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测试7:八下第3章《空气与生命》章节测试(3.1-3.4)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准测试7:八下第3章《空气与生命》章节测试(3.1-3.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4-26 11:12:52

文档简介

警告:本系列作品由利剑科学工作室原创,版权归21世纪教育网和编者(利剑科学)所有,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果资料中有问题,你可以联系编者(利剑科学)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提高!需要更多资料请关注“利剑科学文集”,请点击:
https://www.21cnjy.com/space.php?uid=5367292
也可关注“利剑科学工作室”,请点击:
https://book.21cnjy.com/book.php?mod=studio&op=detail&stid=7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B
D
B
B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A
C
A
A
D
A
D
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21. N2  He
22.(1)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隔绝空气  (3)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3.(1)低   氮气  (2)此时蒸发出的气体是氧气,氧气能支持燃烧
24.(1)
(2)氮气稳定
25.(1)CH4  (2)混合物
26.(1)大理石的种类;(2)颗粒大小(或体积);(3)相同时间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27.(1)10  (2)使注射器中的氧气充分与红磷反应 (3)装置不密封等
28.(1)大  (2)集气瓶口   (3)水   (4)A
29.(1)H2O2MnO2H2O+O2↑ 
 (2)保证装置的气密性(或防止生成的气体从漏斗中逸出)
四、解答题(30题7分,31题5分,共12分)
30.(1)B   
(2)b 2NaOH+H2S=Na2S+H2O
(3)98g
31. 1.58克
深度思维训练部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A
A
B
A
D
二、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6.(1)用夹子A夹住橡胶管,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B
(2)火焰熄灭后,没有及时用夹子夹住橡皮管(或装置气密性不良)
(3)不认同,因为一氧化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体没有减小,所以无法测出
7.(1)含氮化合物反应
(2)使瓶内氮气反应完全
(3)氨气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未知气体”中的其它气体的化学性质与氨气相近
8.(1)防止准凝水傲游引起试管炸裂
(2)m1+m2+m3—m4=ρV
(3)部分Cl2散失,未参加后续反应,导致部分锰元素以K2MnO4或KMnO4形式存在,故剩余固体中MnO2质量小于加热前MnO2质量。
三、解答题(第9题7分,第10题10分,共17分。)
9.(1)要点:①四组实验的设计;②变量的控制;③观测对象的选择;④数据记录与分析。
示例:②取4克氯酸钾与0.5克二氧化锰,均匀混合后加入试管中,连接好装置;
③开始加热试管,用秒表记录量筒收集一定体积氧气的时间
④换用三支相同的试管,各加入4克氯酸钾,分别与1克、1.5克、2克二氧化锰均匀混合,用相同装置重复步骤②、③;
⑤比较实验记录的四次时间大小,判断氯酸钾的分解速度与二氧化锰用量的关系。
(2)质量和化学性质
10.(1)平衡 减少
(2)产生的二氧化碳从烧杯中逸出
不能,气球体积变大,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增大,天平不再平衡
(3)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 ?44 x???????????????????????????????????? ? ? 2.2g

x=5g

答: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3.3%
精准测试7:八下第3章《空气与生命》章节测试(3.1-3.4)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关于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氧气可供给呼吸,和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2.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产生红色火焰 B.红磷:产生大量白烟
C.镁条:生成黑色固体 D.硫粉:生成二氧化硫
3.近来有研究报告称:除去“普通水”里含有的氮气和氧气后,水的去污能力将大为加强。对此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普通水”含有氧分子    B、除去氧气后的水不再含有氧元素
C、“普通水”含有氮分子    D、氮气和氧气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性
4、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有水的是(  )
A.打开热水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B.白色硫酸铜粉末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变蓝
C.人对着镜子哈气,镜子表面起雾
D.蜡烛火焰上罩一干冷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5、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6、硫、碳、磷、铁四种单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的共同现象是(  )
A、都有气体生成  B、都能发光放热
C、都有火焰    D、都生成了氧化物
7、英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氦气和二氧化碳。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D.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8、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B.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9、二氧化碳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在地窖、枯井内二氧化碳含量会比较高 ②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量跟压强成反比 ③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④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夏季到了,不少人喜饮碳酸饮料.某种碳酸饮料(不含其它酸性物质)中溶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小文同学将2-3滴紫色石蕊溶液滴入少量该碳酸饮料中,然后加热,可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
A.先变蓝后变紫 B.先变无色后变红
C.先变红后变紫 D.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11、实验室制取CO2应选择的装置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②⑤
12、有关CO2的实验中,不能证明CO2化学性质的是(  )
13、以下是某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
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②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 ③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④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种类都不变 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14、手机、手提电脑中使用的电池多为锂电池,锂电池具有质量轻、电量大等优点。锂电池内的某个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 B反应前后Mn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生成物LiMnO2为氧化物
