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案人民版必修3:专题五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学案人民版必修3:专题五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1-07 19: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前预习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基础
⑴新中国成立时,①________很少,科技人员不足。
⑵除地质学、生物学、②________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空白。
2.措施
⑴确立③________的发展方针。
⑵成立④________与国家⑤________委员会及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
⑶建国后,吸收许多海外的⑥________回国。
⑷中国政府大力培养⑦________人才。
⑸1956年,国务院成立⑧________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⑨________”的热潮。
3.成就
⑴国防科学技术领域
a.1958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实验性⑩________,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 ________时代。
b.1964年第一颗 ________爆炸成功。
c.1967年第一颗 ________爆炸成功。
d.1970年第一颗“ ________”被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⑵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
a.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 ________。
b.1973年 ________培育成功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 ________杂交水稻。
特别提醒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所以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首先,它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袁隆平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杂交水稻的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其次,它又是一次农业上的革命。杂交水稻不仅种植面积广,而且能够增产、增收、创效益。再次,它又是一次世界性的革命。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并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
自我校对:①科研机构;②气象学;③自力更生;④中国科学院;⑤科学技术;⑥知识分子;⑦科技;⑧科学规划;⑨向科学进军;⑩原子反应堆; 原子能; 原子弹; 氢弹; 东方红一号; 结晶牛胰岛素; 袁隆平; 籼型;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在①________领域的差距拉大。
⑵②________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⑶1978年全国③________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
⑷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④________改革的决定》。
2.提出:1988年9月,⑤________第一次明确提出。
3.意义
⑴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
⑵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⑥________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⑶成为实施“⑦________”战略的理论基础。
特别提醒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它的突出作用表现在:⑴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⑵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⑶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⑴“⑧________”战略的实施。
⑵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⑶“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表现
领域 成就
核技术研究和应用 ⑴⑨________技术不断发展。⑵注重⑩________在农业、科研等方面的和平利用。⑶中国成为拥有较完整的 ________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空间技术领域 ⑴1984年第一颗 ________卫星发射成功。⑵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 ________技术和“ ________”技术的国家之一。⑶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 ________市场。
运载火箭研究 ⑴19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 ________火箭。⑵1999年11月,成功进行了5次“ ________”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⑶2003年10月,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信息技术领域 ⑴1983年成功研制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 ________”巨型计算机系统。⑵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生物工程领域 ⑴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 ________任务。⑵完成了 ________组工作框架序列图。⑶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3.意义: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特别提醒 航天技术与空间探索,是衡量一个民族智慧、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一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战略性影响。而载人航天更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领域,是技术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牺牲奉献精神作支撑。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多个领域的成就,一个国家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反映这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水平,载人航天的发展能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为人类造福。航天工程激发了炎黄子孙空前的爱国热情,有利于祖国统一;极大地激发了国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科技文化的热情。
自我校对:①科技;②邓小平;③科学;④体制;⑤邓小平;⑥生产力;⑦科教兴国;⑧科教兴国;⑨核武器;⑩核技术; 核科技; 试验通信; 卫星回收; 一箭多星; 卫星发射; 远程运载; 神舟; 银河; 基因测序; 水稻基因;
l.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⑴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科技的发展。①社会主义优越性之一就在于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完成大型工程建设。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⑵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为科技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⑶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⑷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吸取了国际相关科研成果,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⑸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什么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⑴它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袁隆平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禁区,提出杂交水稻的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⑵它又是一次农业上的革命。杂交水稻不仅种植面积广,而且增产增收创效益。
⑶它还是一次世界性的革命。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并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
3.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⑵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⑶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4.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具体科技成果主要有:
⑴“两弹一星”的开发研制取得巨大成功。
①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顺利发射,这是我同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术,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中近程导弹。
②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③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一l”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这些成就反映了我国的高科技发展水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⑵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①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经过了4次无人飞行的成功试验。
