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二 儒学的兴起
课前预习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⑴秦朝建立了①________政治体制。
⑵一些②________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⑶李斯的③________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采纳。
2.影响:
⑴“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④________上的一场洗劫。
⑵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向⑤________,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特别提醒 “焚书坑儒”加快了秦朝的灭亡,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⑴中国的“⑥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⑵以⑦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⑶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⑧________思想。
⑷汉武帝初年,起用⑨________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
⑴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⑩________,实践 ________,推行教化,养士求贤等。
⑵董仲舒的“ ________”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⑶汉武帝时代,完成了 ________、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 ________的转变。
3.评价:
⑴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 ________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⑵积极影响:汉王朝加强了对 ________、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特别提醒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对于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的和谐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自我校对:①专制主义;②儒生;③焚书;④文化史;⑤死气沉沉;⑥大一统;⑦汉民族;⑧正统;⑨儒学;⑩儒学; 德政; 一统; 罢黜百家; 文化政策; 平等竞争; 思想;
三.太学的出现
1.性质:国家培养①________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
⑴是儒学教育②________化和③________化的标志。
⑵带动了民间④________的风气,对于文化的⑤________起了重要作用。
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⑥________的情形得到改变。
⑷迫使黑暗的⑦________有所收敛。
⑸进一步推动了⑧________的传播与发展。
特别提醒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也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有益于中国⑨________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⑩________臣民的工具。
2.有助于社会 ________风气的形成。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 ________的原则。
3.使整个 ________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4.导致从事 ________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特别提醒 科学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庭等级的严格限制,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同时,由于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下”为唯一志向,这就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我校对:①政治管理;②官方;③制度;④积极向学;⑤传播;⑥官位;⑦政治势力;⑧儒学;⑨专制主义;⑩奴化; 重学; 公平公正; 知识阶层; 科学技术;
l.董仲舒的新儒学
⑴董仲舒是汉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儒表法里”的新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社会、政治、历史等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⑵新儒学的基本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要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他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政治主张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但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施行暴政,天将降祸于他。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④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2.如何理解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
提到儒家思想时,往往会想到孔子的“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还有孟子的“仁政”的学说,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而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即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全国人民和诸侯要服从皇帝。如果人君无道,天即降灾异谴告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强勉行道”。董仲舒发挥的不是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而是孔子的“礼”的那套理论,即要像西周礼制所规定的那样“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不能越轨”,做到臣子忠于君主,子女听从父辈,下级服从上级。董仲舒将这种关系蒙上了君权神授、威严无比的色彩,其理论更加系统,更加符合现实。至于“仁政”是继承下来了,然而却加人了法家、道家等学派的观点,奉行外德内法,这也是董仲舒对孔孟儒学发挥的一个表现。
3.汉代儒学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⑴董仲舒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探合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儒表法里”的新思想体系。他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用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使之适应了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⑵汉武帝的推崇。汉武帝在思想上全面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在政治上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在教育方面兴办大学和郡国学校,使天下文人都学习儒家经典,提高儒学的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之久。
4.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在于新儒学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罢黜百家”并不是消灭其他各派学说,”而是把儒学思想作为其统治的主导思想而加以扶植。
⑴背景: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迅速恢复了元气,但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成为当务之急;董仲舒对儒家经典重新解释,创立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⑵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⑶评价: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由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确立了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5.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⑴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还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⑵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糅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先秦儒学所没有的。而先秦儒学所宣扬的“仁”“礼”“仁政”“民本”也为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⑶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1.学生容易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与对孔子儒家思想继承与发展关系产生模糊认识。新儒学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孔子思想中的“仁政”、民本思想和社会和谐思想,同时又增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新内容,以适应神化皇权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其自身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4.儒家思想与政治的三次紧密结合
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接受并实行。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康有为为达到宣传变法思想、推动统治者变法的目的,利用孔子在中国的广泛影响,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为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实行民主政治,对儒家正统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认识:某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现状的反映,能够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课堂反馈
(10年天津卷)《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2009安徽文综高考)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2.(2009高考海南单科)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3.(2010年北黄冲刺卷·历史九)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右图是我国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下列关于他的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
董仲舒
A.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B.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C.其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援”
D.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
4.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这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而奋斗。”思想上的统一是政治统一的重要保证。中国古代在思想上最早实现大一统的是(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元代
5.(2010年金考卷·九)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6.(2010年金考卷·历史九)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是因为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7.(2010年北黄卷·文综三)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公元前29年1月5日),日有食之,其夜未央殿中地震。皇帝问杜钦,杜钦说:“日以戊申食,时加未。戊未,土也,中宫之部。其夜殿中地震,此必適妾将有争宠相害而为患者。人事失于下,变象见于上。能应之以德,刚咎异消;忽而不戒,则祸败至。”杜钦这一回复所依据的理论是( )
A.为政以德 B.礼法并施
C.天人感应 D.格物致知
8.(2010山东淄博一次摸底)西汉宣帝时发生了一次日食,宣帝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做法体现了(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的思想
C董仲舒倡导的“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的思想
9.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中指出,“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结合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 ②“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③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④“仁政”被剔除,儒家思想沦为法家思想的附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以上材料反映的是( )
A.春秋时,道家思想 B.战国时,法家思想
C.汉初时,黄老学说 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
11.“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12.(中史参2010-2)董仲舒是汉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下列言论中,反映了董仲舒主张的有①“《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②“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③“故为人君者”“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则“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④“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孔子 孟子 董仲舒
⑴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做了怎样的贡献?
⑵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怎样理解?
⑶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前汉书》卷二三《刑法志》
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
材料三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请回答:
⑴材料二中,汉初统治者采用了什么政策?其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的关系如何?
⑵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关系如何?
⑶材料四宣扬的观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材料四与材料三的关系如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