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课前预习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⑴①________成立后,文化事业万象更新。
⑵《②________》规定:提倡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启发人民的政治觉悟,鼓励人民的劳动热情。
⑶③________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
⑷大规模④________的逐步展开。
2.目的
⑴调动一切⑤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
⑵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⑥________与文化。
3.提出:1956年4月,⑦________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4.内容:艺术问题上⑧________,学术问题上⑨________。
5.地位:建设新中国⑩________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6.影响
⑴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他们紧跟时代,创作了一大批反映 ________和新人物、新思想的文艺作品。
⑵涌现一批在中国 ________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⑶电影和戏剧创作 ________。
特别提醒 “双百”方针的提出,体现了人民共和国新体制下,在特殊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下,国家最高决策者对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一种新的尝试,它显然包括了对科技学术和文艺创作自由的倡导的努力,但它的表达方式却又是“含混的诗意化”,没有采取法律条文的形式来保证文艺和学术的自由。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背景
⑴ ________《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革”的导火线。
⑵批判的 ________色彩越来越浓,批判 ________迅速扩大。
2.表现
⑴“ ________”组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四旧”。
⑵江青鼓噪破除“ ________专政”,抹杀建国以来的文艺成就。
⑶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被贴上“封、资、修”的标签,文艺工作者被下放接受“ ________”。
⑷“ ________”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成为文艺状况的真实写照。
特别提醒 从“双百”方针的贯彻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知识分子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问题。现在我党提出了破除“三个一切”,的文化方针:“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与现实都要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
自我校对:①新中国;②共同纲领;③社会主义;④经济建设;⑤积极因素;⑥科学;⑦毛泽东;⑧百花齐放;⑨百家争鸣;⑩科学文化; 时代变化; 现代文学; 百花争艳; 姚文元; 政治; 范围; 红卫兵; 文艺黑线; 再教育; 样板戏;
三.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文化事业繁荣的原因
⑴①________全会的召开使文化事业开始逐步复苏。
⑵②________提出“文艺为③________服务、为④________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⑶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⑤________。
2.表现:⑥________创作再现生机。
3.影响:推动了社会主义⑦________的发展。
4.体育事业成就
⑴1979年,重返⑧________,开始全面登上国际体坛。
⑵20世纪80年代,女排在国际排坛赢得“⑨________”。
⑶1984年,射击运动员⑩________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中国人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⑷1992年和1996年,在 ________和亚特兰大两届奥运会上,居金牌榜第四位。
⑸在2000年第27届 ________奥运会上,名列金牌榜第三位。
⑹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取得 ________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
特别提醒
自我校对:①十一届三中;②邓小平;③人民;④社会主义;⑤奖项;⑥文学艺术;⑦文化事业;⑧奥委会;⑨五连冠;⑩许海峰; 巴塞罗那; 悉尼; 2008;
1.“双百”方针提出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原因:
⑴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也面临挑战。
⑵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意识形态领域某些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打击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不相适应的。
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三大改造完成后,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知识分子已经变成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方针有利于调动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⑷三大改造后,我国社会生产力还非常落后,提出这样的方针,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不是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只要是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便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双百”方针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情感纽带,是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的政策依据。只要符合繁荣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这一民族的最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促进和体现社会的进步,就应该纳入先进文化的格局范围。
意义:它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这两个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科学上不同的学派之间的矛盾同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需要一条正确的路线去解决,而这条路线就是“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
2.“双百”方针的提出在当前有什么现实意义?
⑴“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⑶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提倡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⑷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文革”时期,“双百”方针遭的曲折及原因
⑴曲折: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②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又受到了严重冲击和破坏。“文革”期间只有八个“样板戏”,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
⑵原因
①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
②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
③说到底是学术民主的问题,而学术民主同政治民主、社会民主是休戚相关的。
④文艺界的派别之争也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⑤从国际因素看,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4.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双百”方针提出并付诸实施后,我国学术界和文艺界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但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极“左”思想的干扰和破坏,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学术争论说成政治斗争,“双百”方针受到彻底破坏,文艺百花凋零,科苑荒芜。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得到恢复,“双百”方针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新时期进一步促进了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经验教训:
①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凡是在贯彻“双百”方针的时候,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等就会发展;反之则会出现倒退。
②“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③必须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这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1.“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众多,但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问题上,目的是推动新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繁荣。
3.“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主张的“自由”的不同
⑴实质不同:“双百”方针是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民族、国家利益的代表,为推动科技文化事业发展而推行的指导政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主张的“自由”则属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最终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时期,党指导科技、文学艺术的基本政策。“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之内,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堂反馈
(10年广东卷)1.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 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2009高考海南单科)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2.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说明( )
A.新中国文艺工作方针应该因地制宜,因时而变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在实践与理论研究结合中不断丰富的
C.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应该发扬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精神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该紧密联系群众,团结人民
3.“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被恣意篡改和歪曲的直接原因是( )
A.毛泽东从根本上已经放弃了这一基本方针
B.坚持正义的老一辈革命家被打倒
C.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
D.为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推行“和平演变”
4.毛泽东的亲笔题词,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以下四幅题词分别是
①准备反攻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④实事求是
其中哪一幅题词是毛泽东为科学文化工作而写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20世纪50年代,著名话剧《茶馆》和《等待戈多》在中国和西方的上演均引起了轰动,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A.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B.描写了社会历史的演变
C.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D.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6.“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春天是指伟大新中国的建立
B.文学艺术思想可以自由发表
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
D.坚持百花齐放对社会主义发展有利
7.20世纪5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像《青春之歌》《创业史》等,这说明( )
A.“双百”方针使科学研究出现短暂的春天
B.“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使文学理论界思想活跃
C.群众欢迎反映农民和战争题材的作品
D.作者能够抓住时代脉搏,迎合群众的口味
8.爷爷讲:“在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那段日子”是指( )
A.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文革”十年 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
9.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杂志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咤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反映了( )
A.“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B.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C.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
D.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10.如图能够反映的信息是(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百花凋零”③“样板戏”独占舞台,长久上演④“双百”方针被反革命集团恣意篡改和歪曲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11.从1996年开展至今的“三下乡”活动主要是将下列哪些内容送到农村( )
A.文化、文艺、科技 B.文化、科技、卫生
C.文化、文艺、卫生 D.文艺、科技、卫生
12.如图所示不能说明( )
A.“双百”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B.中国文艺重现生机
C.“文革”结束后,人们就能欣赏到各种题材的电视剧
D.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我国影视艺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巴金、周信芳等文艺界著名人士。
材料二 以下是巴金先生的简历:
巴金(1904.11—2005.10),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中国新文学大系》
请回答:
⑴毛泽东接见巴金、周信芳等文艺界著名人士这一年,为推动科技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⑵为什么巴金等文艺工作者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这一冲击对我国文化发展造成了哪些消极的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材料二
马寅初表示:“决不向 “文革”中,剧作家吴祖光
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 和他的妻子、著名演员新
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风霞曾被下放劳动改造。
材料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请回答:
⑴材料一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⑵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造成了什么影响?
⑶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