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 百家争鸣
课前预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早期儒学
代表人物 活动及其主张
孔子 ⑴提出“①________”与“②________”的学说,主张在人人③_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⑵注重政治与人事,对④_____持敬而远之的态度。⑶开创中国古代⑤________之风,主张“⑥_______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⑷开创了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称做“⑦________”。
孟子 ⑴发挥孔子的“⑧________”思想,提倡“仁政”学说。⑵提出了“⑨________”思想,成为中国早期⑩________的思想基础。
荀子 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 _____的思想内容。⑵在天人关系上,强调“ ________”,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⑶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___”。
特别提醒 孔子提倡的“礼”和荀子关于“礼”的思想最主要的不同是:⑴孔子提倡“礼”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有其保守的一面。⑵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倡“礼”是为了缓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二.老庄之学
1.主要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 ____”、“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思想
⑴认为“ ____”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⑵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 _______思想。
⑶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 ______原则。
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 ________”的社会。
3.庄子思想
⑴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⑵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与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 _____”。
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 ________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别提醒 ⑴老子哲学所包含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他主张“无为而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感到无能为力,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这是一种消极思想。
⑵庄子认为,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破坏,无利而有害,人必须顺从自然。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借鉴这一点,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我校对:①仁;②礼;③道德自觉;④鬼神;⑤私人讲学;⑥有教无类;⑦六经;⑧德治;⑨君轻民贵;⑩民本主义; 儒家; 天行有常; 礼; 无为; 道; 辩证法; 方法论; 小国寡民; 齐物; 精神自由;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①________,实施②________。
2.李悝
⑴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③________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的④________收入。
⑵创立“⑤________”,好年成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坏年成则以平价出售。
⑶进一步推行按⑥________授田宅的制度。
⑷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⑦________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⑸所著《⑧_______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3.商鞅
⑴政治:
a.废除⑨________制度,根据⑩________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b.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c.实行 ________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⑵经济:
a.废除 ________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b.实行 ________政策。
⑶思想: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以 ________为师。
4.韩非
⑴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 ________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⑵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 ________。
⑶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5.影响:
⑴对中国 ________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⑵汉代以来,其 ________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特别提醒 韩非子的理论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这是因为:法家思想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备受推崇。
自我校对:①耕战;②严刑峻法;③农业;④田租;⑤平籴法;⑥军功;⑦集权;⑧法经;⑨世卿世禄;⑩军功; 编户; 井田; 重农抑商; 吏; 道家; 耕战; 专制主义; 法治;
四.墨家的主张
1.特点:
⑴学术团体以①________严格著称。
⑵推崇②________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③________精神。
2.主张:
⑴主旨是“兼相爱、④________”,进一步非攻、⑤________、尚同、非乐、非命、节葬、⑥________等一系列主张。
⑵认为认识以⑦________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即“⑧________”法。
⑶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⑨________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⑩________基础。
3.演变:
⑴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形成“ ________”学派。
⑵ ________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特别提醒 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这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走向瓦解,大量的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其“非攻”“尚贤”等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能够在小生产者群体中产生共鸣,在当时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但汉代以来,由于国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墨家影响越来越小。
自我校对:①纪律;②夏;③自我牺牲;④交相利;⑤尚贤;⑥节用;⑦客观实践;⑧三表;⑨逻辑学;⑩方法论; 墨辩; 汉代;
1.百家争鸣
⑴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诘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⑵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周王室衰微,土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这样就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③阶级关系:奴隶主阶级走向没落,地主阶级开始把持政权,新旧势力的斗争激烈进行。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急剧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关系的变动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⑶百家争鸣的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⑴政治思想: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统治者要“为政以德”。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逐步改良政治。
⑵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⑶教育思想:①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办私学);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③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④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⑷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
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3.孟子和荀子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发展