15、如图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某化学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两种反应物均为化合物
16、“嫦娥一号”成功地完成了中国首次“探月”之旅。发射火箭所用的推进剂是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它们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8N2+2N2O4=3X+2CO2+4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N2   B.H2   C.O2   D.CO
17、安徽省阜南县一所小学曾发生一起误把亚硝酸钠当食盐的中毒事件,确保食品安全的警钟再次敲响,亚硝酸钠(NaNO2)外观与食盐极相似,有咸味,区别它们的有效方法是隔绝空气加热,没有明显变化的是食盐,能分解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亚硝酸钠,此气体可能是(  )
A、SO2 B、NH3 C、N2 D、NO2
18、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
灭火实例
灭火原理
A
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C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
隔绝空气或氧气
D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
19、实验室里可用如图装置粗略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玻璃管内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玻璃管内壁光滑),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右端跟外界空气相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厘米处。实验时,用酒精灯给玻璃管内足量的白磷微热,反应开始就撤离酒精灯,待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整个实验过程观察到活塞移动的情况是(  )
A、向左移动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B、向右移动到6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C、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5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D、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到4厘米刻度附近停止
20、图1是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点燃红磷,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段气压不变是红磷没有开始燃烧
B.BC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燃烧放热
C.CD段气压减小是因为集气瓶内氧气不断被消耗
D.DE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烧杯中水进入集气瓶后,气体体积增大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21.汽车碰撞后安全气囊中迅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在各种大型运动会上用大型遥控飞艇作宣传,为了安全,艇内充入的气体最好是   (填化学式)
22.说说下列措施的原因。
⑴“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              。
⑵森林初发火灾时,可以使用爆炸灭火的方法,将灭火弹抛到火场爆炸将火扑灭。此时爆炸气浪               。
⑶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脚踏实地,才能事业有成;可燃物要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火要虚”的目的是            。
23.课堂上老师做了一个实验:将液态空气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立即冒出大量气泡,把一根燃着的小木条置于烧杯口,小木条火焰熄灭;过一会而再把燃着的小木条置于烧杯口,此时小木条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旺。据此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⑴由于液氮的沸点比液氧的沸点?  ??  ?(填“高”或“低”)导致???     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
⑵“过一会儿,小木条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旺”,其原因是???????????? ?      ????。
24.有些汽车安装了安全气囊,气囊中装有“叠氮化钠”(NaN3)等固体粉末。一旦汽车发生强烈的意外碰撞,传感器将激活特定的电路放电,叠氮化钠迅速分解生成钠并放出氮气(N2),使安全气囊打开,起到保护作用。此后气体通过气囊上的小孔迅速消散,气囊收缩。
⑴写出叠氮化钠在放电条件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⑵写出安全气囊中选用叠氮化钠的理由:          。
25.碱石灰是由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组成的,实验时常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在实验室中还可以用它和无水醋酸钠反应来制取某种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OONa+NaOH X↑+Na2CO3
(1)请写出X的化学式为     。
(2)根据物质分类,碱石灰属于     (选填 “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26.为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室温下在六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A、B两种大理石各50克,然后加入等量的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记录表如下:
试验次数
1
2
3
4
5
6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5%
10%
15%
5%
10%
15%
大理石的种类
A
A
A
B
B
B
收集一瓶CO2所用的时间/秒
(1)由实验方案可知,他们除了研究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会影响CO2的产生速度外,还在研究 的影响。 (2)查阅资料得知,化学反应的速度与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有关。于是他们对上述方案进行了修改,使大理石的                 也相同. (3)为了准确比较CO2气体的产生速度,理论上可以测量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用的时间,也可以测量                 。?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27.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学习了书本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知道P2O5 不能随便排放在空气中,否则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50 mL空气,如右图。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变成白烟,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
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   ????? mL。???????????????????