②“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③“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⑶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广杂交水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并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西方媒体因此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⑷“银河”系列计算机
①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一I”型机诞生。
②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一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⑸生物技术
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5.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⑴“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同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
⑵杂交水稻的培育不仅解决了中同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⑷载人航天工程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
2.改革开放后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
3.所谓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⑴邓小平在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⑵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4.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比较
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⑵80年代以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课堂反馈
1.(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 )
①“两弹一星” ②青藏铁路 ③大庆油田 ④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2010年北黄冲刺卷·历史八)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与世长辞,全国各界人士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人们纪念钱学森主要是因为他( )
A.为“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贡献
B.组织建成大亚湾核电站
C.培育出杂交水稻
D.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2010年北黄卷·文综四)钱学森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使中国拥有了“两弹一星”并成为航天大国。取得“两弹一星”重大成就时的中国( )
A.“一五”计划顺利进行,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B.“左”倾错误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
C.阶级斗争形势严峻,国家陷入内乱 D.对外关系上坚持“一边倒”方针
2.(2010年金考卷·二)《东方红》曾在1970年响彻全球,同时宣告中国进入了( )
A.航天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核能时代
3.(2010年金考卷·四)烟标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下页图烟标分别是呼和浩特卷烟厂的“70”烟标、合肥卷烟厂的“424”烟标,漯河卷烟厂的“卫星”烟标,它们反映的史实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C.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
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
4.(2010年北黄冲刺卷·历史二)2009年 5月16日,电影《邓稼先》在江苏常州首映,该片以我国秘密研制原子弹为背景,讲述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秘密研制原子弹、氢弹而无私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这体现出( )
①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 ②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③其成就促进了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④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0年金考卷·文综6)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被国际上称为“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原因是( )
A.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成果显著
6.(2010年北黄冲刺卷·历史九)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在国际上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B.这项发明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C.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D.袁隆平的发明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7.(2010年金考卷·九)神舟七号飞船已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此次“神七”有三名宇航员出征,有一名宇航员“漫步太空”。“神七”的发射是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我国航天史上第二个里程碑是(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
B.杨利伟首次飞船巡天
C.费俊龙、聂海胜双人飞天
D.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8.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中国最早实现“太空行走”梦想的航天科技成果是( )
A.神舟四号 B.神舟五号
C.神舟六号 D.神舟七号
9.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先后出现了下列科技名词,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为( )
①电子计算机 ②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③人造卫星 ④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10.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在科技人员的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在卫星撞月过程中,CCD相机实时传回了清晰的图像,为中国月球探测后续工程和深度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列与实现中国航天梦想无关的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美国等国的大力援助
C.改革开放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二.材料题
11.(2010年金考卷·七)神舟七号飞船已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中国进行了首次太空行走,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又一个里程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
——据《世界文明史》整理
材料二 1902年,美国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1907年,德国23.3万多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总数恶30.6%。1870年美国几乎没有电气设备工业,9年以后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1890年电器产品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
材料三 1961年,苏联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载人空间飞行,飞船绕地球飞行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开辟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上着陆,人类第一次实现了登月梦想。2005年10月,中国载人宇宙飞船神舟六号成功飞行。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力学产生后“整个思想界为之亢奋”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电发明的意义。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人类在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
2008年9月25日我国进行了首次太空行走,这是实现中国人登月计划的关键一步,分析中国从事登月活动的历史条件及重大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1年10月,一位美国伟人逝世的消息传开以后,他的家人和白宫都收到了大量的唁函。有人向美国总统胡佛建议在为其举行葬礼那天,美国全国停电一分钟,以示哀悼。10月21日6点59分,好莱坞和丹佛熄灯;7点59分美国东部地区停电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关国仿佛又回到了煤油灯和煤气灯的时代。一分钟过后,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重又灯火通明。
材料二 新中国的部分科技成就
图一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图二 大亚湾核电站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伟人”是谁?人们纪念他的原因是什么?
⑵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所示的科技成果产生的重大影响。从图一到图二,所代表的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