⑴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伦理观:“性本善”。③价值观: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⑵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③“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影响:①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他的学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4.对儒、法、道思想的综合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统治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治、“仁政”和礼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是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之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三者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5.对韩非子法家思想的评价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根据现在的实际来制定政策,这种主张变法革新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而秦朝短命而亡的史实说明法家学说对人民群众具有残酷性的一面。总之,韩非的理论对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制有促进作用,为新兴地主阶级实现全国范围的统一,提供了思想武器,有其时代的进步意义;但秦朝的短命而亡,说明其有历史局限性。
1.春秋战国时期战乱连绵,纷争不休。按一般规律,人们往往认为这一阶段经济残破,民生凋敝,文化园地百花凋残。孰不知这一时期恰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底层成员处境改善,文化极为繁荣的局面。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根本的时代特征是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新兴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剧烈的社会变革及频繁的民族交往为文化园地的百花争艳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2.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被看做一个历史阶段,有时针对具体题目,也需要细加区分。如先秦文化中孔子、老子均属春秋时代,他们的文化贡献都算春秋文化的成果,百家争鸣出现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争鸣严格讲不包括孔子与老子。总之,针对具体历史知识,应对春秋战国加以区分。
3.学生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易犯错误。孔子“仁”的思想的核心是“爱人”,具体有三层含义:一是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二是对他人要有理解、宽容的态度,三是统治者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孔子又强调说“克己复礼为仁”,因而孔子“仁”的思想应该涵盖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方面。用这个思想来指导实践,他进一步提出了“德治”思想和“礼治”思想,但孔子的“仁”的思想也必然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他认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4.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5.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到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儒墨并称先秦两显学,道家的势力不如墨家强大。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6.“道教等同于道家学说。”这种说法错误。道家学说为春秋末年老子所创,战国时期发展,其重要经典为《道德经》。而道教是东汉时期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才形成,其主要经典为《太平经》。东汉时期为民间宗教,魏晋时期才开始官方化,并建立其神仙系统。
7.学生容易误认为韩非子“以法为本”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混淆了二者的阶级实质。韩非子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直到今天,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它与我们今天倡导的“法治”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性质是专制主义。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显然不是为了人民,而完全是为了君主一人的利益。现代“法治”是否定任何特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其中并不含有现代“法治”的积极因素。
8.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仁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因而我国封建统治者在治国实践中往往兼采三种思想,“外儒内法,济之以道”,不是只用其一。
课堂反馈
1.(10年上海历史卷)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10年浙江卷)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10年山东卷)“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2009高考海南单科)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用 D.民水君舟
3.(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0高考信息卷·五)2009年9月17日,广州亚组委组织的“亚运火炬我选我爱”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下图是备选的亚运火炬图案,它们都突出了“和谐”的主题,蕴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下列主张与之相符的是( )
①《潮流》 ②进取
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中史参2010-2)有位史学家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下列各项中,“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 )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释家
6.(2010年北黄卷·文综七)王芳在游览江苏无锡的太湖仙岛(原名三山岛)时,看到了一处景观。图中人物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强调人们应贵贱有“序”
B.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政治上主张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D.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7.“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为贵”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以下中国古代思想最能体现“和”的价值的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8.(2010年北黄冲刺卷·历史五)有学者认为,孟子的学说主要发扬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孔子言仁而孟子益之以言”。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孟子主张( )
A.“制天命而用之” B.以德治民 C.施行仁政 D.“以法为本”
9.(2010年金考卷·文综2)北京奥运场馆圆形的“鸟巢”和方形的“水立方”(如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设设计理念中“天圆地方”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 )
“鸟巢” “ 水立方”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0.(2010潍坊市高三)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与墨子的“兼爱”相比,孔子的“仁爱”注重( )
A.调节人际关系 B.倡导重义轻利
C.讲求实际功利 D.区分等级名分
11.(2010江苏灌云高级中学期中测试)战国时期的某一思想家认为:“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孔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12.(2010广东六校一次联考)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13.(2010年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在某中学的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二.材料题
14.请根据下面三张关于孔子的纪念邮票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游列国(邮票)
材料二 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三 1989年,《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纪念邮票
请回答:
⑴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
⑵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回答,孔子广收门徒体现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有什么积极作用?
⑶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回答,说说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纪念孔子。请联系你熟知的现实社会中的某一问题,举例说明正确对待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15.(山西平遥中学2010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攮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材料二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材料三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材料四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其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心,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请回答:
⑴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家的言论?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和材料四所属学派的主要观点。
⑶假如你当时是平民,你会接受哪些思想?理由何在?
⑷简要分析上述四种言论哪一种最适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为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