⑵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目的是   
             。
⑶上述实验只是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一种方法,你认为造成该实验不够精确的可能原因是? ? 。(写出其中一种)
28.某小组在实验室里制取CO2时,用到了下列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1)能用B装置收集CO2,是因为CO2的密度比空气        。
(2)用B装置收集CO2时,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
(3)将生成的CO2通入石蕊试液中,试液变红,原因是CO2与       反应生成了碳酸;
(4)将A装置改成C装置,通过拉动铜丝可以控制底部破损的小试管升降.这一改进的主要目的是        (选填序号); ??? A.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B.使破损的小试管得到利用??C.生成更多的CO2
29.对实验进行改进是创新的表现方式之一。某校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用实验室三种漏斗(分液漏斗、长颈漏斗、普通漏斗)装配了A、B、C三套的装置,对固液不加热型气体装置进行探究。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A、B装置均可用作实验室制O2、CO2气体的发生装置。请写实验室用A、B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           。
⑵C装置不能用作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可在C装置中加装一个小试管,把C装置改装成D装置就能制取气体的目的。则D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是        。
四、解答题(30题7分,31题5分,共12分。)
30.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致命毒气,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形成氢硫酸,氢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实验室常用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得H2S,同时生成FeSO4。
(1)在如图中,应选用图 作为制取H2S的装置。
(2)收集H2S气体时,应从C装置中的 导管进入。实验室里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H2S气体生成硫化钠和水,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⑶实验室若制取6.8克的硫化氢气体,理论上需要多少克20%的硫酸溶液?
31.某学生称取12.25 g氯酸钾(KClO3)制氧气,他用少量高锰酸钾(KMnO4)代替二氧化锰(MnO2),待反应完毕后,制得氧气4.96g。该学生加入了多少克高锰酸钾?
深度思维训练部分(满分50分,测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演示实验中,小亮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注射器中装有水,注射器活塞能自由移动),对此装置评价错误的是(  )
A、此装置可以直接测出瓶中原有的氧气质量
B、此装置不使用导管,所以既避免了反应后导管中的空气进入瓶中引起误差,又避免了导管中留有一定量的水引起误差
C、该装置能使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更精确
D、在探究中可以领悟科学研究的严密性和趣味性
2、据《都市晨报》报道,2009年3月11日,沪宁铁路丹阳段施工工地由于残留的铝粉爆炸造成严重伤亡事故。下列关于铝粉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铝粉和铝块的组成元素和化学性质都不同 B.上述资料说明铝粉是一种具有可燃性的物质
C.铝粉在空气中爆炸的产物是氧化铝 D.生活中,常用铝粉漆对铁制品进行防护
3、在10-9—10-7m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的纳米超分子技术往往能实现意想不到的变化纳米铜粒一遇到空气就会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纳米铜比普通铜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 B、纳米铜和普通铜中的铜原子结构不同
C、反应物的接触面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纳米铜必需密封保存
4、氯气(Cl2)和氧气(O2)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它们都能跟甲烷(CH4)反应。已知O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CO2和H2O,由此推断Cl2和CH4充分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温馨提示:联想氯气(Cl2)和氧气(O2)都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A.CCl4和HCl B.CCl4和H2 C.CH2C12和H2 D.C和HCl
5、6.4g某物质R完全燃烧生成8.8gCO2,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R+3O22CO2+4H2O则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R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②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7.5%
