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案人民版必修3: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学案人民版必修3: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07 19: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前预习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时期 内容 意义或成就
过渡时期 ⑴《①________》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②________的文化教育。⑵政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新的③________制度。⑶积极改革④________,确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⑷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优先录取⑤________入学。⑸开展⑥________和⑦________教育等。 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⑧________教育的转变,确立了⑨________的新型教育制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⑴⑩________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________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指导方针。⑵ ________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⑶ ________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⑴到 ________年,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⑵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 ________。⑶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 ________的新生骨干力量。
特别提醒 中国是一个文盲大国,文盲的大量存在阻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新中国的教育又是面向工农的教育,必须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顺应时代潮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自我校对:①共同纲领;②大众;③教育管理;④学制;⑤工农子女;⑥扫盲;⑦工农识字;⑧社会主义;⑨社会主义;⑩毛泽东; 社会主义; 刘少奇; 办学; 1965; 坚实基础; 经济建设;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严重冲击
⑴各地大中学校“停课闹①________”。
⑵全国大中学校的②________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⑶全国掀起知识青年“③________”运动。
2.“教育革命”
⑴各地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⑵④________体制上实行所谓“开门办学”,学校与工厂、社队“挂钩”,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并在校内大办工厂、农场等。
⑶学校的⑤________被大大缩短,有的地方甚至将小学与初中合并或将初中与高中合并。
⑷改革高等学校⑥________制度,废止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传统做法和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招生办法改为“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3.严重破坏
⑴出现了“⑦________”、“人才断层”的局面。
⑵严重影响了全民族⑧________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特别提醒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说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⑨________”结束后,教育界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
2.措施
⑴1977年12月,恢复⑩________制度。
⑵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 ________等制度, ________逐步形成风气。
⑶1983年 ________提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⑷1995年提出“ ________”战略,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⑸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 ________体系的基本框架。
3.成就
⑴基本普及了 ________,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⑵中等职业教育和 ________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⑶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 ________教育成绩显著。
⑷ ________教育发展迅速,初步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特别提醒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而普及义务教育有着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的重大意义。所以说普及义务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自我校对:①革命;②招生;③上山下乡;④教学;⑤学制;⑥招生;⑦文化断层;⑧文化素质;⑨文革;⑩高考; 高级职称; 尊师重教; 邓小平; 科教兴国; 教育法律; 义务教育; 高中; 成人; 高等;
1.“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⑴政局稳定、拨乱反正。“文革”结束后,政局稳定,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⑵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⑶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⑷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⑸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2.毛泽东的教育指导方针和邓小平的教育指导方针有什么异同?
⑴相同之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⑵不同之处
①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②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3.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有何意义?
⑴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⑵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教育理论等方面,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成为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4.从建国以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⑵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⑶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⑷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⑸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5.新时期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
(1)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教育是实现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重要保证,普及教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以面向现代化为基础,提出了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方向。
(3)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4)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1997年,中共十五大重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6.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
(2)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3)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民族前途,一个国家重视教育,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如二战后,日本和联邦德国的迅速崛起与重视人才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三者是相互依赖,互为基础的。
⑴科技、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经济的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种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只有同经济密切结合,其价值和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教育离不开经济建设,经济投入的多少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要适应经济的发展,适时作出调整。
⑵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教育。
⑶教育也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手段的改进依赖科技进步,科技要发展,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⑷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
课堂反馈
1.(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2.(2009高考浙江文综)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有位老人曾经写过这样一首打油诗:“文化好比万宝山,各样科学在上边;要想上山去取宝,首先要过扫盲关。”这里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①实行了向工农及其子女开放的教育方针
②工业业余学校、文化补习学校大量开办
③推行和倡导“两种教育制度”
④社会主义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2.(2010高考信息卷·六)右图是“文革”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个缩影。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减小
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
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
3.(2010年金考卷·历史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为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 )
A.着手实施“211工程”计划
B.制定《义务教育法》
C.发起“希望工程”
D.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
4.(2010年金考卷·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 )
A.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
B.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C.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成功
D.全国普及高等教育
5.(2010天津市十校一次联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
A.开展扫盲教育
B.恢复高考制度
C.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6.刚解放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成人的文盲率则高达55%。为此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应着重开展( )
A.义务教育 B.成人教育
C.识字教育 D.高等教育
7.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
①重视全面发展②重视德育③教育要面向世界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 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一“壮举”指的是( )
A.基本实现义务教育
B.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D.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9.“XXX,教授。1950年1月出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96~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教授的履历反映了( )
A.“教育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B.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学者至关重要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受教育的权利
10.如图所示现象出现的同一年,发生的事件是( )
A.开展扫盲教育 B.实施义务教育
C.实施“教育大革命” D.开展“文化大革命”
二.材料题
11.阅读人口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状况表:
绝对数(万人) 每十万人口(人)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1964年 1990年
大学 287.5 601.7 1612.5 615 1422
高中中专 911.7 6647.8 9113.2 6779 8039
初中 3234.6 17827.7 26464.9 17892 23344
小学 19582.4 35516.0 42010.7 35237 37057
文盲半文盲人口 25805.2 22996.0 18003.0 22810 18003
占总人口(%) 37.2 22.8 15.9 … …
(注:1964年文盲、半文盲人口系12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1982年、1990年文盲、半文盲人口系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人。)
——第二、三、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请回答:
⑴从上表中你能获得哪些有效信息?
⑵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重点工程是扫除文盲,请结合党和政府重视扫盲工作及采取措施说明。
⑶阅读上表,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呈什么趋势?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哪些原因?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同志1983年10月1日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
材料二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与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从而加强国际竞争力,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技进步的决定》
材料三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请回答:
⑴结合史实和材料一回答,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与现代化、世界、未来三者之间关系的?
⑵材料二中的“科教兴国”战略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⑶依据材料三,归纳报告的主要观点。
⑷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