.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 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 D.民主革命派
(10年全国卷2)3、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 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10年江苏卷)4.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10年重庆卷)5.1913年2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在国民党湖北支部举行的欢迎会上说:“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能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这位领导人是
A.孙中山 B.蔡锷
C.宋教仁 D.黄兴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2009高考上海单科)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
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2.(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3.(2009高考天津文综)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4.(2009高考浙江文综)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5.(2009高考上海单科)“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6.(中史参2010-2)王韬认为:“唯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与王韬这一认识相一致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孙中山
7.(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思想超前,不合国情 ②推进过程急躁冒进,树敌太多 ③策略为借助孔子和皇帝的权威 ④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10年长春市调研)“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材料所蕴含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A.从西方基督教义中受到启发
B.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C.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传统思想结合
D.儒家学说是其指导思想
9.(2010年金考卷·历史七)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书对开阔人们的眼界起了积极作用
B.魏源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
C.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魏源在该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0.(2010湖南长沙市一中二次月考)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11.(2010银川一中一次月考)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过程。下面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2.日本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读过一书后,感慨万千地说:“呜呼,予以魏,各生异域,不相识姓名,感时著言,同在是岁,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谓海外同志矣!”此书应是( )
A B
C D
二.材料题
13.(2009安徽文综高考)(2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关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l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⑴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 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⑵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14.(2010年北黄冲刺卷·历史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 《海国图志》
材料二 在洋务活动兴起之际,咸丰十一年(1861年),冯桂芬写成了《校邠庐抗议》一书。他在书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认为对西方国家“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他还提出一条兴办洋务的宗旨,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一宗旨,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后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滥觞。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如何才能改变被列强瓜分的命运呢?维新派提出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中国人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认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坚船利炮,而是西方的制度。康有为认为,在所有的政体之中,只有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专制政体之不能生存于当今世界,这是大势所趋。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什么思想。魏源与后来的洋务派在学习西方的目的上有何不同?
资
⑵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派与材料一、二所反映的魏源及洋务派的异同。
⑶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