③6.4gR燃烧还生成了7.2gH2O;④R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64
A.①③ B. ③④ C.①④ D. ②③
二、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8分)
6.科学课上做“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时,由于红磷燃烧生成的P2O5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小明改用氢气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实验时用夹子B夹住橡胶管,打开夹子A,点燃纯净的氢气并迅速插入甲瓶中,使氢气在甲瓶中燃烧。
(1)当氢气燃烧的火焰刚好熄灭时,对夹子的操作应是                     。
(2)实验测得甲瓶中氧气的体积远小于瓶中空气体积的l/5,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                   。
(3)有同学提出,若用CO取代H2,进行如上操作也能完成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你是否认同并简要说明理由: 。
7.许多科学发现从重视微小差异开始。科学家瑞利和拉姆塞正是重视氮气密度的微小差异,才最终发现了稀有气体氩气。
材料一:1892年瑞利发现,在相同条件下,由空气中除去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尘后获得的氮气,其密度为1.2572克/升;由含氮化合物反应并除去水蒸气后获得的氮气(NH4NO2==N2↑+2H2O),其密度为1.2505克/升,两者密度差值虽小;却完全超出了实验误差范围。
材料二:1894年4月瑞利和拉姆塞开始用如图装置进行“清除空气中氮气”的实验研究:在倒立圆底烧瓶内引入两根金属导线,通电使瓶中空气里的氧气和氮气生成氮的氧化物,用碱液来吸收生成的氮的氧化物和原有的二氧化碳气体。并从气体进口不断向瓶内补克氧气,使反应持续进行。
材料三:瑞利和拉姆塞又设计了另一实验装置,将上述实验所得的气体干燥后,通过红热的铜粉来除去其中的氧气,得到少量的剩余气体,对剩余气体做光谱分析得知,这是一种未知的气体,并测得其密度约是氮气的1.5倍。1894年8月13日他们共同宣布:发现了一种未知气体,并命名为氩气。
材料四:1898年拉姆塞等人利用不同的物质沸点不同,又发现了氪气、氖气、氙气。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与纯净氮气密度值更接近的是由 获得的氮气密度值(填“空气中”或“含氮化合物反应”);
(2)实验中不断向瓶内补充氧气的目的是 ;
(3)在当时实验条件下,很难利用化学反应除去氩气,获知“未知气体”中还有其它气体存在,其理由是 。
8.小金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用电子天平和量筒准确测量表中m1、m2、m3、m4和V。(实验中操作正确,O2的密度为ρ/cm3)
(1)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1、m2、m3、m4、V和ρ之间应存在的等量关系为 。
(3)每次实验结束后,小金在拆卸装置时总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他将加热后剩余固体中的MnO2分离并测量其质量,发现总小于加热前MnO2的质量。查阅资料后发现,一般认为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反应过程如下:
写出加热后剩余固体中MnO2质量小于加热前MnO2质量的原因 。
三、解答题(第9题7分,第10题10分,共17分。)
9.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抽取氧气实验后,为了进一步探究二氧化锰的用量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小明用如图装置,以及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所需药品和器材进行实验。老师对实验的建议:①每组实验氯酸钾用量可取4克,二氧化锰质量不宜超过2克。②实验应设计4组。
(1)结合老师建议,补充完整实验步骤①之后的其它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结束后,小明回收了二氧化锰。如果要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还需验证该二氧化锰的 保持不变。
10.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1)如图甲,小柯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取下烧杯把铁钉放入试管中,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最后天平是否平衡 ,反应后试管内溶液的质量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如图乙,小妍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重新平衡。然后倾斜烧杯使盐酸与石灰石粉末混合,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左盘,发现天平不再平衡。其原因是 。小柯对该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把烧杯换成锥形瓶(如图丙,装置气密性良好),你认为能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并阐述理自: 。
(3)小妍想测定实验所用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6克石灰石粉末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反应后总质量减少2.2克。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杂质与稀盐酸不反应)。(结果精确到0.1%)